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晉末年以來,各地行政區劃時常變更,至如今,定州下轄中山、常山、博陵、北平、巨鹿五郡,州治位於中山郡盧奴縣(河北定州市)。
帶有博陵崔氏標識的馬車緩緩駛入盧奴縣城,道旁的行人注視著馬車上唇紅齒白的小郎君,不乏羨慕的目光,出行有數十名奴仆隨從,必然是嫡脈子弟。
這個時代,官吏的選拔依舊以九品中正製為主,兼之以蔭官製、察舉製。
雖然也有不少人依靠自己的奮鬥,脫離原有的階級,但大體來說,更多人的命運生來就已經注定。
就如同崔澈,哪怕他文不成,武不就,但因為其祖父崔季舒被追贈為九命的開府儀同大將軍,定州刺史,隻需等到成年,他便能以祖蔭出仕。
崔澈一路行來,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目光,原本按照封老夫人的意思是要在盧奴縣內為崔澈購置一處住宅,畢竟再怎麽說也是定州郡治所在。
但被崔澈拒絕,他往盧奴,並非真是為了遊玩,而是衝著楊堅去的,按照他的記憶,再過不久楊堅就得轉任亳州總管(安徽亳州),而自己也將往長安遊學,買下一處宅子,隻為了住幾日,再有錢也不能這樣糟踐。
崔澈找了一處客棧落腳,派遣小廝往總管府裏投遞名帖,卻石沉大海,一連等了兩天都沒有迴複。
“還是沒有名氣。”
客棧內,崔澈搖頭感慨道。
博陵崔氏確實是第一等的漢人門閥,但楊堅也是柱國大將軍之後,承爵隨國公,又是太子嶽父,哪有興趣理會一個六歲小童。
“小郎君,我打聽到了,明天近春園便有一場文會。”
趙文興衝衝地跑進門。
崔澈朝妙容與趙文笑道:
“好!明日我帶你二人去瞧這場熱鬧。”
妙容興高采烈,趙文卻犯了難:
“小郎君,文會去是去得,但據說入了場,便得作詩...”
言下之意就是擔心自己小主子在人前丟了臉。
崔澈不以為意地吹噓道:
“不過吟詩而已,我與曹植共分人間才氣,可謂三七。”
趙文能被派來給崔澈當書童,自然是讀過書的,還在心裏偷笑,卻聽妙容不解道:
“小郎君怎地才七成?”
這下就連崔澈都直唿好家夥,正想說七成還是人家的,可轉念一想,自己從小到大,背了那麽多詩詞,這滿肚子的才氣,說句七成也不過分。
讀書人的事,怎麽能叫偷。
崔澈淺笑道:
“做人還是要謙虛些,總得給那曹植留幾分顏麵。”
看著滿眼小星星的妙容,趙文感覺到了智商上的優越感,又望向大言不慚的小郎君,趙文不免擔憂,還是決定自己提前為崔澈做好準備,免得小郎君去了文會,卻吟不出一個字,為人譏笑。
士族好名,名聲大了,入仕的起點都比旁人高。
這名聲怎麽來?可不就是大家夥在集會上互相吹捧,故而士族子弟尤好文會,既是結交人脈,也是找機會為自己揚名。
當然了,一眾士族子弟在自己的小圈子裏吹來捧去,也隻是落了下乘,最好能有名士在場,獲其讚譽,才能真正揚名。
恰巧明日近春園文會便有兩位大儒坐鎮,或者說這場文會本就是中山張氏為了招待兩位大儒而舉辦。
建德六年(577年)三月二十七日,春光正好,中山張氏的近春園裏,文會如期舉行,城中文士蜂擁而至,隻為求得二劉隻言片語的讚許。
所謂二劉,即河間景城人(河北獻縣)劉炫與信都昌亭人(河北武邑)劉焯。
劉炫與劉焯都是三旬年紀,自小友善,一同向劉軌思學《詩》,向郭懋請教《左傳》,又問禮於熊安生,二人學通南北經學,精博今文、古文經典,為時人所推崇。
作為這場文會的召集人,能請到這兩位大儒,張氏家主也感到與有榮焉,他親自將劉炫、劉焯請入園中,隻留下府上管事在外迎客。
“小郎君,敢問可是與家中長輩同來?”
忙碌的張府管事看著站在自己麵前的童子,與他身後大不了多少年紀的少男、少女,雖不認得這三人,可看當頭童子的穿著打扮,也知道不是普通人家,施禮問道。
三人自然是崔澈與妙容、趙文。
“聽聞近春園有雅會,便帶了伴當慕名前來,並未有長輩同行。”
張府管事又問道:
“敢問小郎君是哪家公子?”
“煩請告知府上主人,博陵崔澈冒昧登門。”
一聽是博陵來的崔姓之人,張府管事驚訝道:
“可是博陵崔氏的小郎君?”
“澈出自第三房,家祖受天子恩詔,贈開府儀同大將軍,定州刺史。”
一聽崔澈自報家門,不隻是張府管事,門前的賓客盡皆瞠目結舌。
既是出自博陵崔氏第三房,祖父又被追贈顯官,眾人都清楚了崔澈的身份,便是崔季舒的唯一血脈,於是紛紛向他行禮,而張府管事在行過禮後也立即進門稟報家主,這等貴客不是他能迎的。
其實眾人的反應並不誇張,在東魏時期,趙郡李氏子弟李渾曾與一眾河北名士宴飲,言笑正歡的時候,清河崔氏子弟崔甗不請自來,他一入坐,在場無一人再敢言語。
士族的確淩駕於寒門之上,但士族內部之間,同樣有嚴格的等級劃分,中山張氏在中山郡自然算是名門望族,但相較於崔澈的宗族,卻不夠看了。
“你說崔定州的孫兒正在府外等候?”
聽得管事稟報,張氏家主驚訝道。
崔季舒被追贈定州刺史,被稱為崔定州也有他的道理。
“老奴不敢欺瞞家主,來人確實是這般說的。”
張氏家主趕緊起身,親自出門迎接。
劉炫與劉焯本欲隨之而去,可相視一眼後,兩人還是自重身份,安然就坐。
要是崔季舒親至,兩人自然得誠惶誠恐的拜會,畢竟那可是毆帝三拳崔季舒,從古至今,廢帝、亡國之君,別說毆打,被殺的都不在少數。
可自有皇帝這份職業以來,敢毆打在位天子的大臣,也就崔季舒一人。
他的威名,一直從東魏,傳頌到了北周。
帶有博陵崔氏標識的馬車緩緩駛入盧奴縣城,道旁的行人注視著馬車上唇紅齒白的小郎君,不乏羨慕的目光,出行有數十名奴仆隨從,必然是嫡脈子弟。
這個時代,官吏的選拔依舊以九品中正製為主,兼之以蔭官製、察舉製。
雖然也有不少人依靠自己的奮鬥,脫離原有的階級,但大體來說,更多人的命運生來就已經注定。
就如同崔澈,哪怕他文不成,武不就,但因為其祖父崔季舒被追贈為九命的開府儀同大將軍,定州刺史,隻需等到成年,他便能以祖蔭出仕。
崔澈一路行來,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目光,原本按照封老夫人的意思是要在盧奴縣內為崔澈購置一處住宅,畢竟再怎麽說也是定州郡治所在。
但被崔澈拒絕,他往盧奴,並非真是為了遊玩,而是衝著楊堅去的,按照他的記憶,再過不久楊堅就得轉任亳州總管(安徽亳州),而自己也將往長安遊學,買下一處宅子,隻為了住幾日,再有錢也不能這樣糟踐。
崔澈找了一處客棧落腳,派遣小廝往總管府裏投遞名帖,卻石沉大海,一連等了兩天都沒有迴複。
“還是沒有名氣。”
客棧內,崔澈搖頭感慨道。
博陵崔氏確實是第一等的漢人門閥,但楊堅也是柱國大將軍之後,承爵隨國公,又是太子嶽父,哪有興趣理會一個六歲小童。
“小郎君,我打聽到了,明天近春園便有一場文會。”
趙文興衝衝地跑進門。
崔澈朝妙容與趙文笑道:
“好!明日我帶你二人去瞧這場熱鬧。”
妙容興高采烈,趙文卻犯了難:
“小郎君,文會去是去得,但據說入了場,便得作詩...”
言下之意就是擔心自己小主子在人前丟了臉。
崔澈不以為意地吹噓道:
“不過吟詩而已,我與曹植共分人間才氣,可謂三七。”
趙文能被派來給崔澈當書童,自然是讀過書的,還在心裏偷笑,卻聽妙容不解道:
“小郎君怎地才七成?”
這下就連崔澈都直唿好家夥,正想說七成還是人家的,可轉念一想,自己從小到大,背了那麽多詩詞,這滿肚子的才氣,說句七成也不過分。
讀書人的事,怎麽能叫偷。
崔澈淺笑道:
“做人還是要謙虛些,總得給那曹植留幾分顏麵。”
看著滿眼小星星的妙容,趙文感覺到了智商上的優越感,又望向大言不慚的小郎君,趙文不免擔憂,還是決定自己提前為崔澈做好準備,免得小郎君去了文會,卻吟不出一個字,為人譏笑。
士族好名,名聲大了,入仕的起點都比旁人高。
這名聲怎麽來?可不就是大家夥在集會上互相吹捧,故而士族子弟尤好文會,既是結交人脈,也是找機會為自己揚名。
當然了,一眾士族子弟在自己的小圈子裏吹來捧去,也隻是落了下乘,最好能有名士在場,獲其讚譽,才能真正揚名。
恰巧明日近春園文會便有兩位大儒坐鎮,或者說這場文會本就是中山張氏為了招待兩位大儒而舉辦。
建德六年(577年)三月二十七日,春光正好,中山張氏的近春園裏,文會如期舉行,城中文士蜂擁而至,隻為求得二劉隻言片語的讚許。
所謂二劉,即河間景城人(河北獻縣)劉炫與信都昌亭人(河北武邑)劉焯。
劉炫與劉焯都是三旬年紀,自小友善,一同向劉軌思學《詩》,向郭懋請教《左傳》,又問禮於熊安生,二人學通南北經學,精博今文、古文經典,為時人所推崇。
作為這場文會的召集人,能請到這兩位大儒,張氏家主也感到與有榮焉,他親自將劉炫、劉焯請入園中,隻留下府上管事在外迎客。
“小郎君,敢問可是與家中長輩同來?”
忙碌的張府管事看著站在自己麵前的童子,與他身後大不了多少年紀的少男、少女,雖不認得這三人,可看當頭童子的穿著打扮,也知道不是普通人家,施禮問道。
三人自然是崔澈與妙容、趙文。
“聽聞近春園有雅會,便帶了伴當慕名前來,並未有長輩同行。”
張府管事又問道:
“敢問小郎君是哪家公子?”
“煩請告知府上主人,博陵崔澈冒昧登門。”
一聽是博陵來的崔姓之人,張府管事驚訝道:
“可是博陵崔氏的小郎君?”
“澈出自第三房,家祖受天子恩詔,贈開府儀同大將軍,定州刺史。”
一聽崔澈自報家門,不隻是張府管事,門前的賓客盡皆瞠目結舌。
既是出自博陵崔氏第三房,祖父又被追贈顯官,眾人都清楚了崔澈的身份,便是崔季舒的唯一血脈,於是紛紛向他行禮,而張府管事在行過禮後也立即進門稟報家主,這等貴客不是他能迎的。
其實眾人的反應並不誇張,在東魏時期,趙郡李氏子弟李渾曾與一眾河北名士宴飲,言笑正歡的時候,清河崔氏子弟崔甗不請自來,他一入坐,在場無一人再敢言語。
士族的確淩駕於寒門之上,但士族內部之間,同樣有嚴格的等級劃分,中山張氏在中山郡自然算是名門望族,但相較於崔澈的宗族,卻不夠看了。
“你說崔定州的孫兒正在府外等候?”
聽得管事稟報,張氏家主驚訝道。
崔季舒被追贈定州刺史,被稱為崔定州也有他的道理。
“老奴不敢欺瞞家主,來人確實是這般說的。”
張氏家主趕緊起身,親自出門迎接。
劉炫與劉焯本欲隨之而去,可相視一眼後,兩人還是自重身份,安然就坐。
要是崔季舒親至,兩人自然得誠惶誠恐的拜會,畢竟那可是毆帝三拳崔季舒,從古至今,廢帝、亡國之君,別說毆打,被殺的都不在少數。
可自有皇帝這份職業以來,敢毆打在位天子的大臣,也就崔季舒一人。
他的威名,一直從東魏,傳頌到了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