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洪武二十七年正月。


    朝廷派的幾名文官到了北平。


    他們即將前往嶺北大都護府,負責推行教化蒙古諸部的任務。


    他們要在北平逗留半個月,待準備好書籍和物資後,再北上和林。


    隨行的,還有戶部負責統計牧民造冊的官員。


    以及巡視地方的監察禦史。


    楊士奇就是其中之一。


    燕王府,大廳。


    朱棣看著楊士奇,微笑道:“嶺北不比江南,年年都可能打仗,朝廷將你調任嶺北,楊禦史要受苦了。”


    北平道監察禦史,要準時向朝廷匯報情況。


    不乏有監視藩王的任務。


    身為藩王,生怕這群監察禦史說壞話。


    楊士奇出任北平道監察禦史大半年以來,每每向朝廷匯報北平諸事,都言說燕王治下極好。


    這讓朱棣對這個年輕的言官很有好感,想要發展一下。


    說到受苦,楊士奇高聲道:“皇太孫聽不進我的諫言,小心眼將我罰到北平,此次又將我調任嶺北,我早已習慣了!”


    他站在那,一副錚臣的模樣。


    朱棣認真看了楊士奇一眼,低聲道:“可不能這麽說!”


    “怕什麽!大不了掉腦袋!”


    楊士奇昂著頭,樣子豪邁。


    在朱棣眼中,卻是破罐子破摔。


    這種人在北平當監察禦史,無疑是件好事!


    見燕王已喝退身邊奉茶之人。


    楊士奇再無虛假寒暄,直言道:“臣即將北上和林,此去短則數月,長則一年,臣有一言想要說與燕王殿下聽。”


    瞧他一臉凝重的樣子,朱棣緩緩點頭:“說吧。”


    楊士奇緩緩說道:“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製六合,大秦江山一統,最後卻被一閹人算計,亡了大秦。”


    朱棣靜靜地聽著。


    他知道道,一般文人引經據典,說明是想表達什麽。


    楊士奇繼續道:“無德無能的胡亥矯製篡了扶蘇的位置,覬覦王座終成真!”


    他眼神越發犀利:“洪武皇帝再厲害,也比不過大一統的秦始皇吧?”


    預感到了話裏有話,朱棣眉頭微蹙:“你到底想說什麽?”


    楊士奇笑了笑,他此番前來,辭別是假,說事是真。


    今天他要幹一件大事:勸燕王造反!


    “恕臣說句大逆不道的話,倘若洪武皇帝是壯年時期,他殺伐決斷,誰都不敢造反。”


    朱棣拍案而起:“你已經大逆不道了!”


    “那就請恕臣繼續大逆不道下去!”


    楊士奇沒有被嚇到,反而上前一步。


    “如今皇帝陛下日落西山,大明王朝將交由皇太孫手上,燕王您真的甘心嗎?”


    眼看燕王站起身來正在到處找劍,楊士奇語速加快說道:“就算您甘心,其他藩王會甘心嗎?他們心裏是否蠢蠢欲動,您心裏比誰都清楚!”


    朱棣停止了動作,目光犀利地盯著楊士奇,緩緩道:“你個賊子,好大的膽子!”


    楊士奇哈哈大笑一聲:“世人都說燕王胸有千軍萬馬,是殺伐決斷的當朝皇子,帝王之心初見崢嶸!依臣看來,的確如此。”


    望著宛若瘋狀的禦史,朱棣仿佛看到了十幾年前與姚廣孝見麵的情景。


    那時候,道衍和尚也這般膽大妄為,勸說自己造反。


    自平定北元,王者歸來後的燕王名聲大噪,響徹九邊。


    原本被朱允熥打壓後心灰意冷的朱棣,內心再度燃起熊熊烈火。


    二哥秦王被禁足王府。


    三哥晉王名聲大壞。


    隻有自己這個燕王,如日中天,統帥九邊半數兵馬。


    俗話說功高蓋主,朱棣沒打算蓋過親爹朱元璋,但對於太子儲君之位,他還想搏一搏......


    隻因當年,朱棣遇到一個名為袁珙的大相師。


    那袁珙自幼天資非凡,好學能詩,曾遊於海外洛伽山,遇異僧於別古崖,授以相術。


    袁珙在元朝已有名,所相士大夫數百人,這些人的生老病死,吉兇福禍都算得很精準。


    甚至時間可以精準到某日某時,簡直無不奇中。


    如元朝的江南行台禦史大夫普化帖木兒,袁珙說他印堂發黑,百日後恐有滅頂之災。


    結果普化帖木兒在浙江做官的時候,果然被義軍首領張士誠給幹掉了。


    袁珙又給江西左副都禦史程徐看相,說他千日之內會得到升遷。


    僅僅一年後,程徐拜兵部侍郎,擢兵部尚書。


    後來姚廣孝將袁珙推薦給燕王朱棣。


    朱棣不信邪,想試探袁珙的能力,於是挑選九個相貌、體型和自己差不多的王府護衛,穿著一樣,且聚在酒肆中一起飲酒。


    袁珙受命來到酒肆,掃了一眼眾人,當即擺在朱棣腳下。


    另外九個人笑著說袁珙拜錯了人,袁珙卻非常自信地說自己沒弄錯。


    朱棣這才相信袁珙的相術牛逼,召他進王府專門看相。


    袁珙看過燕王藩邸的校尉士兵,說他們將來都是“公侯將帥”。


    袁珙又對朱棣說:“燕王殿下龍行虎步,日角插天,乃帝王之相,可登基坐殿。”


    朱棣自此十分自信,常常幻想自己當皇帝的樣子。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楊士奇緩緩說道:“天地玄黃,宇宙洪荒,試問這人世間,誰會拒絕傳國玉璽上麵的八個大字?”


    身後傳來朱棣的聲音:“傳國玉璽已經丟失數百年了。”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稱皇帝,鑄造了一方傳國玉璽。


    秦朝之後,曆代帝王皆對此璽奉若奇珍,視為國之重器,


    得之則象征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


    傳國玉璽,成了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憑證。


    史載傳國玉璽最後一次出現在後唐時期,後唐末帝李從珂舉族與皇太後曹氏自焚於洛陽玄武樓,傳國玉璽就此失蹤。


    不過世人皆知,平常大火是燒不毀玉石的,人們堅信傳國玉璽沒有被毀。


    宋朝立國後,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尋找傳國玉璽。


    他是篡位得來的江山,迫切想要傳國玉璽證明自己正統合法。


    結果沒找到。


    到了宋朝第七位皇帝宋哲宗時,有農夫於耕田時發現傳國璽,送至朝廷。


    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製傳國玉璽。


    而朝野有識之士很多人懷疑是假的。


    元朝末年,順帝北逃時,把玉璽帶走了。


    朱元璋以為傳國玉璽在元順帝那,於是派徐達深入漠北,窮追猛打北元,還是沒找到。


    後來藍玉在捕魚兒海一鍋端了北元汗廷,俘獲了三千王公貴族,還有大量各種珍寶。


    但一直沒有找到元朝皇帝的玉璽,更別說傳國玉璽了。


    朱元璋很失望,將此列為生平一大憾事。


    但前段時間,瓦剌首領馬哈木突然說,傳國玉璽在他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明第一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明第一帥並收藏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