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新征幕僚
時辰一到,隨著監斬官一聲令下,行刑者手起刀落,鮮血飛濺,燕榮身首異處,並未遭受太多痛苦,哪像崔澈手下的騎卒王慶,總要在犯官的脖子上多補幾刀,才能把腦袋斬下。
崔澈擠出了歡唿的人群,與裴秀暫時分別。
今日楊素休沐,邀他過府一聚。
“崔郎何時啟程赴任。”
涼亭中,楊素撥弄著炭火,問道。
崔澈將青梅酒倒入炭火上的紅泥小爐,迴答道:
“明日入宮向二聖請辭,後日一早出發。”
“崔郎能解國家之急,聖人可是讚譽有加,私底下常與老夫誇耀,道是為長公主覓得一位佳婿。”
楊素收迴了手,笑道。
“小侄與長公主的婚事,也是多虧了叔父。”
崔澈倒完了酒,將蓋子蓋上,微笑道。
時至今日,他早就弄清楚自己婚事的原委,起初楊堅是要為他賜婚楊阿五,是楊素目睹了崔澈與楊麗華在桂樹下的一幕,這才進言,使楊堅改變了心意。
“老夫還擔心崔郎怨我多管閑事。”
“長公主柔婉不忌,持家有方,能得如此賢妻,澈又何怨。”
二人閑聊了許久,楊素這才進入正題:
“李綱此人,迂腐不堪,我與蘇公雖舉他為崔郎長史,卻也不是當真想讓崔郎與他親近。”
顯然楊素已經聽說了崔澈昨日與李綱出城之事。
酒已溫好,崔澈並不急於迴答,而是為自己與楊素各自倒了一杯青梅酒,他舉起酒盞,這才說道:
“小侄蒙叔父舉薦,才能東出賑災,偶得製鹽之法。
“如今官拜青州總管,亦是叔父與蘇尚書為小侄進言。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我又怎會忘了叔父的恩義。”
楊素聞言大笑,舉盞與崔澈對飲一杯,才道:
“崔郎與玄感親近,便是老夫子侄,舉手之勞,哪需要你掛懷於心。”
四十歲的楊素與十四歲的崔澈在後院涼亭歡飲。
酒過三巡,崔澈遠遠望見楊素夫人鄭氏向涼亭走來,趕緊向他請辭。
楊素也瞧見了自己夫人,他長歎一聲,麵上浮現一絲愁容。
崔澈離席之後,與鄭氏見過一禮,便要匆匆離府,可還沒走出多遠,就聽見了鄭氏與楊素的爭吵聲。
對比楊素的悍妻鄭氏,崔澈越發覺得自家的楊麗華溫婉可愛。
開皇三年(583年)十二月初三,晨曦初現,報曉的鼓聲便一如既往的蕩漾開來。
武城公府忙碌喧嘩,眾人忙著收拾行囊,等用過早膳,崔澈便要啟程,前往青州赴任。
隋朝地方官員允許攜帶家眷上任,但約定俗成,總管、刺史這類封疆大吏,其父母以及年滿十五歲的子嗣不能隨行,自然是要留在京中為質。
崔澈父母早亡,更無子嗣,自然是要闔家隨他搬去青州居住。
裴秀被征為總管府記室參軍,這是他在並州總管府的老本行,實在是長史之位被李綱占了,剩下司馬一職,裴秀又不通軍事。
總管、刺史的父母不能隨行,但幕僚不在此列,故而崔昭容也能同行。
崔澈昨日已經帶了楊麗華入宮向楊堅夫婦辭行,獨孤伽羅固然難舍愛女,卻也知道崔澈此行任務重大,並未橫加阻攔。
而楊堅也是對崔澈千叮萬囑,讓他用心民政的同時,也不要疏忽了開田製鹽。
用過早膳,家眷紛紛出門乘上馬車,崔澈留了部分奴仆看護武城公府,先與李綱匯合。
又接了昨日征辟入幕的青州總管府錄事參軍房彥謙及其家眷,這才離京,往關東而去。
房彥謙祖籍河北冀州清河,出自清河房氏,但先祖遷居齊郡,便在青齊之地紮下根來,也是青州當地的名門望族。
北齊時,房彥謙為高澄次子,廣寧王高孝珩主簿。北齊滅亡後,曾與親朋故舊奔走,試圖光複北齊,卻未能成功。
楊堅篡周以後,房彥謙這才出仕,先任吏部承奉郎,又遷監察禦史。
別看監察禦史聽起來顯赫,其實也才正八品下的官職,沒有出入朝堂正門的資格,隻能由側門進出,若非奏事不得至殿廷。
不過崔澈將房彥謙征辟入府著實費了一番力,先是登門拜訪,搬出祖父崔季舒,才把房彥謙說動,又向楊堅請求,調房彥謙為幕府錄事參軍,這才成行。
崔季舒與房彥謙也確實有淵源,眾所周知,崔季舒與高澄關係極為密切,房彥謙又是高澄之子的幕僚,雙方能夠扯得上關係也實屬正常。
畢竟崔季舒被冤殺前,沒少提拔士人,總而言之,這一次崔澈是沾了崔季舒的光,才把房彥謙請動。
楊堅以為崔澈要求征調房彥謙,是看重其家族在青州的聲望,在北齊時,房彥謙十八歲就被辟為齊郡主薄,其家族實力在當地可見一斑。
可崔澈實際上卻不是衝著房彥謙。
誠然,房彥謙能力出眾,若無崔澈幹涉,他將來要被外放為長葛縣令,在全國縣令的考核中,被評為天下第一。
但崔澈顯然更在乎房彥謙的獨子,年僅五歲的房玄齡。
在昨日拜訪房彥謙之前,崔澈就覺得他那兒子與自己有緣,此番房玄齡也隨父歸鄉,往青州上任。
這一次,崔澈並沒有調動自己在博陵的部曲,那三千人馬,說是鄉團,其實已經有了精兵的模子,崔澈讓張武好生操訓,若將來青州出了亂子,再調這三千騎卒南下。
如今不如讓他們與家人多聚聚。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崔澈想要借著開田製鹽的機會,發展第二支嫡係部隊。
離京之前,崔澈向楊堅請求招納鹽工的同時,組建一支鹽兵團,專門看護鹽場。
楊堅看在一年千萬斛食鹽的份上,當即應允下來,他也擔心那些私鹽販子搞破壞。
崔澈打定主意,要親手組建起這支三千人的鹽兵團,不敢說把他們化作私兵,但也得深深烙印上他崔澈的印跡。
不同於過去官員六年一任,楊堅為了避免地方官員與豪強勾結,改任期為三年,崔澈自然不可能久鎮青州。
感謝大家提醒,確實是兩個李綱弄混了,但既然已經發了,也不好再改,以後會在查資料時更細致一點,也會淡化李綱與李充的關係,不會再提。
時辰一到,隨著監斬官一聲令下,行刑者手起刀落,鮮血飛濺,燕榮身首異處,並未遭受太多痛苦,哪像崔澈手下的騎卒王慶,總要在犯官的脖子上多補幾刀,才能把腦袋斬下。
崔澈擠出了歡唿的人群,與裴秀暫時分別。
今日楊素休沐,邀他過府一聚。
“崔郎何時啟程赴任。”
涼亭中,楊素撥弄著炭火,問道。
崔澈將青梅酒倒入炭火上的紅泥小爐,迴答道:
“明日入宮向二聖請辭,後日一早出發。”
“崔郎能解國家之急,聖人可是讚譽有加,私底下常與老夫誇耀,道是為長公主覓得一位佳婿。”
楊素收迴了手,笑道。
“小侄與長公主的婚事,也是多虧了叔父。”
崔澈倒完了酒,將蓋子蓋上,微笑道。
時至今日,他早就弄清楚自己婚事的原委,起初楊堅是要為他賜婚楊阿五,是楊素目睹了崔澈與楊麗華在桂樹下的一幕,這才進言,使楊堅改變了心意。
“老夫還擔心崔郎怨我多管閑事。”
“長公主柔婉不忌,持家有方,能得如此賢妻,澈又何怨。”
二人閑聊了許久,楊素這才進入正題:
“李綱此人,迂腐不堪,我與蘇公雖舉他為崔郎長史,卻也不是當真想讓崔郎與他親近。”
顯然楊素已經聽說了崔澈昨日與李綱出城之事。
酒已溫好,崔澈並不急於迴答,而是為自己與楊素各自倒了一杯青梅酒,他舉起酒盞,這才說道:
“小侄蒙叔父舉薦,才能東出賑災,偶得製鹽之法。
“如今官拜青州總管,亦是叔父與蘇尚書為小侄進言。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我又怎會忘了叔父的恩義。”
楊素聞言大笑,舉盞與崔澈對飲一杯,才道:
“崔郎與玄感親近,便是老夫子侄,舉手之勞,哪需要你掛懷於心。”
四十歲的楊素與十四歲的崔澈在後院涼亭歡飲。
酒過三巡,崔澈遠遠望見楊素夫人鄭氏向涼亭走來,趕緊向他請辭。
楊素也瞧見了自己夫人,他長歎一聲,麵上浮現一絲愁容。
崔澈離席之後,與鄭氏見過一禮,便要匆匆離府,可還沒走出多遠,就聽見了鄭氏與楊素的爭吵聲。
對比楊素的悍妻鄭氏,崔澈越發覺得自家的楊麗華溫婉可愛。
開皇三年(583年)十二月初三,晨曦初現,報曉的鼓聲便一如既往的蕩漾開來。
武城公府忙碌喧嘩,眾人忙著收拾行囊,等用過早膳,崔澈便要啟程,前往青州赴任。
隋朝地方官員允許攜帶家眷上任,但約定俗成,總管、刺史這類封疆大吏,其父母以及年滿十五歲的子嗣不能隨行,自然是要留在京中為質。
崔澈父母早亡,更無子嗣,自然是要闔家隨他搬去青州居住。
裴秀被征為總管府記室參軍,這是他在並州總管府的老本行,實在是長史之位被李綱占了,剩下司馬一職,裴秀又不通軍事。
總管、刺史的父母不能隨行,但幕僚不在此列,故而崔昭容也能同行。
崔澈昨日已經帶了楊麗華入宮向楊堅夫婦辭行,獨孤伽羅固然難舍愛女,卻也知道崔澈此行任務重大,並未橫加阻攔。
而楊堅也是對崔澈千叮萬囑,讓他用心民政的同時,也不要疏忽了開田製鹽。
用過早膳,家眷紛紛出門乘上馬車,崔澈留了部分奴仆看護武城公府,先與李綱匯合。
又接了昨日征辟入幕的青州總管府錄事參軍房彥謙及其家眷,這才離京,往關東而去。
房彥謙祖籍河北冀州清河,出自清河房氏,但先祖遷居齊郡,便在青齊之地紮下根來,也是青州當地的名門望族。
北齊時,房彥謙為高澄次子,廣寧王高孝珩主簿。北齊滅亡後,曾與親朋故舊奔走,試圖光複北齊,卻未能成功。
楊堅篡周以後,房彥謙這才出仕,先任吏部承奉郎,又遷監察禦史。
別看監察禦史聽起來顯赫,其實也才正八品下的官職,沒有出入朝堂正門的資格,隻能由側門進出,若非奏事不得至殿廷。
不過崔澈將房彥謙征辟入府著實費了一番力,先是登門拜訪,搬出祖父崔季舒,才把房彥謙說動,又向楊堅請求,調房彥謙為幕府錄事參軍,這才成行。
崔季舒與房彥謙也確實有淵源,眾所周知,崔季舒與高澄關係極為密切,房彥謙又是高澄之子的幕僚,雙方能夠扯得上關係也實屬正常。
畢竟崔季舒被冤殺前,沒少提拔士人,總而言之,這一次崔澈是沾了崔季舒的光,才把房彥謙請動。
楊堅以為崔澈要求征調房彥謙,是看重其家族在青州的聲望,在北齊時,房彥謙十八歲就被辟為齊郡主薄,其家族實力在當地可見一斑。
可崔澈實際上卻不是衝著房彥謙。
誠然,房彥謙能力出眾,若無崔澈幹涉,他將來要被外放為長葛縣令,在全國縣令的考核中,被評為天下第一。
但崔澈顯然更在乎房彥謙的獨子,年僅五歲的房玄齡。
在昨日拜訪房彥謙之前,崔澈就覺得他那兒子與自己有緣,此番房玄齡也隨父歸鄉,往青州上任。
這一次,崔澈並沒有調動自己在博陵的部曲,那三千人馬,說是鄉團,其實已經有了精兵的模子,崔澈讓張武好生操訓,若將來青州出了亂子,再調這三千騎卒南下。
如今不如讓他們與家人多聚聚。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崔澈想要借著開田製鹽的機會,發展第二支嫡係部隊。
離京之前,崔澈向楊堅請求招納鹽工的同時,組建一支鹽兵團,專門看護鹽場。
楊堅看在一年千萬斛食鹽的份上,當即應允下來,他也擔心那些私鹽販子搞破壞。
崔澈打定主意,要親手組建起這支三千人的鹽兵團,不敢說把他們化作私兵,但也得深深烙印上他崔澈的印跡。
不同於過去官員六年一任,楊堅為了避免地方官員與豪強勾結,改任期為三年,崔澈自然不可能久鎮青州。
感謝大家提醒,確實是兩個李綱弄混了,但既然已經發了,也不好再改,以後會在查資料時更細致一點,也會淡化李綱與李充的關係,不會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