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高家父子
高勱也算是故地重遊。
作為北齊宗室,清河郡王高嶽之子,高勱七歲襲爵,十四歲外放,拜青州刺史,在青州坐鎮多年,這才入朝為官。
北齊滅亡後,高勱出仕北周,楊堅掌權後,曆任揚、楚二州刺史,如今被臨時由楚州調任光州,以接替受兄長謀逆所牽連的宇文愷。
“孩兒以為父親不該繞道東陽。”
馬車顛簸,車廂裏,十一歲的高士廉突然開口道。
原本閉目養神的高勱睜開了眼,他目光如炬,沉聲道:
“為何這般說。”
高士廉並不畏懼父親的威嚴,他解釋道:
“崔澈與晉王為友,關係莫逆,奪嫡之爭過於兇險,而我家為前齊宗室,更應謹小慎微,不宜與之親近。”
高勱眼神中流露出一絲誇讚,十一歲的少年能看到這一層,已是不易。
並不是誰都能如崔澈一般,年僅十一,就把尉遲迥賣了一個好價錢,從此平步青雲。
“奪嫡固然兇險,但其害甚遠,繞道東陽,拜謁崔澈,亦不等同於陷身其中,可若是開罪了崔澈,禍患近在眼前。”
高勱搖頭道。
此前楊堅舊友王誼被人構陷,甚至未經查實就被賜死宅中,此事不僅是崔澈,也給了高勱極大的震撼。
他不由得擔心,假若自己得罪了崔澈,其妻樂平公主楊麗華哪一日迴了大興城,向楊堅進幾句讒言,比如說不敬公主、心懷怨望、欲謀複國等等捕風捉影的事情,自己又會是什麽下場。
或許連個禦前自辯的機會也得不到。
高士廉勸說其父應該謹小慎微,實際上,往東陽城拜謁崔澈,便是最大的小心。
開皇六年(586年)十月十三,正值初冬,高勱的馬車駛入東陽城,往總管府拜謁,受到青州總管崔澈的熱情接待。
在高勱的有意迎合下,崔澈與他越談越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當夜,崔澈在府中擺下酒宴,邀高勱攜家眷出席,同時也為高勱引見自己的妻兒,成通家之好。
席間,崔澈懷抱著菩薩奴,偶爾將目光瞟向高勱之女。
這便是我兒未來的嶽母了。
高家女怎麽也想不到,自己才六歲,就有人在琢磨著讓兒子給她當女婿。
而她那未來女婿,此刻坐在父親懷中,看著崔澈吃酒喝肉,眼淚不爭氣的從嘴裏流了下來。
菩薩奴張著小手也想夠上一塊,奈何人小手短,怎麽也夠不著。
崔澈這個當爹的也沒想著給兒子喂上一塊肉,就由著菩薩奴眼饞,直流哈喇子。
酒過三巡,崔澈將話題引到了高士廉身上:
“不知令郎可曾進學?”
高勱謙虛道:
“倒是讀了些文史典籍。”
於是崔澈便要考校高士廉的學問,高勱自然不會拒絕,隻是崔澈出的問題並不難,畢竟他可不是為了要刁難對方。
高士廉一一對答如流,崔澈大為讚歎,與高勱提議道:
“令郎天性聰穎,又於經史頗有見解,假以時日,當成大器,待年歲稍長,不如就來崔某幕府任職,高公以為如何?”
十七歲的崔澈就坐在主位上,當了近三年的青州總管,舉手投足間再沒了半點稚嫩模樣。
高勱便笑道:
“犬子能得崔公看重,自是他的福氣。”
高士廉也躬身道:
“若得崔公征召,高儉又怎敢推辭。”
按照高士廉的本心,其實並不想與崔澈太過親近,但奈何人家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了,若是迴絕,必然狠狠將崔澈給得罪。
再說了,又不是現在就逼著自己投效其幕府,幾年時間過去,誰又知道會是個什麽情況,興許崔澈都忘了今日之言。
在高勱、高士廉父子二人看來,崔澈今日的舉動,是在與高勱示好。
但澈哥兒的真實目的還是放在了高士廉兄妹身上。
送走了高勱一家,迴到臥房,楊麗華惋惜道:
“那高儉(高士廉)相貌、學識都不錯,也與娥英同歲,就是家世差了些。”
宇文娥英日漸長大,如今也都十一歲了,放在後世,這個年紀當然還在讀小學,但在這個時代,卻是可以訂親嫁人的年紀。
崔澈感慨道:
“為娥英選婿,相貌、學識、家世固然重要,卻也要觀察其品性。婚姻是終生大事,急不得,假若所托非人,便是誤了她一生。”
早些年,他為了借楊麗華的勢,還打過宇文娥英的主意,不曾想如今卻在與楊麗華商議宇文娥英的婚事。
菩薩奴已經被乳娘抱去了,左右再無外人,楊麗華戲言道:
“可不得尋個謙謙君子,免得與我一樣遇人不淑,被你變著法的輕賤。”
崔澈認真想了想,這段時間好像真的過分了些,便將屋裏宇文贇的靈位撤走,打算明天帶去尉遲熾繁的屋裏,她好歹也是宇文贇冊封的天左大皇後。
楊麗華為崔澈換了寢衣,夫婦上了床,崔澈正欲有所動作,楊麗華突然提議道:
“待夫君迴大興述職的時候,不如就請父皇為娥英召集貴公子弟,由你我仔細挑選。”
崔澈頓時沒了興致,他如今正煩悶著。
即將卸下青州總管一職,卻不知接下來會被任往何處,若是繼續外放為一地總管,自然是稱心如意,但就怕將他征召入朝,做個京官。
“夫君可有心事?”
到底是同床共枕之人,楊麗華也察覺到了崔澈的異樣。
崔澈也不瞞她:
“我外鎮三年,習慣了舒適隨心的日子,一想到若是被征召入朝,需得在廟堂與人周旋,就覺得胸悶氣短。”
楊麗華聞言笑道:
“這有何難,若是父皇要將夫君留在京中,妾身便去尋他討個外放。”
“可你到了聖人麵前又該如何開口?”
崔澈問道。
楊麗華對此不以為意,她隨口道:
“便說是住厭了關中,想要四處看看。”
崔澈心道,這確實是個借口。
眼見崔澈放寬了心胸,楊麗華又問起了宇文娥英的婚事。
崔澈沉吟道:
“依我之見,不如將娥英留在府中多養幾年。”
高勱也算是故地重遊。
作為北齊宗室,清河郡王高嶽之子,高勱七歲襲爵,十四歲外放,拜青州刺史,在青州坐鎮多年,這才入朝為官。
北齊滅亡後,高勱出仕北周,楊堅掌權後,曆任揚、楚二州刺史,如今被臨時由楚州調任光州,以接替受兄長謀逆所牽連的宇文愷。
“孩兒以為父親不該繞道東陽。”
馬車顛簸,車廂裏,十一歲的高士廉突然開口道。
原本閉目養神的高勱睜開了眼,他目光如炬,沉聲道:
“為何這般說。”
高士廉並不畏懼父親的威嚴,他解釋道:
“崔澈與晉王為友,關係莫逆,奪嫡之爭過於兇險,而我家為前齊宗室,更應謹小慎微,不宜與之親近。”
高勱眼神中流露出一絲誇讚,十一歲的少年能看到這一層,已是不易。
並不是誰都能如崔澈一般,年僅十一,就把尉遲迥賣了一個好價錢,從此平步青雲。
“奪嫡固然兇險,但其害甚遠,繞道東陽,拜謁崔澈,亦不等同於陷身其中,可若是開罪了崔澈,禍患近在眼前。”
高勱搖頭道。
此前楊堅舊友王誼被人構陷,甚至未經查實就被賜死宅中,此事不僅是崔澈,也給了高勱極大的震撼。
他不由得擔心,假若自己得罪了崔澈,其妻樂平公主楊麗華哪一日迴了大興城,向楊堅進幾句讒言,比如說不敬公主、心懷怨望、欲謀複國等等捕風捉影的事情,自己又會是什麽下場。
或許連個禦前自辯的機會也得不到。
高士廉勸說其父應該謹小慎微,實際上,往東陽城拜謁崔澈,便是最大的小心。
開皇六年(586年)十月十三,正值初冬,高勱的馬車駛入東陽城,往總管府拜謁,受到青州總管崔澈的熱情接待。
在高勱的有意迎合下,崔澈與他越談越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當夜,崔澈在府中擺下酒宴,邀高勱攜家眷出席,同時也為高勱引見自己的妻兒,成通家之好。
席間,崔澈懷抱著菩薩奴,偶爾將目光瞟向高勱之女。
這便是我兒未來的嶽母了。
高家女怎麽也想不到,自己才六歲,就有人在琢磨著讓兒子給她當女婿。
而她那未來女婿,此刻坐在父親懷中,看著崔澈吃酒喝肉,眼淚不爭氣的從嘴裏流了下來。
菩薩奴張著小手也想夠上一塊,奈何人小手短,怎麽也夠不著。
崔澈這個當爹的也沒想著給兒子喂上一塊肉,就由著菩薩奴眼饞,直流哈喇子。
酒過三巡,崔澈將話題引到了高士廉身上:
“不知令郎可曾進學?”
高勱謙虛道:
“倒是讀了些文史典籍。”
於是崔澈便要考校高士廉的學問,高勱自然不會拒絕,隻是崔澈出的問題並不難,畢竟他可不是為了要刁難對方。
高士廉一一對答如流,崔澈大為讚歎,與高勱提議道:
“令郎天性聰穎,又於經史頗有見解,假以時日,當成大器,待年歲稍長,不如就來崔某幕府任職,高公以為如何?”
十七歲的崔澈就坐在主位上,當了近三年的青州總管,舉手投足間再沒了半點稚嫩模樣。
高勱便笑道:
“犬子能得崔公看重,自是他的福氣。”
高士廉也躬身道:
“若得崔公征召,高儉又怎敢推辭。”
按照高士廉的本心,其實並不想與崔澈太過親近,但奈何人家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了,若是迴絕,必然狠狠將崔澈給得罪。
再說了,又不是現在就逼著自己投效其幕府,幾年時間過去,誰又知道會是個什麽情況,興許崔澈都忘了今日之言。
在高勱、高士廉父子二人看來,崔澈今日的舉動,是在與高勱示好。
但澈哥兒的真實目的還是放在了高士廉兄妹身上。
送走了高勱一家,迴到臥房,楊麗華惋惜道:
“那高儉(高士廉)相貌、學識都不錯,也與娥英同歲,就是家世差了些。”
宇文娥英日漸長大,如今也都十一歲了,放在後世,這個年紀當然還在讀小學,但在這個時代,卻是可以訂親嫁人的年紀。
崔澈感慨道:
“為娥英選婿,相貌、學識、家世固然重要,卻也要觀察其品性。婚姻是終生大事,急不得,假若所托非人,便是誤了她一生。”
早些年,他為了借楊麗華的勢,還打過宇文娥英的主意,不曾想如今卻在與楊麗華商議宇文娥英的婚事。
菩薩奴已經被乳娘抱去了,左右再無外人,楊麗華戲言道:
“可不得尋個謙謙君子,免得與我一樣遇人不淑,被你變著法的輕賤。”
崔澈認真想了想,這段時間好像真的過分了些,便將屋裏宇文贇的靈位撤走,打算明天帶去尉遲熾繁的屋裏,她好歹也是宇文贇冊封的天左大皇後。
楊麗華為崔澈換了寢衣,夫婦上了床,崔澈正欲有所動作,楊麗華突然提議道:
“待夫君迴大興述職的時候,不如就請父皇為娥英召集貴公子弟,由你我仔細挑選。”
崔澈頓時沒了興致,他如今正煩悶著。
即將卸下青州總管一職,卻不知接下來會被任往何處,若是繼續外放為一地總管,自然是稱心如意,但就怕將他征召入朝,做個京官。
“夫君可有心事?”
到底是同床共枕之人,楊麗華也察覺到了崔澈的異樣。
崔澈也不瞞她:
“我外鎮三年,習慣了舒適隨心的日子,一想到若是被征召入朝,需得在廟堂與人周旋,就覺得胸悶氣短。”
楊麗華聞言笑道:
“這有何難,若是父皇要將夫君留在京中,妾身便去尋他討個外放。”
“可你到了聖人麵前又該如何開口?”
崔澈問道。
楊麗華對此不以為意,她隨口道:
“便說是住厭了關中,想要四處看看。”
崔澈心道,這確實是個借口。
眼見崔澈放寬了心胸,楊麗華又問起了宇文娥英的婚事。
崔澈沉吟道:
“依我之見,不如將娥英留在府中多養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