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目標隴西
重生諸葛瞻之三興大漢 作者:夏寒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蔣琬在成都休養了兩個月之後,身體好了許多,也立刻召集眾人討論日後北伐的進軍方向。。
“諸位,丞相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艱險,來往不便,我一直在想不如打造舟船,沿漢水、沔水東下,襲擊魏國的魏興、上庸二郡,你們以為如何?”,蔣琬問向在場的眾人。
薑維立刻出言反對:“大司馬,此計不妥,漢水水流湍急,進易退難。我軍進取容易,可一旦有所挫敗,隻怕是迴返都很難。”
費禕也點頭:“這兩年,巴蜀兩地的洪澇有所嚴重,民生不安,我以為此時不可輕易出兵,安國養民,才是首要之策。”
蔣琬看向正在思考的諸葛瞻,問道:“思遠,你怎麽想?”
“大司馬,以下官之見,出兵東三郡也的確不是最好的選擇,下官看了關於邊境的文書,陰平一帶的屯田已經初步成田近萬畝,羌人在那裏已經初步安定下來,王嗣在互市上也已經再嚐試經過西海,打通羌中道。現在,我軍出兵主力若是放在隴西,步步蠶食,已經有了不錯的後勤基地,魏國中樞因為勞師遠征,也無法長期支持;可若是進軍東三郡的話,距離洛陽更近,敵軍出兵援助更加方便,恕我直言,眼下我軍尚沒有與敵軍正麵一戰的能力。”
諸葛瞻也詳細地說明了自己的看法。
“羽林監所言極是。”,薑維表示讚同,隨即抱拳請戰,“大司馬請你給我三萬兵馬,先取臨洮,再圖謀南安。”
“薑將軍莫急,此時還不是時機。”,諸葛瞻又出言攔阻,“下官以為,此時最關鍵的問題,還是要弄清楚前線的情報。下官建議,打造一支斥候部隊,詳細繪製眼下隴西山川地貌,駐軍配置,以及民心民情的問題。”
薑維卻覺得太慢:“這話雖然有道理,但這進度太過緩慢,你所說的時機何時才能到?”
諸葛瞻笑了笑:“將軍,若是下官所料不錯,魏國這幾年會有侵犯蜀地的計劃。”
在場眾人一驚,費禕有些疑惑地問道:“眼下邊境無事,沒有任何跡象,思遠你如何認為,魏國會有進犯之意。”
“我聽說曹魏的朝廷上,魏國大將軍曹爽正在侵奪原來魏國老臣司馬懿的軍權,可這軍權不是你一兩道令旨就可以奪取,要大家心服,你一定要有戰功。現在司馬懿在吳國那邊與吳軍作戰,那麽對於曹爽來說,他們的目標要麽是西羌北胡,要麽就是我們。”,諸葛瞻也說出了自己的理由。
蔣琬和費禕相互對視了一眼,不禁點點頭,以這個角度來說,曹爽伐蜀是大概率的事件。薑維雖然點點頭,但也問了個問題:“羽林監,依你之見,曹爽具體會在什麽時候侵犯我國?”
按照上一世的時間線,諸葛瞻知道是兩年後,可這一世的時間線他得經過詳細的推算來確定,畢竟自己已經創造了新的大勢,也不能刻舟求劍不是?
“要看魏吳交戰的結果,如果吳國這兩年不能取勝,甚至一直輸在司馬懿手中,曹爽是肯定坐不住的,到時候,我軍以逸待勞,就可以趁機好好地揍他們一下,隻要能夠重創魏軍,咱們一定就能找到發兵北伐的機會。”
幾個人點點頭,同時心中也對這個十五歲的小侯爺更加高看了一眼。
蔣琬心中稍定:“若是出兵北伐,思遠以為哪裏是我們的核心目的?”
“下官與薑將軍的意見一致,若要出兵,當往隴西。隻不過,隴西方向曹魏設立了隴西郡、南安郡、天水郡,我們不妨以此設定西、中、東三線為目標。”
薑維也來了興趣:“何為三線?”
諸葛瞻隨即解釋道:“西線以遝中、甘鬆一線為基礎,出兵進攻臨洮,直抵狄道;中線以羌道為基礎,出兵進攻中陶、狟道;東路以蘭坑、建威為基礎,出兵祁山、上邽為目標,設定三路攻擊方向,到時候根據具體情況,安排主要的進攻方向即可。”
薑維聞言表示讚許:“不錯,若攻隴西,自然就是這幾個方向。”
諸葛瞻又補充道:“此外還有兩個方向,也需要特別注意動向,一個漢中方向,一個是羌中方向,前者可以作為我們了解曹魏軍隊動向,或者製造疑兵來調動對方;後者因為要與羌人多做往來,也需要及時更新最新的動向。”
費禕卻表達了疑問:“可如此一來,軍費開支怕是頂不住啊。”
諸葛瞻卻笑道:“費令君不必擔憂,之前幾年屯田武都、陰平,便是有此安排,下官之前看了迴報。眼下因為龍骨水車、蜀工犁的應用,蘭坑、遝中都已經開荒數萬畝,目前小麥、豆、黍等作物已經可以開始正常進行,去年朝廷按照大司馬定下的方略耗資兩千萬初步疏通了白水、西漢水一帶的漕運,漢壽到前線的運輸損耗也下降了不少,巴郡方麵也可以嚐試向北線運輸糧草,這樣蜀郡的糧草也可以運輸到巴郡補充,看起來是多了一步,實際上損耗也更少。”
費禕想了一下,倒也讚同了這個觀點,但卻提出了另一個擔憂:“大司馬,薑將軍、羽林監,我是覺得咱們的才能遠遠不如丞相,以丞相之能猶不能定中夏,何況是我等呢!還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
蔣琬沉默不語,其實他內心也是有些讚同這個觀點的,可薑維不樂意,但他還沒說話,諸葛瞻的聲音就傳了過來:“令君所言,瞻不以為然,是,先父之才,我等確實難以匹及,然而曹魏那邊,自曹叡死後,幼子即位,內部黨爭,這也是敵國的問題所在,當年唯一能與先父並肩的司馬懿也已經漸漸老去,難道他們後麵的人才,就能比得上司馬懿了?昔日高祖數次敗給項羽,終能合眾力定我漢家天下;世祖光武帝,以三千人大敗王莽數十萬之軍;甚至於我先昭烈皇帝,若無百戰之堅韌進取,又怎麽能在這巴蜀之地,為漢家保得一隅之地?”
“這……”,費禕給諸葛瞻的話堵住了,一時無法反駁,隻能點頭,“思遠這話說得在理,倒是我有些患得患失了。”
諸葛瞻見狀也趕緊緩和一下:“令君之意,瞻豈能不知?好戰者必亡,忘戰者必危。先帝立國之基,便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我們與魏國終究有一戰,這幾年或可暫時養息民力,但終究要打,而且宜急不宜緩。”
“諸位,丞相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艱險,來往不便,我一直在想不如打造舟船,沿漢水、沔水東下,襲擊魏國的魏興、上庸二郡,你們以為如何?”,蔣琬問向在場的眾人。
薑維立刻出言反對:“大司馬,此計不妥,漢水水流湍急,進易退難。我軍進取容易,可一旦有所挫敗,隻怕是迴返都很難。”
費禕也點頭:“這兩年,巴蜀兩地的洪澇有所嚴重,民生不安,我以為此時不可輕易出兵,安國養民,才是首要之策。”
蔣琬看向正在思考的諸葛瞻,問道:“思遠,你怎麽想?”
“大司馬,以下官之見,出兵東三郡也的確不是最好的選擇,下官看了關於邊境的文書,陰平一帶的屯田已經初步成田近萬畝,羌人在那裏已經初步安定下來,王嗣在互市上也已經再嚐試經過西海,打通羌中道。現在,我軍出兵主力若是放在隴西,步步蠶食,已經有了不錯的後勤基地,魏國中樞因為勞師遠征,也無法長期支持;可若是進軍東三郡的話,距離洛陽更近,敵軍出兵援助更加方便,恕我直言,眼下我軍尚沒有與敵軍正麵一戰的能力。”
諸葛瞻也詳細地說明了自己的看法。
“羽林監所言極是。”,薑維表示讚同,隨即抱拳請戰,“大司馬請你給我三萬兵馬,先取臨洮,再圖謀南安。”
“薑將軍莫急,此時還不是時機。”,諸葛瞻又出言攔阻,“下官以為,此時最關鍵的問題,還是要弄清楚前線的情報。下官建議,打造一支斥候部隊,詳細繪製眼下隴西山川地貌,駐軍配置,以及民心民情的問題。”
薑維卻覺得太慢:“這話雖然有道理,但這進度太過緩慢,你所說的時機何時才能到?”
諸葛瞻笑了笑:“將軍,若是下官所料不錯,魏國這幾年會有侵犯蜀地的計劃。”
在場眾人一驚,費禕有些疑惑地問道:“眼下邊境無事,沒有任何跡象,思遠你如何認為,魏國會有進犯之意。”
“我聽說曹魏的朝廷上,魏國大將軍曹爽正在侵奪原來魏國老臣司馬懿的軍權,可這軍權不是你一兩道令旨就可以奪取,要大家心服,你一定要有戰功。現在司馬懿在吳國那邊與吳軍作戰,那麽對於曹爽來說,他們的目標要麽是西羌北胡,要麽就是我們。”,諸葛瞻也說出了自己的理由。
蔣琬和費禕相互對視了一眼,不禁點點頭,以這個角度來說,曹爽伐蜀是大概率的事件。薑維雖然點點頭,但也問了個問題:“羽林監,依你之見,曹爽具體會在什麽時候侵犯我國?”
按照上一世的時間線,諸葛瞻知道是兩年後,可這一世的時間線他得經過詳細的推算來確定,畢竟自己已經創造了新的大勢,也不能刻舟求劍不是?
“要看魏吳交戰的結果,如果吳國這兩年不能取勝,甚至一直輸在司馬懿手中,曹爽是肯定坐不住的,到時候,我軍以逸待勞,就可以趁機好好地揍他們一下,隻要能夠重創魏軍,咱們一定就能找到發兵北伐的機會。”
幾個人點點頭,同時心中也對這個十五歲的小侯爺更加高看了一眼。
蔣琬心中稍定:“若是出兵北伐,思遠以為哪裏是我們的核心目的?”
“下官與薑將軍的意見一致,若要出兵,當往隴西。隻不過,隴西方向曹魏設立了隴西郡、南安郡、天水郡,我們不妨以此設定西、中、東三線為目標。”
薑維也來了興趣:“何為三線?”
諸葛瞻隨即解釋道:“西線以遝中、甘鬆一線為基礎,出兵進攻臨洮,直抵狄道;中線以羌道為基礎,出兵進攻中陶、狟道;東路以蘭坑、建威為基礎,出兵祁山、上邽為目標,設定三路攻擊方向,到時候根據具體情況,安排主要的進攻方向即可。”
薑維聞言表示讚許:“不錯,若攻隴西,自然就是這幾個方向。”
諸葛瞻又補充道:“此外還有兩個方向,也需要特別注意動向,一個漢中方向,一個是羌中方向,前者可以作為我們了解曹魏軍隊動向,或者製造疑兵來調動對方;後者因為要與羌人多做往來,也需要及時更新最新的動向。”
費禕卻表達了疑問:“可如此一來,軍費開支怕是頂不住啊。”
諸葛瞻卻笑道:“費令君不必擔憂,之前幾年屯田武都、陰平,便是有此安排,下官之前看了迴報。眼下因為龍骨水車、蜀工犁的應用,蘭坑、遝中都已經開荒數萬畝,目前小麥、豆、黍等作物已經可以開始正常進行,去年朝廷按照大司馬定下的方略耗資兩千萬初步疏通了白水、西漢水一帶的漕運,漢壽到前線的運輸損耗也下降了不少,巴郡方麵也可以嚐試向北線運輸糧草,這樣蜀郡的糧草也可以運輸到巴郡補充,看起來是多了一步,實際上損耗也更少。”
費禕想了一下,倒也讚同了這個觀點,但卻提出了另一個擔憂:“大司馬,薑將軍、羽林監,我是覺得咱們的才能遠遠不如丞相,以丞相之能猶不能定中夏,何況是我等呢!還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
蔣琬沉默不語,其實他內心也是有些讚同這個觀點的,可薑維不樂意,但他還沒說話,諸葛瞻的聲音就傳了過來:“令君所言,瞻不以為然,是,先父之才,我等確實難以匹及,然而曹魏那邊,自曹叡死後,幼子即位,內部黨爭,這也是敵國的問題所在,當年唯一能與先父並肩的司馬懿也已經漸漸老去,難道他們後麵的人才,就能比得上司馬懿了?昔日高祖數次敗給項羽,終能合眾力定我漢家天下;世祖光武帝,以三千人大敗王莽數十萬之軍;甚至於我先昭烈皇帝,若無百戰之堅韌進取,又怎麽能在這巴蜀之地,為漢家保得一隅之地?”
“這……”,費禕給諸葛瞻的話堵住了,一時無法反駁,隻能點頭,“思遠這話說得在理,倒是我有些患得患失了。”
諸葛瞻見狀也趕緊緩和一下:“令君之意,瞻豈能不知?好戰者必亡,忘戰者必危。先帝立國之基,便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我們與魏國終究有一戰,這幾年或可暫時養息民力,但終究要打,而且宜急不宜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