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為民解惑


    周三郎原是曆城縣百姓,因黃河決堤,被衝毀了家園,不得已隻能往縣城覓食。


    起初官府施粥,大鐵鍋裏飄了幾片樹葉,放了少許的米,幾乎就是一鍋清水,別說填飽肚子,就連塞牙縫都不夠。


    周三郎到現在還記得前任縣令當眾抹淚,說府庫空虛,實在沒了餘糧,說他對不住曆城百姓。


    眾人見他情真意切,便也信了,沒有去鬧。


    期間不斷有人因為饑餓倒下,沒有再站起來,最終淪為他人肚中的充饑之物。


    人相食三個字,從來不是遙不可及的傳說。


    周三郎至今還記得那一天,是去年的深秋,如今的青州總管,當時的慰撫大使崔澈帶了數千騎兵來到曆城,從那名抹淚哭訴府庫空虛的縣令家中搜出粟米近千石。


    前任縣令及其爪牙被當眾砍頭的當天,憤怒的曆城百姓求其屍首,分食其肉。


    有了崔使君,眾人終於能喝上濃粥,也再沒有人餓死。


    崔使君來時,帶來了三百萬石粟米,走時兩袖清風,隻帶走了燕榮,為青州百姓除一巨害。


    試問四州百姓,誰又不對他感恩戴德。


    周三郎至今都記得,崔使君迴京之時,曆城百姓夾道哭送的場景。


    隻是當時怎麽也想不到,這位青天大老爺居然還會迴到青州任職。


    ‘我定要向崔總管告發曆城縣令強征丁壯之事!’


    周三郎暗下決心道。


    朝廷推行均田製,人人有田分,說是招募,誰又真的願意放了田地不要,來做這勞什子的鹽工。


    不獨是曆城縣,其餘各縣都是同樣的情況,流民之中的丁壯被州縣強征,發來了東陽城。


    東陽城外,人頭濟濟,都是活人,不是崔澈當初砍下的頭顱。


    一萬三千名招募來的鹽工在臨時搭設的高台下,等候崔澈來為他們做主,這些人幾乎都是非自願,被強征而來。


    在萬眾期待中,十五歲的青州總管崔澈登上了高台。


    登台演說也不是第一次了,崔澈全然沒有怯場之意,他注視著台下歡唿雷動的上萬鹽工,清了清嗓子,露出燦爛的笑容,衝眾人親切喊道:


    “讓大家久等了,諸位別來無恙!”


    親隨們將崔澈的問候傳揚開來,台下鹽工們聞言驚愕不已。


    青州總管在向我們問候致意?平時就連縣令都不拿正眼去瞧他們這群泥腿子,這可是青州總管呀!當今聖人的駙馬,出身博陵崔氏,這樣的人物居然與他們親切問候。


    短暫的沉寂過後,是更加熱烈的歡唿。


    “今日將諸位召來,是聖人命崔某組織民眾開墾灘田,曬製海鹽,崔某獨力難支,故需仰仗諸位。”


    崔澈話音剛落,就見人群中有人在喊道:


    “若無崔總管賑濟,我趙七一家五口早就沒了性命,崔總管待我恩重如山,莫說是開田曬鹽,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我趙七絕也不皺一下眉頭。”


    定睛一看,那趙七正是崔澈的親隨,兒時書童趙文。


    “沒錯!趙家哥兒說得好!我王五雖然沒讀過書,但也知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何況是救命之恩,若不思迴報,與禽獸何異!”


    崔澈麾下又一名親隨擠在人群中高聲附和道。


    漸漸地高喊著要報恩的人越來越多,連周三郎也忘了初衷,嚷嚷著要隨崔澈開田製鹽。


    崔澈舉手示意眾人安靜,這才繼續道:


    “崔某此前受任慰撫大使,施粥救民乃是本分,又何需諸位迴報!”


    人群中的趙文一唱一和道:


    “大人說是本分,但天下間又有多少官員能像崔大人一般克己奉公,一心為民!能有崔大人主政青州,是我們青州百姓之福!”


    雖說趙文用他那定州博陵腔自詡是青州人,未免過於荒誕,但鹽工們也沒有覺得怪異。


    前些年先是北周滅齊,又是尉遲迥之亂,多有河北人因為兵禍逃來青州。


    崔澈麵露慚愧之色,擺手道:


    “這位趙七兄弟的盛譽,崔某可不敢當,崔某所求,不過心安而已,今日將諸位聚齊,並非是讓大家為了報恩才隨我開田製鹽。


    “崔某離京之前,為鹽工向聖人請求年餉,聖人體恤鹽工不易,準了崔某所請,今日崔某就是要告知諸位此事。


    “聖人有詔,鹽工每人每年能得粟米3石,免除夫妻賦稅、租調、徭役,每日由官府提供三餐。


    “崔某將在諸位之中選拔鹽兵三千人,但凡入選者,每年能得粟米6石,其餘一概與鹽工等同!”


    說罷,台下就嗡嗡聲四起,好似一大群蒼蠅在振翅。


    化名王五的崔澈親隨王德大聲問道:


    “崔總管!你方才說免夫妻租調,也就是說官府還是會為我家分田?”


    王德這句話問到了眾人的心坎,一人3石的年餉,在自己由官府供應餐食的情況下,哪怕免除了賦稅徭役,也隻能勉強養家,隻有當了鹽兵,一人6石的年餉,才能有富餘。


    若是官府還給自己家裏分田,且不收租調,也就是田租、戶調,那可別自己耕田劃算多了。


    其實楊堅願意給出這麽豐厚的條件,也是被崔澈說描述的鹽利所吸引。


    十萬畝產出的千萬斛,遠超國內所需。


    但食鹽這種硬通貨是不愁銷路的,無論是賣往突厥、南陳、吐穀渾、高句麗,都能為朝廷帶來大筆收入。


    崔澈聞言笑道:


    “田自然是要分,但不是給你,你做了鹽工,哪有時間打理農田!是分給伱的妻子,授予露天四十畝,不收田租、戶調,地裏產出多少,都是你們自己的!”


    台下又爆發出一陣唿喚。


    王德突然說道:


    “崔總管,可我,可我還未娶妻!”


    “那就快些去尋個婆娘!難不成還要我給你作媒!”


    崔澈的話引得台下哄笑不已。


    在這般豐厚的待遇下,再也沒有了鹽工想著告發縣令強征,反而慶幸自己被選入其中,若更進一步,成了鹽兵,收入更豐。


    “崔總管,敢問選拔鹽兵是什麽標準?”


    這一次終於不再是崔澈安排的托與他一唱一和,周三郎大聲問道。


    “無非是檢驗諸位力氣,能騎馬者,優先入選,有心之人可早做準備,明日辰時,就在此間,由崔某親自選拔。”


    崔澈迴答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周隋之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采蓮的何田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采蓮的何田田並收藏重生周隋之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