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水稻收割完成大員島進入相對空閑的時間,之所以稱之為相對空閑乃是與北方嚴寒隻能徹底貓冬比,在大員島此時仍然可以進行一些農業勞動的。
比如稻穀之類不可能種植地上還有一些蔬菜在生長,比如北方土壤凍結根本挖不動,這裏正好乘閑一些將水渠、田埂、道路等維修一下。
如果種植一些冬小麥為防開春雨水多這時要開好溝,要開溝的還有那油菜田。如江南還要整修桑樹,在大員島這時桑樹才是苗,準備接下來嫁接,明年才有第一批桑苗,這方麵此時沒什麽要忙。
其它魚塘也要進入抽水捕魚、清塘階段,清塘就是把淤泥挖出來傾倒在耕地上,那淤泥很肥沃也是這時江南最主要的農家肥之一,不過大部分淤泥在河流中撚起來的。
所以移民們來大員島一年豐衣足食勞動強度也大,讓北方人特別不習慣。豐衣足食的原因之二為他們有足夠的耕地及足夠的畜力,還有更好的農具。當然還有全家大小齊上陣的因素,在拔秧插秧時六七歲的小孩也會去幹活。
對此常洵覺得移民這時的收入確實是與他們的付出有差距,差距的原因之一還是他的租子,因此有些慚愧但也沒什麽辦法,隻能後補了。
這後補之一就是在農業機械化上及早發力,雖說機械化必須解決動力,可在這時代用畜力耕地一張犁還是二張犁效率就差了一倍,再組合上耙地效率就等於三個人幹活。
合作社化也讓重型農具買得起用得上,手動的插秧機也可提高不少效率。關鍵這方麵研究機械化了仍然有用,因此第一批移民到大員島,常洵已經安排設立一個農業綜合研究院。
當然說是院其實隻有十幾個人而已,不過研究項目包括水稻改良,其它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瓜果、水果幹果、菇類、林木等改良,包括畜力、手動機械化也是之一。
隻不過此時水稻與機械化優先,經濟作物甘蔗優先,其它隻能一步步充實。反正有這架子有什麽填什麽,比什麽不做好。
如水稻甘蔗先找一些品種來對比種植為第一步,挑一些異變種子培養為第二步,簡單雜交培養可以穩定種植種子為第三步。
其實這時能從變異種子中培養出一個二個,適宜一個地區種植的高產穩產種子已經可以支撐很久了。為什麽如此說就是人口壓力還不大,如大明這時即便是按最高估計二億人,用此時開墾的土地種植高產一點種子,人均八百一千不可能六百以上還是沒什麽問題的。
為什麽沒做到很簡單朝廷連基本水利與糧食調運,在大災時適當轉移一些人口去其他地方等也沒可能做到。如即將發生的北方大旱造成的饑荒並非是真顆粒無收,如果真如此那裏就會形成大片空白的無人區。
可十幾年過去了陝地還有大規模戰事,沒有糧食怎麽打?所以明末陝地連續大旱造成大麵積大幅度減產是肯定的,水利完整一些災荒會輕一些,再運糧賑災加移民就食度過難關不難。
除此以外這時生產技術傳遞很慢,不少增產措施、優良種子也普及不開。主要是官府在這方麵無作為,所以這時隻要組織力好一些,將水利搞好一些,推廣先進耕作技術加優良種子大明就不大可能到處有缺衣少食的人。
所以常洵要讓大明人吃飽在現有基礎''''挖潛''''就可以支持很長時間,隻是他有後世記憶當然不肯如此''''偷懶'''',再說了他對農業根本不懂具體種植,可隻要少許投入因為實在原始進步空間極大。
此時如麥子才一二石,增產一石肯定不困難,畝產七八石才不容易,因此他設在靈山島對麵珠山腳下的農場,僅投入試驗經費幾千兩,到這時就有了一些成績了。
這成績有擴大與改進農家肥,讓土地肥力增加而增產上試驗普遍可以達百分之三十以上。還有陳述選到了一些變異種子,經過二代培養有培養出穩定高產一些的種子的可能。
這技術就是費時間,每年種一次就是隻能試一次,可篩選出穩定高產的種子起碼五六代,還要擴大種子培養,一個種子十年八年才能達到初步推廣階段,性急的人肯定急死了。
對此常洵也沒什麽辦法,隻是慶幸大明還未到真缺糧程度,距他上位也早了些。這時大員島也成立這方麵研究的小組,北方的種子培養可以在那裏種一季,如此可以加快種子篩選與定型。
陳述他在種子改良上還未曾突破,引種番薯、玉米、土豆上還是比較成功的。比如番薯找到了五個品種通過對比種植確定了比較合適北方種植的二個品種。在種植技術對比中也基本確認平地、山地的最好方式。
或許還不此時最佳,但陳述已經完成番薯在北方種植的初步選種,基本種植技術,加保存技術等試驗,接下來可以推廣種植了。
雖說這東西此時不可能畝產好幾千斤,有它可以解決大明北方糧荒,但災時讓人吊命,平時弄個烤番薯,還有生產粉條,低檔酒也是會減輕一些糧食消耗與豐富一下生活。
番薯如此玉米陳述也對比種植了四個,有粳有糯,論產量肯定粳的高。實際上後來北方種植的就是高產一些卻粳硬的品種,就這還沒人''''啃青''''。
啃青就是在未徹底成熟時吃,大多為零食不抵飯量的,所以糧食緊張的地方啃青會被看作敗家子行為。可在江南玉米一直在當作零食農民在地邊角零星種一些為主,品種也是甜糯的,隻為口味不為產量。
到二十一世紀嫩玉米大行其道,不少人將之與養生掛鉤,嫩玉米比大米還貴,種植還不如稻穀費勁實在便宜了有條件種植的人。而且嫩玉米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秸杆也是優質飼料,所以玉米常洵讓陳述兩個種類都要培養優秀種子。
隻是粳的隻要高產,糯的著重點在口味,多培養一些更好。條件允許了以後在城鎮周圍種一些嫩玉米也是一項豐富民眾生活的內容,與水果、幹果、瓜果、番薯等等一樣的。
如番薯也是可兼糧食、替代糧食,還有成為小吃零食的潛力,包括土豆也一樣。這些種類兩種需求在篩選培養種子時都要考慮,隻是此時種植未久種子分化還不大明顯。
不過常洵還是讓陳述選出番薯進行風幹與烘烤試驗,包括製作澱粉與粉條。最後挑了一些風幹後口味最脆嫩甜及烘烤後最香糯的番薯,還有一些土豆送到京城來,他將之當作過年禮物之一獻給鄭貴妃。
這也是讓她與萬曆嚐個鮮,以及還有知道這世界存在番薯、土豆這樣生長在泥土中也可充作食物的塊莖植物。而大明至今都是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除了救急沒有拿塊莖當糧食種植的。
萬曆嚐了番薯與土豆覺得味道都不錯,問了產量與種植條件覺得確實可以或應該推廣種植。但也知道這方麵朝廷來做爭論會很久,卻不一定能做好,就不再注意這件事了。
不再關注此事也是萬曆從常洵那裏知道,北方大旱曆史上會在天啟、崇禎時暴發,那時與他已經無關了。現在到那時肯定會是常洵當家,別說與他無關就算是這時知道也不必擔心啊。
常洵才第二年已經發展到這個程度,如番薯、土豆、玉米這些新糧食植物已經在培養種子了,怎可能還會如曆史上那個混賬常洛的兒子崇禎一樣把大明玩完。
比如稻穀之類不可能種植地上還有一些蔬菜在生長,比如北方土壤凍結根本挖不動,這裏正好乘閑一些將水渠、田埂、道路等維修一下。
如果種植一些冬小麥為防開春雨水多這時要開好溝,要開溝的還有那油菜田。如江南還要整修桑樹,在大員島這時桑樹才是苗,準備接下來嫁接,明年才有第一批桑苗,這方麵此時沒什麽要忙。
其它魚塘也要進入抽水捕魚、清塘階段,清塘就是把淤泥挖出來傾倒在耕地上,那淤泥很肥沃也是這時江南最主要的農家肥之一,不過大部分淤泥在河流中撚起來的。
所以移民們來大員島一年豐衣足食勞動強度也大,讓北方人特別不習慣。豐衣足食的原因之二為他們有足夠的耕地及足夠的畜力,還有更好的農具。當然還有全家大小齊上陣的因素,在拔秧插秧時六七歲的小孩也會去幹活。
對此常洵覺得移民這時的收入確實是與他們的付出有差距,差距的原因之一還是他的租子,因此有些慚愧但也沒什麽辦法,隻能後補了。
這後補之一就是在農業機械化上及早發力,雖說機械化必須解決動力,可在這時代用畜力耕地一張犁還是二張犁效率就差了一倍,再組合上耙地效率就等於三個人幹活。
合作社化也讓重型農具買得起用得上,手動的插秧機也可提高不少效率。關鍵這方麵研究機械化了仍然有用,因此第一批移民到大員島,常洵已經安排設立一個農業綜合研究院。
當然說是院其實隻有十幾個人而已,不過研究項目包括水稻改良,其它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瓜果、水果幹果、菇類、林木等改良,包括畜力、手動機械化也是之一。
隻不過此時水稻與機械化優先,經濟作物甘蔗優先,其它隻能一步步充實。反正有這架子有什麽填什麽,比什麽不做好。
如水稻甘蔗先找一些品種來對比種植為第一步,挑一些異變種子培養為第二步,簡單雜交培養可以穩定種植種子為第三步。
其實這時能從變異種子中培養出一個二個,適宜一個地區種植的高產穩產種子已經可以支撐很久了。為什麽如此說就是人口壓力還不大,如大明這時即便是按最高估計二億人,用此時開墾的土地種植高產一點種子,人均八百一千不可能六百以上還是沒什麽問題的。
為什麽沒做到很簡單朝廷連基本水利與糧食調運,在大災時適當轉移一些人口去其他地方等也沒可能做到。如即將發生的北方大旱造成的饑荒並非是真顆粒無收,如果真如此那裏就會形成大片空白的無人區。
可十幾年過去了陝地還有大規模戰事,沒有糧食怎麽打?所以明末陝地連續大旱造成大麵積大幅度減產是肯定的,水利完整一些災荒會輕一些,再運糧賑災加移民就食度過難關不難。
除此以外這時生產技術傳遞很慢,不少增產措施、優良種子也普及不開。主要是官府在這方麵無作為,所以這時隻要組織力好一些,將水利搞好一些,推廣先進耕作技術加優良種子大明就不大可能到處有缺衣少食的人。
所以常洵要讓大明人吃飽在現有基礎''''挖潛''''就可以支持很長時間,隻是他有後世記憶當然不肯如此''''偷懶'''',再說了他對農業根本不懂具體種植,可隻要少許投入因為實在原始進步空間極大。
此時如麥子才一二石,增產一石肯定不困難,畝產七八石才不容易,因此他設在靈山島對麵珠山腳下的農場,僅投入試驗經費幾千兩,到這時就有了一些成績了。
這成績有擴大與改進農家肥,讓土地肥力增加而增產上試驗普遍可以達百分之三十以上。還有陳述選到了一些變異種子,經過二代培養有培養出穩定高產一些的種子的可能。
這技術就是費時間,每年種一次就是隻能試一次,可篩選出穩定高產的種子起碼五六代,還要擴大種子培養,一個種子十年八年才能達到初步推廣階段,性急的人肯定急死了。
對此常洵也沒什麽辦法,隻是慶幸大明還未到真缺糧程度,距他上位也早了些。這時大員島也成立這方麵研究的小組,北方的種子培養可以在那裏種一季,如此可以加快種子篩選與定型。
陳述他在種子改良上還未曾突破,引種番薯、玉米、土豆上還是比較成功的。比如番薯找到了五個品種通過對比種植確定了比較合適北方種植的二個品種。在種植技術對比中也基本確認平地、山地的最好方式。
或許還不此時最佳,但陳述已經完成番薯在北方種植的初步選種,基本種植技術,加保存技術等試驗,接下來可以推廣種植了。
雖說這東西此時不可能畝產好幾千斤,有它可以解決大明北方糧荒,但災時讓人吊命,平時弄個烤番薯,還有生產粉條,低檔酒也是會減輕一些糧食消耗與豐富一下生活。
番薯如此玉米陳述也對比種植了四個,有粳有糯,論產量肯定粳的高。實際上後來北方種植的就是高產一些卻粳硬的品種,就這還沒人''''啃青''''。
啃青就是在未徹底成熟時吃,大多為零食不抵飯量的,所以糧食緊張的地方啃青會被看作敗家子行為。可在江南玉米一直在當作零食農民在地邊角零星種一些為主,品種也是甜糯的,隻為口味不為產量。
到二十一世紀嫩玉米大行其道,不少人將之與養生掛鉤,嫩玉米比大米還貴,種植還不如稻穀費勁實在便宜了有條件種植的人。而且嫩玉米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秸杆也是優質飼料,所以玉米常洵讓陳述兩個種類都要培養優秀種子。
隻是粳的隻要高產,糯的著重點在口味,多培養一些更好。條件允許了以後在城鎮周圍種一些嫩玉米也是一項豐富民眾生活的內容,與水果、幹果、瓜果、番薯等等一樣的。
如番薯也是可兼糧食、替代糧食,還有成為小吃零食的潛力,包括土豆也一樣。這些種類兩種需求在篩選培養種子時都要考慮,隻是此時種植未久種子分化還不大明顯。
不過常洵還是讓陳述選出番薯進行風幹與烘烤試驗,包括製作澱粉與粉條。最後挑了一些風幹後口味最脆嫩甜及烘烤後最香糯的番薯,還有一些土豆送到京城來,他將之當作過年禮物之一獻給鄭貴妃。
這也是讓她與萬曆嚐個鮮,以及還有知道這世界存在番薯、土豆這樣生長在泥土中也可充作食物的塊莖植物。而大明至今都是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除了救急沒有拿塊莖當糧食種植的。
萬曆嚐了番薯與土豆覺得味道都不錯,問了產量與種植條件覺得確實可以或應該推廣種植。但也知道這方麵朝廷來做爭論會很久,卻不一定能做好,就不再注意這件事了。
不再關注此事也是萬曆從常洵那裏知道,北方大旱曆史上會在天啟、崇禎時暴發,那時與他已經無關了。現在到那時肯定會是常洵當家,別說與他無關就算是這時知道也不必擔心啊。
常洵才第二年已經發展到這個程度,如番薯、土豆、玉米這些新糧食植物已經在培養種子了,怎可能還會如曆史上那個混賬常洛的兒子崇禎一樣把大明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