趙光義即位的六年來,除了開頭三年休養民生沒有大開戰事之外,之後的三年幾乎是窮兵黷武,尤其與契丹沒完沒了的打來打去,國家疲憊不堪。


    實際上,以當時宋遼兩國的實力來講,雙方都沒有滅亡對方的實力,美國蘇聯對峙幾十年,一直到蘇聯解體美國也沒敢跟蘇聯開戰。對於實力相當的兩個帝國,最好的辦法就是局勢緊張的時候對峙一下,局勢緩和的時候也搞搞合作,促進一下雙邊貿易,互惠互利實現共贏。


    宋遼兩國的上層統治者當然是懂這個道理的,遼國皇後蕭綽自小在幽州城長大,對漢人的生活習慣很了解,從來都很注重同國內民族團結,也願意同北宋和平相處。遼景宗更是因為身體原因長年修生養息,平時朝政都交給蕭綽處理了,你讓他再親率大軍出征那簡直就是折磨他,一句話,要不是北宋欺人太甚人家遼國皇帝皇後夫妻倆根本就不願意跟北宋打。


    趙光義也是懂這個道理的,可六年前的那個雪夜裏他突然出現在皇宮繼承了大統,麵對著滿朝文武的竊竊私語和老百姓坊間傳聞,他的內心是煎熬的,皇位來路有疑點,堵不住天下悠悠眾口怎麽辦?


    趙光義要建立不世之功,堵住這天下的悠悠眾口。隋文帝篡周後平定天下,誰敢質疑他篡周?我趙光義如果同樣統一天下,誰還敢質疑我得位不正?


    如今這天下,也就隻剩下幽雲十六州沒拿迴來了。可惜遼國實在難打,打來打去兩邊打的都沒討到便宜,可如今已經騎虎難下,又怎麽能收手?


    眼看著幽雲十六州一時半會兒打不下來,家裏又出事了。


    太平興國六年三月,趙德芳病死。


    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自殺,趙德芳病死,在此之前,趙德昭和趙德芳的身份都是皇子,皇子,在宮廷製度中,是有繼承皇位的權利的。


    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趙德芳的死與趙光義有關,可趙德芳的死還是引起了軒然大波,朝野上下流言四起,趙光義開始極度焦慮起來。


    趙德芳是花下的第二具骸骨,當然我沒有說趙德芳是趙光義害死的,可別瞎說啊。


    就在趙光義寢食難安的時候,趙普給趙光義帶來了一顆定心丸,金匱之盟。


    太平興國六年九月,從貶謫地迴到朝中幾年一直低調的趙普找到趙光義,悄悄告訴他,陛下繼承皇位一事是由杜太後和太祖皇帝共同商議所決定,在杜太後病重期間由自己親筆記錄,藏書於金匱之中,全程隻有杜太後、太祖皇帝和自己所知。


    趙光義如同久旱逢甘霖,默契的“偶然”在宮中發現了藏書的金匱,真真切切的記載了太祖傳位於太宗的詔命。趙光義大喜過望,即位六年,終於有了名正言順的法理依據,加封趙普為司徒,進入中書並位列諸位宰執之上。


    金匱之盟千百年來眾說紛紜,許多人質疑金匱之盟的真實性,認為是趙光義與趙普合謀給篡奪皇位找的借口,然而,結合各種史料來看,金匱之盟很可能確有其事,隻不過,被篡改了。


    與我們印象中父死子繼的皇位繼承順序不太一樣,五代十國時期,很少有平平穩穩的父死子繼的政權交接,國內驕兵悍將仗著手中的軍隊常常對年幼的國君不屑一顧。亂世之中,主少國疑是最大的危險,輕者皇位被廢貶為庶人,嚴重的死於亂軍之中。


    作為從五代十國走過來的宋太祖趙匡胤,顯然是懂得這個道理的,弟弟趙光義從後周開始就跟著自己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在軍中也頗有威信。如果自己有什麽不測,由趙光義接班是最穩妥的辦法,基本可以保證大宋江山不動搖。


    按照這種思路,趙匡胤不斷地給趙光義加擔子,直到把趙光義升任到晉王、開封府尹。要知道,親王加開封府尹是五代時期儲君的標配,隻要是這個配置就等於下一代儲君,趙光義看上去就等同於下一代的儲君了。


    然而靴子落地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數,趙匡胤雖然一直重點栽培趙光義甚至冷落了趙德昭和趙德芳,但他其實還有一招殺手鐧,那就是立太子。


    在古代中國,最最正統最能讓天下人信服的莫過於太子即位,太子是國家的根本,隻要有太子在,任何遺詔都不能動搖太子的即位權。趙匡胤去世時年僅五十歲,如果趙匡胤不死,按照他的治世能力和軍事統率能力,之後拿下北漢毫無困難,再接下來親率大軍征討幽雲十六州打敗契丹兩個戰神徹底統一漢地也不是不可能。國家一旦統一穩定下來,趙匡胤無論怎麽安排接班人都不會有太大的風險,此時再立皇長子趙德昭為太子,誰敢反對?


    可惜趙匡胤突然離世,所有的功業都成了趙光義的嫁衣。


    曆史學研究當中講究“多證印真,孤證存疑”,金匱之盟在眾多史料中均有記載,最具權威性的《宋史》中記載的金匱之盟約定的內容為:趙匡胤去世之後由趙光義即位。其他有不少史料記載,趙匡胤死後傳位趙光義,趙光義死後傳位趙廷美,趙廷美死後傳位趙德昭。


    接下來的劇情發展印證了金匱之盟不僅的確存在,而且是被趙光義和趙普篡改之後公諸於世的,因為接下來,趙光義就要對趙廷美下手了。


    太平興國七年三月,柴禹錫、趙鎔兩人告發秦王趙廷美與宰相盧多遜勾結謀反,趙光義大怒,下令徹查,一場政治風暴即將來臨。


    柴禹錫時任宣徽北院使,主管郊祀、朝會、禮儀等事務,趙鎔時任內酒坊副使,主管皇家宴會事務。宋代政府機構是由禦史台對大臣的不法行為提起彈劾,大理寺審理,最終由大理寺會同刑部共同判決。而這兩個人既不是禦史台、也不是大理寺、更不是刑部的官員,怎麽就莫名其妙的告發趙廷美和盧多遜勾結謀反了呢?


    這就要講到宋代的政治傳統了,自宋太祖開國以來,為了表現出皇帝廣開言路、善於納諫,政府出台了一係列的鼓勵天下人多向皇帝進言的措施,前麵提到的登聞鼓就是其中之一。此外還有個臭名昭著的政策就是風聞。


    所謂風聞,就是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向政府或皇帝本人報告某些人的不法行為,由於老百姓都辛勤勞作比較忙,除非是真的蒙受委屈,很少有普通人有那個閑工夫去告這個告那個的。風聞製度就逐漸的變了味兒,成了誣告的樂土。而且考慮到老百姓告不出來什麽大動靜,皇帝還會暗中指使一些親信充當專業風聞人,指哪兒打哪兒,要搞倒搞臭誰就搞倒搞臭誰。


    趙匡胤在位時期禁軍都虞候張瓊就被這麽整死了,張瓊身經百戰屢立戰功,攻打南唐時還冒死救過趙匡胤的命。杯酒釋兵權之後掌管禁軍,受到風聞影響被人告發到趙匡胤那裏說他私自蓄養甲士,結果趙匡胤不分青紅皂白不安排大理寺調查直接就下詔獄審問。結果張瓊被處死後去抄家發現家無餘財,僅有仆人三人。趙匡胤卻僅僅是厚葬張瓊,對於誣告的風聞人根本無任何處罰。


    柴禹錫和趙鎔除了明麵上的官職,還有一重身份就是趙光義做晉王時的幕僚。


    趙光義的兩個絕對親信,沒有在監察或者司法部門任職,與趙廷美和盧多遜不熟,僅僅是出於公心告發趙廷美與盧多遜勾結謀反,咱也不知道人家究竟圖的啥,咱也不敢問。


    對於一般案件來說,審理部門是大理寺,大理寺會按照法定程序審案,可趙光義沒有把案件交給大理寺,而是直接將趙廷美和盧多遜兩人下了詔獄,安排翰林學士承旨李昉牽頭進行審理。


    李昉是後漢年間進士,很有學問,由周入宋之後先後擔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與盧多遜當過多年的同僚。太平興國初年,趙光義曾經想搜集天下史料典籍編纂圖書,就安排李昉牽頭,領了一大幫子學問大家編書,李昉曆經數年,終於編纂完成了《太平禦覽》、《太平廣記》和《文苑英華》三部重要文獻。鑒於三部文獻的文學和曆史價值實在太高,而本書的篇幅和本人的水平實在有限,這三部文獻我就不詳細介紹了,隻單單講一下《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是一部誌怪小說總集,全書共500卷,分92類,有神仙卷、報應卷、鬼怪卷等等,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鶯鶯傳》直到今天老百姓們都還耳熟能詳,我說《鶯鶯傳》大家可能陌生,其實《鶯鶯傳》就是講渣男張生拋棄原配崔鶯鶯的故事,後來被演繹加工成為雜居《西廂記》,張生這個渣男被後世一次又一次的拉出來鞭屍。


    《太平廣記》對後世的影響一直到清朝都還非常顯著,《聊齋誌異》中的很多故事都能看到其中的影子。以至於現在網絡文學流行的修仙、玄幻、盜墓等題材的小說,很多也都借鑒了《太平廣記》裏的脈絡和框架。


    大學問家李昉主持編書圓滿完成任務後,依然保持謙虛的工作態度,不參與趙普與盧多遜之間的狗咬狗。早在太祖朝盧多遜與趙普就開始互相鬥爭,趙匡胤曾向李昉詢問兩人不合之事,李昉迴答自己的工作隻是擬詔書,編修國書檔案,其他事情一概不知。


    然而盧多遜這個人就是跟別人不一樣,到了太宗朝,也不知道是做同事時候因為李昉沒迎合自己對李昉產生不滿,還是純粹的就是看李昉不順眼,扳倒趙普之後盧多遜居然開始攻擊李昉,李昉卻一直把盧多遜當做同事和朋友看待從未懷疑過盧多遜。一直到盧多遜因謀反被貶多年以後趙光義談起盧多遜李昉還在為盧多遜辯解說情,趙光義才把盧多遜多次誹謗李昉的事情告訴他。


    身處政治鬥爭中心的皇帝附近卻從不攻擊誹謗別人,對人一片赤誠的李昉是個受人尊敬的正人君子,趙光義了解他的性格,應該說李昉來主導這次審訊是能夠公平公正的。


    然而此次審案卻實實在在的審出了個結果,所有的證據來源於盧多遜的自白,盧多遜承認曾托人告訴趙廷美:


    願宮車晏駕,盡力事大王。


    而趙廷美也迴複盧多遜:


    承旨言正會我意,我亦願宮車早晏駕。


    宮車代指皇帝,晏駕就是駕崩的另一種委婉說法。


    審案到了這個份兒上,放在宋朝基本上就可以結案了。按照律例判處,兩人都是誅九族的罪,由於兩人身份實在太過特殊,一個是親王,一個是首相,判決意見上報趙光義,趙光義思索良久做出決定,將趙廷美貶為西京留守,將盧多遜流放崖州。


    先說盧多遜,作為謀反主犯兼趙普的政敵,盧多遜與曆代的官員流放途徑都不一樣,人家是一貶再貶,先貶到京畿地區再貶到其他地區最後貶到偏遠地區,盧多遜是直接貶到了最偏遠的海南三亞,直接一步到位。宋朝的三亞跟現在的三亞可不一樣,現在的三亞那是旅遊勝地,碧波藍天風景宜人房價高的嚇人,宋朝的三亞那基本上就是化外之地,州府都是破瓦房,路邊走一走隻能吹海風看海鳥,加上天氣炎熱沒有空調,人到了這兒也就基本上人生走到頭了。


    雍熙二年,盧多遜病死在崖州。


    趙廷美這邊,畢竟親弟弟血濃於水,趙光義第一步僅僅是把趙廷美貶為西京留守,讓趙廷美去洛陽待著去。洛陽不要說宋代,就算是現代也不算什麽偏遠地區,所以沒過幾年就又把趙廷美再貶,貶到房州,趙廷美鬱鬱而終,雍熙元年(公元984年)死在房州。


    趙廷美謀反案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沒人敢斷然否認盧多遜和趙廷美沒有過案中的那番對話。可試想,如果誰身邊放個類似於特務的人神不知鬼不覺的記錄自己的一言一行,那麽可能每個人都是罪行累累。


    普通人尚且常常罵領導怨組織,況且處於政治核心的國家高級領導幹部,畢竟趙廷美年輕得多,於情於理,兩人聊兩句趙光義過世後的打算也都是人之常情,不是什麽過分的事情。


    可合情合理的事情,不一定合法。


    不合法的事情,隻要抓住把柄稍微做點文章,就能置人於死地。


    趙廷美是趙光義毀掉的第三具骸骨,趙廷美被貶後,趙光義又免去了趙廷美兒子的皇子身份,改稱皇侄,僅剩自己的兒子們具有皇子身份。在他終於掃清了皇位的威脅之後,卻沒有意識到這場悲劇還沒有結束,他處心積慮的為自己的兒子謀劃了皇位的繼承權,災難卻同樣降臨到了自己的兒子們身上。


    收拾完趙廷美之後,趙光義給自己的幾個兒子改了名,原本兒子們都是像趙德昭趙德芳那樣的德字輩,趙光義把幾個兒子改成了元字輩,分別改名為元佐、元佑、元休、元雋和元傑,幾個兒子全部加封親王。


    兒子們封王了,趙廷美的生命也基本上走到盡頭了。


    雍熙元年(公元984年)正月,趙廷美病死在房州。趙光義得到消息之後再一次悲痛不已,流淚惋惜自己不忍心處置趙廷美,而他卻還是早早病逝。悲痛過後馬上平靜下來,從容地告訴身邊的宰執們,趙廷美是陳國夫人耿氏所生,不是我親弟弟。


    這話一出,大臣們不淡定了,趙匡胤趙光義趙廷美三個親兄弟多年以來就是事實,此刻趙光義突然來這麽一句,宰執們不敢說話了。看到領導悲傷的情緒,當時已經升任同平章事的李昉足智多謀,對趙光義說,涪陵王(趙廷美被貶之後封為涪陵王)悖逆,普天之下皆知,多虧陛下告訴我們,我們才知道這些緣由。


    李昉不僅僅官拜宰相,而且是當時頂級的學問家,主持編纂了《太平廣記》等傳世名作,學富五車才高八鬥,他不可能不知道趙廷美案的背景和趙廷美的身世。


    更何況,他還主持編纂了當時最重要的史料《太祖實錄》,如何把趙匡胤寫的盡善盡美同時又把趙光義即位的過程洗白,這是個難度極高的技術活兒,李昉完成了。


    我當皇帝,也喜歡這樣的宰相。


    趙德昭、趙德芳、趙廷美都不在人世了,看上去趙光義的皇位是穩如泰山了。皇位穩了,可情懷還是要有的,幽雲十六州了解一下?


    上次在高粱河輸得那麽慘,趙光義可堅決咽不下這口氣,準備再找契丹人幹一仗,拿迴幽雲十六州。


    可還沒等他去找契丹人麻煩,黨項人就先來給他添堵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何所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猛男與拖拉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猛男與拖拉機並收藏大宋何所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