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兩封文書
各方都在觀望崔澈的態度,燕州城中,崔澈親信齊聚一堂,就連房玄齡也位列其中。
房玄齡是崔澈麾下首席謀臣,如此緊要的時刻,自然不可能繼續讓他留在遼東。
在與魏徵議定,采用拖字訣後,崔澈就派遣孔穎達前往遼東城,接替房玄齡輔佐崔棄疾。
大堂內,氣氛凝重,所有人都知道楊堅此舉無疑是綿裏藏針。
崔澈沉吟不語,魏徵勸說道:
“燕公戎馬半生,南定五教之亂,北擊塞外之敵,有大功於國。
“如今聖人征召燕公入朝,就是要行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之事。
“燕公若是入朝,不僅自身難保,在座之人,更是難逃一死,還請燕公三思。”
魏徵所言,也使得眾人再也坐不住,紛紛苦勸崔澈抗拒詔令。
畢竟就連楊勇被廢去儲君之位,其東宮僚屬也大多被殺,又何況是崔澈這個外姓之人的心腹。
崔澈故作為難,他長歎一聲,對劉方之子劉通仁道:
“替我取龜殼來。”
在眾人詫異的目光中,劉通仁將龜殼取來,遞給了崔澈。
崔澈對眾人道:
“若是抗拒聖人詔令,無異於公然反抗朝廷,此事事關重大,且先由我占卜以測吉兇。”
然而,不等崔澈動作,坐在其下手第一位的房玄齡突然起身,一把將崔澈手中的龜殼奪去,狠狠擲在地上,大聲道:
“聖人強召燕公入朝,又將我等調離河北,若是從之,則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如今已經沒有了選擇,還問什麽鬼神!
“若是卦象大兇,莫非我等就應該引頸受戮不成!”
房玄齡所言贏得眾人附議,他們紛紛請求崔澈下定決心。
王當萬甚至提議道:
“燕公!聖人這是非要逼死咱們!不如反了吧!”
他本就是前齊舊臣,齊亡後,還與趙穆為了複國而奔走,反隋對於他來說沒有丁點心理負擔。
此番不僅是劉方轉為廣州總管,其餘眾人,也各有調令,就連王當萬也被改任陝州刺史,但所有人都知道,離開了河北,前往外地任職,朝廷要處置他們,隻需派遣一名使者持詔即可。
崔澈喝道:
“休要胡言!聖人對我恩重如山,我豈能反叛朝廷!”
王當萬趕忙噤聲。
崔澈歎息道:
“隻是如今聖人年老昏聵,受朝中小人蒙蔽,崔某固然不懼一死,但也不願見諸位受我的牽連。
“也罷!朝中有奸佞,蒙蔽聖聽,妄圖謀害忠臣義士,崔某又豈能相從!
“此亂命也!燕不奉詔!”
眾人聞言,紛紛喜形於色,盡皆附和道:
“正該如此!”
崔澈這才與親信們商議應該如何應對。
當天夜裏,在崔澈親信們的操縱下,流言在城外軍營之中大肆傳播。
“聽說了嗎?朝廷征召燕公迴朝,名義上是為燕公拜相,實際卻是燕公功高震主,引得聖人忌憚,燕公此去,斷無生路。”
“燕公若是走了,這高句麗還打不打,奚族叛亂還平不平了!外敵當前,怎能無罪謀害大將!”
“哼!當今天子冤殺功臣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史萬歲、賀若弼、虞慶則不都是這般下場,隻可惜燕公征戰一生,不能馬革裹屍,卻要步上他們的後塵。”
將士們雖然內心不忿,但也沒有過激反應。
直到第二天,又有消息從燕州城中傳出,有小吏在崔澈的書桌上發現兩封朝廷文書。
其一是商討恢複錯役製。
其二是重新起用齊國公高熲,將以他為行軍主帥,主持與庫莫奚、高句麗的戰事。
所謂錯役製,是東漢末年,曹操所創造的一種力役與兵役製度,丁役與兵役不從本地征發,而從外地調集,使得將士與家屬分隔兩地,旨在防止民夫舉家逃亡以及將士叛變。
但消極影響也是顯而易見,將士、民夫也是認,也有自己的感情,長時間與家眷分離,自然是滿腹怨言,故而這項製度在東晉時就已經被廢除。
如今聽說朝廷打算恢複錯役製,崔澈麾下將士自然是群情激憤。
而高熲任帥的消息,更是火上添油。
燕地將士並不信任高熲,高熲平定尉遲迥之亂,滅亡南陳的功績,對於他們來說,都太遠、太久,反而是數年前那場慘敗,就發生在自己眼皮子底下。
三十萬人浩浩蕩蕩東出,卻折戟沉沙,死者十七萬,逃迴來的不足半數。
對比崔澈屢戰屢勝之餘,又總能保全將士,屬實是相形見絀。
俗話說,一將無能,累死三軍,一想到高熲伐遼的慘況,誰又能夠坐得住。
臨陣換帥之舉以及錯役製可能的頒行,無疑激起了燕地將士們的眾怒。
崔澈被征召入朝,生死難料,他們也隻能是惋惜,再是感激崔澈的恩義,也不能把一家老小的性命全給搭上。
但如今事關自己的切身利益,沒有人再能漠視此事。
大營內沸反盈天,充斥著對朝廷的怨懟之言。
事情的高潮在仁壽四年(公元604年)二月十九,也就是流言醞釀了三天之後,燕州城內再次傳來消息:崔澈將於明日啟程入朝。
二月二十日,清晨,崔澈領著一百名騎卒上路,卻被麥鐵杖、王當萬等人組織的六萬騎卒堵在了燕州城外。
“燕公!不能走啊!”
“你忘了嗎!你曾說過,還要帶領我們滅亡高句麗,如今怎能將我們扔給高熲!”
“燕公!高熲無能,禍及十七萬將士,你又怎麽忍心見到我們客死異鄉!”
......
崔澈仰天長歎,痛苦的閉上了眼睛,許久才道:
“崔某自知,此去必死無疑,之所以慷慨赴死,隻是想留下清白之名,讓世人知曉我的忠貞。
“伱等都在崔某麾下效力多年,我們同生共死,並肩而戰,彼此間的情誼,哪怕是刀砍火燒,也不能使它斷絕。
“今日諸位哭道相求,我又怎能無動於衷!
“也罷!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縱有萬般罪過,都由我崔澈一人背負!
“全軍聽令,各歸營寨。
“我,不走了!”
各方都在觀望崔澈的態度,燕州城中,崔澈親信齊聚一堂,就連房玄齡也位列其中。
房玄齡是崔澈麾下首席謀臣,如此緊要的時刻,自然不可能繼續讓他留在遼東。
在與魏徵議定,采用拖字訣後,崔澈就派遣孔穎達前往遼東城,接替房玄齡輔佐崔棄疾。
大堂內,氣氛凝重,所有人都知道楊堅此舉無疑是綿裏藏針。
崔澈沉吟不語,魏徵勸說道:
“燕公戎馬半生,南定五教之亂,北擊塞外之敵,有大功於國。
“如今聖人征召燕公入朝,就是要行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之事。
“燕公若是入朝,不僅自身難保,在座之人,更是難逃一死,還請燕公三思。”
魏徵所言,也使得眾人再也坐不住,紛紛苦勸崔澈抗拒詔令。
畢竟就連楊勇被廢去儲君之位,其東宮僚屬也大多被殺,又何況是崔澈這個外姓之人的心腹。
崔澈故作為難,他長歎一聲,對劉方之子劉通仁道:
“替我取龜殼來。”
在眾人詫異的目光中,劉通仁將龜殼取來,遞給了崔澈。
崔澈對眾人道:
“若是抗拒聖人詔令,無異於公然反抗朝廷,此事事關重大,且先由我占卜以測吉兇。”
然而,不等崔澈動作,坐在其下手第一位的房玄齡突然起身,一把將崔澈手中的龜殼奪去,狠狠擲在地上,大聲道:
“聖人強召燕公入朝,又將我等調離河北,若是從之,則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如今已經沒有了選擇,還問什麽鬼神!
“若是卦象大兇,莫非我等就應該引頸受戮不成!”
房玄齡所言贏得眾人附議,他們紛紛請求崔澈下定決心。
王當萬甚至提議道:
“燕公!聖人這是非要逼死咱們!不如反了吧!”
他本就是前齊舊臣,齊亡後,還與趙穆為了複國而奔走,反隋對於他來說沒有丁點心理負擔。
此番不僅是劉方轉為廣州總管,其餘眾人,也各有調令,就連王當萬也被改任陝州刺史,但所有人都知道,離開了河北,前往外地任職,朝廷要處置他們,隻需派遣一名使者持詔即可。
崔澈喝道:
“休要胡言!聖人對我恩重如山,我豈能反叛朝廷!”
王當萬趕忙噤聲。
崔澈歎息道:
“隻是如今聖人年老昏聵,受朝中小人蒙蔽,崔某固然不懼一死,但也不願見諸位受我的牽連。
“也罷!朝中有奸佞,蒙蔽聖聽,妄圖謀害忠臣義士,崔某又豈能相從!
“此亂命也!燕不奉詔!”
眾人聞言,紛紛喜形於色,盡皆附和道:
“正該如此!”
崔澈這才與親信們商議應該如何應對。
當天夜裏,在崔澈親信們的操縱下,流言在城外軍營之中大肆傳播。
“聽說了嗎?朝廷征召燕公迴朝,名義上是為燕公拜相,實際卻是燕公功高震主,引得聖人忌憚,燕公此去,斷無生路。”
“燕公若是走了,這高句麗還打不打,奚族叛亂還平不平了!外敵當前,怎能無罪謀害大將!”
“哼!當今天子冤殺功臣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史萬歲、賀若弼、虞慶則不都是這般下場,隻可惜燕公征戰一生,不能馬革裹屍,卻要步上他們的後塵。”
將士們雖然內心不忿,但也沒有過激反應。
直到第二天,又有消息從燕州城中傳出,有小吏在崔澈的書桌上發現兩封朝廷文書。
其一是商討恢複錯役製。
其二是重新起用齊國公高熲,將以他為行軍主帥,主持與庫莫奚、高句麗的戰事。
所謂錯役製,是東漢末年,曹操所創造的一種力役與兵役製度,丁役與兵役不從本地征發,而從外地調集,使得將士與家屬分隔兩地,旨在防止民夫舉家逃亡以及將士叛變。
但消極影響也是顯而易見,將士、民夫也是認,也有自己的感情,長時間與家眷分離,自然是滿腹怨言,故而這項製度在東晉時就已經被廢除。
如今聽說朝廷打算恢複錯役製,崔澈麾下將士自然是群情激憤。
而高熲任帥的消息,更是火上添油。
燕地將士並不信任高熲,高熲平定尉遲迥之亂,滅亡南陳的功績,對於他們來說,都太遠、太久,反而是數年前那場慘敗,就發生在自己眼皮子底下。
三十萬人浩浩蕩蕩東出,卻折戟沉沙,死者十七萬,逃迴來的不足半數。
對比崔澈屢戰屢勝之餘,又總能保全將士,屬實是相形見絀。
俗話說,一將無能,累死三軍,一想到高熲伐遼的慘況,誰又能夠坐得住。
臨陣換帥之舉以及錯役製可能的頒行,無疑激起了燕地將士們的眾怒。
崔澈被征召入朝,生死難料,他們也隻能是惋惜,再是感激崔澈的恩義,也不能把一家老小的性命全給搭上。
但如今事關自己的切身利益,沒有人再能漠視此事。
大營內沸反盈天,充斥著對朝廷的怨懟之言。
事情的高潮在仁壽四年(公元604年)二月十九,也就是流言醞釀了三天之後,燕州城內再次傳來消息:崔澈將於明日啟程入朝。
二月二十日,清晨,崔澈領著一百名騎卒上路,卻被麥鐵杖、王當萬等人組織的六萬騎卒堵在了燕州城外。
“燕公!不能走啊!”
“你忘了嗎!你曾說過,還要帶領我們滅亡高句麗,如今怎能將我們扔給高熲!”
“燕公!高熲無能,禍及十七萬將士,你又怎麽忍心見到我們客死異鄉!”
......
崔澈仰天長歎,痛苦的閉上了眼睛,許久才道:
“崔某自知,此去必死無疑,之所以慷慨赴死,隻是想留下清白之名,讓世人知曉我的忠貞。
“伱等都在崔某麾下效力多年,我們同生共死,並肩而戰,彼此間的情誼,哪怕是刀砍火燒,也不能使它斷絕。
“今日諸位哭道相求,我又怎能無動於衷!
“也罷!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縱有萬般罪過,都由我崔澈一人背負!
“全軍聽令,各歸營寨。
“我,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