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裏呆了如此多年常洵早已生厭了,如果喜歡書籍古玩這裏確實是好地方,那些字畫古藉、古董青銅器之類這時肯定遠比後世多不止一倍,想收集隻要有錢就可以馬上成交不必什麽拍賣。


    而且整個大明號稱江南蘇杭富裕奢華,所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還有傳說中南直隸秦淮河、夫子廟什麽的,其它不論這方麵絕對京城可以稱第一的,主要是在京城貴族高官多。


    可常洵誌不在此,或者說這時根本沒這個心思。他若當政會推動文物保護法,對甲骨文、敦煌石窟藏書等都會進行發掘與保護。而且他會建許多大型專門或綜合博物館進行展出,而不是隻讓少數個人私下欣賞。


    還有會收集各國文物讓國人欣賞與開開眼界,隻是此時還早他沒空考慮這個。除了書籍文物京城古色古香隻在後世才是珍貴的,對這時的他司空見慣根本沒什麽吸引力。


    而且這時京城並不是他可以自由塗抹的畫板,但靈山島是。這時乃是發展勢力的時候恨不得馬上離開京城去靈山島、大員島就近塗抹他想要的畫麵。


    隻是這個不可能才退一步先去靈山島避暑的,可是就算如此萬曆不支持鄭貴妃直接反對。好說歹說才同意他明年可以去靈山島,至於就封地常洵肯定不會提的,提了也無用。


    當然也有不少人希望他馬上去靈山島的,這些人中開口的乃是常洵手下。為什麽很單純就是讓常洵去看看他們的成績,畢竟靈山島這時已經完全改變了模樣。


    原本靈山島就是一個半荒棄的小島而已,這時環島城牆、防波堤加裏麵停泊的船隻外表就帶上雄麗而生氣勃勃的感覺。


    島上有了不少炮台,有一種暴力的美。山頂山腰還有一些圍牆遊廊亭子,望上去與園林差不多。雖說這兩者畫風有些衝突,但在古代這樣的場景並不衝突。


    畢竟這時東方的城市都在城牆的護衛之中,最醒目的標誌就是一圈強壯的城牆、城樓。西方也不例外,隻是貴族城堡多城牆圍起來的城市極少數,比東方少多了還小多了。


    還有隨著水泥投入實際運用,靈山島會建造一些懸空棧道、亭台,還有各山之間會建造大拱橋。那大拱橋如石頭建造代價大而笨拙,換水泥也就是澆注兩根拱形大梁困難些代價大些,需要整體木模才可以卻也比石拱的成本會省幾倍以上,具體還不清楚。


    在靈山島建大拱橋之類建築一方讓文臣知道常洵真心將靈山島作為他的王宮建設,另一方麵也是水泥投入實用的實驗場。比如這水泥造橋價成本節省幾倍關係以後築路代價,而要致富先修路已經被後世證明為真理。


    就是安全所需也是一樣,一條寬闊的大道縮短不少距離,還讓軍隊速度提高,應付氣候變化能力增強,其它條件不變也可以讓軍隊前進速度加快一倍。


    這道理並非是無人知道,可秦馳道之後為何無人為之?那就是代價太大,而這還是在北方大平原上建路,到水網密布地區那建路的代價還要大很多。


    後世造了那麽多路其實就是二樣材料:鋼鐵與水泥,當然還有如何使用它們的技術。這方麵靈山島還真是一個極好的試驗田,還有常洵後世雖沒有幹過建築可後世見到的建築場麵,還有各種途徑聽到見到的片言隻語在這時乃是需要指點的方向,千金難求的經驗。


    因此他確實是有需要現場看看的,在靈山島建設的手下與常洵自己都願意去靈山島,還有一些人心裏也這樣想可與常洵手下不斷邀請不同,他們開不了這個口。


    那他們是誰?為什麽開不了口?這些人就是文臣,為什麽讓常洵去靈山島就封很簡單,時間過去了不短,可常洛的太子位還沒有真正落實下來。


    這一來將常洵趕去就封常洛的位置才進一步穩固,有長子在將到藩的藩王再弄迴京任太子的可能性,與在京城隻定了封地的藩王比,前者的可能性當然更微乎其微了。


    隻是他們心想如此卻說不出口,為什麽開不了口乃是常洵年齡太小,靈山島還在建設。如果這時嚷嚷讓常洵就封他們的道德形象呢?確實是沒什麽借口,於是再一次興起''''逼迫''''萬曆立常洛為太子的議論潮。


    這時趙誌皋告病,壓力全在這時複出的副首輔王錫爵身上。曆史上他搞了一個三王並封緩和了一下,到這時仍然敷衍不下去了。不過現在比曆史上好不少,因為常洛的名分明顯高一截,常洵已經有封地並建設了近二年,不大可能再變了。


    可是年青的官員覺得未曾著實,等了二年不見進展又性急起來。王錫爵不可能完全代萬曆背鍋頂雷的,還有這壓力多少會影響到常洵這裏,於是他更想去靈山島''''避暑''''了,完全屬一舉多得啊!


    常洵的心思鄭貴妃不諒解,還有她用年齡小與不安全為借口常洵也沒太好理由。最後常洵用明年去避暑內會造一條專用遊船,還有專用防彈四輪馬車,靈山島堡樓在這之前完工等條件換取了鄭貴妃同意他明年去靈山島避暑。


    實際上三體船航行的安全性已經沒什麽問題了,當然作為藩王擠移民船也有些不合適。而且三體船造價才幾千兩,裝修豪華些二萬兩也足夠了。


    他這時也不差錢,還有今後也需要,所以常洵決定為自己造一條三體專用船本來就在計劃之內。隻不過之前移民還缺船,這時缺船緩和了不少,或者說如更大的捕鯨母船還造不了,此時造一條專用三體船沒什麽問題。


    四輪車轉向機構也不難,找一些比較有鑽研精神的工匠指點一下,再投入資金試驗就可以了。在大明未出現四輪車主要還是沒這方麵需要,或更準確地說沒這個道路條件,另加就是缺少彈性材料與減震技術。


    一般人總以為轉向機構為四輪馬車技術的唯一要求,其實這樣的四輪馬車隻能在十分平坦的路上行走,或裝載不多時行。


    為什麽如此四輪與二輪三輪車不同,二輪三輪車不論什麽地形每個輪子受力一致。可四輪就不同了,四個點怎麽也擺不平,有很多時候一個車輪要承擔二分之一重力。


    這一來除非輪子專為此加強到可以承受否則這車子的輪子很快會吃不消而損壞,要減少這樣的情況就需要彈性材料與減震技術,材料與技術好可以讓車子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坐車的人覺得在平地上一樣,反之平地上也如崎嶇不平的路上一樣。


    而且膠輪自帶減震,這時的木輪與地麵硬碰硬,所以常洵一開始隻能編了繩床,坐這上麵避免骨頭震壞了。有了坩堝冶煉就可以試驗彈簧鋼了,有了彈簧鋼就可以用於減震了。


    彈簧鋼減震可以用圓環式與臥u式彈簧、圓環彈簧加液壓、扁擔式等等。不過環形彈簧有了彈簧鋼還要拔絲與繞製機械,這時根本不可能生產,加液壓這技術機械的要求更高了外,還要有耐油密封材料,此時不必想。


    所以這時能采用的技術就是將彈簧鋼製作成扁平長板,或小狐度輪子頂在中間如扁擔一樣,後世載重車都是這樣的結構。可這結構要做到不容易,彈性空間又不大。


    相比之下臥u式就簡單了,彈性空間大上下固定而已。缺點浪費材料又承受力不大,所以常洵有了彈簧鋼就將自己的馬車安裝了這個減震。


    可這是城中輕便馬車,去城外長途旅行為預防萬一不行,所以常洵也準備造重型四輪車的。隻是扁擔式技術可以克服減震太差,為此他準備外殼用這技術,裏麵用臥u式,如此才不會震動大外殼足以擋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新福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翔的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翔的羊並收藏大明新福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