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蕭奕在定下針對東瀛的國策之後,就讓大臣們開始擬定章程,到時候,他來批閱,然後形成國家文書,蓋上傳國玉璽和監國太子璽印,就算是國策正式發布了。
這些國策,肯定是要向東南那邊宣傳,特別是船廠、碼頭、東南海商商會。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這是蕭奕一直秉承的理念,好在,朝中的官員也是這麽個想法。
朝廷現階段針對安西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和安東都護府,都是懷柔、警惕、教化、管控為主。
畢竟,他們還沒有完全教化,大部分都是受到了原本的番邦意識之影響,隻有兩代、三代之後,才會放鬆警惕。
而朝廷為了解決幾十萬禁軍的安置問題,也會允許戰士們在當地安家。
有家室的戰士,自然是不可能了。
幾十萬的將士,不可能把他們的家全部都遷移到邊關。
一來,這個工程量很大。
二來,邊關之地也都是苦寒之地,並不適合發展,去了之後,連溫飽都是問題。
朝廷在結束戰亂的時候,可是給他們分了不少土地呢。
他們也不想放棄這些土地啊。
隻是說,行伍之中肯定還有著不少單身漢。
兵部和禁軍兩衙的武勳們聯合起來,給這些無親無家的將士們,做了一個異地安置。
給他們發放老婆,讓他們在當地成個家。
等到年齡大了。
帶著老婆孩子迴到故裏,進入不良人、錦衣衛、地方監察使等官署,成為縣城、州的官差。
這叫有始有終。
如此這般好的待遇,軍中的將士們自然是要誓死扞衛大乾國祚的啊!
包拯疑惑道:“所以,殿下其實還有一些話沒有說完?”
“不錯。”
戴光極為肯定地說道:“當初講《國富論》的時候,講到了想要延長王朝壽命,改革大乾的土地製度,從根源上講就必須解決自耕農向國家交稅遇到的三大負擔。”
“因為這三大負擔,恰恰是地主階層利用來進行對自耕農土地兼並的三種主要手段。”
“而這三大負擔得到了解決,就可以抑製土地兼並速度與地主階層比例,從而達到穩定王朝稅基,延續王朝壽命的目的。”
“其中,白銀貨幣化,以及貿易全球化,把內部矛盾放在對外的立場上,而不是隻盯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
“對東瀛的國策,一個分而治之、一個操刀割肉,還是不夠的。”
“既然是要掌控,而非互市,那就必須再加上一個思想教化,佛門東傳,讓他們一心向善,消除他們心中的惡念,這也隻是其一。”
“還可以讓儒家東傳,讓他們學習儒家的忠君愛國,忠於大乾這個天朝上國的君王、愛護大乾這個天朝上國的國祚。”
“和安西、安北之地一樣,三代以後,人人都說漢語,人人都尊漢禮、人人都以自己為乾人而自豪。”
“這時候,才是我們真正掌控東瀛之地的時候。”
戴光為何要在太子蕭奕離開政事堂之後,才說出這番話來?
還不是因為太子蕭奕如今乃是大乾的監國太子,是這個龐大的疆土的君王,是天朝上國的皇太子,他一定是仁義、愛民如子、心胸寬廣、容納百川之人。
像是這樣的話,這樣的事情。
自然是見不得光的啊!
連記載在曆史上,都是不被允許的。
所以,戴光才會在太子蕭奕走了之後,攔住了狄晏、包拯、郭子儀、張太嶽、李大亮等人。
張太嶽自然是有一些於心不忍,畢竟,這麽做,和強盜有什麽區別。
一個天朝上國,卻要想著溫水煮青蛙一樣,慢慢地消磨一個番邦。
多少有一些不符合他所受到的儒家學文的理念。
可現在是大勢所趨。
他一個人的反對隻能給自己帶來麻煩,自然是一口氣憋著,就當做是看不見。
而包拯等人也是一樣,在以前意識到了監國太子對待安西都護府等地的百姓們的態度之後,也有過猶豫,可是翻開曆史書籍,看看上麵的史冊,中原百姓遭受的戰亂,幾乎都有著蠻夷們的影子。
所以最後還是自我說服了。
狄晏第一個點頭,同意戴光的策略,開口道:“戴尚書所言不錯,還需要再加上一條。”
“這件事情,太子殿下不能做。”
“隻有我們這些人出麵才可,也不必擺上台麵,大家心中明白便可。”
眾人都是點點頭。
蕭奕看著書桌上的四個字。
耕牛。
種子。
大乾現在的耕牛,北地多黃牛,江南多水牛。
而草原牛,用來吃肉擠奶的,善運動遷徙,肉質肥壯,跟耕牛不是一迴事,馴化起來沒個幾代是訓不熟的。
訓練牛耕田的時候,都是先讓小牛後麵拉個東西,便是這種粗細的樹木的樹根,目的是讓它鍛煉體力。
等到練習耕田技巧的時候,就會給牛戴上鼻圈,就跟給馬套上韁繩一樣,這樣小牛就會聽話,到了田裏哪怕餓極了也不會吃田裏的莊稼。
至於口令也是慢慢訓練出來的,沒有一蹴而就的事。
所以說,並不是收複了哈林等地,就能擁有很多耕牛了。
蕭奕已經拿出來曲轅犁了。
這也極大地改善了耕作的效率。
而若是再多一些耕牛,效率還會提高,能夠開墾出來更多的荒地。
因為一年四季的耕種,每一次的收獲,等到新一次的耕種,都是要翻土的。
翻土的效果,不僅僅是讓土地疏鬆,還有一個就是讓土地裏麵的蟲卵什麽的翻出來,涼一涼,減少蟲害。
古時候,為何會經常出現蝗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翻土不及時。
還有一個,自然是氣候原因。
很多時候,翻土不及時,農戶們也隻能是直接種植,導致量產不高,蟲害還比較多。
有了更多的耕牛,春耕時候,可以翻土更多的土地,可以提高糧食的產量,一個農戶也能耕種更多的土地。
現在的土地占有率,其實並不高。
別看百姓已經千萬之多。
可是因為土地兼並的原因,地方上的不安定,城鄉發展差異化帶來的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等。
很多農戶都開始搬遷到了縣城、州城等地。
而他們的土地自然也就荒廢了。
若是能夠讓這些荒廢的土地出租出去,給那些想要耕種,卻因為沒有地而無法耕種的人,又或者是給那些承包商,也就是糧商,他們從這些農戶手中租借土地,再雇傭一些農戶,讓他們耕種。
這也是一種有效耕地。
耕牛可以鼓勵地方上多多繁殖培養,畢竟如今阻止了土地兼並,也把很多良田都還給了百姓。
土地公有製也能慢慢地施行,朝廷的威望很高,也能得以控製和管理。
關鍵在於種子。
蕭政在東瀛那邊也發現了不少種子,準備帶迴來,明年開春之後,耕種試一試。
而蕭奕知道,想要得到紅薯、土豆、玉米這三樣,就必須往西,從大西洋到達美洲地區,才能找到。
番薯原產於南美洲及安的列斯群島,必須要到這個地方,才能找到番薯種子。
這三個種子,絕對可以讓大乾來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功業革命,比水泥還要重要的那種。
為何?
人生在世就是吃。
當溫飽不成問題,人才會把關注點放在其他的地方,才有剩餘的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
當人不在為吃的發愁,那自然會想辦法去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這時候,更多的創新也會隨之而來。
紅薯絕對能夠養活很多很多人。
紅薯的種子在開春之時,就種在肥土中,等待著生根發芽,發了芽子之後,就可以用小苗移栽。
也就是說,紅薯隻要是有莖葉,往土裏麵一埋,它自己就能生根發芽,然後慢慢地生長。
之後就是施肥了。
再然後,就是翻藤。
因為紅薯藤越長越長,越長越茂盛,如若不翻藤,抑製藤葉生長,藤葉會和根搶水分、養分。
而紅薯的根,就是人能夠吃的紅薯。
紅薯的藤葉也能炒著吃,味道很不錯。
沒吃的時候,人連榆樹皮都能吃。
其次就是土豆。
土豆適合隴右道、河南道這些地方,別看是黃土高原,這些地方適合土豆的生長。
隴右道這地方,隻能是種植小麥,因為水係並不發達,常年缺水,自然也就沒有水田。
而南方水係發達,常年下雨,也就有著水田。
南方的大米賣到北方,北方的麵粉賣到南方。
當然,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南方的百姓是吃不上麵食兒的,北方的普通百姓也吃不上大米。
紅薯、土豆、玉米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都適合。
土豆起源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的秘魯和智利一帶。
玉米最早產於墨西哥及中美洲。
想要找到這三樣高產的糧食種子,可不簡單,不是說出海尋找就能找到,不是張張嘴,就能帶迴大乾的。
到現在,大乾的海商,也隻是到達了馬六甲海峽。
想要通過馬六甲海峽,就必須像是今年到達東瀛一樣,有著大乾海軍護航。
不然,在馬六甲海峽,肯定是要遭受海盜們的打劫。
好在,火藥技術還沒有傳到西方。
如今大乾已經開始在艦船上麵安置火炮,一炮下去,對方再好的帆船,也能擊沉。
所以,找到三個種子,其實也不過是時間問題。
可正是因為這個時間問題,也成為了一個最大的問題。
時不我待啊!
開疆拓土、天下大同、製度優化、輕徭薄賦、休養生息、工業革新、教育強國、國民經濟。
開疆擴土、天下大同、製度優化、輕徭薄賦、休養生息基本上已經完成了。
工業革命、教育強國、國民經濟這三條,還在繼續完善。
這個過程會非常長。
關鍵其實還是在於糧食的產量跟不上,到如今,海商的發展,經濟總量的上升,導致更多的商賈開始盯上了遠航商業。
還有不少大型商號,開始想辦法建立工廠、養殖場等。
國民經濟確實大幅度提升。
可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讓不少百姓也被推動,要麽去以工代賑賺錢,要麽直接進廠,有了錢,也能買糧食,也能置辦一些家產,也能提高生活質量不是?
當然,無法外出打工的人,也會想辦法承包一些農田,自己一家子早出晚歸地耕種。
隻有工業革命和教育強國這兩點,實行起來,還是有難度。
工業革命的難度就在於這個時代的人的認知有限,所有的工業創新,都集中在了大乾工部、將作監這兩個地方。
民間的工業創新水平,還是太差了。
沒有創新的土壤,工部、將作監的創新,也都是蕭奕的醍醐灌頂方式。
直接把圖紙想法什麽的甩出來,交給了工部來完成。
什麽原理,什麽知識點等等,也都是現成的,他們不需要太懂,隻要是能打造出來就行了。
而在這些原理、知識點之外的創新。
很差。
幾乎是沒有。
蕭奕再怎麽鼓勵大家創新,來一個專利權保護什麽的,也是杯水車薪。
就比如滑翔傘,到現在,都沒能造出來。
因為大乾這時候的織布技術所編織出來的布匹,並不太適合滑翔傘的布匹。
要麽質量不行,要麽漏風。
工業革命必然是要伴隨著大多數人的認知提高、工業水平、工業知識、工業認知、基本原理的支持等等為基礎,才會產生的一種改革。
大乾到現在,也都是蕭奕這個天道一般的存在,直接把很多東西就拿出來,讓人造出來,而並非是工業革命之後的產物。
就比如紡織機、曲轅犁、水泥、熱氣球、滑翔傘、滑翔機、高爐煉鐵、玻璃、玻璃鏡、望遠鏡、獨輪車、四輪馬車、人力車、馬蹄筋和牛皮製作出來的皮帶等工藝品。
也從這些誕生出來更多的衍生品,也算是一個小小的工業創新。
但是這還是不夠。
比如皮帶的產生,可以讓四輪馬車速度更快,也能讓水磨坊的水輪紡車、水輪磨坊車效率更高。
很多工藝品在這一年裏麵,像是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
可要說,這就是工業革命,那還算不上。
而教育強國的難點,自然就在於教育的內容和教育的方式,教育目標、教育標準等。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什麽?
大乾現在的教育就是為了給大乾的朝廷培養官員,除此之外,別無用途。
這也是政治影響著教育的最大原因。
封建王朝的教育自然也是相對封建的,四書五經,儒家學說。
到了以後,說不定還會有什麽洛學、道學、理學、朱學什麽的學說出現。
蕭奕自然是想要喊出實現素質教育,來一個大改革,不是為了給朝廷培養官吏,而是為了給大乾朝野培養各行各業需要的人才。
可這個又和讀書人的理念是相反的。
背道而馳。
試問。
若是一個放牛的人,一個倒夜香的人,都能識字,都能吟詩作賦。
他們讀書還有什麽用?
這時候,必然會出現讀書無用論來。
可喊出這種口號的人,他必然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
讀書無用論。
也不問問那些大字不識一個的人,問問他們,現在的情況是什麽樣的?
必然是出行都很難。
開民智。
興教育。
為的就是能夠讓工業革命早一些到來,讓大乾社會的發展,進入到一個快車道。
也就是,人人都感覺自己的背後有一個鞭子在抽他,讓他不得不往前。
而這個鞭子的根本,就是需求,是隱形攀比。
大乾現在的發展確實已經進入了正規。
朝野上下都還算是清明。
百姓也算是能安居樂業。
很少有什麽官逼民反的事情出現。
就算是安西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安東都護府三個地方,其實也都實現了安居樂業和休養生息。
不管是黨項人也好,還是蒙元人,其實所求也不過是過日子。
西夏朝廷也好,蒙元王庭也罷。
誰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過日子,他們就聽誰的,支持誰。
現階段的大乾。
其實已經算得上是一個太平盛世了。
可是,這還不夠。
當然不夠。
蕭奕天天小課堂,就是為了給朝野的官員找事兒做,不讓他們閑下來,不讓他們把心思放在了內部鬥爭上麵。
修建長城、修路搭橋、修建運河、治理兩河水患,束水攻沙、修建減水壩、修建水庫等。
這些都需要人,也都需要錢。
然後就是修建國醫館、修建官學學府。
在這之後。
更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增減教學內容了。
四書五經,必須要減少幾本,增加幾項。
算經,要以九章算術,和蕭奕自己編寫的算術經書為主,什麽簡單的加減乘除,還有一元一次方程什麽的,都要讓人學一學。
其次就是格物致理了。
這裏麵,要加上物理學。
以後,也能方便一位作家,寫上一句,物理學不存在了。
最後就是地理了。
知大乾疆域、山川河流,知北海之北、北極、南極、知澳洲、美洲、非洲。
知廣袤天地、宇宙星空。
這裏麵,除了原本的地理,也能加上星相學,道家的夜觀天象,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內容。
這些國策,肯定是要向東南那邊宣傳,特別是船廠、碼頭、東南海商商會。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這是蕭奕一直秉承的理念,好在,朝中的官員也是這麽個想法。
朝廷現階段針對安西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和安東都護府,都是懷柔、警惕、教化、管控為主。
畢竟,他們還沒有完全教化,大部分都是受到了原本的番邦意識之影響,隻有兩代、三代之後,才會放鬆警惕。
而朝廷為了解決幾十萬禁軍的安置問題,也會允許戰士們在當地安家。
有家室的戰士,自然是不可能了。
幾十萬的將士,不可能把他們的家全部都遷移到邊關。
一來,這個工程量很大。
二來,邊關之地也都是苦寒之地,並不適合發展,去了之後,連溫飽都是問題。
朝廷在結束戰亂的時候,可是給他們分了不少土地呢。
他們也不想放棄這些土地啊。
隻是說,行伍之中肯定還有著不少單身漢。
兵部和禁軍兩衙的武勳們聯合起來,給這些無親無家的將士們,做了一個異地安置。
給他們發放老婆,讓他們在當地成個家。
等到年齡大了。
帶著老婆孩子迴到故裏,進入不良人、錦衣衛、地方監察使等官署,成為縣城、州的官差。
這叫有始有終。
如此這般好的待遇,軍中的將士們自然是要誓死扞衛大乾國祚的啊!
包拯疑惑道:“所以,殿下其實還有一些話沒有說完?”
“不錯。”
戴光極為肯定地說道:“當初講《國富論》的時候,講到了想要延長王朝壽命,改革大乾的土地製度,從根源上講就必須解決自耕農向國家交稅遇到的三大負擔。”
“因為這三大負擔,恰恰是地主階層利用來進行對自耕農土地兼並的三種主要手段。”
“而這三大負擔得到了解決,就可以抑製土地兼並速度與地主階層比例,從而達到穩定王朝稅基,延續王朝壽命的目的。”
“其中,白銀貨幣化,以及貿易全球化,把內部矛盾放在對外的立場上,而不是隻盯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
“對東瀛的國策,一個分而治之、一個操刀割肉,還是不夠的。”
“既然是要掌控,而非互市,那就必須再加上一個思想教化,佛門東傳,讓他們一心向善,消除他們心中的惡念,這也隻是其一。”
“還可以讓儒家東傳,讓他們學習儒家的忠君愛國,忠於大乾這個天朝上國的君王、愛護大乾這個天朝上國的國祚。”
“和安西、安北之地一樣,三代以後,人人都說漢語,人人都尊漢禮、人人都以自己為乾人而自豪。”
“這時候,才是我們真正掌控東瀛之地的時候。”
戴光為何要在太子蕭奕離開政事堂之後,才說出這番話來?
還不是因為太子蕭奕如今乃是大乾的監國太子,是這個龐大的疆土的君王,是天朝上國的皇太子,他一定是仁義、愛民如子、心胸寬廣、容納百川之人。
像是這樣的話,這樣的事情。
自然是見不得光的啊!
連記載在曆史上,都是不被允許的。
所以,戴光才會在太子蕭奕走了之後,攔住了狄晏、包拯、郭子儀、張太嶽、李大亮等人。
張太嶽自然是有一些於心不忍,畢竟,這麽做,和強盜有什麽區別。
一個天朝上國,卻要想著溫水煮青蛙一樣,慢慢地消磨一個番邦。
多少有一些不符合他所受到的儒家學文的理念。
可現在是大勢所趨。
他一個人的反對隻能給自己帶來麻煩,自然是一口氣憋著,就當做是看不見。
而包拯等人也是一樣,在以前意識到了監國太子對待安西都護府等地的百姓們的態度之後,也有過猶豫,可是翻開曆史書籍,看看上麵的史冊,中原百姓遭受的戰亂,幾乎都有著蠻夷們的影子。
所以最後還是自我說服了。
狄晏第一個點頭,同意戴光的策略,開口道:“戴尚書所言不錯,還需要再加上一條。”
“這件事情,太子殿下不能做。”
“隻有我們這些人出麵才可,也不必擺上台麵,大家心中明白便可。”
眾人都是點點頭。
蕭奕看著書桌上的四個字。
耕牛。
種子。
大乾現在的耕牛,北地多黃牛,江南多水牛。
而草原牛,用來吃肉擠奶的,善運動遷徙,肉質肥壯,跟耕牛不是一迴事,馴化起來沒個幾代是訓不熟的。
訓練牛耕田的時候,都是先讓小牛後麵拉個東西,便是這種粗細的樹木的樹根,目的是讓它鍛煉體力。
等到練習耕田技巧的時候,就會給牛戴上鼻圈,就跟給馬套上韁繩一樣,這樣小牛就會聽話,到了田裏哪怕餓極了也不會吃田裏的莊稼。
至於口令也是慢慢訓練出來的,沒有一蹴而就的事。
所以說,並不是收複了哈林等地,就能擁有很多耕牛了。
蕭奕已經拿出來曲轅犁了。
這也極大地改善了耕作的效率。
而若是再多一些耕牛,效率還會提高,能夠開墾出來更多的荒地。
因為一年四季的耕種,每一次的收獲,等到新一次的耕種,都是要翻土的。
翻土的效果,不僅僅是讓土地疏鬆,還有一個就是讓土地裏麵的蟲卵什麽的翻出來,涼一涼,減少蟲害。
古時候,為何會經常出現蝗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翻土不及時。
還有一個,自然是氣候原因。
很多時候,翻土不及時,農戶們也隻能是直接種植,導致量產不高,蟲害還比較多。
有了更多的耕牛,春耕時候,可以翻土更多的土地,可以提高糧食的產量,一個農戶也能耕種更多的土地。
現在的土地占有率,其實並不高。
別看百姓已經千萬之多。
可是因為土地兼並的原因,地方上的不安定,城鄉發展差異化帶來的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等。
很多農戶都開始搬遷到了縣城、州城等地。
而他們的土地自然也就荒廢了。
若是能夠讓這些荒廢的土地出租出去,給那些想要耕種,卻因為沒有地而無法耕種的人,又或者是給那些承包商,也就是糧商,他們從這些農戶手中租借土地,再雇傭一些農戶,讓他們耕種。
這也是一種有效耕地。
耕牛可以鼓勵地方上多多繁殖培養,畢竟如今阻止了土地兼並,也把很多良田都還給了百姓。
土地公有製也能慢慢地施行,朝廷的威望很高,也能得以控製和管理。
關鍵在於種子。
蕭政在東瀛那邊也發現了不少種子,準備帶迴來,明年開春之後,耕種試一試。
而蕭奕知道,想要得到紅薯、土豆、玉米這三樣,就必須往西,從大西洋到達美洲地區,才能找到。
番薯原產於南美洲及安的列斯群島,必須要到這個地方,才能找到番薯種子。
這三個種子,絕對可以讓大乾來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功業革命,比水泥還要重要的那種。
為何?
人生在世就是吃。
當溫飽不成問題,人才會把關注點放在其他的地方,才有剩餘的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
當人不在為吃的發愁,那自然會想辦法去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這時候,更多的創新也會隨之而來。
紅薯絕對能夠養活很多很多人。
紅薯的種子在開春之時,就種在肥土中,等待著生根發芽,發了芽子之後,就可以用小苗移栽。
也就是說,紅薯隻要是有莖葉,往土裏麵一埋,它自己就能生根發芽,然後慢慢地生長。
之後就是施肥了。
再然後,就是翻藤。
因為紅薯藤越長越長,越長越茂盛,如若不翻藤,抑製藤葉生長,藤葉會和根搶水分、養分。
而紅薯的根,就是人能夠吃的紅薯。
紅薯的藤葉也能炒著吃,味道很不錯。
沒吃的時候,人連榆樹皮都能吃。
其次就是土豆。
土豆適合隴右道、河南道這些地方,別看是黃土高原,這些地方適合土豆的生長。
隴右道這地方,隻能是種植小麥,因為水係並不發達,常年缺水,自然也就沒有水田。
而南方水係發達,常年下雨,也就有著水田。
南方的大米賣到北方,北方的麵粉賣到南方。
當然,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南方的百姓是吃不上麵食兒的,北方的普通百姓也吃不上大米。
紅薯、土豆、玉米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都適合。
土豆起源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的秘魯和智利一帶。
玉米最早產於墨西哥及中美洲。
想要找到這三樣高產的糧食種子,可不簡單,不是說出海尋找就能找到,不是張張嘴,就能帶迴大乾的。
到現在,大乾的海商,也隻是到達了馬六甲海峽。
想要通過馬六甲海峽,就必須像是今年到達東瀛一樣,有著大乾海軍護航。
不然,在馬六甲海峽,肯定是要遭受海盜們的打劫。
好在,火藥技術還沒有傳到西方。
如今大乾已經開始在艦船上麵安置火炮,一炮下去,對方再好的帆船,也能擊沉。
所以,找到三個種子,其實也不過是時間問題。
可正是因為這個時間問題,也成為了一個最大的問題。
時不我待啊!
開疆拓土、天下大同、製度優化、輕徭薄賦、休養生息、工業革新、教育強國、國民經濟。
開疆擴土、天下大同、製度優化、輕徭薄賦、休養生息基本上已經完成了。
工業革命、教育強國、國民經濟這三條,還在繼續完善。
這個過程會非常長。
關鍵其實還是在於糧食的產量跟不上,到如今,海商的發展,經濟總量的上升,導致更多的商賈開始盯上了遠航商業。
還有不少大型商號,開始想辦法建立工廠、養殖場等。
國民經濟確實大幅度提升。
可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讓不少百姓也被推動,要麽去以工代賑賺錢,要麽直接進廠,有了錢,也能買糧食,也能置辦一些家產,也能提高生活質量不是?
當然,無法外出打工的人,也會想辦法承包一些農田,自己一家子早出晚歸地耕種。
隻有工業革命和教育強國這兩點,實行起來,還是有難度。
工業革命的難度就在於這個時代的人的認知有限,所有的工業創新,都集中在了大乾工部、將作監這兩個地方。
民間的工業創新水平,還是太差了。
沒有創新的土壤,工部、將作監的創新,也都是蕭奕的醍醐灌頂方式。
直接把圖紙想法什麽的甩出來,交給了工部來完成。
什麽原理,什麽知識點等等,也都是現成的,他們不需要太懂,隻要是能打造出來就行了。
而在這些原理、知識點之外的創新。
很差。
幾乎是沒有。
蕭奕再怎麽鼓勵大家創新,來一個專利權保護什麽的,也是杯水車薪。
就比如滑翔傘,到現在,都沒能造出來。
因為大乾這時候的織布技術所編織出來的布匹,並不太適合滑翔傘的布匹。
要麽質量不行,要麽漏風。
工業革命必然是要伴隨著大多數人的認知提高、工業水平、工業知識、工業認知、基本原理的支持等等為基礎,才會產生的一種改革。
大乾到現在,也都是蕭奕這個天道一般的存在,直接把很多東西就拿出來,讓人造出來,而並非是工業革命之後的產物。
就比如紡織機、曲轅犁、水泥、熱氣球、滑翔傘、滑翔機、高爐煉鐵、玻璃、玻璃鏡、望遠鏡、獨輪車、四輪馬車、人力車、馬蹄筋和牛皮製作出來的皮帶等工藝品。
也從這些誕生出來更多的衍生品,也算是一個小小的工業創新。
但是這還是不夠。
比如皮帶的產生,可以讓四輪馬車速度更快,也能讓水磨坊的水輪紡車、水輪磨坊車效率更高。
很多工藝品在這一年裏麵,像是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
可要說,這就是工業革命,那還算不上。
而教育強國的難點,自然就在於教育的內容和教育的方式,教育目標、教育標準等。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什麽?
大乾現在的教育就是為了給大乾的朝廷培養官員,除此之外,別無用途。
這也是政治影響著教育的最大原因。
封建王朝的教育自然也是相對封建的,四書五經,儒家學說。
到了以後,說不定還會有什麽洛學、道學、理學、朱學什麽的學說出現。
蕭奕自然是想要喊出實現素質教育,來一個大改革,不是為了給朝廷培養官吏,而是為了給大乾朝野培養各行各業需要的人才。
可這個又和讀書人的理念是相反的。
背道而馳。
試問。
若是一個放牛的人,一個倒夜香的人,都能識字,都能吟詩作賦。
他們讀書還有什麽用?
這時候,必然會出現讀書無用論來。
可喊出這種口號的人,他必然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
讀書無用論。
也不問問那些大字不識一個的人,問問他們,現在的情況是什麽樣的?
必然是出行都很難。
開民智。
興教育。
為的就是能夠讓工業革命早一些到來,讓大乾社會的發展,進入到一個快車道。
也就是,人人都感覺自己的背後有一個鞭子在抽他,讓他不得不往前。
而這個鞭子的根本,就是需求,是隱形攀比。
大乾現在的發展確實已經進入了正規。
朝野上下都還算是清明。
百姓也算是能安居樂業。
很少有什麽官逼民反的事情出現。
就算是安西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安東都護府三個地方,其實也都實現了安居樂業和休養生息。
不管是黨項人也好,還是蒙元人,其實所求也不過是過日子。
西夏朝廷也好,蒙元王庭也罷。
誰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過日子,他們就聽誰的,支持誰。
現階段的大乾。
其實已經算得上是一個太平盛世了。
可是,這還不夠。
當然不夠。
蕭奕天天小課堂,就是為了給朝野的官員找事兒做,不讓他們閑下來,不讓他們把心思放在了內部鬥爭上麵。
修建長城、修路搭橋、修建運河、治理兩河水患,束水攻沙、修建減水壩、修建水庫等。
這些都需要人,也都需要錢。
然後就是修建國醫館、修建官學學府。
在這之後。
更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增減教學內容了。
四書五經,必須要減少幾本,增加幾項。
算經,要以九章算術,和蕭奕自己編寫的算術經書為主,什麽簡單的加減乘除,還有一元一次方程什麽的,都要讓人學一學。
其次就是格物致理了。
這裏麵,要加上物理學。
以後,也能方便一位作家,寫上一句,物理學不存在了。
最後就是地理了。
知大乾疆域、山川河流,知北海之北、北極、南極、知澳洲、美洲、非洲。
知廣袤天地、宇宙星空。
這裏麵,除了原本的地理,也能加上星相學,道家的夜觀天象,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