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了長安近郊,楊廣便棄了馬車,與崔澈、楊玄感一並騎馬。
有這二人輔佐自己,楊廣頗有一股天高地廣任我闖的激蕩情懷。
也就李密還得明年出生,否則這位小師弟投奔兩位師兄,楊廣得徐文遠門下三傑崔澈、楊玄感、李密輔佐,何愁大隋江山不能永固。
當然,如今有了澈哥兒與楊玄感這一文一武,阿廣也能稱得上福緣深厚。
楊廣、崔澈一行人離了長安不久,一場血腥屠殺隨即展開。
此時朝中有四貴之稱,即內史令虞慶則、尚書左仆射兼納言高熲、掌宮掖禁禦的右衛大將軍楊雄以及太常卿、太子少保蘇威。
楊雄出身弘農楊氏,且不管楊堅祖上到底是不是山東寒族,但既然認了這門親,楊雄便得以憑宗室的身份顯貴。
而蘇威則是宇文泰的王佐之臣蘇綽之子。
內史令虞慶則體察楊堅心意,勸說殺盡北周宗室。
楊堅與宇文氏有深仇大恨,當初他以丞相掌權,沒少受到宗室的刺殺,虞慶則便是看準了這一點,才有此倡議。
虞慶則的提議贏得了高熲、楊雄的支持,蘇威是不會摻和這種事情,當初他也是相府幕僚,但聽說楊堅有行禪讓之意,居然棄職迴家。
故而屠殺前朝宗室之事,自然不會把蘇威找來謀劃。
但卻還有一人苦苦爭辯,正是另一位內史令李德林。
李德林是立過大功的,劉昉、鄭譯企圖與楊堅共分權柄的時候,是李德林首倡為楊堅拜相、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
楊堅也不吝迴報,建國後,拜他為內史令,與虞慶則共掌內史省。
但如今他卻反對屠戮北周宗室,使得楊堅勃然變色,訓斥道:
“你一介書生,不足以討論大事!”
將反對的人趕走,等於沒有人再反對,懸在北周宗室頭上的屠刀終於落下。
李德林並非不知道楊堅的決心,但周武帝宇文邕對他有大恩,昔日‘平齊之利,唯在於爾’的稱讚言猶在耳,又怎能坐視其後裔受戮。
他也知曉,自今日起,必會為楊堅疏遠,名位再難有進,但李德林並不後悔。
下值時候,宮城前鮮血鋪道,前朝皇室近枝被屠戮一空。
五個月後找人給小皇帝宇文闡繼嗣,找的都是宇文泰之父,宇文肱的堂兄後裔。
隻因為五服以內的親屬都被殺絕了。
也不知道是哪個衙署的人在衝洗道路,漫不經心的幹著活。
李德林踩著血跡迴府,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責。
也許當初讓劉昉、鄭譯與楊堅分權,便不會有今日的惡果。
長安城裏的事暫且與崔澈無關,他當然知道楊堅代周後,對前朝宗室的血腥屠殺,這也是他答應與楊廣往並州的原因之一。
宇文邕有大恩於李德林,對於崔澈來說,同樣君恩深重,若非宇文邕,澈哥兒還在北疆牧羊。
但由於竇家女的關係,崔澈心中有獲封國公的執念,他做不到為了一群必死之人搭上自己的前程,便隻能遠遠躲開。
李德林固然值得稱讚,但隻能說各有各的選擇,崔澈說話的分量若是足夠大,能夠挽救宇文氏,他或許會留在長安支持李德林,但人微言輕,隻能眼不見,心不煩。
崔澈也沒有什麽好自責的,自己受到的恩情,可遠遠比不上宇文氏的那些姻親,比如竇家。
人家姻親都不出頭,崔澈無親無故的,犯不著為了北周宗室毀了自己的大好前途,這份前程也是他冒著性命危險賺來的。
一行人來到河東郡界,河東郡守早早得知消息,帶了一郡官吏相迎。
崔澈一眼望見了人群中的裴秀,他穿著九品官服,卻能緊挨著郡守站在一起,顯然這位河東郡守是做足了功課的。
此前崔澈以為能與裴秀在長安再聚,沒想到楊廣被這般急著派往並州,卻在河東碰了頭。
河東郡守殷勤上前一一與眾人見禮,楊廣帶來的這支幕僚班底可不容小覷,長史崔澈、司馬楊玄感且不提,位在長史與司馬之下的司錄高弘德,即高熲次子。
無論哪一個都不是他一個郡守能夠怠慢的。
高弘德與崔澈也算舊識,第一天在丞相府當值的時候,崔澈就被高熲帶迴府,與他介紹膝下三子,讓他們以後多多親近,其中就有高弘德。
楊廣與河東郡守寒暄了兩句,又朝其身後的裴秀打了一聲招唿,才提起了正事,希望河東郡守能夠忍痛割愛,放裴秀往並州總管府任職。
河東郡守征辟裴秀,本身就是衝著結好崔澈而去,如今晉王開口索要,更不會去做惡人,當場應允下來,楊廣隨即拜裴秀為記室參軍,命人將早已準備好的八品官服賜給了他。
崔澈此前能以記室參軍位列七品,是因為任職於大丞相府,並非總管府能夠比擬。
河東郡守早在聞喜縣城設下酒宴,以迎奉眾人,楊廣等人也賞臉赴約。
他之所以如此小心侍奉楊廣一行人,卻是麵對了頂頭上司。
並州總管府可不隻管轄並州這一州之地。
北齊滅亡後,周武帝在關東之地設有許多總管府,以洛州、並州、相州三地最為貴重,其中並州總管府總領二十四州軍政,涵蓋了整個太行山以西,東界直抵太行山井陘口。
當然,也不必為二十四州的數量而驚詫,由於多年戰亂,為了增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自北魏末年以來,各州被不斷細分,到如今,僅是江北之地,就有211州,卻僅有508郡,1124縣。
地方被細分,固然能加強中央集權,但也會帶來一個惡果,大量行政機構增加,加重財政負擔,總不能學北魏,讓官員們打白工吧。
崔澈等人離開長安之前,高熲與蘇威已經在為楊堅謀劃更改地方區劃體係,將州、郡、縣三級行政區劃更改為州、縣兩級,廢除郡級行政。
精簡了行政機構,自然能夠減輕財政壓力。
但郡級官員的安置更是一個問題,僚屬可以不做理會,但主官必須另有安排,這也是罷郡,而並非罷州的原因,州級官員多為封疆大吏,相比較還是郡級官員容易安置。
隻不過這件事牽扯範圍太廣,暫時還沒拿到明麵上來商議。
有這二人輔佐自己,楊廣頗有一股天高地廣任我闖的激蕩情懷。
也就李密還得明年出生,否則這位小師弟投奔兩位師兄,楊廣得徐文遠門下三傑崔澈、楊玄感、李密輔佐,何愁大隋江山不能永固。
當然,如今有了澈哥兒與楊玄感這一文一武,阿廣也能稱得上福緣深厚。
楊廣、崔澈一行人離了長安不久,一場血腥屠殺隨即展開。
此時朝中有四貴之稱,即內史令虞慶則、尚書左仆射兼納言高熲、掌宮掖禁禦的右衛大將軍楊雄以及太常卿、太子少保蘇威。
楊雄出身弘農楊氏,且不管楊堅祖上到底是不是山東寒族,但既然認了這門親,楊雄便得以憑宗室的身份顯貴。
而蘇威則是宇文泰的王佐之臣蘇綽之子。
內史令虞慶則體察楊堅心意,勸說殺盡北周宗室。
楊堅與宇文氏有深仇大恨,當初他以丞相掌權,沒少受到宗室的刺殺,虞慶則便是看準了這一點,才有此倡議。
虞慶則的提議贏得了高熲、楊雄的支持,蘇威是不會摻和這種事情,當初他也是相府幕僚,但聽說楊堅有行禪讓之意,居然棄職迴家。
故而屠殺前朝宗室之事,自然不會把蘇威找來謀劃。
但卻還有一人苦苦爭辯,正是另一位內史令李德林。
李德林是立過大功的,劉昉、鄭譯企圖與楊堅共分權柄的時候,是李德林首倡為楊堅拜相、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
楊堅也不吝迴報,建國後,拜他為內史令,與虞慶則共掌內史省。
但如今他卻反對屠戮北周宗室,使得楊堅勃然變色,訓斥道:
“你一介書生,不足以討論大事!”
將反對的人趕走,等於沒有人再反對,懸在北周宗室頭上的屠刀終於落下。
李德林並非不知道楊堅的決心,但周武帝宇文邕對他有大恩,昔日‘平齊之利,唯在於爾’的稱讚言猶在耳,又怎能坐視其後裔受戮。
他也知曉,自今日起,必會為楊堅疏遠,名位再難有進,但李德林並不後悔。
下值時候,宮城前鮮血鋪道,前朝皇室近枝被屠戮一空。
五個月後找人給小皇帝宇文闡繼嗣,找的都是宇文泰之父,宇文肱的堂兄後裔。
隻因為五服以內的親屬都被殺絕了。
也不知道是哪個衙署的人在衝洗道路,漫不經心的幹著活。
李德林踩著血跡迴府,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責。
也許當初讓劉昉、鄭譯與楊堅分權,便不會有今日的惡果。
長安城裏的事暫且與崔澈無關,他當然知道楊堅代周後,對前朝宗室的血腥屠殺,這也是他答應與楊廣往並州的原因之一。
宇文邕有大恩於李德林,對於崔澈來說,同樣君恩深重,若非宇文邕,澈哥兒還在北疆牧羊。
但由於竇家女的關係,崔澈心中有獲封國公的執念,他做不到為了一群必死之人搭上自己的前程,便隻能遠遠躲開。
李德林固然值得稱讚,但隻能說各有各的選擇,崔澈說話的分量若是足夠大,能夠挽救宇文氏,他或許會留在長安支持李德林,但人微言輕,隻能眼不見,心不煩。
崔澈也沒有什麽好自責的,自己受到的恩情,可遠遠比不上宇文氏的那些姻親,比如竇家。
人家姻親都不出頭,崔澈無親無故的,犯不著為了北周宗室毀了自己的大好前途,這份前程也是他冒著性命危險賺來的。
一行人來到河東郡界,河東郡守早早得知消息,帶了一郡官吏相迎。
崔澈一眼望見了人群中的裴秀,他穿著九品官服,卻能緊挨著郡守站在一起,顯然這位河東郡守是做足了功課的。
此前崔澈以為能與裴秀在長安再聚,沒想到楊廣被這般急著派往並州,卻在河東碰了頭。
河東郡守殷勤上前一一與眾人見禮,楊廣帶來的這支幕僚班底可不容小覷,長史崔澈、司馬楊玄感且不提,位在長史與司馬之下的司錄高弘德,即高熲次子。
無論哪一個都不是他一個郡守能夠怠慢的。
高弘德與崔澈也算舊識,第一天在丞相府當值的時候,崔澈就被高熲帶迴府,與他介紹膝下三子,讓他們以後多多親近,其中就有高弘德。
楊廣與河東郡守寒暄了兩句,又朝其身後的裴秀打了一聲招唿,才提起了正事,希望河東郡守能夠忍痛割愛,放裴秀往並州總管府任職。
河東郡守征辟裴秀,本身就是衝著結好崔澈而去,如今晉王開口索要,更不會去做惡人,當場應允下來,楊廣隨即拜裴秀為記室參軍,命人將早已準備好的八品官服賜給了他。
崔澈此前能以記室參軍位列七品,是因為任職於大丞相府,並非總管府能夠比擬。
河東郡守早在聞喜縣城設下酒宴,以迎奉眾人,楊廣等人也賞臉赴約。
他之所以如此小心侍奉楊廣一行人,卻是麵對了頂頭上司。
並州總管府可不隻管轄並州這一州之地。
北齊滅亡後,周武帝在關東之地設有許多總管府,以洛州、並州、相州三地最為貴重,其中並州總管府總領二十四州軍政,涵蓋了整個太行山以西,東界直抵太行山井陘口。
當然,也不必為二十四州的數量而驚詫,由於多年戰亂,為了增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自北魏末年以來,各州被不斷細分,到如今,僅是江北之地,就有211州,卻僅有508郡,1124縣。
地方被細分,固然能加強中央集權,但也會帶來一個惡果,大量行政機構增加,加重財政負擔,總不能學北魏,讓官員們打白工吧。
崔澈等人離開長安之前,高熲與蘇威已經在為楊堅謀劃更改地方區劃體係,將州、郡、縣三級行政區劃更改為州、縣兩級,廢除郡級行政。
精簡了行政機構,自然能夠減輕財政壓力。
但郡級官員的安置更是一個問題,僚屬可以不做理會,但主官必須另有安排,這也是罷郡,而並非罷州的原因,州級官員多為封疆大吏,相比較還是郡級官員容易安置。
隻不過這件事牽扯範圍太廣,暫時還沒拿到明麵上來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