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大家都很滿意
重生諸葛瞻之三興大漢 作者:夏寒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呂乂此言一出,大殿之上的眾人都是一驚,隨即就緊張了起來。
“哦?田製現在有何問題?呂卿不妨直言。”,劉禪看了一眼呂乂身後不語的諸葛瞻,隨即笑著說道。
“臣這些年,依照國法在蜀郡、巴郡等地實行度田,發現多有地方豪強為了兼並土地,多有違法之舉,臣思慮再三,認為應當在田製之上進行改動。”,呂乂侃侃而談。
“陛下,臣以為不妥。”,費禕還是站了出來,說道:“眼下我川蜀田製實行已久,並無大規模動亂的隱患,縱然有些許貪墨之輩,也都是按照國法嚴懲,為何要拋棄眼下穩定的製度,去做無謂的修正呢?”
呂乂繼續道:“陛下,大將軍所言雖然有理,卻仍有見不到的地方,蜀中之地,沃土千裏,畝產二十石都不算多的,平民百姓手裏隻要有個幾畝地,過活都不是問題。可天下之大,又有多少像川蜀這樣的地方呢?以北境三郡為例,漢中、武都、陰平雖然都有屯田,可畝產就已經下來不少,像甘鬆縣開荒的新田,畝產能有八、九石都算是豐收。若是生活在這些土地上的百姓,不能獲得足夠的田畝,那麽一旦遇到災荒,他們將沒有應對的餘地。”
隨即又說道:“我大漢吊民伐罪,當為民牟利,日後收複雍涼,甚至東進中原,都要推行適宜的政策,夫為政若能使菽粟如水火,民安有不仁乎?”
一旁的譙周站了出來:“陛下,田土改製並非小事,驟然施行,國家不安,川蜀之地,既然已經十分富饒,教之以德,齊之以禮。聖君治國,法度宜靜不宜動,這改製,還需要從長計議。”
呂乂又說道:“古代的時候,人們以自己的品德與善行為子孫親友求得福報,故而祭祀神靈的時候,心情放鬆並且愉悅,既然陛下為聖君,有好的政策不去施行,有安民的舉措而拖延不做,這不就是前後矛盾嗎?”
劉禪止住了話頭:“諸卿暫且停止爭執,尚書仆射。可否詳細說明一下這個新田製的內容?”
呂乂點頭,隨即說道:“陛下,諸位同僚,這新田製叫做占田授田製,在現有公田製基礎之上,將天下百姓分為……”,隨即將占田製分戶、占田限額、授田舉措等等詳細進行了介紹和說明。
聽得呂乂介紹了個大概,一旁的董允也隨即詢問:“這占田授田聽上去也是個善策,不過有一條可能有所不妥。”
呂乂也笑道:“請令君指教。”
董允說道:“占田乃是上限,課田稅額,也是按照固定的稅賦進行征收,但如何確保百姓能夠獲得足夠的田土?若是有個百姓一畝田都沒有,卻又要按照額定數額納稅,豈不是有害民的嫌疑?”
呂乂笑著點點頭:“令君所言甚是,故而進一步將度田之舉,固定並作為清田厘田的常態之舉,一方麵保證庶民百姓有田可耕,另一方麵也打擊豪強大戶的不法之舉,亦可進一步安定民心。”
董允點點頭:“如此,也是良法,陛下,臣以為占田授田可行。”
劉禪聽完之後,笑了笑:“朕聽完之後,以為這占田製乃善策,上合天意,下順民心,諸卿以為如何?”
幾個朝臣張了張嘴,想要反對,但也一時找不到理由。費禕聽完之後,也覺得占田製對百姓有好處,譙周、杜瓊等人也默不作聲。
呂乂見狀於是又說道:“臣以為,可以在蜀郡率先實行,然後推廣全國……”
“陛下,臣有話說!”,一個年輕的聲音響了起來,大家一看,正是諸葛瞻。
“哦?騎都尉有何見解?”,劉禪饒有興致。
“臣以為,占田製確為善政,但譙大夫和大將軍所言也有一定道理,推廣實行,非一朝一夕之事,尚需謹慎而為。”,諸葛瞻言辭清晰。
費禕和譙周都是一愣,隨即心中也是一喜,沒想到諸葛瞻對這個新田製有意見,這樣也多少能爭取一下。
“那麽,以卿之意……”
“臣以為,蜀中田土富饒,百姓生活安定,驟然改革田土,官吏對百姓多有叨擾,也會有所不妥,不妨先在北方三郡實行!”
呂乂卻出言反對:“北方三郡,靠近邊陲,更加需要穩定,改革田製豈不是本末倒置?”
諸葛瞻卻笑道:“尚書仆射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當年曹操霸占漢中的時候,強遷陰平至漢中五六十萬的人口,造成大量田土荒蕪,如今三郡雖然恢複發展近三十年,但遠沒有到當年的盛況。在三郡試行,一方麵可以進一步穩定民生,另一方麵也可以拉攏雍涼百姓之心,吸引他們投靠大漢……”
呂乂似乎還要說什麽,費禕已經搶在他的前麵趕緊道:“陛下,臣也以為騎都尉之言甚是,蜀中腹地諸郡,田土富饒,驟行新政,恐怕瑣事繁多,北境三郡,地廣人稀,多有荒地,若能試行新政,一可示仁政於天下,二可安定流民,穩定邊防。”
諸葛瞻也補充道:“陛下,鎮西大將軍正在牛頭山駐紮,此新政若能順利實施,則可得糧無數,我大漢北伐的糧餉問題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改善,前線將士也能有更好的待遇和安寧的環境!”
劉禪點點頭,一拍桌子:“好,既然諸卿都認可,那麽便先在陰平、武都、漢中三郡試行,至於是否在蜀中實行,容後再議,諸葛瞻!”
諸葛瞻上前一步:“臣在!”
“朕拔擢你為射聲校尉,督武都、陰平二郡,二郡田製改進之事,由你全權負責。”
“臣遵旨!”
“呂乂,朕將漢中田製改革的事情托付於你,你曾在漢中擔任太守,可與漢中都督王平會同實施處理!”
“臣遵旨!”
兩道旨意下來,在場的眾人也都鬆了口氣,呂乂、諸葛瞻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費禕、譙周也覺得成功阻止了新政在蜀中的實行。
大家都很滿意!
“哦?田製現在有何問題?呂卿不妨直言。”,劉禪看了一眼呂乂身後不語的諸葛瞻,隨即笑著說道。
“臣這些年,依照國法在蜀郡、巴郡等地實行度田,發現多有地方豪強為了兼並土地,多有違法之舉,臣思慮再三,認為應當在田製之上進行改動。”,呂乂侃侃而談。
“陛下,臣以為不妥。”,費禕還是站了出來,說道:“眼下我川蜀田製實行已久,並無大規模動亂的隱患,縱然有些許貪墨之輩,也都是按照國法嚴懲,為何要拋棄眼下穩定的製度,去做無謂的修正呢?”
呂乂繼續道:“陛下,大將軍所言雖然有理,卻仍有見不到的地方,蜀中之地,沃土千裏,畝產二十石都不算多的,平民百姓手裏隻要有個幾畝地,過活都不是問題。可天下之大,又有多少像川蜀這樣的地方呢?以北境三郡為例,漢中、武都、陰平雖然都有屯田,可畝產就已經下來不少,像甘鬆縣開荒的新田,畝產能有八、九石都算是豐收。若是生活在這些土地上的百姓,不能獲得足夠的田畝,那麽一旦遇到災荒,他們將沒有應對的餘地。”
隨即又說道:“我大漢吊民伐罪,當為民牟利,日後收複雍涼,甚至東進中原,都要推行適宜的政策,夫為政若能使菽粟如水火,民安有不仁乎?”
一旁的譙周站了出來:“陛下,田土改製並非小事,驟然施行,國家不安,川蜀之地,既然已經十分富饒,教之以德,齊之以禮。聖君治國,法度宜靜不宜動,這改製,還需要從長計議。”
呂乂又說道:“古代的時候,人們以自己的品德與善行為子孫親友求得福報,故而祭祀神靈的時候,心情放鬆並且愉悅,既然陛下為聖君,有好的政策不去施行,有安民的舉措而拖延不做,這不就是前後矛盾嗎?”
劉禪止住了話頭:“諸卿暫且停止爭執,尚書仆射。可否詳細說明一下這個新田製的內容?”
呂乂點頭,隨即說道:“陛下,諸位同僚,這新田製叫做占田授田製,在現有公田製基礎之上,將天下百姓分為……”,隨即將占田製分戶、占田限額、授田舉措等等詳細進行了介紹和說明。
聽得呂乂介紹了個大概,一旁的董允也隨即詢問:“這占田授田聽上去也是個善策,不過有一條可能有所不妥。”
呂乂也笑道:“請令君指教。”
董允說道:“占田乃是上限,課田稅額,也是按照固定的稅賦進行征收,但如何確保百姓能夠獲得足夠的田土?若是有個百姓一畝田都沒有,卻又要按照額定數額納稅,豈不是有害民的嫌疑?”
呂乂笑著點點頭:“令君所言甚是,故而進一步將度田之舉,固定並作為清田厘田的常態之舉,一方麵保證庶民百姓有田可耕,另一方麵也打擊豪強大戶的不法之舉,亦可進一步安定民心。”
董允點點頭:“如此,也是良法,陛下,臣以為占田授田可行。”
劉禪聽完之後,笑了笑:“朕聽完之後,以為這占田製乃善策,上合天意,下順民心,諸卿以為如何?”
幾個朝臣張了張嘴,想要反對,但也一時找不到理由。費禕聽完之後,也覺得占田製對百姓有好處,譙周、杜瓊等人也默不作聲。
呂乂見狀於是又說道:“臣以為,可以在蜀郡率先實行,然後推廣全國……”
“陛下,臣有話說!”,一個年輕的聲音響了起來,大家一看,正是諸葛瞻。
“哦?騎都尉有何見解?”,劉禪饒有興致。
“臣以為,占田製確為善政,但譙大夫和大將軍所言也有一定道理,推廣實行,非一朝一夕之事,尚需謹慎而為。”,諸葛瞻言辭清晰。
費禕和譙周都是一愣,隨即心中也是一喜,沒想到諸葛瞻對這個新田製有意見,這樣也多少能爭取一下。
“那麽,以卿之意……”
“臣以為,蜀中田土富饒,百姓生活安定,驟然改革田土,官吏對百姓多有叨擾,也會有所不妥,不妨先在北方三郡實行!”
呂乂卻出言反對:“北方三郡,靠近邊陲,更加需要穩定,改革田製豈不是本末倒置?”
諸葛瞻卻笑道:“尚書仆射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當年曹操霸占漢中的時候,強遷陰平至漢中五六十萬的人口,造成大量田土荒蕪,如今三郡雖然恢複發展近三十年,但遠沒有到當年的盛況。在三郡試行,一方麵可以進一步穩定民生,另一方麵也可以拉攏雍涼百姓之心,吸引他們投靠大漢……”
呂乂似乎還要說什麽,費禕已經搶在他的前麵趕緊道:“陛下,臣也以為騎都尉之言甚是,蜀中腹地諸郡,田土富饒,驟行新政,恐怕瑣事繁多,北境三郡,地廣人稀,多有荒地,若能試行新政,一可示仁政於天下,二可安定流民,穩定邊防。”
諸葛瞻也補充道:“陛下,鎮西大將軍正在牛頭山駐紮,此新政若能順利實施,則可得糧無數,我大漢北伐的糧餉問題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改善,前線將士也能有更好的待遇和安寧的環境!”
劉禪點點頭,一拍桌子:“好,既然諸卿都認可,那麽便先在陰平、武都、漢中三郡試行,至於是否在蜀中實行,容後再議,諸葛瞻!”
諸葛瞻上前一步:“臣在!”
“朕拔擢你為射聲校尉,督武都、陰平二郡,二郡田製改進之事,由你全權負責。”
“臣遵旨!”
“呂乂,朕將漢中田製改革的事情托付於你,你曾在漢中擔任太守,可與漢中都督王平會同實施處理!”
“臣遵旨!”
兩道旨意下來,在場的眾人也都鬆了口氣,呂乂、諸葛瞻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費禕、譙周也覺得成功阻止了新政在蜀中的實行。
大家都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