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差聽進了西施的話,對伍子胥處置不當要落得遺臭萬年的罵名,心裏惕然。為了證明自己執法不失公允,不惜興師動眾,被離奉命入宮後,他又把左右兩位史官都請到宮中來記錄本次重大事件。


    夫差當著史官的麵宣布了伍子胥的罪證,又當著左史、右史的麵把步光之劍交到背離手中,命他單槍匹馬趕往姑蘇城賜死伍子胥。


    步光之劍是吳王諸多寶劍中最恐怖也是最臭名昭著之劍,它是專門用來賜人自盡的。多年前,槜李之戰吳國敗給越國,吳王闔閭殞命,伍子胥內疚不已,曾經想用此劍自殺以謝罪,當時被夫差等人奪下,沒有自殺成,沒想到今天情勢逆轉,夫差主動把自殺之劍交到伍子胥手上,讓其實現未了夙願。


    步光之劍是吳國君臣之間殘酷無情的默契,一旦認罪自殺,將不再牽連家人,可以避免滅族之禍。


    這對伍子胥來說,已經是王恩浩蕩。吳王這樣處置伍子胥不是出於本意,而是害怕唾沫淹死人,遺臭萬年,主意雖定,心裏對伍子胥還是餘恨未消,在送走背離前,對被離說道:“伍子胥有什麽遺願,盡管讓他說吧。按照國法,這是滅族之罪,理當挫骨揚灰。但寡人的美人西施仁慈,一定要寡人心懷仁慈之念,寡人不忍傷美人的心,隻好放他一馬,賞他一個全屍,至於他兒子,寡人可以網開一麵,放他一條生路。”


    夫差這算是蔑視伍子胥的行為藝術,你伍子胥有大功於吳國算什麽?你伍子胥貴為一國之相又算什麽?不如我身邊美人的一句話。當年你拚死賣命諫言要殺西施美女,西施不但沒記恨,而且仇將恩報,在危難之際要救你一命。可見你伍子胥忘恩負義、刻薄寡恩到了何等地步,竟然不如一個女流之輩。


    夫差用這種方式發泄對伍子胥賣國行徑的蔑視和仇視。


    被離接著這樣一份尷尬差事,真算是倒了八輩子黴,到別人家裏索要主人的命。吳王夫差若因此遺臭萬年,作為具體執行者,他遺臭百年肯定是逃不掉了。


    除了名聲之憂,還有性命之憂。要是這個被索命者不是忠臣,而是奸臣,豈肯束手就擒?一定鋌而走險,拚得一身剮,敢把你大王拉下馬。到時一定先把你這個王的使者、你這個索命鬼殺了祭旗,然後刀兵相見。


    伍子胥是忠臣,不可能造反,這樣的擔憂是多餘的。


    被離不但不想做索命鬼,反而想救伍子胥一命。


    被離是忠臣,食君之祿,替君分憂,大王的命令不能違抗,但忠臣的性命也一樣不是隨便能害的。被離尚存僥幸之心,想救伍子胥一命。


    被離不相信伍子胥會犯叛國罪,其中一定另有隱情。他必須讓伍子胥親口說出來,如果真是冤情,就算拚著一死,也要讓吳王收迴這柄令人聞風喪膽的步光之劍。


    如果換做伯嚭的同黨去執行,隻要完成吳王的使命就算萬事大吉,誰還管你伍子胥的死活呢?甚至落井下石,牽連他人。


    被離自感責任重大,一刻不敢滯留,連夜趕往姑蘇城伍子胥的丞相府。


    被離一心相救伍子胥,可惜伍子胥根本不需要他的拯救,一聽被離的來意,伍子胥麵上一點沒有驚訝之色,當然也沒有驚恐之色,仿佛早就料到吳王夫差會派人帶著步光之劍來索命。隻是雙手在不停發抖,但那也是因為憤怒所致,而絕非驚懼引起。伍子胥是複仇之神、憤怒之神,憤怒了一輩子,在生命盡頭他拚命告誡自己不要憤怒,可是能做到嗎?伍子胥在嚐試改變自己。


    看著被離一臉焦躁、急於想知道事件真相的樣子,伍子胥壓抑著心中的憤怒,苦笑著說道:“大王沒有錯,老夫對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供認不諱。感謝大王寬恕,賜我自盡,幫我伍家免去了滅族之禍。”


    被索命了,還得感謝索命者,滑天下之大稽。


    伍子胥開始梳發沐浴換衣,為自己即將踏上的行程做準備。


    被離急起來,說道:“卑職以為伍相國時被冤枉的。或者是另有隱情。若伍相國真是被冤枉的,卑職可以讓大王收迴步光之劍。”


    伍子胥搖頭說道:“老夫沒有被人冤枉,普天之下還沒有人膽敢冤枉老夫的。至於隱情,有那麽幾分。老夫幾年前就已經把犬子送到齊國避禍,至於給齊國鮑牧送去密信,告知吳王即將出兵伐齊,是為了能讓大王明白,吳國和齊國戰端不可輕易開啟,事有輕重緩急,我們目前最可怕的敵人乃是越人,吳越必有一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趁現在越人羽翼未豐,趕緊下手,不然必為所擒。”


    被離連連搖頭,說道:“原來如此!伍相國這麽如此糊塗?你怎麽能用這麽極端的手段逼迫大王就範?”


    伍子胥淒然而笑,說道:“成者為王敗為寇,老夫的計劃若是成功,可以成就吳國百年霸業,也成全老夫忠良美名,既然老夫的計劃失敗了,就是名副其實的叛國者,甘願受戮,沒有什麽後悔的。請你也不要在大王麵前別作解釋,自討沒趣。”


    被離束手無策,隻能眼睜睜看著一代忠臣楷模走向自我毀滅。


    伍子胥正要拿步光之劍往自己脖子上抹,突然想起什麽,走到自己書房裏,取來一個拳頭大小的五彩陶缶說道:“聽你轉述大王之言,老夫之所以沒有遭滅族之禍,竟是因為西施求情。這是大王在譏刺老夫絕情寡義,老夫並非無情無義之人,不能欠西施這個人情,請你把這個陶缶送給西施,告訴她,此物在她危難之際必有一用,但願能幫她渡過劫難。”


    被離不敢拒絕,隻好老實答應下來,接過了陶缶。


    伍子胥完成心願,又要揮劍抹喉,被離突然想起一件至關重要的大事,這是吳王臨走前特別囑咐過的,如今心慌意亂差點忘記。於是一把拉住伍子胥的手,說道:“卑職臨行前大王曾經囑托,想問一問伍相國是否有什麽遺願。”


    被離此話一出,伍子胥的臉色突然轉紅,壓抑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憤怒實在控製不住,終於咆哮了。夫差你欺人太甚,實在無恥,我伍子胥有什麽遺願你夫差難道不知道嗎?這不是明知故問羞辱人嗎?


    伍子胥大喝道:“請你告訴夫差,老夫隻有一個心願,老夫死後,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闔閭大城的南麵城牆上,老夫要親眼看著越國大軍是如何打進吳國都城的。”


    伍子胥話音未落,揮劍斷喉,一腔熱血噴泉一樣上衝,直接衝壞了屋頂,瓦屑四濺,高大的身軀像一堵城牆,訇然坍塌。


    被離迴到闔閭大城複命,把伍子胥的遺言一字不漏告知吳王夫差。夫差大怒,本來還想假惺惺給伍子胥一個厚葬,給自己臉上抹粉,現在伍子胥死不悔改,竟然死了還在喋喋不休詛咒本王,那就隻能不客氣,命人把伍子胥的屍體裝進馬革縫製的鴟夷子皮裏,丟到了波濤洶湧的東海裏。


    夫差自以為這是對伍子胥的羞辱,其實對伍子胥來說,天隨人願。伍子胥一輩子征戰沙場,能馬革裹屍,心安理得。把他的墳墓選在大海裏,日夜能聽到大海的咆哮聲,完全和他的憤世嫉俗之情相契合,樂在其中。


    從此伍子胥除了戰神、仇神、怒神之外,又多了一個稱號:潮神。


    被離因為在伍子胥臨死前沒有做好他的安撫工作,帶來了這麽一個不吉祥的伍子胥遺願,等於是借伍子胥之口表達內心的不滿,被夫差剝奪了大夫之位,軍前效力。


    泱泱吳國,難道隻有伍子胥一個人感悟到了越國必將中興滅吳的國家危機嗎?不見得!吳國當時人才濟濟,是天下人才匯聚的窪地。何妨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投醪河井的行為是那樣的露骨,豈能無動於衷?隻是許多人才因為被私欲蒙蔽了雙眼,認為吳國的餘皇號戰船如此強大,而越人卑賤,泥鰍掀不起覆船的大浪,當務之急是如何爭權奪利,謀一己之私,搶占個人利益的製高點,才無暇他顧,以致把吳國送往覆滅之路。


    隻有大公無私、心地正直的人才配看到真理,所以說真理隻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裏,在所難免。


    水至清無魚,人至清無徒,這些掌握著真理的少數人不容於世,難免孤獨、絕望、暴躁、憤世嫉俗,伍子胥是最好的例子。


    伍子胥托被離送出的陶缶如願送到西施麵前。伍子胥不但有萬夫不當之勇,還有鬼神莫測之謀,他的臨終預言可輕視不得,西施不敢馬虎,小心收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伍子胥被殺驚動天下。不知吳國發生了什麽大事,天下諸侯們一時反應不過來,不知作何定論,於是把目光對準了孔子,看聖人怎麽說。孔子一直緘默不語,直到後來諸侯間流傳一則謠言,說是伯嚭也被殺了,他這才開口說話。


    孔子說:“吳國還沒有滅亡,伯嚭怎麽可能死呢?”


    言下之意就是伯嚭在吳國,就是為了亡吳而活著的,隻有吳國滅亡了,他的人間使命才算完成,才可以一身輕鬆去見閻羅王。


    又是春秋筆法,半遮半掩。


    但一般人都能聽出來,聖人這話很惡毒,應該是孔夫子一輩子說出的最惡毒的話。伯嚭的奸詐已經讓聖人失態,亂了禮儀,可見孔聖人對奸臣伯嚭的仇視實在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


    這話要是不小心傳到吳王夫差耳朵裏,這伯嚭哪裏還有活路?伯嚭有禍國之嫌,被滅族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其實伍子胥之死,孔子和子貢才負有重要責任,他們是起因,伯嚭最多隻能算幫兇。如果子貢沒有駕著千裏馬出山,遊說夫差放棄南下伐越,轉頭北上伐齊,伍子胥可能被吳王夫差冤殺嗎?伍子胥一死,吳國危矣。吳國滅亡的後果是聖人和他的弟子策劃好的。


    聖人為了掩人耳目,竟把責任推到伯嚭身上。


    聖人金口玉律,一錘定音,伯嚭這人遭禍了,其奸名就算跳進黃河也洗不清。雖說伯嚭不是什麽好東西,但聖人把所有罪孽都堆到他頭上去,有失公允。伯嚭也是人類一員,一生坎坷,艱苦奮爭,才爬到異國他鄉太宰的高位上,不平遭遇造就了其“奸性”,而並非天生“奸性”。就算他真是天生“奸性”,也該擁有做人的基本權利,讓其能公堂辯解。聖人定論一下,等於剝奪了他開口的權利。


    伍子胥一死,吳國老百姓如喪考妣,伍子胥這些年來征戰四方,殺得楚王不要娘不要妻,亡命草澤;殺得越王獻上老婆,俯首稱臣。天下諸侯聞風膽寒。他是吳國的金城湯池,失去他等於吳人自毀幹城,以後不但得不到別國的財富,估計還得開門揖賊,自家財富難保。


    越人則是皆大歡喜,君臣士民彈冠相慶。


    特別是越王勾踐,一聽到伍子胥被夫差丟到東海裏喂魚,一下子輕鬆不少,腰杆子挺得筆直,從此諾大的吳國再沒有要他勾踐腦袋的人,本來去吳國覲見吳王好似涉足虎穴、膽戰心驚,現在無後顧之憂,權當遊山玩水。當即決定馬上和文種、祭養一起率領助吳的一百乘戰車、三千帶甲士兵動身入吳。


    考慮到範蠡對夫差有奪妻之恨,就怕範蠡夫妻情深、一時情令智昏按捺不住自己,作出非分之舉,勾踐想讓範蠡留在國內,可是範蠡堅持要一起去吳國。


    範蠡另有想法,吳國的滅越派伍子胥一死,越國複國的計劃可以提前十年實現,眼看和西施的重逢不再是遙遠的夢,他對西施的思念與日俱增。他必須抓緊做好迎接西施歸越的準備工作,其中重中之重是保證洞庭暗道的暢通。從這條暗道出兵,能打吳國一個措手不及,其作用勝過千軍萬馬攻城拔寨。這條暗道掌握在太湖強盜手裏,不知許多年過去可還完好?他需要親自實地考察一番,本來就想去吳國考察一番,現在有這麽好的機會豈能錯過?


    於是越國君臣入吳兵分兩路,一路是勾踐帶著大隊人馬走“官路”,另一路是範蠡帶著少數幾個心腹抄洞庭暗道捷徑,走“私路”。


    太湖強盜現在和吳王夫差已經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原因是吳人殺了金鉤胡佬的戀生兄弟銀鉤胡佬。銀鉤胡佬慘遭吳人毒手,起因是鄭旦的魯莽之舉,鄭旦趁吳王夫差帶著西施遊賞縹緲峰的機會,自不量力,出手截殺,闖下塌天大禍,結果自己一點沒事,轉禍為福,找到了夢中情人縹緲子,也就是吳王夫差,卻慘了太湖強盜們。


    吳王帶著天下第一美來遊賞縹緲峰,乃人間盛事,能一飽眼福,人生一大樂事。洞庭山上的太湖強盜們自然不會放棄湊熱鬧的機會。本來他們隻是像普通百姓一樣站在人群中看稀奇、飽眼福的,不想肇事,後來不知怎麽的見鄭旦和吳兵動起手來,吳兵以眾淩寡,欺負強盜們心目中的女神鄭旦姑娘,頓時舊性複發、無法無天起來,不問青紅皂白上前助戰,和夫差的武士廝殺起來。這銀鉤胡佬實在是死在他的好奇心太重,他是伍子胥發過海捕文書要緝拿的罪犯,長著一副與眾不同的尊榮,一眼就能被人認出來,吳王出巡到此,本來該躲得遠遠的,可是他竟然喬裝打扮一番後也興致勃勃擠在人群中爭看美人西施。西施曾經在比美大賽中擊敗了鄭旦,鄭旦是他心目中最漂亮的姑娘,女神一樣,人間怎麽可能出現比鄭旦更美的人呢?他不信,雖知風險不小,也一定要看上西施一眼,比一比倒底兩人誰更美。光看熱鬧本來也沒禍事,後來強盜們跟著鄭旦和吳兵殺起來後,銀鉤胡佬見女神被犯,一時性起,完全不顧敵強我弱,也抄起家夥加入戰團。


    吳王的武士人多勢眾,更加久經沙場、武器精良,太湖強盜哪裏是對手?斬雞宰鴨般,被殺個落花流水。銀鉤胡佬目標最大,下場自然也最慘,被殺後還被吳兵梟首示眾,掛在餘皇戰船船頭上一路示眾,直到姑蘇城,在姑蘇城頭還掛了十天。


    金鉤、銀鉤兄弟情深,銀鉤被殺,金鉤摧肺裂肝,悲傷欲絕,發誓要血債血還,找吳王夫差報殺弟之仇,可是強盜們畢竟勢單力孤,和強大的吳國鬥,簡直是以卵擊石,想如願以償隻能把仇恨當遺產傳給子孫萬代,讓子孫們去完成。


    金鉤胡佬為此日不安食夜不安寢,飽受煎熬,現在越國大夫範蠡突然出現,這是增援到了,而且不是一般江湖朋友之間的幫襯,而是一個國家的援兵,簡直是大旱遇甘霖,千盼萬盼就等著這一天!所以一聽說範蠡大夫大駕光臨,以為機會來了,越國要開始進攻吳國,當即命令洞庭山上所有的徒子徒孫都聚集到縹緲峰下,聽候範蠡差遣。誰知結果有點不如人意,範蠡帶來的消息是越國的反攻倒算時機還沒成熟,八字才一撇,估計還要等上三五年才行。金鉤胡佬雖然頗有失落感,但是至少看到了希望,不像以前無頭蒼蠅一般行動沒有目的性。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何妨隻要等個三五年。


    金鉤胡佬生怕範蠡在向吳人尋仇的時候把自己給撇了,自己報仇雪恨的願望落空,對範蠡待若上賓,敬如父母。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西施的傳說之浣紗遺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禦馬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禦馬道並收藏西施的傳說之浣紗遺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