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東巡泰山
歲月悠悠,稍瞬即逝,轉眼便是兩年。
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正月初一。
正逢新春佳節,朝廷依例開放了宵禁,大街小巷,鑼鼓聲聲,鞭炮齊鳴;處處燈火不絕,盡是喜慶景象。
今年的元日,並無宮宴,去年十一月,迴朝的晉王楊廣帶領百官進諫,請求楊堅往泰山封禪。
楊廣此舉,正撓到了楊堅的癢出,大隋聖人見百官懇求,先是搖頭:
‘此事非同,朕有什麽功德,能夠封禪天地。’
就在眾人以為他要拒絕的時候,楊堅話鋒一轉:
‘但朕廣有四海,也是時候東巡,沿途宣揚皇威,就順便祭祀一下泰山吧。’
車駕在十二月初五啟程,與過往出巡不同,高熲不再留守大興,被楊堅帶在禦前。
至於楊勇,則一如既往地留在了東宮,也不許他監國。
楊堅是去了關東,但年底述職的地方官員還是得來到大興,向吏部匯報政績。
夜色漸深,酒肆妓坊卻還是燈火通明,一間三樓雅室內,幾名迴朝的州級官員正聚在一起,開懷暢飲。
酒過三巡,裴秀目光掃過在場之人,有秦瓊、房彥謙、趙穆、王當萬、黃百吉,盡是表弟崔澈的親信。
“燕公守孝三年,如今出山在即,可我等過些時日卻要各奔前程,不能與他聚首,實乃一大憾事。”
裴秀感慨道。
眾人聞言,盡皆歎息。
卻聽秦瓊道:
“這些年我與燕公常有書信往來,燕公曾化用曹植的舊詩,寫道:‘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今日便將此句與諸位共勉,我等與燕公肝膽相照,縱使相距萬裏,又何必嗟歎。”
所謂曹植舊詩,便是寫給其弟曹彪的‘丈夫誌四海,萬裏猶比鄰。’
秦瓊十一歲追隨崔澈,至今已有十二年,如今的他頷下蓄有短須,早就不再是當年的稚嫩模樣。
如今他官拜莒州刺史,其中個人努力固然必不可少,也有士族出身的原因之一,但關鍵還在於崔澈舊部這一身份。
在外人看來,燕國公崔澈的親信,可不就是晉王楊廣的黨羽。
楊堅決心廢立太子,在剪除楊勇羽翼的同時,自然要為楊廣扶持勢力。
這幾年崔澈離開朝堂,迴鄉守孝,卻並不妨礙他的舊部們在官職上共同進步。
醉醺醺的房彥謙聞言,雙眸一亮,拍著桌子道:
“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此句當浮一大白!”
說罷,又與眾人飲下一杯花椒酒。
趙穆放下酒杯,勸道:
“雖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但孝衝(房彥謙)還是莫要再飲了。”
他與房彥謙關係親密,當年就是房彥謙向崔澈推薦的趙穆、王當萬、董敬。
趙穆所說的喜事並非指今日新春佳節,而是昨日安平傳來喜訊,房玄齡之妻盧氏誕下一女,如今房彥謙也是當祖父的人了。
房彥謙連連擺手:
“我等舊友重逢,佳期難再,今日不飲盡興,莫非還要去等來日。”
眾人聽聞,再度舉杯,直到翌日清晨,這才散場。
正月初六,裴秀等人陸續離開大興,返迴關東任職,而崔澈也終於結束了三年的喪期,可以聽音樂,可以正大光明的與人嬉笑。
隻是他來不及放縱自己,便被楊堅傳召,前往泰山見駕。
傳旨的使者是算著日子趕的路。
楊堅封禪,獨孤伽羅必然在旁,崔澈隻等將妾室以及庶出子女們留在安平,隻帶了妻子楊麗華與嫡次子崔彥卿倉促啟程。
一路緊趕慢趕,卻還是錯過了正月十一的祭祀大典。
當崔澈抵達曆城縣時,已經是正月十三。
前來迎接的楊廣在繪聲繪色地與崔澈描述過前天的熱鬧後,感慨道:
“祭祀泰山就已經是這般盛大的場麵,當年始皇帝、漢武帝、光武帝這些人封禪,又是怎樣的景象。”
崔澈笑道:
“欲知封禪的盛況,還需殿下將來親為。”
楊廣聞言,心中一陣激動,卻又搖頭苦笑:
“父皇一統天下,尚且自認沒有功德封禪泰山,我又有什麽功勞,能有此奢望。”
報天之功,為封;報地之功,為禪。
放眼整個曆史,稱帝者不知幾何,但真正能在泰山封禪天地的,有且僅有六人,即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
以及與他們格格不入的宋真宗趙恆。
趙恆單憑一己之力,拉低了封禪泰山的含金量,自他以後,再也沒有帝王前往泰山封禪天地。
在趙恆橫空出世以前,封禪泰山是一件神聖的事情,楊廣對此向往不已。
卻又覺得自己攤上楊堅這樣的父親,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
幸運的是當今天下不僅重歸一統,就連周邊勢力也畏懼隋朝強大,大多依附於隋朝。
不幸的是,正因為周邊國家相繼歸附,讓楊廣想要謀求邊功,都不可得。
正感慨時,楊廣腦海中靈光乍現:
若是有朝一日,自己坐上皇位,逼反了部分順服勢力,豈不是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征伐他們。
這個念頭被楊廣藏在心中,即使麵對好友崔澈,也沒有透露半句。
馬車駛近曆城,崔澈故意沒有現出燕國府的標識,故而當地百姓也不知道崔澈重返曆城。
如今的曆城縣,早已經被劃出了青州,為齊州州治,崔澈離開這裏也有八年,但還是有不少百姓念著他的好,城外為他建有一座生祠,平日裏香火不絕。
楊堅時隔三年再次見到崔澈,不等他行禮,便笑道:
“昨日朕還去了駙馬的燕公祠,香火倒是旺盛。”
崔澈行過禮後,不慌不忙道:
“微臣年少之時,名位不顯,因尚公主,得寵於禦前。
“陛下委臣以青州總管,臣唯恐有負聖眷,夙興夜寐,殫精竭慮,但求無愧君父。
“青州大治,百姓誤以為是微臣之功,卻不知是陛下輕徭薄賦,才有今日欣欣向榮的景象。
“自離任以後,微臣再未踏足青州等地,所謂燕公祠,微臣實不知情。”
還有
歲月悠悠,稍瞬即逝,轉眼便是兩年。
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正月初一。
正逢新春佳節,朝廷依例開放了宵禁,大街小巷,鑼鼓聲聲,鞭炮齊鳴;處處燈火不絕,盡是喜慶景象。
今年的元日,並無宮宴,去年十一月,迴朝的晉王楊廣帶領百官進諫,請求楊堅往泰山封禪。
楊廣此舉,正撓到了楊堅的癢出,大隋聖人見百官懇求,先是搖頭:
‘此事非同,朕有什麽功德,能夠封禪天地。’
就在眾人以為他要拒絕的時候,楊堅話鋒一轉:
‘但朕廣有四海,也是時候東巡,沿途宣揚皇威,就順便祭祀一下泰山吧。’
車駕在十二月初五啟程,與過往出巡不同,高熲不再留守大興,被楊堅帶在禦前。
至於楊勇,則一如既往地留在了東宮,也不許他監國。
楊堅是去了關東,但年底述職的地方官員還是得來到大興,向吏部匯報政績。
夜色漸深,酒肆妓坊卻還是燈火通明,一間三樓雅室內,幾名迴朝的州級官員正聚在一起,開懷暢飲。
酒過三巡,裴秀目光掃過在場之人,有秦瓊、房彥謙、趙穆、王當萬、黃百吉,盡是表弟崔澈的親信。
“燕公守孝三年,如今出山在即,可我等過些時日卻要各奔前程,不能與他聚首,實乃一大憾事。”
裴秀感慨道。
眾人聞言,盡皆歎息。
卻聽秦瓊道:
“這些年我與燕公常有書信往來,燕公曾化用曹植的舊詩,寫道:‘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今日便將此句與諸位共勉,我等與燕公肝膽相照,縱使相距萬裏,又何必嗟歎。”
所謂曹植舊詩,便是寫給其弟曹彪的‘丈夫誌四海,萬裏猶比鄰。’
秦瓊十一歲追隨崔澈,至今已有十二年,如今的他頷下蓄有短須,早就不再是當年的稚嫩模樣。
如今他官拜莒州刺史,其中個人努力固然必不可少,也有士族出身的原因之一,但關鍵還在於崔澈舊部這一身份。
在外人看來,燕國公崔澈的親信,可不就是晉王楊廣的黨羽。
楊堅決心廢立太子,在剪除楊勇羽翼的同時,自然要為楊廣扶持勢力。
這幾年崔澈離開朝堂,迴鄉守孝,卻並不妨礙他的舊部們在官職上共同進步。
醉醺醺的房彥謙聞言,雙眸一亮,拍著桌子道:
“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此句當浮一大白!”
說罷,又與眾人飲下一杯花椒酒。
趙穆放下酒杯,勸道:
“雖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但孝衝(房彥謙)還是莫要再飲了。”
他與房彥謙關係親密,當年就是房彥謙向崔澈推薦的趙穆、王當萬、董敬。
趙穆所說的喜事並非指今日新春佳節,而是昨日安平傳來喜訊,房玄齡之妻盧氏誕下一女,如今房彥謙也是當祖父的人了。
房彥謙連連擺手:
“我等舊友重逢,佳期難再,今日不飲盡興,莫非還要去等來日。”
眾人聽聞,再度舉杯,直到翌日清晨,這才散場。
正月初六,裴秀等人陸續離開大興,返迴關東任職,而崔澈也終於結束了三年的喪期,可以聽音樂,可以正大光明的與人嬉笑。
隻是他來不及放縱自己,便被楊堅傳召,前往泰山見駕。
傳旨的使者是算著日子趕的路。
楊堅封禪,獨孤伽羅必然在旁,崔澈隻等將妾室以及庶出子女們留在安平,隻帶了妻子楊麗華與嫡次子崔彥卿倉促啟程。
一路緊趕慢趕,卻還是錯過了正月十一的祭祀大典。
當崔澈抵達曆城縣時,已經是正月十三。
前來迎接的楊廣在繪聲繪色地與崔澈描述過前天的熱鬧後,感慨道:
“祭祀泰山就已經是這般盛大的場麵,當年始皇帝、漢武帝、光武帝這些人封禪,又是怎樣的景象。”
崔澈笑道:
“欲知封禪的盛況,還需殿下將來親為。”
楊廣聞言,心中一陣激動,卻又搖頭苦笑:
“父皇一統天下,尚且自認沒有功德封禪泰山,我又有什麽功勞,能有此奢望。”
報天之功,為封;報地之功,為禪。
放眼整個曆史,稱帝者不知幾何,但真正能在泰山封禪天地的,有且僅有六人,即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
以及與他們格格不入的宋真宗趙恆。
趙恆單憑一己之力,拉低了封禪泰山的含金量,自他以後,再也沒有帝王前往泰山封禪天地。
在趙恆橫空出世以前,封禪泰山是一件神聖的事情,楊廣對此向往不已。
卻又覺得自己攤上楊堅這樣的父親,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
幸運的是當今天下不僅重歸一統,就連周邊勢力也畏懼隋朝強大,大多依附於隋朝。
不幸的是,正因為周邊國家相繼歸附,讓楊廣想要謀求邊功,都不可得。
正感慨時,楊廣腦海中靈光乍現:
若是有朝一日,自己坐上皇位,逼反了部分順服勢力,豈不是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征伐他們。
這個念頭被楊廣藏在心中,即使麵對好友崔澈,也沒有透露半句。
馬車駛近曆城,崔澈故意沒有現出燕國府的標識,故而當地百姓也不知道崔澈重返曆城。
如今的曆城縣,早已經被劃出了青州,為齊州州治,崔澈離開這裏也有八年,但還是有不少百姓念著他的好,城外為他建有一座生祠,平日裏香火不絕。
楊堅時隔三年再次見到崔澈,不等他行禮,便笑道:
“昨日朕還去了駙馬的燕公祠,香火倒是旺盛。”
崔澈行過禮後,不慌不忙道:
“微臣年少之時,名位不顯,因尚公主,得寵於禦前。
“陛下委臣以青州總管,臣唯恐有負聖眷,夙興夜寐,殫精竭慮,但求無愧君父。
“青州大治,百姓誤以為是微臣之功,卻不知是陛下輕徭薄賦,才有今日欣欣向榮的景象。
“自離任以後,微臣再未踏足青州等地,所謂燕公祠,微臣實不知情。”
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