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不過,怎麽說呢。
東南這地方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養讀書人的聖地,然後也很容易就把讀書人給養廢了。
果然,這第三天的上午時分,沒過多久,太子蕭奕很快就接到了一份很有意思的上書。
“大赦天下?”
金陵城的行宮中,太極殿中,蕭奕端坐其上,文官以蕭政為首、錦衣衛以嶽紅翎為首,文武位列兩邊,然後便是數以百計的‘以備諮詢’的士大夫、貢生、富商、僧道各列左右,大殿的外麵還有很多正在等候宣召的人呢。
“迴殿下,如今大乾四海升平、盛世將臨,理應大赦天下,以彰顯太子殿下仁義無雙。”
饒是早有準備,但親自來到這個場合,進言的錢謙益還是忍不住有些緊張起來。
想起之前在酒樓中,自己對那些在太子殿下麵前說不出話的士人大加嘲諷,有了那麽一點兒理解。
卻也知道,這是自己唯一的機會了,四十歲的年紀,又能再考幾年,又能再為官幾年呢?
當即繼續補充道:“殿下,白身以為,自殿下監國以來,除奸相、平內亂、定北蠻、鎮四海,如今更是勵精圖治,以中興大乾,當此時機,大赦天下,以彰清明。”
這話一出,六部尚書直接皺眉,特別是包拯,直接就站出來了。
“殿下,臣懇請殿下永不錄用此人!”
包拯先是對太子蕭奕施禮,說出了一個讓錢謙益臉色一變,當場愣在那裏的話。
然後直接對錢謙益質問道:“大赦天下,那要不要赦大理寺天牢裏麵的死囚,其中,還有一個在河東道滅人滿門的兇徒呢?”
“大赦天下,那要不要把剛剛在江東清查所得,從而問罪的貪官汙吏、惡徒盜匪呢?”
“大赦天下,那還要刑部、要不良人、要錦衣衛、要監察禦史作何?”
“好不容易政吏清明,一個大赦天下,殺人的、放火的、為非作歹的、藐視王法的、貪汙受賄的……這些罪囚、死囚,都給赦免了,那朝廷費心費力清查天下又是為何?”
“你一個輕飄飄的大赦天下,就直接把前麵所有人的努力,甚至是有官差為此而被殺害的那些人的功勞全給否定了,也讓那些蒙冤受罪的人,那些被盜匪害死的人的冤屈難以伸張!”
“你一個大赦天下,便是亂大乾法度。”
“若不是今日乃是問政,殿下也有詔令,不可因言獲罪。”
“某拚了這一身官袍,也要治你一個妖言惑眾之罪!”
幾位尚書齊齊蹙眉不提,蕭奕更是拍桌叫好,卻又引得在座上百‘以備諮詢’的士大夫、豪商僧俗齊齊嚇了一大跳。
這幾天,都在傳言,太子殿下平易近人、為人親和,乃是謙謙君子。
誰知道,這今天剛開始不久的問政,卻出現了這麽個情況。
說白了。
錢謙益讀的是聖賢書,師從大儒,心中自是不太想要去接受什麽新學,從而否定自己這幾十年來的求學之苦。
所以嘛,就打算在這一次的問政中另辟蹊徑。
也就是建言大赦天下,拍一拍馬屁,來一個一舉多得。
太子殿下大赦天下獲得了仁君的名聲,而那些被抓起來的罪人,此後一定會對他錢謙益感恩戴德,這其中,就有好幾位東南之地的世家子,也有一些小有名氣的僧道,這些人,將會是他以後為官的關係網。
隻能說,想象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錢謙益師從大儒,沒能學會大儒的通達和大智若愚,卻學會了真正的腐朽不堪、愚昧不化。
錢謙益怕了,趕緊解釋。“殿下,白身並非是這個意思,所謂大赦天下……。”
蕭奕直接打斷他的話,問道:“好,既然如此,那你說,大赦天下,要赦免誰?”
錢謙益:“……。”
他不敢迴答這個問題。
隨著太子殿下平靜一語,直接問住了錢謙益,便獲得了包拯的稱讚。
“殿下英明!”
一旁一直觀戰的蕭政、嶽紅翎等人也隨之施禮,躬身口稱太子殿下聖德,繼而同時引來無數‘以備諮詢’的仿效。
蕭奕揮揮手,讓人把錢謙益帶下去,其意思也很明顯,自是永不受用,對於錢謙益這個名字,看了就很熟悉,細細一想,這不就是明末貳臣傳裏麵的人嘛。
他還有一個相好叫做柳如是,而那位也算是奇女子,其風骨要比錢謙益高多了。
這樣的人,立場不堅定,隻是為了當官,為了權力,容易左右橫跳。
要之何用?
接下來,又有數人上場,卻也多有‘斬獲’。
比如說,有人當麵指出,太子殿下不該以外戚承包國債,有私相授受之嫌疑。
這倒是耿直諫言,頗有直臣之風了。
朝堂之上,還真的缺少這樣的人。
也有希望太子殿下維護儒家治國安民之道,廢除新學的。
對於這些,蕭奕充分將英明的監國太子姿態演到極致,上來就直諫的,自然也就站在了文官的後麵,繼續參與問政,還有學著繼續直諫的,那自然是看人下菜,說得好,還是留了下來,說得不好,自然要反問過去,讓其道理不能自通,露出馬腳來。
有才還是無才,一問便知。
這第三天的問政,也就在日落西山之下結束了。
但是,隨著東南問政舉辦以來的推進,先是平民百姓打了個頭陣,然後又是一些學生、貢生站了出來。
如今這第三天,便是東南一些小有名氣的士大夫、老貢生、中年大學士們的個人秀了。
畢竟,年齡在那裏,讀了一輩子的書,不就是為了功名利祿嘛。
如今太子殿下親自到金陵城,舉辦了這樣一場東南問政大會,不就是給他們一個上達天聽的機會嘛。
三天過去,已經有一百多學士,得到了聽調。
事實上。
太子蕭奕的目的也已經達到了。
不過,卻也有人知曉,接下來的兩天,可能更為熱鬧。
因為這兩天,可能並不是問政了。
而是要辯經。
須知道,東南好幾位大儒,可還沒有走呢。
東南這地方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養讀書人的聖地,然後也很容易就把讀書人給養廢了。
果然,這第三天的上午時分,沒過多久,太子蕭奕很快就接到了一份很有意思的上書。
“大赦天下?”
金陵城的行宮中,太極殿中,蕭奕端坐其上,文官以蕭政為首、錦衣衛以嶽紅翎為首,文武位列兩邊,然後便是數以百計的‘以備諮詢’的士大夫、貢生、富商、僧道各列左右,大殿的外麵還有很多正在等候宣召的人呢。
“迴殿下,如今大乾四海升平、盛世將臨,理應大赦天下,以彰顯太子殿下仁義無雙。”
饒是早有準備,但親自來到這個場合,進言的錢謙益還是忍不住有些緊張起來。
想起之前在酒樓中,自己對那些在太子殿下麵前說不出話的士人大加嘲諷,有了那麽一點兒理解。
卻也知道,這是自己唯一的機會了,四十歲的年紀,又能再考幾年,又能再為官幾年呢?
當即繼續補充道:“殿下,白身以為,自殿下監國以來,除奸相、平內亂、定北蠻、鎮四海,如今更是勵精圖治,以中興大乾,當此時機,大赦天下,以彰清明。”
這話一出,六部尚書直接皺眉,特別是包拯,直接就站出來了。
“殿下,臣懇請殿下永不錄用此人!”
包拯先是對太子蕭奕施禮,說出了一個讓錢謙益臉色一變,當場愣在那裏的話。
然後直接對錢謙益質問道:“大赦天下,那要不要赦大理寺天牢裏麵的死囚,其中,還有一個在河東道滅人滿門的兇徒呢?”
“大赦天下,那要不要把剛剛在江東清查所得,從而問罪的貪官汙吏、惡徒盜匪呢?”
“大赦天下,那還要刑部、要不良人、要錦衣衛、要監察禦史作何?”
“好不容易政吏清明,一個大赦天下,殺人的、放火的、為非作歹的、藐視王法的、貪汙受賄的……這些罪囚、死囚,都給赦免了,那朝廷費心費力清查天下又是為何?”
“你一個輕飄飄的大赦天下,就直接把前麵所有人的努力,甚至是有官差為此而被殺害的那些人的功勞全給否定了,也讓那些蒙冤受罪的人,那些被盜匪害死的人的冤屈難以伸張!”
“你一個大赦天下,便是亂大乾法度。”
“若不是今日乃是問政,殿下也有詔令,不可因言獲罪。”
“某拚了這一身官袍,也要治你一個妖言惑眾之罪!”
幾位尚書齊齊蹙眉不提,蕭奕更是拍桌叫好,卻又引得在座上百‘以備諮詢’的士大夫、豪商僧俗齊齊嚇了一大跳。
這幾天,都在傳言,太子殿下平易近人、為人親和,乃是謙謙君子。
誰知道,這今天剛開始不久的問政,卻出現了這麽個情況。
說白了。
錢謙益讀的是聖賢書,師從大儒,心中自是不太想要去接受什麽新學,從而否定自己這幾十年來的求學之苦。
所以嘛,就打算在這一次的問政中另辟蹊徑。
也就是建言大赦天下,拍一拍馬屁,來一個一舉多得。
太子殿下大赦天下獲得了仁君的名聲,而那些被抓起來的罪人,此後一定會對他錢謙益感恩戴德,這其中,就有好幾位東南之地的世家子,也有一些小有名氣的僧道,這些人,將會是他以後為官的關係網。
隻能說,想象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錢謙益師從大儒,沒能學會大儒的通達和大智若愚,卻學會了真正的腐朽不堪、愚昧不化。
錢謙益怕了,趕緊解釋。“殿下,白身並非是這個意思,所謂大赦天下……。”
蕭奕直接打斷他的話,問道:“好,既然如此,那你說,大赦天下,要赦免誰?”
錢謙益:“……。”
他不敢迴答這個問題。
隨著太子殿下平靜一語,直接問住了錢謙益,便獲得了包拯的稱讚。
“殿下英明!”
一旁一直觀戰的蕭政、嶽紅翎等人也隨之施禮,躬身口稱太子殿下聖德,繼而同時引來無數‘以備諮詢’的仿效。
蕭奕揮揮手,讓人把錢謙益帶下去,其意思也很明顯,自是永不受用,對於錢謙益這個名字,看了就很熟悉,細細一想,這不就是明末貳臣傳裏麵的人嘛。
他還有一個相好叫做柳如是,而那位也算是奇女子,其風骨要比錢謙益高多了。
這樣的人,立場不堅定,隻是為了當官,為了權力,容易左右橫跳。
要之何用?
接下來,又有數人上場,卻也多有‘斬獲’。
比如說,有人當麵指出,太子殿下不該以外戚承包國債,有私相授受之嫌疑。
這倒是耿直諫言,頗有直臣之風了。
朝堂之上,還真的缺少這樣的人。
也有希望太子殿下維護儒家治國安民之道,廢除新學的。
對於這些,蕭奕充分將英明的監國太子姿態演到極致,上來就直諫的,自然也就站在了文官的後麵,繼續參與問政,還有學著繼續直諫的,那自然是看人下菜,說得好,還是留了下來,說得不好,自然要反問過去,讓其道理不能自通,露出馬腳來。
有才還是無才,一問便知。
這第三天的問政,也就在日落西山之下結束了。
但是,隨著東南問政舉辦以來的推進,先是平民百姓打了個頭陣,然後又是一些學生、貢生站了出來。
如今這第三天,便是東南一些小有名氣的士大夫、老貢生、中年大學士們的個人秀了。
畢竟,年齡在那裏,讀了一輩子的書,不就是為了功名利祿嘛。
如今太子殿下親自到金陵城,舉辦了這樣一場東南問政大會,不就是給他們一個上達天聽的機會嘛。
三天過去,已經有一百多學士,得到了聽調。
事實上。
太子蕭奕的目的也已經達到了。
不過,卻也有人知曉,接下來的兩天,可能更為熱鬧。
因為這兩天,可能並不是問政了。
而是要辯經。
須知道,東南好幾位大儒,可還沒有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