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渡江安排
眾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崔澈,無需楊廣刻意提醒,大家都知道,這次平叛,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三軍主帥。
崔澈沒有急於為各部下達軍令,他告誡道:
“這是一場惡戰,你們都要做好心理準備。”
帳下諸將除了崔澈的親信如張武、麥鐵杖、李靖等人外,皆是不以為然的態度。
兩年前的伐陳之役,江南軍隊的戰鬥力,眾人也都領教過,不堪一擊。
如今的叛軍,別看他們人數眾多,但其中夾雜了大量農夫,更是孱弱。
惡戰?開什麽玩笑!
但崔澈並不是在開玩笑,他神色凝重道:
“渡江之後,不納俘虜,除非陣前投降,否則一律處死!”
眾人無不變色,就連楊廣也都詫異不已。
李靖急忙勸諫道:
“燕公,若是不納俘虜,必然激起叛軍拚死抵抗,我軍縱使能勝,也必然傷亡慘重,況且殺俘不祥,還請燕公三思!”
諸將紛紛附和。
李靖作為軍法官,也是有資格列席議事的。
崔澈知道李靖是為自己著想,他也清楚這樣做的弊端,但卻不能與眾人道出原因。
那位愛民如子的聖人將他喚進宮城,私底下吩咐這件事,不就是想把自己撇幹淨麽。
麵對諸將勸阻,崔澈不為所動,他冷著臉道:
“我意已決,此事無需再議!”
李靖瞧崔澈剛愎自用的模樣,與平素判若兩人,突然想起出發之日,他曾被楊堅召見,隻怕問題就出在了那裏。
想到這一點的不隻是李靖一人,事出反常必有妖,楊廣也在同一時間聯想到了自己的父親。
這世上除了楊堅,就沒有人能夠迫使崔澈不惜自己背上罪孽,也要代為遮掩。
崔弘度、史萬歲等人見楊廣默不作聲,也隻得拱手應命。
隻是不曾料想,崔澈又道:
“敵有必死之心,我軍也當嚴明紀律,渡江之後,有進無退,兩陣之間,不尊號令,冒然後退者,自主將以下,皆死!”
此話一出,帳內議論聲嗡嗡大作,崔澈站起身,厲聲道:
“若要以身犯法,盡管一試,看看我崔澈能否殺人!”
說罷,崔澈拔出腰間佩劍,將長案斬去一角。
極具侵略性的目光掃過帳下諸將,眾人無不畏服,就連崔弘度、史萬歲這樣的刺頭也都閉上了嘴巴。
崔澈這才收迴了佩劍,給了巴掌,也得送上甜棗,崔澈平複了氣息,平靜道:
“諸位可告知部眾,進有厚賞,退則身死,叛軍妻女在內,一應繳獲皆在戰後,為三軍賞賜!”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再是蠢笨,也清楚了崔澈隻是奉命行事。
崔澈過往劫掠塞外的時候,也經常自行分配婦孺,但那都是突厥人。
而這一次平叛,叛軍妻女卻都是隋人,沒有楊堅的授意,崔澈哪敢自作主張,將她們分賜三軍將士。
讓眾將提前做好了惡戰的心理準備,明確了不留戰俘的政策,崔澈這才喚道:
“來護兒!”
“末將在!”
明麵上是賀若弼的愛將,實際早已在暗中投奔了楊廣的來護兒應聲道。
崔澈吩咐道:
“明日寅時(淩晨三點),我交給你七艘五牙戰船,你領五千人於楊子津(今江蘇揚州南)夜渡,過江之後不得冒然行事,需原地列陣,接應後續大軍渡江。”
來護兒聞言一怔,他記得揚州沒有能夠容納八百將士的五牙戰船,但崔澈這樣吩咐,他要做的就隻是等到了寅時在揚子津搭乘戰船,至於戰船從哪裏來,應該是崔澈操心的事情。
盛名之下無虛士,想來崔澈能位列五大名將之一,必然是有真才實學的。
“末將遵令!”
來護兒領命道。
崔澈又喚道:
“史萬歲!”
史萬歲時年四十三歲,與崔澈並為當世名將。
雖說不情願聽命於這個晚輩後生,但也不敢真的讓崔澈拿自己試劍,隻得應聲道:
“末將在!”
“著伱領一萬將士,分兩批搭乘五牙戰船,在來護兒渡江之後,南下支援,你二人務必通力合作,在南岸站穩腳跟!”
“末將領命!”
崔澈並不在意史萬歲是否對自己服氣,也沒想過與他密切關係,隻要他如實執行自己的軍令,二人便能和睦相處,但他若是敢陽奉陰違,自己也不介意下狠手。
所謂五大名將,人數著實太多了點,搞得這個頭銜不是很有含金量。
見史萬歲沒有反駁自己的將令,崔澈微微頷首,又喊道:
“崔弘度!”
崔弘度聽到崔澈唿喚自己,心中一喜:我們之間雖然發生了衝突,但崔澈還是向著我的,也不知道他會給我委派什麽樣的重要任務。
這般想著,崔弘度出列應聲道:
“末將在!”
可崔澈卻吩咐道:
“著你領江陵府兵兩萬,沿長江而下三十裏,架構浮橋,鼓噪聲勢,務必吸引叛軍注意!”
崔弘度大感失望,原來是讓自己充當誘敵的任務。
崔澈見他許久沒有反應,臉色一沉,手甚至搭上了劍柄。
崔弘度再也沒有了失望的情緒,趕忙應道:
“末將領命。”
崔澈這才頷首,從劍柄上將手挪開。
崔弘度見狀也長鬆了口氣,若是方才自己答應得再慢一點,隻怕崔澈真的是要當場拔劍了。
崔澈又安排了其餘各部渡江的順序,這才解散了眾人。
楊廣並未急著離開,他問出了來護兒此前的疑惑:揚州並沒有五牙戰船。
崔澈也沒有瞞他,早在各軍陸續集結之前,他就已經征調了七艘五牙戰船,以作渡江之用,確保位於上遊的七艘五牙戰船,明日寅時的時候,能夠順流直下,抵達揚子津。
來了揚州近半個月,崔澈也並非無所事事。
當然,他也想要多調集幾艘,最好能夠十萬大軍齊渡,但也真就隻能擠出這麽七艘,畢竟上遊也得防備叛軍渡江北上。
與此同時,崔弘度離開帥帳後,當即領了麾下江陵府兵沿江直下,三十裏外果真有一處適宜架設浮橋的地點,自然是崔澈在揚州期間,出城考察過江北水文。
明天四章加老書一章番外。
眾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崔澈,無需楊廣刻意提醒,大家都知道,這次平叛,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三軍主帥。
崔澈沒有急於為各部下達軍令,他告誡道:
“這是一場惡戰,你們都要做好心理準備。”
帳下諸將除了崔澈的親信如張武、麥鐵杖、李靖等人外,皆是不以為然的態度。
兩年前的伐陳之役,江南軍隊的戰鬥力,眾人也都領教過,不堪一擊。
如今的叛軍,別看他們人數眾多,但其中夾雜了大量農夫,更是孱弱。
惡戰?開什麽玩笑!
但崔澈並不是在開玩笑,他神色凝重道:
“渡江之後,不納俘虜,除非陣前投降,否則一律處死!”
眾人無不變色,就連楊廣也都詫異不已。
李靖急忙勸諫道:
“燕公,若是不納俘虜,必然激起叛軍拚死抵抗,我軍縱使能勝,也必然傷亡慘重,況且殺俘不祥,還請燕公三思!”
諸將紛紛附和。
李靖作為軍法官,也是有資格列席議事的。
崔澈知道李靖是為自己著想,他也清楚這樣做的弊端,但卻不能與眾人道出原因。
那位愛民如子的聖人將他喚進宮城,私底下吩咐這件事,不就是想把自己撇幹淨麽。
麵對諸將勸阻,崔澈不為所動,他冷著臉道:
“我意已決,此事無需再議!”
李靖瞧崔澈剛愎自用的模樣,與平素判若兩人,突然想起出發之日,他曾被楊堅召見,隻怕問題就出在了那裏。
想到這一點的不隻是李靖一人,事出反常必有妖,楊廣也在同一時間聯想到了自己的父親。
這世上除了楊堅,就沒有人能夠迫使崔澈不惜自己背上罪孽,也要代為遮掩。
崔弘度、史萬歲等人見楊廣默不作聲,也隻得拱手應命。
隻是不曾料想,崔澈又道:
“敵有必死之心,我軍也當嚴明紀律,渡江之後,有進無退,兩陣之間,不尊號令,冒然後退者,自主將以下,皆死!”
此話一出,帳內議論聲嗡嗡大作,崔澈站起身,厲聲道:
“若要以身犯法,盡管一試,看看我崔澈能否殺人!”
說罷,崔澈拔出腰間佩劍,將長案斬去一角。
極具侵略性的目光掃過帳下諸將,眾人無不畏服,就連崔弘度、史萬歲這樣的刺頭也都閉上了嘴巴。
崔澈這才收迴了佩劍,給了巴掌,也得送上甜棗,崔澈平複了氣息,平靜道:
“諸位可告知部眾,進有厚賞,退則身死,叛軍妻女在內,一應繳獲皆在戰後,為三軍賞賜!”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再是蠢笨,也清楚了崔澈隻是奉命行事。
崔澈過往劫掠塞外的時候,也經常自行分配婦孺,但那都是突厥人。
而這一次平叛,叛軍妻女卻都是隋人,沒有楊堅的授意,崔澈哪敢自作主張,將她們分賜三軍將士。
讓眾將提前做好了惡戰的心理準備,明確了不留戰俘的政策,崔澈這才喚道:
“來護兒!”
“末將在!”
明麵上是賀若弼的愛將,實際早已在暗中投奔了楊廣的來護兒應聲道。
崔澈吩咐道:
“明日寅時(淩晨三點),我交給你七艘五牙戰船,你領五千人於楊子津(今江蘇揚州南)夜渡,過江之後不得冒然行事,需原地列陣,接應後續大軍渡江。”
來護兒聞言一怔,他記得揚州沒有能夠容納八百將士的五牙戰船,但崔澈這樣吩咐,他要做的就隻是等到了寅時在揚子津搭乘戰船,至於戰船從哪裏來,應該是崔澈操心的事情。
盛名之下無虛士,想來崔澈能位列五大名將之一,必然是有真才實學的。
“末將遵令!”
來護兒領命道。
崔澈又喚道:
“史萬歲!”
史萬歲時年四十三歲,與崔澈並為當世名將。
雖說不情願聽命於這個晚輩後生,但也不敢真的讓崔澈拿自己試劍,隻得應聲道:
“末將在!”
“著伱領一萬將士,分兩批搭乘五牙戰船,在來護兒渡江之後,南下支援,你二人務必通力合作,在南岸站穩腳跟!”
“末將領命!”
崔澈並不在意史萬歲是否對自己服氣,也沒想過與他密切關係,隻要他如實執行自己的軍令,二人便能和睦相處,但他若是敢陽奉陰違,自己也不介意下狠手。
所謂五大名將,人數著實太多了點,搞得這個頭銜不是很有含金量。
見史萬歲沒有反駁自己的將令,崔澈微微頷首,又喊道:
“崔弘度!”
崔弘度聽到崔澈唿喚自己,心中一喜:我們之間雖然發生了衝突,但崔澈還是向著我的,也不知道他會給我委派什麽樣的重要任務。
這般想著,崔弘度出列應聲道:
“末將在!”
可崔澈卻吩咐道:
“著你領江陵府兵兩萬,沿長江而下三十裏,架構浮橋,鼓噪聲勢,務必吸引叛軍注意!”
崔弘度大感失望,原來是讓自己充當誘敵的任務。
崔澈見他許久沒有反應,臉色一沉,手甚至搭上了劍柄。
崔弘度再也沒有了失望的情緒,趕忙應道:
“末將領命。”
崔澈這才頷首,從劍柄上將手挪開。
崔弘度見狀也長鬆了口氣,若是方才自己答應得再慢一點,隻怕崔澈真的是要當場拔劍了。
崔澈又安排了其餘各部渡江的順序,這才解散了眾人。
楊廣並未急著離開,他問出了來護兒此前的疑惑:揚州並沒有五牙戰船。
崔澈也沒有瞞他,早在各軍陸續集結之前,他就已經征調了七艘五牙戰船,以作渡江之用,確保位於上遊的七艘五牙戰船,明日寅時的時候,能夠順流直下,抵達揚子津。
來了揚州近半個月,崔澈也並非無所事事。
當然,他也想要多調集幾艘,最好能夠十萬大軍齊渡,但也真就隻能擠出這麽七艘,畢竟上遊也得防備叛軍渡江北上。
與此同時,崔弘度離開帥帳後,當即領了麾下江陵府兵沿江直下,三十裏外果真有一處適宜架設浮橋的地點,自然是崔澈在揚州期間,出城考察過江北水文。
明天四章加老書一章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