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大明常務副皇帝
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 作者:大明第一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http://.biquxs.info/
</p>
曙光破曉,一片陽光灑落在金色琉璃瓦上,泛起萬道金光。
早朝結束後。
朱允熥將朱元璋送往乾清宮,見他沒有別的安排,這才返迴文華殿。
今天的朝會有個很大的特點:沒人搶著奏事了。
以往奏事環節,都是通政使先說,然後六部尚書搶著說。
有時候因為急著奏事,兩個尚書你爭我搶,甚至口吐芬芳,毫無體統。
現在不同了,禮部尚書李誌剛製定了各司朝會奏事順序,獲得朱元璋批準。
凡早朝奏事,五軍都督府最先,其次親軍十二衛,往後是奏報天下諸事的通政使司。
再往後順序是刑部,都察院,五軍斷事官,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應天府,兵馬指揮司,欽天監。
若太常寺奏祀事,則當在各司之先。
天下大事,祭祀第一,曆朝皆是如此。
除了早朝,晚朝也有規定。
晚朝是下午開的朝會,規模不比早朝。
凡晚朝,唯通政使司、六科給事中、守衛官奏事,其餘各衙門有軍情重事,方許奏聞,餘皆不許。
禮部這套規定,間接地肯定了武將地位,軍事為重。
還有文華殿奏事。
禮部規定,若向皇太孫啟事,則詹事府在先,其餘衙門次第同早朝。
皇太孫在文華殿召見大臣,首先奏事的自然是東宮下屬部門詹事府。
禮部尚書李誌剛是朱允熥的心腹。
這一頓操作下來,直接拉升了東宮集團的地位。
大明王朝的權力過渡,平穩展開。
文華殿。
朱允熥高坐在大椅上,頭也不抬地正在批閱奏章。
太監方長悄悄地走了過去,在朱允熥的耳邊輕輕說道:“殿下,李部堂和黃學士來了。”
朱允熥這才抬起頭,將手中的筆擱下:“請他們進來。”
禮部尚書李誌剛,翰林院學士黃子澄,都曾是大本堂的先生。
“臣李誌剛、黃子澄拜見皇太孫!”
二人進殿行禮。
朱允熥臉上擠出一絲笑容:“免禮。”
李誌剛道:“稟皇太孫,三年一度的春闈即將開始,臣二人奉旨為會試總裁,特來請殿下訓示。”
春闈,也就是科舉會試,因士子會集京師參加考試,故名會試。
又因在春季由禮部主持,亦稱“春闈”、“禮闈”。
會試主考官稱總裁、副總裁,一般以禮部官員和翰林院學士充任,常有變動。
朱允熥把目光轉向黃子澄:“黃先生狀元之才,如今當了主考官,士子們必然大受鼓舞。”
黃子澄的臉刹那間青紅交加。
當初在大本堂,他身為先生故意針對還是普通皇孫的朱允熥。
又以“韓信斬樵”之事與朱允熥辯解,被朱允熥反譏“狀元之才”。
黃子澄本來會試第一應是狀元,因在殿試的麵試環節懵逼口誤,表現不佳才成了探花。
“狀元之才”對他來說,無疑是在嘲諷。
現在皇太孫又提此事......
黃子澄連忙俯首道:“臣當初出言無狀,頂撞了皇太孫,請殿下恕罪。”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黃子澄學富五車,深知其中道理。
朱允熥笑了:“談不上頂撞。”
說著接過方才遞上來的茶呷了一口,迴歸正題,說道:“會試是朝廷的掄才大典,你們身為主考官,要公平取士,不能心懷偏私。”
“臣明白!”二人一齊答道。
會試主考官前來請皇太孫訓示,隻是過個場麵,以示儲君尊貴。
朱允熥簡單說了兩句,便讓二人去忙。
端起茶杯,朱允熥的目光,看向了長案的五方玉璽。
年紀輕輕的,就有種當皇帝的感覺了......
玉璽,是皇權的體現。
隻要握有玉璽,甭管是不是皇帝,都可以行使皇權。
最經典的莫過於清朝的慈禧太後,她最初的權力,便是來自兩塊皇帝印璽。
清抄宗鹹豐快嘎了的時候,任命了八位輔政大臣,輔佐幼主。
(鹹豐皇帝在位期間,被英法聯軍抄家,火燒圓明園,故稱清抄宗。)
鹹豐為了防止輔政大臣擅權弄勢,準備了兩方印章來製衡。
一方印章名為“賞禦”,由皇後執掌。
另一方印章名為“同道堂”,由皇太子執掌,也就是同治。
但同治才六歲,那印章由慈禧代管。
任何一道輔政大臣所擬的聖旨,必須加蓋兩枚印章才能生效。
結果慈禧聯合老情人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幹掉了八大輔政大臣。
慈安太後沒有主見,死的早,兩枚印璽被慈禧得到,從而徹底掌控滿清決策權。
......
朱允熥擁有五塊皇帝玉璽,得文武百官擁護。
無疑是半個皇帝。
可以說他這個皇太孫,是名副其實的大明帝國常務副皇帝!
思緒收迴,朱允熥繼續看奏疏。
帝王越是勤奮,手中權力越是牢固。
相反,懶政大概率會被架空。
自從朱允熥在京師推行考成法,各部官員越發積極。
原本都察院的禦史們隻知道噴人。
現在也絞盡腦汁,為國獻策。
朱允熥隨手翻看一本奏章,便是都察院禦史的陳奏。
監察禦史裴承祖的上奏:“平越、龍裏、新添、都勻等衛,平浪等長官司諸種苗蠻,不知王化,宜設儒學,使知詩書。”
意見很有建設性。
幾個地方都在貴州地區,大明目前對貴州的管理有待加強。
朱允熥往前翻了翻,找到一道類似奏疏。
是戶部知印張水清的上疏:“雲南、四川諸處,邊夷之地,民皆囉囉,朝廷與以世襲土官,於三綱五常之道,懵然不知,宜設學校,以教其子弟。”
說的都是對西南地區的教化問題。
這也正是朱允熥接下來想要推行的。
如嶺北大都護府那樣,邊疆地區想要進行長久的治理,必須進行教化。
教育工作要跟上。
朱元璋是位十分注重文化教育的帝王。
明初的社會,在經曆元末戰火之後,能夠獲得幸存的,大都是一些奸詐狡猾之徒。
那些老實善良的人,早已在曆史的變動中,成為了枯骨。
為了改正民風,教化百姓,並加強對王朝統治的鞏固,朱元璋進行一場全民化教育普及。
其中的教育機構,統稱為申明亭,意為開導百姓,以尊教化。
政令一出,明朝所管轄的村莊內,紛紛建立起了大大小小的申明亭。
在這裏,明朝皇帝所頒布的政令與旨意,都得到了良好的學習與傳播。
這是針對成年人的。
教育從娃娃抓起,朱元璋深知這個道理,他下令在全國各府、州、縣皆立社學,讓老百姓的孩子讀得起書。
社學以教化為主要任務,教育十五歲以下之幼童。
教育內容包括禦製大誥、本朝律令及冠、婚、喪、祭等禮節,以及經史曆算之類。
明朝的教育,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備的教育體係。
同時,社學服務儒學,為科舉選拔人才。
如今大明的教育工作很成功,窮人家的孩子也能上學。
但在西南邊疆地區的教育,幾乎沒有。
因為此前曆朝曆代,就沒有在雲、貴、川三地搞教育的。
別說搞教育了,就是治理發展,也幾乎不存在。
</p>
曙光破曉,一片陽光灑落在金色琉璃瓦上,泛起萬道金光。
早朝結束後。
朱允熥將朱元璋送往乾清宮,見他沒有別的安排,這才返迴文華殿。
今天的朝會有個很大的特點:沒人搶著奏事了。
以往奏事環節,都是通政使先說,然後六部尚書搶著說。
有時候因為急著奏事,兩個尚書你爭我搶,甚至口吐芬芳,毫無體統。
現在不同了,禮部尚書李誌剛製定了各司朝會奏事順序,獲得朱元璋批準。
凡早朝奏事,五軍都督府最先,其次親軍十二衛,往後是奏報天下諸事的通政使司。
再往後順序是刑部,都察院,五軍斷事官,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應天府,兵馬指揮司,欽天監。
若太常寺奏祀事,則當在各司之先。
天下大事,祭祀第一,曆朝皆是如此。
除了早朝,晚朝也有規定。
晚朝是下午開的朝會,規模不比早朝。
凡晚朝,唯通政使司、六科給事中、守衛官奏事,其餘各衙門有軍情重事,方許奏聞,餘皆不許。
禮部這套規定,間接地肯定了武將地位,軍事為重。
還有文華殿奏事。
禮部規定,若向皇太孫啟事,則詹事府在先,其餘衙門次第同早朝。
皇太孫在文華殿召見大臣,首先奏事的自然是東宮下屬部門詹事府。
禮部尚書李誌剛是朱允熥的心腹。
這一頓操作下來,直接拉升了東宮集團的地位。
大明王朝的權力過渡,平穩展開。
文華殿。
朱允熥高坐在大椅上,頭也不抬地正在批閱奏章。
太監方長悄悄地走了過去,在朱允熥的耳邊輕輕說道:“殿下,李部堂和黃學士來了。”
朱允熥這才抬起頭,將手中的筆擱下:“請他們進來。”
禮部尚書李誌剛,翰林院學士黃子澄,都曾是大本堂的先生。
“臣李誌剛、黃子澄拜見皇太孫!”
二人進殿行禮。
朱允熥臉上擠出一絲笑容:“免禮。”
李誌剛道:“稟皇太孫,三年一度的春闈即將開始,臣二人奉旨為會試總裁,特來請殿下訓示。”
春闈,也就是科舉會試,因士子會集京師參加考試,故名會試。
又因在春季由禮部主持,亦稱“春闈”、“禮闈”。
會試主考官稱總裁、副總裁,一般以禮部官員和翰林院學士充任,常有變動。
朱允熥把目光轉向黃子澄:“黃先生狀元之才,如今當了主考官,士子們必然大受鼓舞。”
黃子澄的臉刹那間青紅交加。
當初在大本堂,他身為先生故意針對還是普通皇孫的朱允熥。
又以“韓信斬樵”之事與朱允熥辯解,被朱允熥反譏“狀元之才”。
黃子澄本來會試第一應是狀元,因在殿試的麵試環節懵逼口誤,表現不佳才成了探花。
“狀元之才”對他來說,無疑是在嘲諷。
現在皇太孫又提此事......
黃子澄連忙俯首道:“臣當初出言無狀,頂撞了皇太孫,請殿下恕罪。”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黃子澄學富五車,深知其中道理。
朱允熥笑了:“談不上頂撞。”
說著接過方才遞上來的茶呷了一口,迴歸正題,說道:“會試是朝廷的掄才大典,你們身為主考官,要公平取士,不能心懷偏私。”
“臣明白!”二人一齊答道。
會試主考官前來請皇太孫訓示,隻是過個場麵,以示儲君尊貴。
朱允熥簡單說了兩句,便讓二人去忙。
端起茶杯,朱允熥的目光,看向了長案的五方玉璽。
年紀輕輕的,就有種當皇帝的感覺了......
玉璽,是皇權的體現。
隻要握有玉璽,甭管是不是皇帝,都可以行使皇權。
最經典的莫過於清朝的慈禧太後,她最初的權力,便是來自兩塊皇帝印璽。
清抄宗鹹豐快嘎了的時候,任命了八位輔政大臣,輔佐幼主。
(鹹豐皇帝在位期間,被英法聯軍抄家,火燒圓明園,故稱清抄宗。)
鹹豐為了防止輔政大臣擅權弄勢,準備了兩方印章來製衡。
一方印章名為“賞禦”,由皇後執掌。
另一方印章名為“同道堂”,由皇太子執掌,也就是同治。
但同治才六歲,那印章由慈禧代管。
任何一道輔政大臣所擬的聖旨,必須加蓋兩枚印章才能生效。
結果慈禧聯合老情人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幹掉了八大輔政大臣。
慈安太後沒有主見,死的早,兩枚印璽被慈禧得到,從而徹底掌控滿清決策權。
......
朱允熥擁有五塊皇帝玉璽,得文武百官擁護。
無疑是半個皇帝。
可以說他這個皇太孫,是名副其實的大明帝國常務副皇帝!
思緒收迴,朱允熥繼續看奏疏。
帝王越是勤奮,手中權力越是牢固。
相反,懶政大概率會被架空。
自從朱允熥在京師推行考成法,各部官員越發積極。
原本都察院的禦史們隻知道噴人。
現在也絞盡腦汁,為國獻策。
朱允熥隨手翻看一本奏章,便是都察院禦史的陳奏。
監察禦史裴承祖的上奏:“平越、龍裏、新添、都勻等衛,平浪等長官司諸種苗蠻,不知王化,宜設儒學,使知詩書。”
意見很有建設性。
幾個地方都在貴州地區,大明目前對貴州的管理有待加強。
朱允熥往前翻了翻,找到一道類似奏疏。
是戶部知印張水清的上疏:“雲南、四川諸處,邊夷之地,民皆囉囉,朝廷與以世襲土官,於三綱五常之道,懵然不知,宜設學校,以教其子弟。”
說的都是對西南地區的教化問題。
這也正是朱允熥接下來想要推行的。
如嶺北大都護府那樣,邊疆地區想要進行長久的治理,必須進行教化。
教育工作要跟上。
朱元璋是位十分注重文化教育的帝王。
明初的社會,在經曆元末戰火之後,能夠獲得幸存的,大都是一些奸詐狡猾之徒。
那些老實善良的人,早已在曆史的變動中,成為了枯骨。
為了改正民風,教化百姓,並加強對王朝統治的鞏固,朱元璋進行一場全民化教育普及。
其中的教育機構,統稱為申明亭,意為開導百姓,以尊教化。
政令一出,明朝所管轄的村莊內,紛紛建立起了大大小小的申明亭。
在這裏,明朝皇帝所頒布的政令與旨意,都得到了良好的學習與傳播。
這是針對成年人的。
教育從娃娃抓起,朱元璋深知這個道理,他下令在全國各府、州、縣皆立社學,讓老百姓的孩子讀得起書。
社學以教化為主要任務,教育十五歲以下之幼童。
教育內容包括禦製大誥、本朝律令及冠、婚、喪、祭等禮節,以及經史曆算之類。
明朝的教育,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備的教育體係。
同時,社學服務儒學,為科舉選拔人才。
如今大明的教育工作很成功,窮人家的孩子也能上學。
但在西南邊疆地區的教育,幾乎沒有。
因為此前曆朝曆代,就沒有在雲、貴、川三地搞教育的。
別說搞教育了,就是治理發展,也幾乎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