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了潛在的威脅,稍事休養生息,趙匡胤又開始蠢蠢欲動了,作為一代開國之主,統一天下勢在必行,在經過周密論證後,趙匡胤定下來統一戰爭的框架:先南後北,先易後難。對北方的遼國和北漢采取守勢,先攻取南方最弱的荊湖地區,再攻取後蜀、南漢、南唐和吳越。


    戰爭不能師出無名,正當趙匡胤苦於無處下手之時,送枕頭的來了。


    建隆三年十二月,湖南地方割據勢力武平節度使轄區發生內亂,部將乘節度使周行逢病重期間起兵反叛,周行逢病死後兒子周保權接班,向北宋求援,正中趙匡胤下懷,趙匡胤決定借此機會拿下整個湖南。


    托了杯酒釋兵權的福,當年最能打的四個大佬已經被趙匡胤搞掉了,大佬不在了,那就用二佬。


    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正月,北宋大將慕容延釗,李處耘領兵出征湖南幫助武平節度使叛亂。


    慕容延釗,履曆與石守信高懷德們類似,也是從後周一路身經百戰的名將,但與石守信等人不同的是,慕容延釗並非後周軍方核心人物。換句話說,慕容延釗威信比不過其他幾個大佬,差一個數量級,這樣的將領是趙匡胤喜歡的-能打勝仗用起來省心、構不成威脅用起來放心。


    李處耘,後周期間常年在河北藩鎮駐守防備契丹。後來柴榮把李處耘安排到了趙匡胤麾下,跟著趙匡胤南征北戰屢立戰功,是趙匡胤絕對的親信加嫡係,但在此之前從未擔任過方麵軍的高級統帥,出征湖南任宋軍監軍,輔佐慕容延釗。


    剛一出發沒多久周保權便已平定叛亂,連忙上書趙匡胤罷兵,趙匡胤不予理會,大軍繼續前進,路過荊南節度使治所荊南府(現湖北江陵縣),節度使高繼衝心驚膽戰的好生招待,給宋軍準備了充足的糧草和軍需。


    慕容延釗大軍吃飽喝足,毫無要走的意思,高繼衝來到城中一看,宋軍已經沿街列陣控製住了荊南城中所有交通要道,就連城中府庫也被宋軍控製。看到這架勢高繼衝也明白自己這一畝三分地算是沒了,隻好順勢歸附。


    拿下荊南後,宋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慕容延釗率領攻打嶽州,另一路由李處耘率領攻打藩鎮治所朗州。慕容延釗在三江口(今嶽陽縣北)擊敗武平主力,攻占嶽州,之後向朗州奔襲。李處耘在朗州城外遭遇武平軍隊,敵軍一觸即潰望風而降,李處耘俘獲大量俘虜。


    接下來李處耘做了一件令人震驚的舉動,他從俘虜中選出了一部分身體肥胖的,給全軍分吃掉了。


    這就讓人很難接受了,俗話說兩軍對陣不殺俘虜,北宋新建未久,正是立德的重要時刻,宋軍南征的一路也並非軍糧短期,這時候還用這種原始的方式去威懾敵人未免太過殘忍。


    但無論如何宋軍已經戰勝敵人,三月初十,慕容延釗率大軍攻入朗州,宋軍俘獲周保權及其家屬,湖南平定。


    至此,北宋觸角深入進南中國,從湖南向四方可直接到達當時的後蜀、南唐、南漢等割據政權,北宋統一的步伐正在逐步前進。


    順便說一句,此戰過後宋軍統帥迴京述職,李處耘因為殺降被問罪,之後又因為與慕容延釗不和互相指責而被貶,三年後死於貶謫地。


    離地三尺有神明,李處耘為他的行為付出了代價,但他的兒子後來成為了北宋的一顆將星,多年以後,這顆將星征契丹,戰西夏,為宋朝立下了遠超其父親的赫赫戰功,保衛了無數芸芸眾生,他的名字叫李繼隆。


    趙匡胤是個雷厲風行的皇帝,統一的事業既然已經開始就不能有任何阻礙,三月平定湖南,四月開始造船兼習水軍。乾德二年正月,原後周三相範質、王溥和魏仁浦正式退休,趙匡胤的頭號親信趙普接任相位,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開國二佬李崇矩接任趙普的樞密使,至此,北宋的軍政大權徹底統一到趙匡胤手中,國家機器開始全力運轉。


    說到這裏,要簡單介紹一下北宋的政治製度,北宋政治製度承襲後周又有所改進,後周三相退休後,趙匡胤考慮到後周時期宰相權力過大,朝堂上有時候還要皇帝以禮相待妨礙皇權,決定不再設宰相。但宰相之名不設,統領百官的人畢竟還要有個名號,北宋承襲三省六部製,但政治中樞的中書省門下省已經合署辦公多年,中書門下的頭目就叫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了方便以後就簡稱為“同平章事”。同平章事一般為二人,從一品,在同平章事之下設參知政事,二到三人,正二品。


    這是中書門下的宰執配置,中書門下宋代簡稱中書,辦公的地方又叫政事堂,號稱東府,抓政治,與其對應的是西府,即樞密院,抓軍事。樞密院設樞密使一人樞密副使二人,樞密使從一品,樞密副使正二品。由於宋朝極度重視文官,所以總領軍事的樞密院頂級大佬基本都是文官出身,中書和樞密院兩府頂級大佬就這麽幾個坑位,所以經常出現兩府的大佬互相提拔到對方那裏去的。


    有宋一代戰事頻繁,樞密院的地位極高,同一件事既涉及國內政治經濟又涉及軍事的情況比比皆是,東西兩府經常互相撕逼,尤其是樞密院的頭目,麵對政事堂的攻擊從不示弱,反正大家都是科舉考試爬上來的,都是滿腹經綸,別看我領軍事,朝堂上對噴起來那可是毫不嘴軟。


    按道理說,作為百官之首的同平章事是兩位,即左相和右相,但北宋開國之初,百廢待興,加之趙匡胤個人威信極高,權力集中好辦事,在君臣二人的默契之下,北宋之初形成了獨特的趙普“獨相”的局麵。


    獨相歸獨相,班子要運行就得有充足的班子成員,就憑趙匡胤和趙普兩個人就算是累死也忙不過來,趙普任相沒過多久,兵部侍郎薛居正、呂餘慶任參知政事。


    班子都換了自己人了,就可以徹底甩開膀子幹了。乾德二年十一月初,北宋以截獲後蜀約北漢共同伐宋的蠟書為名,正式下詔伐蜀,兵分兩路,北路路由王全斌率領三萬大軍從鳳州(今陝西鳳縣)向南進攻,東路路由劉光義率兩萬大軍從歸州(今湖北秭歸縣)向西進攻。值得一提的是,在劉光義的東路軍中,副將是曹彬。


    曹彬,軍旅世家,父親是後周將領。小時候父母給他找了一大堆玩具給他玩,他單單從眾多玩具裏挑出來打仗用的戈,其他看也不看。長大後器宇軒昂,在後周軍中任監軍,曹彬有個特點-正直清廉,在後周時期就曆次拒絕賄賂,生活樸素。趙匡胤建宋稱帝之後原後周的文臣武將紛紛跪舔,曹彬作為後周的宿將卻沒有主動表態,而是像在後周一樣正常的履行職務。


    趙匡胤宿知曹彬品行,此次伐蜀曹彬雖隻是東路軍的副將,卻在最後拯救了宋軍。


    按照配置來說,北路軍是主力,北路軍的統帥王全斌是當時北宋的一員名將,從後周開始就跟著柴榮經曆了多次戰爭,後來北宋建立後又參與了平定李筠的叛亂,軍中威望很高。東路軍統帥劉光義履曆相仿,也是從後周開始任軍職,後來也參與了平定李筠的叛亂。


    後蜀這邊就有意思了,唯一的名將高彥儔守夔州對抗東路軍,當初策劃與北漢夾擊宋朝的後蜀權臣王昭遠親自統兵北上與宋北路軍對決。


    說到王昭遠,這個人算是後蜀皇帝孟昶“昏庸”的一個實錘,王昭遠從小孤苦無依,跟著一個老和尚混日子,過著饑一頓飽一頓的生活。後蜀高祖孟知祥入蜀後曾經召集僧人做法事,王昭遠就跟著師父一起去應召,做了幾次後孟知祥發現這個孩子聰明伶俐,侍奉師父非常細心周到,正巧當時太子孟昶要開始讀書了,缺個伴讀書童,孟知祥一合計,就你吧。


    命運常常會突然給人準備一份大禮,王昭遠顯然被這份大禮砸中了。進宮伴讀之後,由於從小侍奉師父非常得心應手,王昭遠把小太子也侍奉的非常開心,成為了太子的絕對心腹。孟昶即位後就讓王昭遠做了個卷簾使,卷簾使顧名思義就是在聖駕旁卷珠簾的,兼一些端茶倒水呈遞公文的日常事務,相當於貼身助理。後蜀廣政十一年,樞密使王處迴常年賣官鬻爵貪贓枉法被告發,孟昶不忍殺他,便將其貶官外放。樞密使一職一時空缺出來,孟昶沒有安排別人,而是安排了王昭遠代行樞密使職權。


    王昭遠是皇帝跟前的紅人,沒人敢惹,隻有一個人看出王昭遠不行,那就是孟昶的母親李太後,史書記載,李太後多次告誡孟昶王昭遠不堪大用,但孟昶都聽不進去。


    李太後還告誡孟昶,國家唯一值得重用的將才就是高彥儔,孟昶同樣沒有聽進去。


    後來的事實證明,王昭遠是真的不行,高彥儔也真的是國家的忠臣。李太後的眼光非常獨到,但如此睿智的人卻無力阻止後蜀的滅亡,後來還要眼睜睜的看著兒子的慘死,不能不說是一種折磨。


    不管怎樣,王昭遠還是帶著後蜀皇帝孟昶的殷切希望出征了。出征前王大將軍搞了把鐵如意,自認為揮動起來與諸葛亮相似,他告訴別人,這次出征除了克敵製勝之外,還要率兵出漢中取中原。


    能不能取中原不知道,反正中原的北路軍馬上就要來取他的狗命了。


    從十二月份北路軍進入蜀境之後,基本上就沒遇到什麽像樣的抵抗,一路從陝西中部打到陝西南部,前鋒將領史延德率軍到了三泉寨(今陝西沔縣),正好遇到了蜀軍韓保正率領的前鋒部隊。韓保正對軍事顯然是個外行,放著好好的關卡不守卻在關前列陣迎敵,史延德一看來了道送分題立馬衝了上去,蜀軍上去就被打懵了,一仗下來一敗塗地,三泉關也丟了。宋軍乘勝追擊,一路攻城拔寨,王昭遠一敗再敗,最後退到了劍門關。


    劍門關是蜀中最重要的一道關卡,宋蜀兩軍都非常重視這座雄關,由於王昭遠撤退,王全斌大軍在關北兵不血刃的拿下來重鎮廣元,得到了大量糧草輜重,稍作休整之後便向劍門關全軍進發。到了劍門關下,這次蜀軍學聰明了,不再出關野戰,兩軍隔關對峙,宋軍一時無計可施。王全斌找了幾個蜀軍的降卒問話,得知離關外二十裏處有一條小道,小道兩岸都有渡口,於是派史延德領偏師從小道進軍,約定史延德到達對岸後與主力前後夾擊劍門關。誰知王昭遠把逃跑精神發揮到了極限,得知史延德率軍登岸後不組織蜀軍狙擊,反而拔腿就跑,劍門關也不要了,王全斌沒費什麽力氣就拿下來劍門關。


    接下來的戰鬥徹底失去了懸念,王全斌率軍一路追,王昭遠一路跑,一直追到成都東北方不足二百裏的東川(今四川三台縣),蜀軍全軍覆沒,王昭遠和監軍趙崇韜被俘。


    宋軍北路軍一路高歌猛進,東路軍也沒閑著。東路軍從歸州出發後,水陸並進,蜀軍接連敗退。一直打到夔州,遇到了蜀軍唯一的名將高彥儔。高彥儔率軍屯駐在白帝城(今重慶奉節縣),宋軍一來高彥儔便安排蜀軍堅壁清野,堅守不出,屬下看不過去,紛紛嘲諷高彥儔膽小如鼠。高彥儔守城剛沒幾天,副將和監軍便按捺不住,領了數千蜀軍出城迎敵,結果蜀軍苦戰半天被擊敗,敗軍往城裏退卻,守城的蜀軍擋都擋不住,宋軍趁勢殺入白帝城,高彥儔率軍與宋軍巷戰力戰不支,最終自焚而死。


    高彥儔一死,後蜀便失去了東部的屏障,劉光義的東路軍一路打到遂州(今四川遂寧)。


    到了這份兒上,後蜀也隻能投降了,朝中大臣有不少主張堅壁清野,與宋軍血戰到底,孟昶鑒於兩路蜀軍開戰以來的投降作風,再戰也是徒勞,決定舉國投降。


    乾德三年正月十九,王全斌率儀仗在成都城外升仙橋接受了孟昶的投降禮,後蜀滅亡。


    後蜀雖然滅亡了,蜀地卻沒消停下來。王全斌的北路軍入城之後沒幾日,劉光義的東路軍也入城了,東路軍因為曹彬約束部下,軍紀嚴明,北路軍受統帥王全斌的影響,匪氣濃厚,兩支部隊入城之後對比鮮明,北路軍大肆擄掠,東路軍對老百姓秋毫無犯。曹彬多次勸王全斌約束部下,王全斌根本不鳥曹彬。趙匡胤考慮到蜀地新得,沒有經曆戰火,兵員較為充足,便下令從蜀地征召士兵,並且給征召工作撥了專用款,要厚待從征的蜀軍。王全斌把這筆軍費貪了一部分,蜀軍發到手裏隻剩下一點兒錢,蜀軍平時受氣,軍餉還要受克扣,怨氣越來越大,走到綿州就反了。


    蜀軍一反,蜀地全反,短短幾天之內聚眾達十萬餘人,蜀軍擁立原後蜀文州(今甘肅文縣)刺史全師雄為統帥。王全斌派部下朱光緒前去招撫,結果朱光緒不但沒有招撫,反而上去就把人家全師雄全家殺光,把人家女兒納為小妾。全師雄悲憤交加,攻下彭州,自立為王,建立官署,整個蜀地紛紛前去投靠。


    後蜀投降時,趙匡胤考慮到後蜀轄地廣闊,州縣眾多,特意安排了參知政事呂餘慶前去坐鎮,派中央*****治理地方,可以看出趙匡胤對蜀地的重視。呂餘慶出發的時候還一切安好,等到了成都之後蜀地已經完全成了亂世,王全斌對屬下管教不力,呂餘慶來了之後北路軍還在成都城裏擄掠,呂餘慶到了之後砍了幾個北路軍的軍官才勉強穩住城內局勢。


    呂餘慶在城裏救火,王全斌卻在城裏殺人。蜀地被他逼得全境叛宋之後,成都城裏還留有兩萬七千人的蜀軍等待北宋朝廷召喚,王全斌覺得蜀地既反,所有蜀軍都不是什麽好東西,便把這兩萬七千人引誘到夾城裏全部屠殺。


    王全斌在城裏殺人,曹彬在城外救火,當時的情況是北路軍接連派了幾員大將全都被叛軍擊敗,大將高彥暉戰死,北路軍士氣低落。叛軍逐漸逼近成都,東路軍果斷出擊平叛,劉光義和曹彬率軍在新繁擊敗全師雄,宋軍士氣重振,王全斌率北路軍來跟東路軍會師。宋軍分別在保郫和灌口(今四川灌縣)擊敗全師雄,全師雄在敗退途中病死,餘黨繼續流竄,最後在銅山(今四川銅梁縣)剿滅了叛軍的最後一支力量。


    乾德四年十二月,叛軍餘黨統帥康祚被俘處死,蜀地全境平定。從北宋朝廷下詔伐蜀至孟昶投降,短短不過兩個月,而蜀地叛亂之後,宋軍用了接近兩年時間才完全平定叛亂。與後蜀軍隊相比,叛軍顯然戰鬥力更差,然而卻給宋軍帶來了更大的麻煩,而宋軍北路軍統帥王全斌,依然延續著亂世的統軍風格-殺降,不斷的激化蜀軍情緒,若不是西路軍力挽狂瀾,宋軍可能會在成都城裏被包了餃子。


    此役之後,王全斌迴到朝中被言官彈劾退休養老,北路軍副將崔彥進、監軍劉仁贍一並罷官遭貶。東路軍劉光義曹彬都受到嘉獎,尤其是曹彬因治軍嚴明,備受趙匡胤稱讚。


    王全斌作為北宋開國大將,為宋朝的建立南征北戰立下許多戰功,最後卻在蜀地貪得無厭濫殺無辜翻了船,原本在軍中威望遠不及王全斌的曹彬卻因此役獲得擢升,成為帝國一代名將。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曹彬的故事很長,在北宋之後的戰爭中還會有他很多縱馬馳騁的身影。


    宋軍在蜀地折騰的雞飛狗跳,老百姓苦不堪言,混亂中不禁想起來孟氏父子經營蜀地的幾十年,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富足安康。對於老百姓來說,宋軍就是一群惡魔,此刻他們可能更希望自己的皇帝孟昶能迴來。


    而孟昶,再也迴不來了,到達開封七天後,乾德三年六月十一日,孟昶死於開封。


    關於孟昶,後世最流行的可能是他的便溺之器七寶夜壺和妃子花蕊夫人。


    七寶夜壺上鑲的是哪七寶我是不知道,大概少不了金銀珍珠珊瑚之類的珍品,史書對孟昶百般攻擊,可以當時後蜀的富庶,七寶夜壺並不是什麽了不起的物品。


    一句話,我們不能花天酒地酒池肉林,但人家沙特王子天天花天酒地酒池肉林也沒毛病,人家有錢。


    至於花蕊夫人,相信大家都熟悉一句詩詞“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孟昶死後,花蕊夫人入宮,正史記載,花蕊夫人才貌雙全;野史記載,趙匡胤非常喜歡。


    沒辦法,正史肯定不會記載這杆子破事兒,野史裏有記載也正常,才貌雙全的女人誰不喜歡。


    千百年來,孟昶之死都是個迷,作為曾經的一國之主,到了開封之後受封為公,史書上卻對孟昶的死因隻字未提。


    隻字未提,隻因謀害之人敏感,而此謀害之人恐怕隻會是趙匡胤。雖然趙匡胤武將出身,性格豪邁直爽,但是威脅到帝國安危皇權穩固的事情還是顯露出了他狠毒的一麵。


    孟昶在蜀地當了31年皇帝,雖然史書把孟昶描繪成了一個昏君,可大家要知道,真正的昏君別說31年,哪怕三年皇帝也做不到頭,比如秦二世,三年秦亡。孟昶在位的31年,後蜀國泰民安,孟昶投降北宋後按照趙匡胤的要求舉家搬遷到開封,自發送別的老百姓數十萬,綿延江邊數百裏,許多老百姓痛哭失聲,場麵極為感人。


    後蜀滅亡後,叛軍打出的很多旗號還是“興蜀軍”、“興國軍”,分明就是在懷念後蜀朝廷,對於這樣一個在老百姓心中聲望高,號召力強的後蜀皇帝孟昶,趙匡胤當然要除掉他。


    史書雖未記載孟昶是怎麽死的,卻記載了孟昶死前趙匡胤曾請他吃過飯。在孟昶突然離世後,孟昶的母親,後蜀的李太後沒有掉淚,而是倒酒下地長久歎息,之後絕食而死。


    趙匡胤用武力平定了後蜀,又用了一種不光彩的方式斬草除根,斷絕了蜀地的後患,隻是他不知道,殺降從來不詳,敢種下孽因,就要承受孽果,古往今來,誰也逃不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何所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猛男與拖拉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猛男與拖拉機並收藏大宋何所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