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強生以前一直以為日本人把汽車車殼做得那麽薄,主要是為了撞擊到行人的時候能夠起到緩衝保護作用,保證行人安全,體現人文關懷精神,話說網上和媒體好多都是這麽說的。
但現在看來,日本人這麽做完全是因為他們把緩衝吸能技術做得很先進,已經不需要采用硬硬的車殼,保護行人隻是這個技術的附加效果罷了。車速快的時候撞上去,再軟的車殼也沒有用,行人照樣玩完。
而且他還從川本信彥這裏了解到,世界各家汽車廠商因為計算能力的問題,緩衝吸能構造的設計有好壞之分,其吸能緩衝的效果也有高下差別。
日本汽車廠商在這個技術上投入很大,一個是因為日本地小人多資源有限,另一個可能是日本人的那種極致的精神,這個技術極其適合日本人的民族性格,粗枝大葉的美國人就喜歡硬邦邦的。
本田更是把汽車前後部分的緩衝結構稱作為緩衝吸能結構件,緩衝區並不能完美詮釋這個定義。
緩衝吸能構造與整個車體的剛性構造並不矛盾,而是相結合的,吸能結構位於車體的前端和後端,相對軟。而位於中央的乘員艙框架結構不會有吸能效果,還是會盡可能做得硬。
這兩個部分通常都是用不同的材料分開製造,前者大多用複合材料,而中間的框架則用超強度合金鋼保護起來。它們組合到一起,發揮不同的結構作用。
最理想的整體車體構造應該是既有前後兩端高效的撞擊緩衝吸能區,又有一個足夠剛強的乘員保護艙。速度不太高的碰撞下,由吸能區去吸收和化解衝擊力,盡可能讓衝擊力少傳遞到乘員身上。
一旦碰撞速度太高,吸能區潰縮完了,衝擊力依然沒被吸收完,剩下的乘員艙也不會再試圖去吸能,而是會依靠堅固框架以硬抵硬,保證乘員有盡可能多的生存空間,不被擠壓致傷。因為大多數車禍,乘員都不是撞死的,而是擠死的!
呃,想想就慘,當然除了一撞就散架的車除外!
車體的“軟“和“硬“的構件相融配合,緩衝區不僅自身會折疊,也會在折疊過程中將一部分能量傳導到剛性座艙的結構上,讓整個車身分擔衝擊力。
這是個極其複雜的係統工程,80年代的中國汽車業還達不到這種設計水平!
林強生幾乎是立刻就想到了要把本田的技術學到手,又想到了剛剛在加州收購的皮克斯,本田沒有向他展示他們的計算設計能力,但他覺得日本人一定有很強大的計算機設計中心。
而皮克斯的設計能力也是非常先進的,它的母公司工業光魔號稱其電腦技術僅次於美國軍方,當然外界也是這麽認為的。
林強生完全可以利用皮克斯先進的電腦技術,結合力學原理設計緩衝吸能結構,或者再延伸一下,研發出自己的三維汽車設計軟件!
他發覺這倒是個很有前景,很有意義的事情,把皮克斯的電腦技術運用到汽車工業設計上,可以讓中國汽車設計水平前進一大步!
川本信彥繼續道:“實際上,再好的吸能區效用也是有限度的。以目前吸能結構技術,能在64km/h以內的碰撞中,還是要滿足實驗室條件,包括撞擊對象、角度等,做到基本不讓乘員受到致命傷害。當然真實環境裏的碰撞比實驗室複雜得多,也沒有兩個事故是完全一樣的,所以64km/h隻是一個參考標尺,絕不是說所有低於這個速度的事故人都會沒事。
超出了64km/h,比如說100km/h發生的碰撞。顯然,這種速度的撞擊能量已經大大超過現有的緩衝吸能技術的化解能力,乘員的傷亡程度無法保證。這不是廠家為達到各國碰撞測試的應試要求,就不再去提升保護能力,而是以現有技術根本就做不到更高。無論是德係還是美係,都做不到這點,包括日本其他車廠也達不到,而目前我們本田汽車在行業內是做得最好的!”
看到本田宗一郎臉上矜持的表情,以及河島喜好、久米是誌等人一臉的傲嬌。
林強生反應了過來,讚同的點頭說道:“實在是了不起的技術啊!本田先生,這個緩衝吸能技術非常非常了不起,也很重要。它能最大限度的保護乘員的安全,而且我發現就連行人的安全它也涉及到了,這個技術確實是個好技術,試想每年能夠減少多少交通事故的死亡率,的確值得大力推廣啊!”
本田宗一郎等人點頭稱是,也十分讚同林強生的話。
林強生說道:“中國的道路情況複雜,大部分質量很差,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條高速公路開通,這就給駕乘人員和行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本田宗一郎聽了翻譯的話點了點頭,林強生接著說道:“本田先生,各位前輩,本田擁有很先進的緩衝吸能技術,中國現在也十分需要,請本田公司把這項技術授予我的東星公司吧!”
“哎?”本田宗一郎驚訝了一下,河島喜好和久米是誌也都震驚得瞪大眼睛看著他。
“拜托了,請把這項技術教授給我們吧,中國交通情況一時間改善不了,可是我們還是能做些事情的!”林強生誠懇的說道,一連鞠了兩個躬。
本田博俊摸了摸腦門,他發現林強生這個人怎麽臉皮這麽厚啊。拜托,你的資產加起來可是比我們本田還富裕啊!
本田宗一郎連忙說道:“快快請起,林君不必這麽客氣,這個,我們倒是可以教導一下貴公司的設計人員。”
河島喜好嗬嗬的笑著,久米是誌則抬頭張望,好像棚頂有很新奇的事務似的!
林強生心裏暗道,廢話啊,教導一下能行嗎,要是我們的設計人員看一遍就能山寨出來,那還轉讓什麽技術,我們要了解緩衝吸能技術的細節,連一個支撐杆一個緩衝墊為什麽在那裏都要搞明白,這個過程科技就是中國最缺的!
本田宗一郎沒有答應也沒有拒絕,而林強生也不便逼得太緊迫,他又提議參觀了本田的發動機研究所。
本田的發動機是世界出名的,而且有很輝煌的一段曆史。本田原先是做摩托車起家的,摩托車最關鍵就是發動機,所以本田可以說是專注發動機幾十年了。而且還是日係五大廠家裏唯一參加過f1大賽的車廠,就是非常有名的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它是世界上最昂貴、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的運動,是商業價值最高,魅力最大,最吸引人觀看的體育賽事。因為影響範圍廣,知名度高,與世界杯足球賽,奧林匹克運動會,並稱為“世界三大運動”。
這項運動在中國並不出名,中國人對汽車速度賽好像也並不熱衷,即使國內組織的賽事始終也是小眾項目。但是在日本,這項賽事卻有著非常多的擁泵。
本田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引擎製造商,它參加f1的曆史分為兩個階段1964年~1968年和1983年~1992年,在這期間本田共獲得了71次大獎賽勝利。
在為邁凱輪車隊提供引擎的時期1983年~1992年,本田獲得了連續5屆f1車手總冠軍和6次車隊總冠軍。
1983年,本田迴到f1賽場上用1.5l的v6渦輪增壓ra167e發動機創造了600馬力的神話,一舉打敗法拉利、福特和保時捷這些老牌大廠。86年的時候又創造了900馬力的新神話,87年,最大功率又達到了1050馬力。
本田把渦輪增壓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到現在都沒有哪個廠家能在小排量平台上創造過這麽大的馬力。
當然,如果說一場賽事過後就需要大修的大馬力超強機不是民用機能比的,損耗壽命誰不會,但是同時代沒有哪個廠家的技術,能與本田爭鋒卻是毋庸置疑的。
而本田卻是在平民發動機上一樣走在了眾多廠家的前列,本田的高性能車,紅頭不帶渦輪的高壓縮比發動機同樣很強大!
本田思域的b16b紅頭發動機,1.6l自然吸氣竟然達到了190馬力,這個數據簡直就是恐怖。
從80年代起,在日本刮起了一股高性能車的風潮,此時各個日係廠商更加純粹的追逐速度與激情。正是在這種特殊的曆史背景與執著的造車理念下,誕生了一款款高性能經典車型,而每款高性能車的背後又都隱藏著一顆躁動的“心”。
它們是三菱4g63,紅頭機的典型代表,2.0升dohc16氣門渦輪增壓;本田的k20a,雙頂置凸輪軸和vtec可變氣門正時和升程電子控製係統;斯巴魯ej257,dohc16vavcs可變配氣正時係統。另外說一下,康明斯2.8排量170馬力的柴油版紅頭機,也是個了不起的貨!
林強生對本田發動機技術垂涎已久,因為東星的發動機工廠的確是可以達到這個高度的(自然吸氣發動機),隻要掌握了本田的訣竅!
就拿ra167e渦輪增壓發動機距離,它增壓後的馬力可達到1050匹,以區區1.5l排量的v6引擎就能做到,功率密度相當高,渦輪增壓的優勢被發揮得淋漓盡致,將自然進氣引擎的對手拋諸腦後。
這台發動機的行程僅有50.8mm,而一般汽車上的活塞行程在70mm以上才算正常的,因為要保持一定的扭矩,特別是在低轉時。這麽短的形程說明在同等時間下做功的次數更多,功率自然得到了提高,再加上本田的4bar超高壓渦輪增壓機,正常大氣壓力為1bar,所以非增壓發動機最多可以吸入小於等於1bar的空氣,而4bar的增壓壓力代表氣缸的吸氣量比常壓發動機多了4倍!
各f1車隊的工程師也不是傻瓜,這麽膚淺的道理怎麽會不明白,難於實現的隻是缸體、活塞、連杆的強度和裝配精度。
所以說本田出色的並不是它的引擎科研水準,而是在無數次嚴苛賽事下鍛煉出來的製造技術——誤差小於50mg的活塞質量、可承受1275倍重力加速度的連杆、經過高轉速******處理的曲軸、全鎂鋁合金的缸體,再加上極精密加工的裝配技術!(未完待續。)
但現在看來,日本人這麽做完全是因為他們把緩衝吸能技術做得很先進,已經不需要采用硬硬的車殼,保護行人隻是這個技術的附加效果罷了。車速快的時候撞上去,再軟的車殼也沒有用,行人照樣玩完。
而且他還從川本信彥這裏了解到,世界各家汽車廠商因為計算能力的問題,緩衝吸能構造的設計有好壞之分,其吸能緩衝的效果也有高下差別。
日本汽車廠商在這個技術上投入很大,一個是因為日本地小人多資源有限,另一個可能是日本人的那種極致的精神,這個技術極其適合日本人的民族性格,粗枝大葉的美國人就喜歡硬邦邦的。
本田更是把汽車前後部分的緩衝結構稱作為緩衝吸能結構件,緩衝區並不能完美詮釋這個定義。
緩衝吸能構造與整個車體的剛性構造並不矛盾,而是相結合的,吸能結構位於車體的前端和後端,相對軟。而位於中央的乘員艙框架結構不會有吸能效果,還是會盡可能做得硬。
這兩個部分通常都是用不同的材料分開製造,前者大多用複合材料,而中間的框架則用超強度合金鋼保護起來。它們組合到一起,發揮不同的結構作用。
最理想的整體車體構造應該是既有前後兩端高效的撞擊緩衝吸能區,又有一個足夠剛強的乘員保護艙。速度不太高的碰撞下,由吸能區去吸收和化解衝擊力,盡可能讓衝擊力少傳遞到乘員身上。
一旦碰撞速度太高,吸能區潰縮完了,衝擊力依然沒被吸收完,剩下的乘員艙也不會再試圖去吸能,而是會依靠堅固框架以硬抵硬,保證乘員有盡可能多的生存空間,不被擠壓致傷。因為大多數車禍,乘員都不是撞死的,而是擠死的!
呃,想想就慘,當然除了一撞就散架的車除外!
車體的“軟“和“硬“的構件相融配合,緩衝區不僅自身會折疊,也會在折疊過程中將一部分能量傳導到剛性座艙的結構上,讓整個車身分擔衝擊力。
這是個極其複雜的係統工程,80年代的中國汽車業還達不到這種設計水平!
林強生幾乎是立刻就想到了要把本田的技術學到手,又想到了剛剛在加州收購的皮克斯,本田沒有向他展示他們的計算設計能力,但他覺得日本人一定有很強大的計算機設計中心。
而皮克斯的設計能力也是非常先進的,它的母公司工業光魔號稱其電腦技術僅次於美國軍方,當然外界也是這麽認為的。
林強生完全可以利用皮克斯先進的電腦技術,結合力學原理設計緩衝吸能結構,或者再延伸一下,研發出自己的三維汽車設計軟件!
他發覺這倒是個很有前景,很有意義的事情,把皮克斯的電腦技術運用到汽車工業設計上,可以讓中國汽車設計水平前進一大步!
川本信彥繼續道:“實際上,再好的吸能區效用也是有限度的。以目前吸能結構技術,能在64km/h以內的碰撞中,還是要滿足實驗室條件,包括撞擊對象、角度等,做到基本不讓乘員受到致命傷害。當然真實環境裏的碰撞比實驗室複雜得多,也沒有兩個事故是完全一樣的,所以64km/h隻是一個參考標尺,絕不是說所有低於這個速度的事故人都會沒事。
超出了64km/h,比如說100km/h發生的碰撞。顯然,這種速度的撞擊能量已經大大超過現有的緩衝吸能技術的化解能力,乘員的傷亡程度無法保證。這不是廠家為達到各國碰撞測試的應試要求,就不再去提升保護能力,而是以現有技術根本就做不到更高。無論是德係還是美係,都做不到這點,包括日本其他車廠也達不到,而目前我們本田汽車在行業內是做得最好的!”
看到本田宗一郎臉上矜持的表情,以及河島喜好、久米是誌等人一臉的傲嬌。
林強生反應了過來,讚同的點頭說道:“實在是了不起的技術啊!本田先生,這個緩衝吸能技術非常非常了不起,也很重要。它能最大限度的保護乘員的安全,而且我發現就連行人的安全它也涉及到了,這個技術確實是個好技術,試想每年能夠減少多少交通事故的死亡率,的確值得大力推廣啊!”
本田宗一郎等人點頭稱是,也十分讚同林強生的話。
林強生說道:“中國的道路情況複雜,大部分質量很差,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條高速公路開通,這就給駕乘人員和行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本田宗一郎聽了翻譯的話點了點頭,林強生接著說道:“本田先生,各位前輩,本田擁有很先進的緩衝吸能技術,中國現在也十分需要,請本田公司把這項技術授予我的東星公司吧!”
“哎?”本田宗一郎驚訝了一下,河島喜好和久米是誌也都震驚得瞪大眼睛看著他。
“拜托了,請把這項技術教授給我們吧,中國交通情況一時間改善不了,可是我們還是能做些事情的!”林強生誠懇的說道,一連鞠了兩個躬。
本田博俊摸了摸腦門,他發現林強生這個人怎麽臉皮這麽厚啊。拜托,你的資產加起來可是比我們本田還富裕啊!
本田宗一郎連忙說道:“快快請起,林君不必這麽客氣,這個,我們倒是可以教導一下貴公司的設計人員。”
河島喜好嗬嗬的笑著,久米是誌則抬頭張望,好像棚頂有很新奇的事務似的!
林強生心裏暗道,廢話啊,教導一下能行嗎,要是我們的設計人員看一遍就能山寨出來,那還轉讓什麽技術,我們要了解緩衝吸能技術的細節,連一個支撐杆一個緩衝墊為什麽在那裏都要搞明白,這個過程科技就是中國最缺的!
本田宗一郎沒有答應也沒有拒絕,而林強生也不便逼得太緊迫,他又提議參觀了本田的發動機研究所。
本田的發動機是世界出名的,而且有很輝煌的一段曆史。本田原先是做摩托車起家的,摩托車最關鍵就是發動機,所以本田可以說是專注發動機幾十年了。而且還是日係五大廠家裏唯一參加過f1大賽的車廠,就是非常有名的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它是世界上最昂貴、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的運動,是商業價值最高,魅力最大,最吸引人觀看的體育賽事。因為影響範圍廣,知名度高,與世界杯足球賽,奧林匹克運動會,並稱為“世界三大運動”。
這項運動在中國並不出名,中國人對汽車速度賽好像也並不熱衷,即使國內組織的賽事始終也是小眾項目。但是在日本,這項賽事卻有著非常多的擁泵。
本田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引擎製造商,它參加f1的曆史分為兩個階段1964年~1968年和1983年~1992年,在這期間本田共獲得了71次大獎賽勝利。
在為邁凱輪車隊提供引擎的時期1983年~1992年,本田獲得了連續5屆f1車手總冠軍和6次車隊總冠軍。
1983年,本田迴到f1賽場上用1.5l的v6渦輪增壓ra167e發動機創造了600馬力的神話,一舉打敗法拉利、福特和保時捷這些老牌大廠。86年的時候又創造了900馬力的新神話,87年,最大功率又達到了1050馬力。
本田把渦輪增壓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到現在都沒有哪個廠家能在小排量平台上創造過這麽大的馬力。
當然,如果說一場賽事過後就需要大修的大馬力超強機不是民用機能比的,損耗壽命誰不會,但是同時代沒有哪個廠家的技術,能與本田爭鋒卻是毋庸置疑的。
而本田卻是在平民發動機上一樣走在了眾多廠家的前列,本田的高性能車,紅頭不帶渦輪的高壓縮比發動機同樣很強大!
本田思域的b16b紅頭發動機,1.6l自然吸氣竟然達到了190馬力,這個數據簡直就是恐怖。
從80年代起,在日本刮起了一股高性能車的風潮,此時各個日係廠商更加純粹的追逐速度與激情。正是在這種特殊的曆史背景與執著的造車理念下,誕生了一款款高性能經典車型,而每款高性能車的背後又都隱藏著一顆躁動的“心”。
它們是三菱4g63,紅頭機的典型代表,2.0升dohc16氣門渦輪增壓;本田的k20a,雙頂置凸輪軸和vtec可變氣門正時和升程電子控製係統;斯巴魯ej257,dohc16vavcs可變配氣正時係統。另外說一下,康明斯2.8排量170馬力的柴油版紅頭機,也是個了不起的貨!
林強生對本田發動機技術垂涎已久,因為東星的發動機工廠的確是可以達到這個高度的(自然吸氣發動機),隻要掌握了本田的訣竅!
就拿ra167e渦輪增壓發動機距離,它增壓後的馬力可達到1050匹,以區區1.5l排量的v6引擎就能做到,功率密度相當高,渦輪增壓的優勢被發揮得淋漓盡致,將自然進氣引擎的對手拋諸腦後。
這台發動機的行程僅有50.8mm,而一般汽車上的活塞行程在70mm以上才算正常的,因為要保持一定的扭矩,特別是在低轉時。這麽短的形程說明在同等時間下做功的次數更多,功率自然得到了提高,再加上本田的4bar超高壓渦輪增壓機,正常大氣壓力為1bar,所以非增壓發動機最多可以吸入小於等於1bar的空氣,而4bar的增壓壓力代表氣缸的吸氣量比常壓發動機多了4倍!
各f1車隊的工程師也不是傻瓜,這麽膚淺的道理怎麽會不明白,難於實現的隻是缸體、活塞、連杆的強度和裝配精度。
所以說本田出色的並不是它的引擎科研水準,而是在無數次嚴苛賽事下鍛煉出來的製造技術——誤差小於50mg的活塞質量、可承受1275倍重力加速度的連杆、經過高轉速******處理的曲軸、全鎂鋁合金的缸體,再加上極精密加工的裝配技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