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巨鹿魏徵
魏徵前來安平,也不全是為了能夠成為崔府門客,畢竟崔澈再怎麽重視人才,魏徵的年紀著實小了一些,才十三歲。
他早就聽說崔澈樂於資助天資聰穎,有誌於學的貧苦少年。
魏徵從不懷疑自己的資質,他自認是讀書種子,隻是家貧,無以為繼。
若能得到崔澈的資助,讓自己無需分心道觀修行,專注讀書,無疑也是一樁幸事。
當他來到博陵莊園的時候,房玄齡正將一名遠來之人禮送出府,依例也給予了盤纏。
將那人送走,房玄齡打量著眼前的小道士,還以為是來化緣的雲遊小道。
但魏徵卻見禮道:
“素聞燕公愛才好士,魏徵特來投奔,還望房先生幫忙引見。”
原先魏徵還擔心自己因為年少,會被崔澈輕視,如今眼看被先前那人尊稱為‘房主事’的少年與他年紀相仿,自然放下了疑慮。
房玄齡笑道:
“小道長,燕國公可不是輕易能夠見的。”
魏徵拱手道:
“魏徵雖然家貧,卻也讀過些書,還請房先生出題考校。”
房玄齡問道:
“小道長都讀過些什麽書?”
魏徵如實道:
“頗曉縱橫之術,通讀《鬼穀子》。”
房玄齡神色鄭重了幾分,平常來投奔之人,大多都是讀些儒家經典。
眼前的小道士,這般年紀就敢豪言通讀《鬼穀子》,若此言不虛,絕對是個人才。
房玄齡無需翻書,當場提了幾個問題,都是要真正通讀《鬼穀子》一書,才能答上。
而魏徵也確實應答得體,房玄齡見才心喜,他將魏徵請進莊園,請魏徵在前院稍候,自己則去後院通稟崔澈。
魏徵坐在前院的會客廳,心中沒有一絲得意之色。
方才那名姓房的主事,與自己差不多的年紀,可隨口便是《鬼穀子》一書的精要,想來絕不會這麽湊巧,對方也是專精縱橫之術。
若是自己迴答的是儒家經典,也許那位房主事也能夠張口就來,無需翻書提問。
難怪他能受到燕國公的重視。
而自己,魏徵心知肚明,真正鑽研的,也就隻有一本《鬼穀子》。
房玄齡一路步行,來到尉遲熾繁的小院。
沿途看守之人早就得到了崔澈的吩咐,若是房玄齡來尋他,無需阻攔。
房玄齡對屋內銀鈴般的笑聲充耳不聞,他敲門道:
“明公,今日府中來了一位少年俊彥,留與不留,又該是何等待遇,隻怕得讓明公親自掌眼。”
屋內的嬉笑聲戛然而止,不久,崔澈一麵穿著衣服,一麵將房門打開,笑道:
“府上如今聚集了數百門客,也不見玄齡來驚動我,今日一名少年,卻能讓玄齡另眼相待,我倒要看看是何等人物,此人姓甚名誰,又是來自何地?”
房玄齡低著頭,並沒有趁機瞥一眼屋內是個什麽情況,他答道:
“此人不知來自何處,做道士打扮,與我年紀相仿,卻能通讀《鬼穀子》,鑽研縱橫之術,他自稱名叫魏徵...”
“魏徵?!”
房玄齡好奇道:
“正是魏徵,明公聽說過此人?”
“素未謀麵,亦不聞其名。”
崔澈否認之後,笑道:
“走吧,去見一見那位名叫魏徵的少年俊彥,能得玄齡讚譽,此人定然不凡。”
......
前院會客廳內,魏徵正襟危坐,身旁就有美貌婢女立侍,他的目光卻始終直視前方。
崔澈在屏風後觀望許久,與房玄齡低聲道:
“此子才華尚且不知,但品性倒是端正。”
房玄齡對此也是深以為然。
這是崔澈給房玄齡支的招,平素有人投奔,房玄齡總會安排貌美女子立侍在一旁,自己則在屏風之後觀察。
正人君子,還是奸淫小人,基本能夠看個大概。
當初孫安祖能過這一關,屬實是他農家出身,也許是出於自卑心理,視線壓根就不敢看向侍女。
“讓閣下久候後。”
當崔澈走出屏風,魏徵著實眼前一亮。
來人的身份無需猜疑,瞧見畢恭畢敬走在他身後的房玄齡,魏徵便知道這位是自己朝思暮想的燕國公。
百日卒哭之後,崔澈告別了稀粥,也能進食粗茶淡飯。
雖然仍然顯得消瘦,卻也沒有傳聞中需要人來攙扶這般誇張。
魏徵隻是匆匆一眼,便不由暗道:
‘燕公風姿卓絕,果然不負美崔郎之稱。’
當然,皮囊隻是外相,魏徵更佩服崔澈的德才。
無論是他的孝義之名,還是北擊突厥,南平叛亂的功績,都讓魏徵心向往之。
“魏徵拜見燕公。”
“無需多禮。”
崔澈將魏徵扶起,上下打量一番,感歎道:
“聽玄齡說,小兄弟年紀輕輕,就能鑽研縱橫之術,如今一見,果然是一表人才,像你這樣的少年俊彥,出世修行,著實可惜。”
魏徵聞言,心中一喜,自己這是入了燕國公的眼。
但他仍舊謙虛道:
“燕公與房先生當麵,魏徵又豈敢矜能負才。”
崔澈讓魏徵入座,屏退了貌美的侍女,隻留了房玄齡陪坐,他問道:
“小兄弟可有表字?”
“先父為我表字玄成。”
崔澈又問:
“玄成姓魏,可是出自巨鹿魏氏?”
“不敢欺瞞燕公,徵確是魏氏子弟。”
別看魏徵如今過得落魄,得要去道觀出家,來維持生計,但祖上也曾顯貴。
其曾祖魏釗在北魏時,官至義陽太守、建忠將軍;
祖父魏彥,北魏時官至光州刺史;
父親魏長賢,北齊時曾受命接替其父魏彥修撰《晉書》,卻因譏諷時政,被貶為上黨郡屯留縣令;
《魏書》作者魏收,更是魏徵的族兄。
當然,這些都是老黃曆了。
其父魏長賢在北齊滅亡後,便歸鄉隱居,周武帝宇文邕屢次征辟,魏長賢心懷故國,屢屢不就。
魏徵出生時,魏長賢已經六十多歲,在他少年時就已經病故。
《鬼穀子》一書便是其父所留,魏徵出身士族,自然上過族學,故而雖然貧苦,卻也讀過書,認過字。
起初有兄長撫養,生活倒也無慮,但早幾年兄長家中遭逢變故,實在供養他不起,隻得往道觀謀生。
還有兩章
魏徵前來安平,也不全是為了能夠成為崔府門客,畢竟崔澈再怎麽重視人才,魏徵的年紀著實小了一些,才十三歲。
他早就聽說崔澈樂於資助天資聰穎,有誌於學的貧苦少年。
魏徵從不懷疑自己的資質,他自認是讀書種子,隻是家貧,無以為繼。
若能得到崔澈的資助,讓自己無需分心道觀修行,專注讀書,無疑也是一樁幸事。
當他來到博陵莊園的時候,房玄齡正將一名遠來之人禮送出府,依例也給予了盤纏。
將那人送走,房玄齡打量著眼前的小道士,還以為是來化緣的雲遊小道。
但魏徵卻見禮道:
“素聞燕公愛才好士,魏徵特來投奔,還望房先生幫忙引見。”
原先魏徵還擔心自己因為年少,會被崔澈輕視,如今眼看被先前那人尊稱為‘房主事’的少年與他年紀相仿,自然放下了疑慮。
房玄齡笑道:
“小道長,燕國公可不是輕易能夠見的。”
魏徵拱手道:
“魏徵雖然家貧,卻也讀過些書,還請房先生出題考校。”
房玄齡問道:
“小道長都讀過些什麽書?”
魏徵如實道:
“頗曉縱橫之術,通讀《鬼穀子》。”
房玄齡神色鄭重了幾分,平常來投奔之人,大多都是讀些儒家經典。
眼前的小道士,這般年紀就敢豪言通讀《鬼穀子》,若此言不虛,絕對是個人才。
房玄齡無需翻書,當場提了幾個問題,都是要真正通讀《鬼穀子》一書,才能答上。
而魏徵也確實應答得體,房玄齡見才心喜,他將魏徵請進莊園,請魏徵在前院稍候,自己則去後院通稟崔澈。
魏徵坐在前院的會客廳,心中沒有一絲得意之色。
方才那名姓房的主事,與自己差不多的年紀,可隨口便是《鬼穀子》一書的精要,想來絕不會這麽湊巧,對方也是專精縱橫之術。
若是自己迴答的是儒家經典,也許那位房主事也能夠張口就來,無需翻書提問。
難怪他能受到燕國公的重視。
而自己,魏徵心知肚明,真正鑽研的,也就隻有一本《鬼穀子》。
房玄齡一路步行,來到尉遲熾繁的小院。
沿途看守之人早就得到了崔澈的吩咐,若是房玄齡來尋他,無需阻攔。
房玄齡對屋內銀鈴般的笑聲充耳不聞,他敲門道:
“明公,今日府中來了一位少年俊彥,留與不留,又該是何等待遇,隻怕得讓明公親自掌眼。”
屋內的嬉笑聲戛然而止,不久,崔澈一麵穿著衣服,一麵將房門打開,笑道:
“府上如今聚集了數百門客,也不見玄齡來驚動我,今日一名少年,卻能讓玄齡另眼相待,我倒要看看是何等人物,此人姓甚名誰,又是來自何地?”
房玄齡低著頭,並沒有趁機瞥一眼屋內是個什麽情況,他答道:
“此人不知來自何處,做道士打扮,與我年紀相仿,卻能通讀《鬼穀子》,鑽研縱橫之術,他自稱名叫魏徵...”
“魏徵?!”
房玄齡好奇道:
“正是魏徵,明公聽說過此人?”
“素未謀麵,亦不聞其名。”
崔澈否認之後,笑道:
“走吧,去見一見那位名叫魏徵的少年俊彥,能得玄齡讚譽,此人定然不凡。”
......
前院會客廳內,魏徵正襟危坐,身旁就有美貌婢女立侍,他的目光卻始終直視前方。
崔澈在屏風後觀望許久,與房玄齡低聲道:
“此子才華尚且不知,但品性倒是端正。”
房玄齡對此也是深以為然。
這是崔澈給房玄齡支的招,平素有人投奔,房玄齡總會安排貌美女子立侍在一旁,自己則在屏風之後觀察。
正人君子,還是奸淫小人,基本能夠看個大概。
當初孫安祖能過這一關,屬實是他農家出身,也許是出於自卑心理,視線壓根就不敢看向侍女。
“讓閣下久候後。”
當崔澈走出屏風,魏徵著實眼前一亮。
來人的身份無需猜疑,瞧見畢恭畢敬走在他身後的房玄齡,魏徵便知道這位是自己朝思暮想的燕國公。
百日卒哭之後,崔澈告別了稀粥,也能進食粗茶淡飯。
雖然仍然顯得消瘦,卻也沒有傳聞中需要人來攙扶這般誇張。
魏徵隻是匆匆一眼,便不由暗道:
‘燕公風姿卓絕,果然不負美崔郎之稱。’
當然,皮囊隻是外相,魏徵更佩服崔澈的德才。
無論是他的孝義之名,還是北擊突厥,南平叛亂的功績,都讓魏徵心向往之。
“魏徵拜見燕公。”
“無需多禮。”
崔澈將魏徵扶起,上下打量一番,感歎道:
“聽玄齡說,小兄弟年紀輕輕,就能鑽研縱橫之術,如今一見,果然是一表人才,像你這樣的少年俊彥,出世修行,著實可惜。”
魏徵聞言,心中一喜,自己這是入了燕國公的眼。
但他仍舊謙虛道:
“燕公與房先生當麵,魏徵又豈敢矜能負才。”
崔澈讓魏徵入座,屏退了貌美的侍女,隻留了房玄齡陪坐,他問道:
“小兄弟可有表字?”
“先父為我表字玄成。”
崔澈又問:
“玄成姓魏,可是出自巨鹿魏氏?”
“不敢欺瞞燕公,徵確是魏氏子弟。”
別看魏徵如今過得落魄,得要去道觀出家,來維持生計,但祖上也曾顯貴。
其曾祖魏釗在北魏時,官至義陽太守、建忠將軍;
祖父魏彥,北魏時官至光州刺史;
父親魏長賢,北齊時曾受命接替其父魏彥修撰《晉書》,卻因譏諷時政,被貶為上黨郡屯留縣令;
《魏書》作者魏收,更是魏徵的族兄。
當然,這些都是老黃曆了。
其父魏長賢在北齊滅亡後,便歸鄉隱居,周武帝宇文邕屢次征辟,魏長賢心懷故國,屢屢不就。
魏徵出生時,魏長賢已經六十多歲,在他少年時就已經病故。
《鬼穀子》一書便是其父所留,魏徵出身士族,自然上過族學,故而雖然貧苦,卻也讀過書,認過字。
起初有兄長撫養,生活倒也無慮,但早幾年兄長家中遭逢變故,實在供養他不起,隻得往道觀謀生。
還有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