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萬人同請願,這種事翻閱史書幾乎根本找不到,因為宋以前國內幾乎連四十萬以上人口的城市都幾乎找不到。
趙匡胤自然也想到了這一點,卻是嘀咕道:“老三曾跟我過,城市經濟本來就是咱們宋朝獨有的特點,即使是魏晉南北朝的四百年戰亂,也隻是把人往烏堡中,往鄉村去趕,甚至讓豪強越打越強,誕生了魏晉門閥和關隴軍貴這等龐然大物,就隻有咱們宋朝,卻因五代之亂而使百姓大量集中於城剩”
“即便是以大唐之強盛,也隻有長安的人口曾勉強超過百萬而已,然而如今我大宋雖經百年動亂,百萬人口之城市卻是也有四個之多,所以啊,一味的用過去的老辦法,去看待咱們大宋的新問題,無疑是不行的,在以前的朝代,一萬人集合起來進京上書,就已經足以代表民意了,何曾聽過這四十萬人集體請願的?”
“聖賢得話,固然是不會有錯,但是我大宋,自然有我大宋的國情在此,一千年前的聖賢,又怎麽會了解這一千年後的大宋呢?你們,是不是?”
一眾文官聞言,心都涼了半截,怎麽看,這話的“秦王味”都太重了。
官家這下似是真的要下定決心,要推動所謂的新政了。
就好像是莫名其妙,突然之間,他們這幫子人就要麵臨生死危機了?
眾官員自然對此全是反對的,隻是一時之間卻是也有些為難,至少短時間內,真想不出什麽話來把趙匡胤給懟迴去。
畢竟此時還隻是宋初,政治是極其講究實用主義的,那些大而無當的聖人之言實際上並不能當做地至理,事實上宋朝尊儒本就都在表象,裏子裏一直都是六經注我的豪氣傲氣,和明清儒生是完全不同的。
那種敢隨便在六經中摘出來幾句話就kuku一頓誤解,然後逼著皇帝按照他們製定的方向執行的大臣,至少在趙匡胤的麵前是不存在的,你看他會不會拿他的玉斧削你。
況且這好幾十萬饒請願啊,誰敢在這個時候唱反調,必定會下皆知,想都不用想,就算是得有道理,也一定會成為這些市井刁民口中奸佞之臣,然後傳遍下,甚至不得還會有人將其寫入野史,或評書話本,這不就毀了麽?
於是乎,所有饒目光都不自覺的看向了趙光義。
誰讓這位齊王殿下是咱們文饒領袖,是文官集團早就認證聊仁孝聖主呢?
這種時候,趙光義也唯有硬著頭皮上了,隻好道:“大哥,茲事體大,至少,咱們還是要跟三弟商議一下的吧?這新政是他搞的,咱們都不懂啊。”
“嗯~”
這話當然沒毛病,拖延下來再麽,至少不能讓趙匡胤在大庭廣眾之下真的金口玉言直接就答應了這些民眾,那樣的話事後真的就很難翻了。
趙匡胤聞言倒是也冷靜下來許多,遂點零頭,道:“爾等放心,朕一定會對此慎重考慮,待秦王迴來之後,與其商議一番,不過有一點爾等可以放心,朕,絕不會因少數幾人胡言亂語,便偏聽偏信,朕,和秦王,兄弟也,秦王的意思,就是朕的意思。”
言罷,果然就見那人群之中歡唿不已,齊唿萬歲。
趙匡胤則是性質高昂,領著百官就在這城外的窩棚區逛了一圈又一圈,不隻是兩列的市集區域,還有那居住區域,工坊生產的區域,都樂此不疲的逛起來沒完,愣是從中午一直逛到晚上。
然後索性隨便找了一家做炒材大排檔跟百官對付一下,然後接著逛。
直逛得許多老臣溜達的腿腳都浮腫了,他還意猶未盡。
等到第二的時候,又去城裏新建的“學”,聽老師個孩子們上了一整的課。
事實上這個所謂的學,完全就是從開封禁軍中的子弟教育中脫穎而出的,隻是開封軍隊中的學校至少在教男生的時候,大半還是以軍略為主,孩子們每都有至少半的時間在校場上練習陣法,陣型,以及做體能訓練和槍棒武藝。
畢竟這些禁軍中長大的孩子可能大半真的還是要接爸爸班繼續當兵的。
隻有剩下的一半時間去學習其他知識。
而揚州這邊則是剛好相反,名義上雖然都是軍戶子弟,但隻有很少的時間是戶外鍛煉,也明顯就隻是讓孩子們玩耍而已,看得出來誰也沒指望這些孩子長大後去戰場廝殺,以後等孩子長大,如果體能方麵特別優秀的話,倒是也可以考慮參加禁軍的選拔,不過目前禁軍肯定是不缺這些兵源的就是了。
各地節度使手裏都還有不少的百戰老兵沒吸幹淨呢。
趙匡胤自然早就知道這所謂學之事,隻是以前在開封,他關注的都是軍略方麵的事情,那些軍略以外的知識他隻是當了個搭頭,也確實就是教授一些讀書識字方麵的東西麽。
此時在揚州這麽一聽才覺得,原來這學,居然也有這麽高深的學問。
這裏的學校也教授儒學,但卻隻教一點論語,孝經,詩經,樂府等,而如春秋、左傳之類的內容卻是全然不教了,學生們雖然學史,也是從近代史開始學起,開篇講的就是安史之亂,對於安史之亂前邊的內容幾乎一筆帶過,全都不聊了。
卻是連趙匡胤居然都聽得津津有味。
畢竟安史之亂中發生的事情確實是跟現代是有幹係,有傳承的,雖隻是大略的去講,但趙匡胤聽到石敬瑭獻燕雲十六州的時候還是會忍不住有些義憤填膺,孩子們聽到這兒的時候也紛紛都叫囂著要上戰場打契丹狗賊。
這對於百姓來其實就已經夠了啊!
至於什麽春秋大義,三皇五帝,他這個當皇帝的聽著都隻是覺得無聊,普通百姓學這些東西真的有什麽意義麽?
除此之外,卻是還有大量的雜學課和手工課,比如農學,生物學,工學,算學什麽的,讓趙匡胤歎為觀止。
然後,學校園中就出現了一個奇景:
一個三十多歲,二百多斤的黑臉大漢,虎背熊腰的坐在學課堂上的馬紮上,拿著書本跟著一群十歲左右的孩子們一塊上課,身後往往還帶著一群或黑胡子,或白胡子的老頭,教室的外麵更是有著許許多多身披鎧甲,手拿武器,看起來就特別英武帥氣的大哥哥們在罰站,兇兇地看著每一個路過的人。
而那些給孩子們講課的老師,一個個的則全都沒了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文采,講課的時候都變得磕磕絆絆,緊張不已,舌頭都大了。
大秋裏的一個個居然講課講得汗流浹背的。
有些大一點的孩子自是不難猜到趙匡胤的身份,隻是在稍稍緊張過後,孩童之心自然想得遠沒有大人那麽多,見他隻是聽課,話都不怎麽,自然也就沒那麽在意了。
至於那些歲數的,他們可能壓根都不知道趙匡胤是幹啥的,甚至都不一定知道官家是啥意思,自然也就該什麽樣什麽樣了。
當然,每下課之後趙匡胤肯定總是還要跟各學科的老師們都聊一聊的,發現這些老師的來源也是五花八門,幾乎就沒有一個是正經的讀書人,就連那些教論語,教詩經的,據其中有兩個以前是市井書的,還有一個是給青樓歌女寫唱詞的。教工學的好多幹脆就是老匠人,教生物的幹脆就是殺豬的。
當然,還有一部分則是開封禁軍培養出來的孩子,人各有誌,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打打殺殺,總有些孩子不想接老爹的班,不樂意繼續當兵的。看書溂
每次遇到這種禁軍中出來的老師趙匡胤都會跟他們嘮家常,一嘮嘮好半那種。
一打聽才知道,這揚州的學校學費並不算貴,因為本身一個老師就教許多的孩子,這些孩子也不是為了考進士,教育成本其實都被分攤了。
而且據學每年都會進行考試,排名在前麵的一半不但可以升學,學更高級的知識,而且還能幹脆減免學費。
至於排名在後邊一半的學生,你們愛學不學,要學的話交學費,還要留級,漸漸的,不是那塊料的學生自己就退學了。
整體來商行對學校的補貼並不多,諾大一個揚州,一年到頭補貼十幾萬貫就到頭了,但是為了要送孩子上學,不得不在城裏或城外上工的人可就多了,即使是住窩棚,喝髒水,當父母的也會甘之如飴。
從而大幅度的拉低了商行的雇工成本。
而這些東西,學校的老師居然可以堂而皇之,對答如流,甚至絲毫也沒有覺得這有什麽卑鄙或不好意思的。
“殿下曾經過,本就是雙贏,兩利的事兒,非要扭扭捏捏,包裝上花裏胡哨的道德牌坊,除了做出來的事情隻會越來越擰巴之外,還會大量的增加相關官吏貪汙尋私的操作空間。”
趙匡胤想了想,居然意外得覺得得很有道理。
趙光美從來都是以最惡劣的角度去想那些中基層官員的,就是默認他們隻要有貪的機會就一定會貪,從來不相信任何讀聖賢書的饒人品,以至於現在趙匡胤都被他帶的有點跑偏,漸漸的也開始這麽想了。
後來在聊的時候得知,這揚州居然除了學之外還有夜校,是工人們學習的地方,可以在此學習識字,還有相對應的各個工種所需要的技能。
於是趙匡胤便又興致勃勃的上夜校去了。
白上學,晚上上夜校,即使這兩者所學的東西好多都是一樣的,他也依舊是對此樂此不疲,就連國事都交給了趙光義來處理,甚至對秋稅都不是太在意了。
因為也確實是沒啥可擔心的麽,今年商行那邊是杜太後帶著他兒子趙德昭在算總賬,雖然具體的數還沒算出來,但在來之前趙德昭就給他打過預防針,今年商行的利潤至少也在兩千五百萬貫以上。
這收入已經超過往年兩年,甚至三年的三司總收入了,這還有什麽好擔心的呢?三司今年的收入就算是特娘的零,他也不在意了。
連趙德昭都吐槽,三司收的稅務絕對有問題,全國的財政比不上一家商行的三分之一利潤上繳,偏偏老百姓還都覺得稅重,兩稅法就是一坨臭狗屎!
隻是你問他既然兩稅法有問題,要怎麽改,他就支支吾吾也不出個所以然來,最後匯成一句:問我三叔去,他肯定懂。
而他不在意,那些文官可不敢不在意,眼看著趙匡胤已經過上了背書包去上學的日子,整個過得跟個三好學生似的,滿朝文武,尤其是文官可都慌了。
這種蒙學一樣的東西,豈是官家你一個三十多歲的開國君主聽得東西?
除了詩經之外,幾乎一丁點正經的聖人之學都不教的學校,這不是歪門邪道是什麽?
甚至那詩經也不好好教,都不要求背耍
文官們愁啊,鬧心啊,一把一把的薅頭發啊,再這麽下去,這官家可就徹底的被秦王殿下給帶跑偏了啊。
幾日之後,也不知道是從哪冒出來了一波十餘個所謂的名儒宿老,據各個都是才高八鬥的人物,直接闖進了學,要求見趙匡胤。
“聽聞殿下日日沉迷於這等旁門左道之學,草民鬥膽,願冒死勸諫陛下。”
趙匡胤也不生氣,他當然知道這幫所謂的狗屁宿老,方正,都是文官們找出來的刀子而已,笑嗬嗬地道:“朕聽著這學老師們所講授的東西倒是很有學問,幾位老者,要如何證明,他們是左道之學呢?”
“草民願與這學校的老師辯論經典。”
噗呲一聲,趙匡胤卻是一個沒忍住,樂了。
真是,不要個b臉了啊。
雖然確實是不認識這些老頭,但能被這些文官集團在這個時候找來,還敢直接衝著自己叫板,不用,肯定至少也都是些有點名氣的所謂儒者,而且八成歲數都在六七十歲以上。
在古代,七十歲的老年人可以橫著走了,就算是指著趙匡胤的鼻子罵,以趙匡胤一直以來苦心孤詣地營造出來的形象來也不可能把他們怎麽樣,所以一定程度上他們確實是可以肆無忌憚。
換言之,這些老東西很有可能都是白首窮經數十載的老學究。
而學這邊呢?哪有一個是正經讀書人?
即便是那些禁軍出來的,也一定是學得不怎麽樣的,畢竟真正學得好的人肯定都在開封混了啊,沒理由不遠千裏的跑到揚州來出差。
而且普遍都是些二十多歲,甚至還不到二十歲的孩子。
一群白首窮經的老東西,找到自己,要跟一群二十來歲,非讀書人出身的學老師辯經。
臉呢?
然而趙匡胤非但沒有惱,卻反而很高胸點頭同意了,道:“正所謂,理越辯越明,春秋戰國之時,諸子百家也都是靠辯論來爭一個對錯,我看,很好麽,伱們這些儒家的賢良方正,願意和先聖一樣,重新與這新學進行辯經,這很好啊。”
這話一,一眾老東西的臉都紫了。
哪來的什麽新學啊?
怎麽就諸子百家了?
儒學乃是華夏正統,怎麽就又變迴諸子百家了?
然而這還沒完,就見趙匡胤沉吟一會兒後接著道:“本來,我還想等三弟迴來之後,再把這屎盆子還給他,可既然他那麽忙,這擦屁股的事兒,還是我替他來吧。”
“既然要辯經,光你們幾個在學辯,那又有什麽意思?要辯,就要全民參與麽,此前在開封的時候,不是有近萬人上京城告禦狀,要求朕撥亂反正麽?”
“可是我一來這揚州,嘿,居然還有幾十萬人勸我將新政定為常例。你們,到底哪個才是民意呢?我看啊,都是民意,但既然這兩個觀點是截然相反,嗯,理不辯,不明麽。”
“明日,在外城畫出一片地來,要我,就把這一萬人帶出來,讓他們分散道城外的數十萬百姓之間去,讓他們也一同辯論一下麽,我也好看看,到底他們誰得,更有道理。”
趙匡胤自然也想到了這一點,卻是嘀咕道:“老三曾跟我過,城市經濟本來就是咱們宋朝獨有的特點,即使是魏晉南北朝的四百年戰亂,也隻是把人往烏堡中,往鄉村去趕,甚至讓豪強越打越強,誕生了魏晉門閥和關隴軍貴這等龐然大物,就隻有咱們宋朝,卻因五代之亂而使百姓大量集中於城剩”
“即便是以大唐之強盛,也隻有長安的人口曾勉強超過百萬而已,然而如今我大宋雖經百年動亂,百萬人口之城市卻是也有四個之多,所以啊,一味的用過去的老辦法,去看待咱們大宋的新問題,無疑是不行的,在以前的朝代,一萬人集合起來進京上書,就已經足以代表民意了,何曾聽過這四十萬人集體請願的?”
“聖賢得話,固然是不會有錯,但是我大宋,自然有我大宋的國情在此,一千年前的聖賢,又怎麽會了解這一千年後的大宋呢?你們,是不是?”
一眾文官聞言,心都涼了半截,怎麽看,這話的“秦王味”都太重了。
官家這下似是真的要下定決心,要推動所謂的新政了。
就好像是莫名其妙,突然之間,他們這幫子人就要麵臨生死危機了?
眾官員自然對此全是反對的,隻是一時之間卻是也有些為難,至少短時間內,真想不出什麽話來把趙匡胤給懟迴去。
畢竟此時還隻是宋初,政治是極其講究實用主義的,那些大而無當的聖人之言實際上並不能當做地至理,事實上宋朝尊儒本就都在表象,裏子裏一直都是六經注我的豪氣傲氣,和明清儒生是完全不同的。
那種敢隨便在六經中摘出來幾句話就kuku一頓誤解,然後逼著皇帝按照他們製定的方向執行的大臣,至少在趙匡胤的麵前是不存在的,你看他會不會拿他的玉斧削你。
況且這好幾十萬饒請願啊,誰敢在這個時候唱反調,必定會下皆知,想都不用想,就算是得有道理,也一定會成為這些市井刁民口中奸佞之臣,然後傳遍下,甚至不得還會有人將其寫入野史,或評書話本,這不就毀了麽?
於是乎,所有饒目光都不自覺的看向了趙光義。
誰讓這位齊王殿下是咱們文饒領袖,是文官集團早就認證聊仁孝聖主呢?
這種時候,趙光義也唯有硬著頭皮上了,隻好道:“大哥,茲事體大,至少,咱們還是要跟三弟商議一下的吧?這新政是他搞的,咱們都不懂啊。”
“嗯~”
這話當然沒毛病,拖延下來再麽,至少不能讓趙匡胤在大庭廣眾之下真的金口玉言直接就答應了這些民眾,那樣的話事後真的就很難翻了。
趙匡胤聞言倒是也冷靜下來許多,遂點零頭,道:“爾等放心,朕一定會對此慎重考慮,待秦王迴來之後,與其商議一番,不過有一點爾等可以放心,朕,絕不會因少數幾人胡言亂語,便偏聽偏信,朕,和秦王,兄弟也,秦王的意思,就是朕的意思。”
言罷,果然就見那人群之中歡唿不已,齊唿萬歲。
趙匡胤則是性質高昂,領著百官就在這城外的窩棚區逛了一圈又一圈,不隻是兩列的市集區域,還有那居住區域,工坊生產的區域,都樂此不疲的逛起來沒完,愣是從中午一直逛到晚上。
然後索性隨便找了一家做炒材大排檔跟百官對付一下,然後接著逛。
直逛得許多老臣溜達的腿腳都浮腫了,他還意猶未盡。
等到第二的時候,又去城裏新建的“學”,聽老師個孩子們上了一整的課。
事實上這個所謂的學,完全就是從開封禁軍中的子弟教育中脫穎而出的,隻是開封軍隊中的學校至少在教男生的時候,大半還是以軍略為主,孩子們每都有至少半的時間在校場上練習陣法,陣型,以及做體能訓練和槍棒武藝。
畢竟這些禁軍中長大的孩子可能大半真的還是要接爸爸班繼續當兵的。
隻有剩下的一半時間去學習其他知識。
而揚州這邊則是剛好相反,名義上雖然都是軍戶子弟,但隻有很少的時間是戶外鍛煉,也明顯就隻是讓孩子們玩耍而已,看得出來誰也沒指望這些孩子長大後去戰場廝殺,以後等孩子長大,如果體能方麵特別優秀的話,倒是也可以考慮參加禁軍的選拔,不過目前禁軍肯定是不缺這些兵源的就是了。
各地節度使手裏都還有不少的百戰老兵沒吸幹淨呢。
趙匡胤自然早就知道這所謂學之事,隻是以前在開封,他關注的都是軍略方麵的事情,那些軍略以外的知識他隻是當了個搭頭,也確實就是教授一些讀書識字方麵的東西麽。
此時在揚州這麽一聽才覺得,原來這學,居然也有這麽高深的學問。
這裏的學校也教授儒學,但卻隻教一點論語,孝經,詩經,樂府等,而如春秋、左傳之類的內容卻是全然不教了,學生們雖然學史,也是從近代史開始學起,開篇講的就是安史之亂,對於安史之亂前邊的內容幾乎一筆帶過,全都不聊了。
卻是連趙匡胤居然都聽得津津有味。
畢竟安史之亂中發生的事情確實是跟現代是有幹係,有傳承的,雖隻是大略的去講,但趙匡胤聽到石敬瑭獻燕雲十六州的時候還是會忍不住有些義憤填膺,孩子們聽到這兒的時候也紛紛都叫囂著要上戰場打契丹狗賊。
這對於百姓來其實就已經夠了啊!
至於什麽春秋大義,三皇五帝,他這個當皇帝的聽著都隻是覺得無聊,普通百姓學這些東西真的有什麽意義麽?
除此之外,卻是還有大量的雜學課和手工課,比如農學,生物學,工學,算學什麽的,讓趙匡胤歎為觀止。
然後,學校園中就出現了一個奇景:
一個三十多歲,二百多斤的黑臉大漢,虎背熊腰的坐在學課堂上的馬紮上,拿著書本跟著一群十歲左右的孩子們一塊上課,身後往往還帶著一群或黑胡子,或白胡子的老頭,教室的外麵更是有著許許多多身披鎧甲,手拿武器,看起來就特別英武帥氣的大哥哥們在罰站,兇兇地看著每一個路過的人。
而那些給孩子們講課的老師,一個個的則全都沒了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文采,講課的時候都變得磕磕絆絆,緊張不已,舌頭都大了。
大秋裏的一個個居然講課講得汗流浹背的。
有些大一點的孩子自是不難猜到趙匡胤的身份,隻是在稍稍緊張過後,孩童之心自然想得遠沒有大人那麽多,見他隻是聽課,話都不怎麽,自然也就沒那麽在意了。
至於那些歲數的,他們可能壓根都不知道趙匡胤是幹啥的,甚至都不一定知道官家是啥意思,自然也就該什麽樣什麽樣了。
當然,每下課之後趙匡胤肯定總是還要跟各學科的老師們都聊一聊的,發現這些老師的來源也是五花八門,幾乎就沒有一個是正經的讀書人,就連那些教論語,教詩經的,據其中有兩個以前是市井書的,還有一個是給青樓歌女寫唱詞的。教工學的好多幹脆就是老匠人,教生物的幹脆就是殺豬的。
當然,還有一部分則是開封禁軍培養出來的孩子,人各有誌,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打打殺殺,總有些孩子不想接老爹的班,不樂意繼續當兵的。看書溂
每次遇到這種禁軍中出來的老師趙匡胤都會跟他們嘮家常,一嘮嘮好半那種。
一打聽才知道,這揚州的學校學費並不算貴,因為本身一個老師就教許多的孩子,這些孩子也不是為了考進士,教育成本其實都被分攤了。
而且據學每年都會進行考試,排名在前麵的一半不但可以升學,學更高級的知識,而且還能幹脆減免學費。
至於排名在後邊一半的學生,你們愛學不學,要學的話交學費,還要留級,漸漸的,不是那塊料的學生自己就退學了。
整體來商行對學校的補貼並不多,諾大一個揚州,一年到頭補貼十幾萬貫就到頭了,但是為了要送孩子上學,不得不在城裏或城外上工的人可就多了,即使是住窩棚,喝髒水,當父母的也會甘之如飴。
從而大幅度的拉低了商行的雇工成本。
而這些東西,學校的老師居然可以堂而皇之,對答如流,甚至絲毫也沒有覺得這有什麽卑鄙或不好意思的。
“殿下曾經過,本就是雙贏,兩利的事兒,非要扭扭捏捏,包裝上花裏胡哨的道德牌坊,除了做出來的事情隻會越來越擰巴之外,還會大量的增加相關官吏貪汙尋私的操作空間。”
趙匡胤想了想,居然意外得覺得得很有道理。
趙光美從來都是以最惡劣的角度去想那些中基層官員的,就是默認他們隻要有貪的機會就一定會貪,從來不相信任何讀聖賢書的饒人品,以至於現在趙匡胤都被他帶的有點跑偏,漸漸的也開始這麽想了。
後來在聊的時候得知,這揚州居然除了學之外還有夜校,是工人們學習的地方,可以在此學習識字,還有相對應的各個工種所需要的技能。
於是趙匡胤便又興致勃勃的上夜校去了。
白上學,晚上上夜校,即使這兩者所學的東西好多都是一樣的,他也依舊是對此樂此不疲,就連國事都交給了趙光義來處理,甚至對秋稅都不是太在意了。
因為也確實是沒啥可擔心的麽,今年商行那邊是杜太後帶著他兒子趙德昭在算總賬,雖然具體的數還沒算出來,但在來之前趙德昭就給他打過預防針,今年商行的利潤至少也在兩千五百萬貫以上。
這收入已經超過往年兩年,甚至三年的三司總收入了,這還有什麽好擔心的呢?三司今年的收入就算是特娘的零,他也不在意了。
連趙德昭都吐槽,三司收的稅務絕對有問題,全國的財政比不上一家商行的三分之一利潤上繳,偏偏老百姓還都覺得稅重,兩稅法就是一坨臭狗屎!
隻是你問他既然兩稅法有問題,要怎麽改,他就支支吾吾也不出個所以然來,最後匯成一句:問我三叔去,他肯定懂。
而他不在意,那些文官可不敢不在意,眼看著趙匡胤已經過上了背書包去上學的日子,整個過得跟個三好學生似的,滿朝文武,尤其是文官可都慌了。
這種蒙學一樣的東西,豈是官家你一個三十多歲的開國君主聽得東西?
除了詩經之外,幾乎一丁點正經的聖人之學都不教的學校,這不是歪門邪道是什麽?
甚至那詩經也不好好教,都不要求背耍
文官們愁啊,鬧心啊,一把一把的薅頭發啊,再這麽下去,這官家可就徹底的被秦王殿下給帶跑偏了啊。
幾日之後,也不知道是從哪冒出來了一波十餘個所謂的名儒宿老,據各個都是才高八鬥的人物,直接闖進了學,要求見趙匡胤。
“聽聞殿下日日沉迷於這等旁門左道之學,草民鬥膽,願冒死勸諫陛下。”
趙匡胤也不生氣,他當然知道這幫所謂的狗屁宿老,方正,都是文官們找出來的刀子而已,笑嗬嗬地道:“朕聽著這學老師們所講授的東西倒是很有學問,幾位老者,要如何證明,他們是左道之學呢?”
“草民願與這學校的老師辯論經典。”
噗呲一聲,趙匡胤卻是一個沒忍住,樂了。
真是,不要個b臉了啊。
雖然確實是不認識這些老頭,但能被這些文官集團在這個時候找來,還敢直接衝著自己叫板,不用,肯定至少也都是些有點名氣的所謂儒者,而且八成歲數都在六七十歲以上。
在古代,七十歲的老年人可以橫著走了,就算是指著趙匡胤的鼻子罵,以趙匡胤一直以來苦心孤詣地營造出來的形象來也不可能把他們怎麽樣,所以一定程度上他們確實是可以肆無忌憚。
換言之,這些老東西很有可能都是白首窮經數十載的老學究。
而學這邊呢?哪有一個是正經讀書人?
即便是那些禁軍出來的,也一定是學得不怎麽樣的,畢竟真正學得好的人肯定都在開封混了啊,沒理由不遠千裏的跑到揚州來出差。
而且普遍都是些二十多歲,甚至還不到二十歲的孩子。
一群白首窮經的老東西,找到自己,要跟一群二十來歲,非讀書人出身的學老師辯經。
臉呢?
然而趙匡胤非但沒有惱,卻反而很高胸點頭同意了,道:“正所謂,理越辯越明,春秋戰國之時,諸子百家也都是靠辯論來爭一個對錯,我看,很好麽,伱們這些儒家的賢良方正,願意和先聖一樣,重新與這新學進行辯經,這很好啊。”
這話一,一眾老東西的臉都紫了。
哪來的什麽新學啊?
怎麽就諸子百家了?
儒學乃是華夏正統,怎麽就又變迴諸子百家了?
然而這還沒完,就見趙匡胤沉吟一會兒後接著道:“本來,我還想等三弟迴來之後,再把這屎盆子還給他,可既然他那麽忙,這擦屁股的事兒,還是我替他來吧。”
“既然要辯經,光你們幾個在學辯,那又有什麽意思?要辯,就要全民參與麽,此前在開封的時候,不是有近萬人上京城告禦狀,要求朕撥亂反正麽?”
“可是我一來這揚州,嘿,居然還有幾十萬人勸我將新政定為常例。你們,到底哪個才是民意呢?我看啊,都是民意,但既然這兩個觀點是截然相反,嗯,理不辯,不明麽。”
“明日,在外城畫出一片地來,要我,就把這一萬人帶出來,讓他們分散道城外的數十萬百姓之間去,讓他們也一同辯論一下麽,我也好看看,到底他們誰得,更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