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項目移往靈山島乃是擴大規模正式生產,坩堝冶煉轉去靈山島也是一樣道理。在京城王府建造許多反射爐搞坩堝冶煉不可能,放京城可以也不必要,因為使用乃是在靈山島。


    那裏將造槍造炮造刀造盔甲,還將研製各類機械之類,另包括此時已經獲得高中低碳鋼冶煉的基礎配方與工藝,那些鋼也是開采岩石等所需要的工具鋼,比千錘百煉製造成本低許多。


    或者說為什麽不上馬高爐平爐?很簡單靈山島太小,又沒有鐵礦石、煤的產出、汙染又大,所以明年常洵打算在萊州或馬鞍山建造鋼鐵基地,這時早已派人考察兩地。


    而且鋼鐵基地常洵雖二十年計劃百萬噸以上,可後年可產出一萬噸已經不容易。再則平爐可以煉鋼也是普通碳鋼,如彈簧鋼、高碳鋼、工具鋼、高錳鋼、鉻鉬鎢鎳之類冶煉及合金鋼等還要坩堝生產才可能。


    玻璃、火藥、火槍、冶煉等項目搬去靈山島都有成熟技術及生產工藝,棉紡、毛紡、棉布(包括帆布)之類項目在京城隻有小規模試驗,取得的成績也是有限。


    比如棉紡方麵穿越小說常提到珍妮紡織機,可以一個人紡八支紗比傳統生產力高了八倍,但事情並非是那麽容易,轉動八支紗筒確實簡單,常洵不必動腦筋就可以設計出來。


    可是紡紗乃是人坐搖車一側一手拿棉花一手搖訪紗機,棉花不斷從手上抽出絞緊成了紗,然後收上紗筒實際上分二個步驟。如此一個人隻能拿一把棉花,即便是紡紗自己會動也隻有雙手可以紡二支紗,不可能有第三支的,因為棉花不可能放地上抽絲的手控製棉花抽出的量與均勻。


    這一點常洵也是想不通,好在他在新聞中見到紡紗機工作場麵,沒看出紡紗機結構細節,可紡紗機一排排紗筒在轉,下麵一桶桶棉條不斷被抽出絞成了紗。還有聽到介紹說棉花乃先脫籽、再梳理、製作成棉條再紡紗。


    從這就可以至少看出紡紗機能紡那麽多紗棉條是關鍵,於是他組織了一個小組研製如何脫籽、如何梳棉、如何盤成棉條的機械。另外就是絞收一體的紡紗結構,隻要這些機理弄明白了紡紗也可以實行機械化了,當然這時都是木製腳踏的不過知道原理改鐵製機動的也容易。


    隻是雖有常洵提供的''''思路'''',這個小組也是有不小成績,可全部成就幾個月時間過去了也遠未達到珍妮紡紗機程度。不過常洵這方麵可出主意的已經不多,還有生產效率終究已遠高於傳統紡紗機,可索性放在靈山島先辦廠試試。


    實際上也不是真在靈山島辦廠大規模生產,那東西需求量大島上住不了那麽多人,讓它一家也不行。所以在島上辦廠那也是擴大試驗,用生產積累經驗供研製提高,今後這廠也會轉為這方麵設備生產與研究用的。


    紡紗如此織布機提高效率一樣隻有一點一點在進步,還有動力不足的問題不好解決,建水庫利用水力局限太多,常洵想在靈山島先用畜力試試,特別是牛如果可用養之成本不高,還有奶、肉、皮、骨、角等等可以利用,如一牛可以抵二三人工就當發展養殖業也合算了。


    紡織方麵即便是進步不理想也是有老底子在,大規模辦廠也將在之後幾年逐漸展開,技術與設備進步本來沒有盡頭,反正進半步也是好的。況且這時紡織業十分原始,從技術、設備,到管理、規模都是如此,常洵投入這個行業每一項先進半步加起來就可以輕易擠垮現有從業資本。


    因為紡織業的利潤不可能太高,當然常洵本意也不想擠垮他們,他欲主導大明不可能把鬆江等現在紡織業最發達地區弄得行業凋零民眾貧困。


    所以誌在自己主導下形成幾個大合資生產企業,並形成大規模、高技術(步步高)、內外兼顧產業,主要目的還是增加供應滿足富起來需求增長的民眾。


    上述目標也是分階段的,這時候乃是打底子剛啟動隻管放手幹,有一定實力外向型獨有產品可以無顧忌發展,對國內要競爭、拉攏、合作並行。


    當上皇帝肯定要要將一部分產業交給國有,不可能壟斷太多。另一部分成立皇家產業統一管理,皇室不再向財政要錢或隻要一點名義工資,具體看那時候自己的產業規模而定。


    上述隻是常洵的設想此時言之過早,隻說紡織業還有基礎毛紡業可是連基礎都沒有,還有處理羊毛太髒而味重有汙染。因此常洵決定直接放在靈山島開始試驗,而且除了脫脂紡紗合線乃是有成熟工藝在。


    產品常洵也隻是要求先製作出後世的毛線就可以,粗呢放在第二步。那種精紡毛料這時還沒有細羊毛要等以後再說,其實包括羊毛來源常洵不多考慮就算是等澳洲開始養羊再大規模生產也無妨。


    還有鴨絨常洵也決定開始利用,畢竟這時的裘皮不計較價錢也是太笨重。隻是北方沒養幾隻鴨子,此時也隻在南方一個小鎮收一些鴨毛鵝毛,主要是先起個步,此時靈山島在建一個分揀、脫脂、烘幹小工場了。


    不少項目離開常洵稍空閑一些,主要是留下來的項目小而成熟,如縫衣針、鏡片、玻璃吹器加開發新用具,生產一些小產品如燈具之類,加甘油分裝等等,種類不少可他不必多費心血的那些。


    不過他又開始了新產品研究,比如從澳門重金好容易購買的那架鍾他讓幾個首飾匠、玉器匠、銅匠給全拆了,然後仿製零件先仿製出來。常洵雖有些見識與知識這時也沒有拿出來,為什麽很簡單從首飾匠、玉器匠、銅匠到鍾表匠有一些差距,那並非誰優誰劣而是手藝各不相同。


    還有那幾個首飾匠、玉器匠、銅匠不僅缺機械方麵知識,還缺鍾表原理。所以常洵選擇人時盡量年青多識字,本業技術還在其次隻要有一些基本功就可以。畢竟座鍾的零件較大手表這時還早著呢,且這時歐州鍾表匠都是個體製作流到澳門不會太好,零件加工也不可能多精細。


    因此常洵也不可能完全仿製這樣的產品,先讓一些人熟悉然後才是設計加工機械,流水線裝配高手把關,這才是生產廉價高質量成熟鍾表的方式。


    當然這才是第一步,等幾個工匠能夠仿製時常洵才會將他所知的告訴他們,然後改進設計,用機械化加流水線生產出更好的產品。因而這項目暫時還在研究仿製階段,真正這時仿製並將投入使用的那乃是同樣澳門購買來的四分儀。


    與望遠鏡不同對望遠鏡常洵多少還有些知道,四分儀則不然最多後世知道有六分儀,可那隻是一個名詞,實際式樣與如何作用,這時有沒有都是不知道。采購者比他還不如,隻是遵照他的吩咐去廣州、澳門將行船要用的東西買來而已,弄到用法已經盡力至於這東西為什麽也不在意。


    有了這東西終究比僅靠指南針加星相好,可以更客觀有尺度地日憑太陽夜觀星座確定船位,於是常洵下令一方麵仿製,另一方麵讓自己購買的那些船的船老大試用並總結優缺點以後改進。


    四分儀投入仿製澳門購買的指南針不入常洵之眼,那並非是它比大明生產的質量差許多,質量上比較大明偷偷摸摸生產的貨色肯定不會差,不夠好的在於無法保持水平,如此看指針角度就會人為發生偏差,為此常詢讓一個銅匠研製陀螺儀,陀螺儀至少有二個餘度在船上保持水平足矣。


    再加表盤大一些,指針靈敏些,配上高質量時鍾,高質量望遠鏡,常洵為他的航海事業導航方麵已經作好了未雨綢繆準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新福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翔的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翔的羊並收藏大明新福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