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貨幣改革(下)
交州原本預計能在年底改革完畢,但是沒想到僅僅一個月時間,據各地的金行匯總後,已經兌換了市麵上五銖錢總值的九成以上。
現在還拿著五銖錢去交易,都會被商販們嫌棄,懶得收,不然還得到金行去兌換。
在人們體驗過新幣後,直接感受到了新幣的方便。
新幣不僅外表精美,而且使用起來十分便捷。
通常交易最小額度是五銖錢,因此在購買的貨物的時候,價值低一點的東西,要麽多人合買,要麽以物換物。
比如說,買水果,五銖錢三斤,就買一斤咋辦?
現在不同了,就算買一根針,三文錢,都能進行靈活的組合和找零。
而在這種熱潮下,第二期預計三千萬文製作了出來,直接運往了日南、占婆和扶南,按照一定比例在各個地區投放。
對於日南而言,本來來日南,除了日南特色的工分,也同樣使用五銖錢。
現在統一兌換,兩公分一文錢,所有做工,不再發放公分,全部改為錢幣。
一下子整個市場經濟就活躍了起來。各種商販和商人大量出現,大量貨物和錢幣在不停地周轉,讓民眾的幸福感直線飆升。
而扶南和占婆,貨幣體係有些崩壞,當地交易,還是以自給自足和簡單的以物換物為主,大量的錢幣進入,官方組織收購他們手中的貨物,加上四行商會的不斷入駐,兩個地區的經濟開始慢慢複蘇起來。
預想需要五年時間,就能恢複到日南的水平。
到了冬季,整個日南地區、日南地區、占婆、扶南地區的新幣完全流通起來,收上來的大批五銖錢,被重新熔鑄成銅碇。
至此,除了鑄造了兩萬萬總額的新幣,放在廣信的庫房裏專司看管。
這些錢幣不對外流通,市麵上上的新幣流通過程中,不免會出現損壞,各個金行提供了破幣換新的業務,隻要出現破損、碎裂的錢幣,帶到金行檢查後,都可以換取新的錢幣。
這些錢幣報廢後,需要每月進行上報,上報後,有專門的官員,從庫房裏拿出等額的錢幣,投向市場進行流通,以保證整個市場的貨幣總量不變。
要知道增發貨幣,那是到了關鍵時期,整個新幣單個單位會貶值,會導致整個交州、日南等百姓,對士家的統治產生質疑。
因此,就算再缺錢,士燮和士頌也會保住底線不會增發貨幣。
貨幣改革,本來很多人都不是很支持,他們認為整個錢貨市場太過於敏感,如果進行改革,很有可能導致市場經濟崩盤。
而且貨幣改革,是漢庭專司的,士燮挑了這個頭,會不會有人提出質疑呢?認為士家居心叵測!
但是,這些人的想法並不會改變士燮和士頌的決心。
隻有置之死地而後生,才能擺脫與中原諸侯的錢貨枷鎖,避免卷進他們的爛攤子。
同樣的,廣信又開始鑄造錢幣,不過這些錢幣全部用來對外貿易。
在對外過程中,劉巴會根據金價的價值情況,每月製定金與新幣的兌換比例。
比如,初期對外兌換,十斤金一金幣,下個月就有可能是十一斤金一金幣。
而且金的純度一定要達到一定純度以上。
當然這是交州官方製定的價值,不商人對外兌換,原本十斤金一金幣,你坑人按照二十斤金一金幣,當然也是被允許的。
隨著一批批海船開出連雲港,上麵不僅裝滿貨物,還裝著大批的錢幣。
這些錢幣都是到各地實行試運行的錢幣,以後所有交州的商人,對外支付和購買全部用新幣。
本來袁紹還想耍小聰明,和交州四行商會進行交易,就用他們新鑄造的五銖錢,這樣等於白漂。
但是他們根本沒想過,他們獲得的利益,全部都被轉嫁到當地百姓上麵。
在與袁紹交易後,獲得的錢幣,會立即購買北地的貨物,然後到其它地方售賣。
這樣一來,最終袁紹的小聰明還得本地的百姓買單。
至於通貨膨脹問題,那可不是四行商會該考慮的問題。
但是,新幣一出,袁紹再想買東西,四行商會根本不收五銖錢,隻收新幣。
沒有新幣,那好呀,十五斤金一金幣的價值,來兌換就好。
金可以換物,那感情好,袁紹直接開始在冀州、並州大肆收繳黃金。
但是經過好幾年持續不斷的,四行商會民間兌換,上次黑甲售賣,整個大漢至少七成以上的黃金,全部都在交州儲存著。
不過,各地諸侯,牟足了勁,也是能找出不少黃金,和四行商會兌換新幣後,又拿新幣去買物資。
今年持續征戰,導致中原民生有些凋敝,加上關東、關中、河北有大片的土地,有大量的地區,沒有雨水落下,因此入冬後,前往北地的四行商會,穿上一半的地方都拉滿了糧食。
袁紹現在很頭疼,他需要糧食,不然境內百姓再餓死一部分,這仗就不用打了,自己的統治先崩潰。
好在,有新幣兌換的存在,冀州、並州的黃金,總計收刮出來近兩萬斤。
四行商會一看,這麽多金,一兌換,金的價值會貶值。
於是,直接按照二十斤金一金幣,愛換不換。
袁紹一直覺得商人很可恨,尤其是四行商會的商人。
但是,沒辦法,現在整個大漢不受戰爭影響,能繼續行走在各個勢力之間,而且還要受到保護。
就是因為,除了軍械,你要什麽都能給你調過來。
比如,前方大戰,沒糧食儲備了怎麽辦?
找四行商會,不出一個月,就能給你調派足夠的糧食。
用此,借著本次中原大旱,交州用了大量的糧食,就換來了大量的黃金。
這些黃金的注入,直接讓金與金幣的兌換,漲到十六斤金一金幣。
那些和袁紹交易的商人,追都笑歪了,這是第一次和袁紹做生意,能賺到數倍的利益。
但是,各地諸侯在吃完第一波紅利後,那麽迎接他們的隻能是痛苦。
沒黃金了咋辦?
公孫瓚想了一個點子,就是到漠北,專門抓鮮卑等遊牧民族,賣給四行商會。
反正不是漢人,做起人口販賣的生意,並沒有負罪感。
那感情好,交州新開了不少甘蔗園來製糖,這些鮮卑人,全部拉過去種甘蔗。
公孫瓚想著這種辦法創收,袁術也不例外。
經過上次交州對揚州進行經濟封鎖後,袁術沒熬住半年,就後悔了。
半年時間,鹽價猛漲,茶葉幾乎絕跡,還有各種生活用品等等,要什麽缺什麽,一團糟。
袁術直接服軟,派人隱晦的道歉,甚至還送來三千斤的黃金。
既然這麽誠心,士頌就原諒他。
不過,再有下次,就根本沒得聊。
因此,袁術在吃完第一波紅利後,想著再搞錢,好像除了賣人,就沒有什麽辦法了。
現在,長江以南的南部揚州,袁術統治下的百姓,從四百萬,僅數年時間,直接銳減到了三百五十萬。
在袁術看來,人口太多了,不妨賣掉十萬人,多換些糧食和錢貨。
這些人直接被運到扶南,進行蠻夷同化。
以後所有移民,全部都會被安置到中南半島來。
這樣可以加快中南漢化的過程。
交州終於可以不受貨幣的約束,被各個諸侯白漂。
交州原本預計能在年底改革完畢,但是沒想到僅僅一個月時間,據各地的金行匯總後,已經兌換了市麵上五銖錢總值的九成以上。
現在還拿著五銖錢去交易,都會被商販們嫌棄,懶得收,不然還得到金行去兌換。
在人們體驗過新幣後,直接感受到了新幣的方便。
新幣不僅外表精美,而且使用起來十分便捷。
通常交易最小額度是五銖錢,因此在購買的貨物的時候,價值低一點的東西,要麽多人合買,要麽以物換物。
比如說,買水果,五銖錢三斤,就買一斤咋辦?
現在不同了,就算買一根針,三文錢,都能進行靈活的組合和找零。
而在這種熱潮下,第二期預計三千萬文製作了出來,直接運往了日南、占婆和扶南,按照一定比例在各個地區投放。
對於日南而言,本來來日南,除了日南特色的工分,也同樣使用五銖錢。
現在統一兌換,兩公分一文錢,所有做工,不再發放公分,全部改為錢幣。
一下子整個市場經濟就活躍了起來。各種商販和商人大量出現,大量貨物和錢幣在不停地周轉,讓民眾的幸福感直線飆升。
而扶南和占婆,貨幣體係有些崩壞,當地交易,還是以自給自足和簡單的以物換物為主,大量的錢幣進入,官方組織收購他們手中的貨物,加上四行商會的不斷入駐,兩個地區的經濟開始慢慢複蘇起來。
預想需要五年時間,就能恢複到日南的水平。
到了冬季,整個日南地區、日南地區、占婆、扶南地區的新幣完全流通起來,收上來的大批五銖錢,被重新熔鑄成銅碇。
至此,除了鑄造了兩萬萬總額的新幣,放在廣信的庫房裏專司看管。
這些錢幣不對外流通,市麵上上的新幣流通過程中,不免會出現損壞,各個金行提供了破幣換新的業務,隻要出現破損、碎裂的錢幣,帶到金行檢查後,都可以換取新的錢幣。
這些錢幣報廢後,需要每月進行上報,上報後,有專門的官員,從庫房裏拿出等額的錢幣,投向市場進行流通,以保證整個市場的貨幣總量不變。
要知道增發貨幣,那是到了關鍵時期,整個新幣單個單位會貶值,會導致整個交州、日南等百姓,對士家的統治產生質疑。
因此,就算再缺錢,士燮和士頌也會保住底線不會增發貨幣。
貨幣改革,本來很多人都不是很支持,他們認為整個錢貨市場太過於敏感,如果進行改革,很有可能導致市場經濟崩盤。
而且貨幣改革,是漢庭專司的,士燮挑了這個頭,會不會有人提出質疑呢?認為士家居心叵測!
但是,這些人的想法並不會改變士燮和士頌的決心。
隻有置之死地而後生,才能擺脫與中原諸侯的錢貨枷鎖,避免卷進他們的爛攤子。
同樣的,廣信又開始鑄造錢幣,不過這些錢幣全部用來對外貿易。
在對外過程中,劉巴會根據金價的價值情況,每月製定金與新幣的兌換比例。
比如,初期對外兌換,十斤金一金幣,下個月就有可能是十一斤金一金幣。
而且金的純度一定要達到一定純度以上。
當然這是交州官方製定的價值,不商人對外兌換,原本十斤金一金幣,你坑人按照二十斤金一金幣,當然也是被允許的。
隨著一批批海船開出連雲港,上麵不僅裝滿貨物,還裝著大批的錢幣。
這些錢幣都是到各地實行試運行的錢幣,以後所有交州的商人,對外支付和購買全部用新幣。
本來袁紹還想耍小聰明,和交州四行商會進行交易,就用他們新鑄造的五銖錢,這樣等於白漂。
但是他們根本沒想過,他們獲得的利益,全部都被轉嫁到當地百姓上麵。
在與袁紹交易後,獲得的錢幣,會立即購買北地的貨物,然後到其它地方售賣。
這樣一來,最終袁紹的小聰明還得本地的百姓買單。
至於通貨膨脹問題,那可不是四行商會該考慮的問題。
但是,新幣一出,袁紹再想買東西,四行商會根本不收五銖錢,隻收新幣。
沒有新幣,那好呀,十五斤金一金幣的價值,來兌換就好。
金可以換物,那感情好,袁紹直接開始在冀州、並州大肆收繳黃金。
但是經過好幾年持續不斷的,四行商會民間兌換,上次黑甲售賣,整個大漢至少七成以上的黃金,全部都在交州儲存著。
不過,各地諸侯,牟足了勁,也是能找出不少黃金,和四行商會兌換新幣後,又拿新幣去買物資。
今年持續征戰,導致中原民生有些凋敝,加上關東、關中、河北有大片的土地,有大量的地區,沒有雨水落下,因此入冬後,前往北地的四行商會,穿上一半的地方都拉滿了糧食。
袁紹現在很頭疼,他需要糧食,不然境內百姓再餓死一部分,這仗就不用打了,自己的統治先崩潰。
好在,有新幣兌換的存在,冀州、並州的黃金,總計收刮出來近兩萬斤。
四行商會一看,這麽多金,一兌換,金的價值會貶值。
於是,直接按照二十斤金一金幣,愛換不換。
袁紹一直覺得商人很可恨,尤其是四行商會的商人。
但是,沒辦法,現在整個大漢不受戰爭影響,能繼續行走在各個勢力之間,而且還要受到保護。
就是因為,除了軍械,你要什麽都能給你調過來。
比如,前方大戰,沒糧食儲備了怎麽辦?
找四行商會,不出一個月,就能給你調派足夠的糧食。
用此,借著本次中原大旱,交州用了大量的糧食,就換來了大量的黃金。
這些黃金的注入,直接讓金與金幣的兌換,漲到十六斤金一金幣。
那些和袁紹交易的商人,追都笑歪了,這是第一次和袁紹做生意,能賺到數倍的利益。
但是,各地諸侯在吃完第一波紅利後,那麽迎接他們的隻能是痛苦。
沒黃金了咋辦?
公孫瓚想了一個點子,就是到漠北,專門抓鮮卑等遊牧民族,賣給四行商會。
反正不是漢人,做起人口販賣的生意,並沒有負罪感。
那感情好,交州新開了不少甘蔗園來製糖,這些鮮卑人,全部拉過去種甘蔗。
公孫瓚想著這種辦法創收,袁術也不例外。
經過上次交州對揚州進行經濟封鎖後,袁術沒熬住半年,就後悔了。
半年時間,鹽價猛漲,茶葉幾乎絕跡,還有各種生活用品等等,要什麽缺什麽,一團糟。
袁術直接服軟,派人隱晦的道歉,甚至還送來三千斤的黃金。
既然這麽誠心,士頌就原諒他。
不過,再有下次,就根本沒得聊。
因此,袁術在吃完第一波紅利後,想著再搞錢,好像除了賣人,就沒有什麽辦法了。
現在,長江以南的南部揚州,袁術統治下的百姓,從四百萬,僅數年時間,直接銳減到了三百五十萬。
在袁術看來,人口太多了,不妨賣掉十萬人,多換些糧食和錢貨。
這些人直接被運到扶南,進行蠻夷同化。
以後所有移民,全部都會被安置到中南半島來。
這樣可以加快中南漢化的過程。
交州終於可以不受貨幣的約束,被各個諸侯白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