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顯德七年突然變成了建隆元年。老百姓們用一句“匕鬯不驚“來形容這次政變應該是最妥帖的了。
當然,所有的妥帖都是靠實力加持的,絕對不是一枕黃粱就能美夢成真的。在這次變天行動中,手握禁軍精銳騎兵的高懷德堅定不移地站在趙匡胤一邊,和其他兄弟一起共同發力,這才將趙匡胤推上了寶座。
趙匡胤上台後,任命自己的好哥哥慕容延釗做了殿前都點檢,自己的好弟弟高懷德做了殿前副都點檢。當上禁軍二把手的高懷德不久就移師滑州,充任關南副都部署,開始睜大眼睛盯著那些蠢蠢欲動的強藩勁旅。
柴榮去世之前將幼主托付給趙匡胤,趙匡胤卻趁機奪了他的江山,這在當時看來是非常不地道的,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引起天下人的仇視,到時候再來一場十八路諸侯共伐叛賊的鬧劇,恐怕趙匡胤也支撐不了。趙匡胤為了安撫人心,發動兵變之後,對滿朝文武大臣並無加害之意【韓通除外】,對幼主和皇太後也非常善待,因此贏得了天下人的同情,反抗的聲音自然很小。
陳橋兵變的時候趙匡胤的官職是禁軍殿前司都點檢,是禁軍最高統帥【韓通除外】。而後周的小皇帝柴宗訓隻有七歲。小皇帝生母已死,但外祖父天雄軍節度使、魏王符彥卿還在。
符彥卿應該是趙匡胤麵前最大的障礙,但問題是符彥卿雖是後周外戚,也同樣和趙家是姻親,符彥卿有個女兒年前嫁給了趙光義。趙光義邂逅彥卿女,是故意是巧合,現在也不得而知。兩方都有姻親關係,符彥卿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做任何表示。
其實,陳橋兵變已不是第一次上演,後周的建立者郭威,就是被手下弟兄們黃袍加身的,郭威的兒子被後漢的皇帝殺光了,死後把皇位傳給了內侄兼養子柴榮。柴榮也有私心,後周太祖是郭威,柴榮是郭威的養子,已經改姓郭,叫郭榮。郭威死後,順利當上後周皇帝的柴榮就把姓改了迴來,這是很不地道的做法,所以柴榮39歲英年早逝,兒子的皇位被趙匡胤搶了,也是報應。
建隆三年,趙匡胤將柴宗訓遷往房陵居住。房陵在今天湖北省西北部,據《史記》記載,房陵“縱橫千裏,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一個閉塞、寧靜的地方。兩百多年前,唐中宗李顯被武則天廢黜,就是囚禁在房陵。趙匡胤把柴宗訓安置在這裏,遠離政治中心,實際上有監視、防範的意圖在裏麵。
宋太祖能夠當上天子,靠的是有勇有謀、身先士卒,但也離不開周世宗對他的賞識、提拔。高平之戰、淮南之戰,顯德六年的北伐,一係列戰役使趙匡胤的地位不斷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是柴榮給了他發揮才能的平台。一個人再有本事,沒有伯樂,沒有良機,也隻能懷才不遇,難有出頭之日。在生命的最後關頭,看到“點檢做天子”的木牌,周世宗任命趙匡胤為檢校太尉、殿前都點檢,可以說是高度信任了。可是趙匡胤卻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實際行動辜負了周世宗。
趙匡胤把不殺前朝宗室作為祖訓,這在中國曆史上並不多見。南北朝以來,改朝換代的新皇帝,往往會把前朝統治者肉體消滅。隋文帝登基,北周皇族被殺戮殆盡;李淵受禪,隋恭帝命不久矣;唐哀宗亡了國,隨之而來的就是朱溫的鴆酒。康熙四十七年,流落民間的崇禎皇五子朱慈煥被找到了,雖然他已經七十五歲高齡,且完全沒有反清複明的行動,但清政府依然舉起屠刀,把他淩遲處死。
柴宗訓身為前朝皇帝,毋庸置疑,是宋太祖最想殺的人,這也是人盡皆知的事情。現在趙匡胤放過他,不予加害,可以體現出自己的仁慈之心,對我威脅最大的人我尚且不殺,還會放任手下加害普通百姓嗎?會加害其它前朝舊臣嗎?更不會了。
就像西漢初年的一天,漢高祖剛剛走出洛陽南宮,就在橋上看見幾位將軍指手畫腳,好像在商量什麽。便問張良:這些人在討論什麽呀?張良迴答說:陛下還用問,當然是謀反咯。劉邦聽後很納悶,天下剛剛平定,造哪門子反呀!留侯說:陛下分封功臣,賞的都是蕭何這些與你關係好的,殺的都是和你有過節的。他們懷疑自己得不到封賞,會被處決。
那怎麽辦?於是劉邦就把自己最痛恨的雍齒封侯了。消息傳開,將軍們熱議:連雍齒都能受封,我們呢?自然也不在話下了。開開心心地消除了疑慮。同樣的,如果趙匡胤殺了柴宗訓,中原地區的官民不會感覺奇怪;不殺,反而讓大家都能放下心來,安居樂業。社會秩序也能一如既往,不會產生很大的動蕩。周世宗提拔的文臣、武將,比如張永德、曹斌、符彥卿,還可以繼續為宋朝賣命,不會產生太大的心理負擔。
趙匡胤玩的是“禪讓”把戲,所以他要學曹丕,不能殺掉前朝皇帝,更何況人家老爸對他有大恩。所以呢,柴宗訓被趙匡胤冊封為鄭王,遷徙到房州生活。對於年輕貌美如花似玉的小符氏,趙匡胤也遵守自己的承諾,尊其為“周太後”,將她供養在西宮,讓她繼續過尊貴的生活。
過了十三年,年輕的柴宗訓也去世了,死時才20歲。聽到柴宗訓去世的消息,周太後傷心過度,頓時看破紅塵,於是出家修行。
符氏還有一個妹妹嫁給趙光義,不過在趙光義當皇帝之前就去世了,被追封為懿德皇後。
符氏一門三皇後被傳為佳話。
對於柴榮的其他兒子,趙匡胤就沒有這麽客氣了。
柴榮一生有七名兒子,長子柴宗誼,次子柴宗誠,三子柴宗諴都在柴榮生前被後漢隱帝劉承佑所殺,分別被追封為越王、吳王、韓王。這也是郭威和柴榮起兵造反的直接原因,後漢隱帝劉承佑殺了郭威和柴榮的家小,導致郭威絕後。最後周世祖郭威雖然奪得了天下,卻沒有子嗣來繼承皇位,不得不讓內侄柴榮來繼承。
柴榮第四子就是後周恭帝柴宗訓,生母大符皇後,繼母小符皇後。陳橋兵變的時候柴宗訓才7歲,當了一年皇帝就被迫禪位給了趙匡胤。趙匡胤降封柴宗訓為鄭王,遷往房州居住。趙匡胤還賜給柴氏“丹書鐵券”(免死金牌),保證柴氏子孫永享富貴,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柴榮第五子柴宗讓,又名柴熙讓。柴榮生前拜左驍衛上將軍,封燕國公。柴宗訓繼位後,封爵曹王。陳橋兵變時,柴宗讓的娘家寧氏見勢不妙,將其偷偷帶出宮外,隱姓埋名,過著普通人的生活。為了逃避趙匡胤的迫害,柴宗讓改姓寧,改名熙讓。另傳被當時著名的隱士陳摶收為弟子,改名柴明皇,號蟲二。一直活到宋真宗時期才去世。
柴榮第六子柴熙謹,封爵紀王,陳橋兵變時還隻是個幼童。根據記載,趙匡胤初入宮時,見宮嬪抱一小兒,問之,曰:“世宗子也”。時範質與趙普、潘美等侍側,趙匡胤對他們說:‘去之!’也就是殺掉的意思。
範質與趙普不敢迴答。潘美說:“臣與陛下北麵事世宗,勸陛下殺之,即負世宗;勸陛下不殺,則陛下必疑臣等。”
趙匡胤於是想出了一個解決方案:“與爾為侄。世宗子不可為爾子也。”
潘美一把將故人之子摟在懷裏,朝著趙匡胤深深一拜:感謝你八輩子祖宗。
這以後,君臣每天朝見,誰也不再提這件事,一個一本正經布置工作,一個不折不扣執行任務。平複後周李重進叛亂、擊潰南漢後主劉倀等,潘美一路越戰越勇,一仗比一仗打得漂亮。
潘美把虎口脫險的小朋友好生教養,起名潘惟正。惟正長大後做了一名紀檢幹部。他的兒子潘夙在官場打滾,起起伏伏。
柴榮第七子柴熙誨,原名柴宗炯,封爵蘄王。陳橋兵變時還是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侍衛們揣摩趙匡胤的心意,將蘄王抓起來欲予殺害。盧琰冒著生命危險勸諫宋太祖:“堯舜授受不廢朱均,今受周禪安得不存其後?”宋太祖就讓盧琰抱走小蘄王。後來盧琰把柴熙誨改名盧璿,收為養子。待其成年後,又把自己的女兒盧錦嫁給了他,因此盧璿既是養子,又是女婿。
盧璿一直陪同養父盧琰在浙江隱居。盧琰去世後,盧璿為其守孝十年,傳為一時美談。宋真宗時期,盧璿始入仕為官,晉封為武烈侯。今天浙江省永康、武義、東陽、仙居、縉去、浦江、龍遊等縣市的盧氏子孫,都將盧璿視為開山鼻祖。
另外不得不提的一個人是柴榮的親生父親柴守禮,陳橋兵變時尚在人世。還好柴守禮識時務,擁護趙匡胤登基稱帝,因此趙匡胤讓其風風光光地過完了下半生,公元967年,以太子少傅的名義去世。柴守禮有五個兒子,個個枝葉茂盛,故而兩宋所說的柴氏後人,其實都是柴守禮的子孫。
卻說趙匡胤這幾天心情不錯,他派到各地的使者們大都迴來了,基本上消息都不錯,最好的消息來自李重進。李重進接旨後,主動向趙匡胤請示,自己是否可以按照慣例以節度使身份到開封覲見新任皇帝,來個當麵謝恩?
趙匡胤都有點受寵若驚了。李重進是誰?那是早就有資格當天子的人【郭威外甥】,雖然被柴榮搶了先。但是一但名分定下,李重進就絕對守信,再不反悔。不僅從來沒有背叛過柴榮,而且終柴榮一朝,他都東征西討盡心竭力……那麽,李重進也會這樣對我嗎?
趙匡胤幸福地想了一小會兒。於是投桃報李,決定也給李重進一個天大的麵子——迴旨,以正式公文的方式:“君主元首,臣僚股肱,相隔雖遠,同為一體。君臣名份,恆久不變,朝覲之儀,豈在一時?”
就這樣,至少在表麵上,剛剛篡位成功的大宋天子和當時最強的藩鎮力量暫時互致敬意相安無事。這讓趙匡胤著實鬆了一大口氣。
不過誰也沒有料到,第一個公然跳出來不服趙匡胤的不是符彥卿也不是李重進,而是李筠。李筠,並州人,幼年從軍,以勇力著稱,史稱能開百斤硬弓。在後唐時期已經名揚軍界。到了郭威的手下,更被任命為昭義軍節度使,駐守潞州,以其一部之力抵擋整個北漢。大家還記得他當年怎樣把劉崇拖住,給柴榮爭取時間的吧?真是既忠且勇,但是他為人卻有一個極大的毛病,就是特別注重資曆。
當年的柴榮強不強?李筠就敢公然叫板!他擅自征用國家賦稅,招集天下亡命之徒,增強自己的實力。柴榮派來的監軍忍不住說了他幾句,他立即暴跳如雷,把監軍關進了大牢。
柴榮大怒,滿心想暴打他一頓,可那時柴榮正以傾國之力與南唐爭奪江北,無論如何都不敢讓後院起火,於是僅寫了份公文送到潞州,臭罵了李筠幾句了事。
這明明是柴榮顧全大局,沒跟李筠較真。可李筠卻認為自己極其強大、非常特殊,且無人強惹!連柴榮都要讓我三分,你趙匡胤一個提不起來的小不點,竟然想爬到我的頭上,憑什麽?
所以在接待趙匡胤派到潞州傳旨的使者時,李筠一肚子邪火無處排泄,態度極其惡劣,但還是以臣子之禮跪接了趙匡胤的聖旨,據說這是在他的兒子李守節和眾將士的苦勸之下,才勉強為之的。可是宴請使者時,他的舉動就讓所有人瞠目結舌了。他居然突然間拿出了一幅畫掛了起來,並且對著畫像傷心痛哭,沒完沒了。
當時沒有人不心驚肉跳,因為那幅畫上畫的居然是後周開國皇帝郭威!
大宋使者走後,李筠突然接到北漢皇帝劉鈞的一封密信(蠟書)。
劉鈞對他說,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李筠,我們合作吧。
關鍵時刻,李筠的兒子李守節站了出來,就算是為了他自己的命運,都得勸一勸他這位砍自家樹根的老爹了。問題其實多簡單,想想能和潞州結盟的人有幾個?都可靠嗎?北漢的劉鈞就算真心相助,他能敵得過趙匡胤嗎?而其他的人都在觀望,到頭來就隻有以潞州一州之力來和宋朝全國對抗,這樣能贏嗎?道理淺顯易懂,相信稍微有點智力的人都會知道該怎麽辦。但是前提卻有一點,那就是理智還在。麵對兒子的苦苦勸說,李筠的反應真是讓人哭笑不得。他居然這樣下令——很好,你說得都對。這樣吧,我派你去開封,你親自去見一下趙匡胤,給我探個虛實明白,也順便給他謝個恩。
李守節呆呆地看著自己的父親,他真的沒法相信,這命令竟然真的是他父親下的。父親想明白什麽呢?想看看趙匡胤是不是真的怕你,試試他會不會就此抓了你的兒子,殺了你的兒子嗎?
父命難為,可憐的李守節隻好告別家人,獨自進京去見一見新科皇帝趙匡胤。
而趙匡胤也沒有讓他失望,第一句話就差點讓他昏過去。
趙匡胤笑吟吟地問:“太子,汝為何而來?”
可憐的李守節被這迎頭一棒徹底打蒙了,他的解釋無非就是再表忠心,父親絕無二心,請您務必相信雲雲……趙匡胤笑了笑,說出了一句不像是出自天子之口的話:“歸告汝父,吾未為天子時,任汝自為之;吾既為天子,汝獨不能小讓吾耶?”像不像是小朋友之間爭個東西?這東西你原先不要,我拿了你又急,你就不能消消火,讓我一步?
然後他就把送到嘴邊的肥肉李守節放了。是的,為什麽要殺他呢?這孩子一點危險都沒有,放他迴去才最符合趙匡胤的利益。於是李守節平安迴到潞州,給他的父親帶去了趙匡胤這些非常“溫柔貼心”的話。
會說的不如會聽的,李筠馬上就明白了趙匡胤想幹什麽,他是絕對不會相信自己的!建隆元年4月,李筠正式造反。這時距離趙匡胤稱帝才剛剛過去一百多天。
首先,他派人四處出擊,廣為收集、編輯了大量趙匡胤的反麵教材。比如說趙匡胤怎樣對柴榮忘恩負義,用卑鄙可恥的陰謀篡奪了後周的江山,怎樣欺負可憐的孤兒寡婦等等等等,從根本上追究宋朝的不合法性;然後再大力深挖趙匡胤家族都是怎樣的出身渺小,根本就不配做皇帝,希望以此來喚醒民眾們沉睡的激情,來跟他一起造反。
第二,他辦了件實際點的事。他把宋朝派來的監軍綁了,送給了太原的劉鈞,以此請劉鈞確信,這一次他是認真的,破釜沉舟,絕不迴頭了;
第三,李筠還要聯絡後蜀的孟昶,他派人秘密穿越陝西,前去結盟,但是很不幸,他的使者雖然沒有背叛他,但是卻被宋朝的邊防卡給逮到了……
公元960年4月,打著為後周報仇複國旗號的李筠率先動手了,不管他之前做過哪些腦筋短路的事,隻要一迴到戰場,他作為一個傑出統帥的本能就指引著他取得了一個重大的勝利。
一戰即奪取了澤州城。
澤州,在潞州之西,麵向太行山,這時李筠的局勢好得無以倫比——隻要衝上太行,趙匡胤就再也沒有辦法阻止他。李筠以太行之險,一衝而下,直接就可以占據黃河上遊,進而控製沿岸的永豐、河陽等重要糧倉,斷絕宋朝都城開封的漕運之路。
國家無糧,那是最致命的、無可救藥的硬傷,別說趙匡胤剛剛得國,人心不附。就算是他已經根深蒂固都沒法維持統治!
消息傳來,趙匡胤慌了,立即命令駐兵河北的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石守信與殿前副都點檢高懷德立即率軍火速進討。一定要快。“勿縱李筠下太行山,急進師扼其關隘,破之必矣!”
而這時,又傳來了一個更壞的消息,北漢皇帝劉鈞已經親自率軍出太原,來援助李筠了。
劉鈞聽到李筠反叛的消息,馬上就派人帶信過來。說是要以北漢精銳之師禦駕親征支持李筠。李筠大為高興,怎麽說劉鈞也是一國之君,這麽給麵子,那就等等他吧。
可是一見麵,李筠大失所望。他可真的沒想到,幾年不見,北漢已經徹底貧困!堂堂的皇帝陛下隻帶來了幾千人馬,而且人疲馬瘦,軍容不整。別說軍隊了,連他的鑾駕都寒酸得要命。就這樣,劉鈞還大擺架子,要李筠以臣子之禮覲見!那天李筠的神經一定是在極度憤怒之後突然短路了,他真的以臣子之禮拜見了北漢皇帝劉鈞,而劉鈞投桃報李,封其為西平王。【到底是劉鈞幫李筠,還是李筠幫劉鈞?】
還有一個問題是契丹,劉鈞這些年靠著契丹過日子,這時候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外國幹爹,想給李筠也介紹一下。沒想到李筠一口拒絕,李筠不服趙匡胤,不等於他就服契丹,劉鈞不知道怎麽想的!
就這樣,雙方繼續合作,李筠從北漢那裏得到的全部好處就是:幾千名賣相不佳的士兵、一個西平王頭銜,外加一個叫盧讚的監軍。
真是悲哀!
但悲哀的事情還在後邊,石守信和高懷德馬上就到了,在結盟地點太平驛不遠的長平附近,雙方第一次接戰,潞州的叛軍居然被打敗了,損失近三千人,還丟了外圍重要據點大會寨。
這都沒什麽,一次小勝負而已,但接下來的就是重要軍情了,宋朝駐真定的二號軍事人物殿前都點檢慕容延釗以及彰德軍留後王全斌已經出動,正向潞州迅速靠攏,並且陝西、京西諸道兵馬也已經完成集結。
形勢劇變,李筠壓力驟增,這時他有些慌了,他一邊命令潞州的長子李守節加強警戒,一定要守住老巢。一邊自己更加小心謹慎。他的應對辦法就是收縮兵力,時刻戒備。
就這樣,太行山就在他的眼前,可是這座山的意義乃至形狀都與以前不一樣了,再不要提什麽捷足先登順勢而下奪取黃河掌控開封,眼前的這座高山,是上天恩賜與他,讓他守住眼前的戰果,保存實力的最佳天險。
這時趙匡胤也打出了自己手裏所有的底牌。並且他本人也於5月21日率禁軍從開封出發,24日到達滎陽,急速渡過黃河,直撲巍峨險峻的太行山。
出開封前,趙匡胤已經作了最壞的打算,他悄悄地把弟弟趙光義叫過來,小聲吩咐——“是行也,朕勝,自不待言;如不利,則使趙普分兵守河陽,別作一家計較。”
請仔細分析這些話裏的內蘊,為什麽要說“如不利,則使趙普分兵守河陽……”?為什麽不是趙匡胤本人來下令如何應對?因為趙匡胤已經決心與李筠決一死戰,不勝即死,絕無二誌!而且他非常清楚,自己家裏的人都太嫩了,連最年長的二弟光義都挑不起大梁,真要到了那一步,都得倚仗趙普來支撐危局才行……就這樣,趙匡胤率領大軍,不顧一切衝上了太行山!
史稱“山路險峻多石,帝先於馬上負數石,將士因爭負之,即日平為大道”,全軍迅速翻越巍巍太行,出乎潞州軍意料之外,突然出現在澤州城下。
戰局至此,李筠已經徹底失敗了,他唯一的機會已經在他稍微猶豫的時候從他的指縫中迅速溜走。而且他沒有料到,趙匡胤敢在剛剛建國,人心未定的時候遠離國都,禦駕親征。這嚴重打擊了潞州軍的士氣,隨後在澤州城南爆發的第一場主力決戰中,李筠近三萬人的大軍被石守信、高懷德所部擊潰,李筠狼狽逃迴澤州城,迴城之後才知道,北漢派來的監軍盧讚,還有北漢的河陽節度使範守圖,連同那幾千個老弱病殘的北漢兵都被宋朝的軍隊給哢嚓了。直到這時,李筠才體會出劉鈞還有那些北漢的朋友對他是真心實意的,人家為了他,把命都搭上了,這樣的誠意還不夠嗎?
就算是為了這些死去的朋友,他也得繼續戰鬥,絕不投降!
就在這時,趙匡胤又收到一個讓他差點昏過去的消息——李重進反了。
當然,所有的妥帖都是靠實力加持的,絕對不是一枕黃粱就能美夢成真的。在這次變天行動中,手握禁軍精銳騎兵的高懷德堅定不移地站在趙匡胤一邊,和其他兄弟一起共同發力,這才將趙匡胤推上了寶座。
趙匡胤上台後,任命自己的好哥哥慕容延釗做了殿前都點檢,自己的好弟弟高懷德做了殿前副都點檢。當上禁軍二把手的高懷德不久就移師滑州,充任關南副都部署,開始睜大眼睛盯著那些蠢蠢欲動的強藩勁旅。
柴榮去世之前將幼主托付給趙匡胤,趙匡胤卻趁機奪了他的江山,這在當時看來是非常不地道的,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引起天下人的仇視,到時候再來一場十八路諸侯共伐叛賊的鬧劇,恐怕趙匡胤也支撐不了。趙匡胤為了安撫人心,發動兵變之後,對滿朝文武大臣並無加害之意【韓通除外】,對幼主和皇太後也非常善待,因此贏得了天下人的同情,反抗的聲音自然很小。
陳橋兵變的時候趙匡胤的官職是禁軍殿前司都點檢,是禁軍最高統帥【韓通除外】。而後周的小皇帝柴宗訓隻有七歲。小皇帝生母已死,但外祖父天雄軍節度使、魏王符彥卿還在。
符彥卿應該是趙匡胤麵前最大的障礙,但問題是符彥卿雖是後周外戚,也同樣和趙家是姻親,符彥卿有個女兒年前嫁給了趙光義。趙光義邂逅彥卿女,是故意是巧合,現在也不得而知。兩方都有姻親關係,符彥卿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做任何表示。
其實,陳橋兵變已不是第一次上演,後周的建立者郭威,就是被手下弟兄們黃袍加身的,郭威的兒子被後漢的皇帝殺光了,死後把皇位傳給了內侄兼養子柴榮。柴榮也有私心,後周太祖是郭威,柴榮是郭威的養子,已經改姓郭,叫郭榮。郭威死後,順利當上後周皇帝的柴榮就把姓改了迴來,這是很不地道的做法,所以柴榮39歲英年早逝,兒子的皇位被趙匡胤搶了,也是報應。
建隆三年,趙匡胤將柴宗訓遷往房陵居住。房陵在今天湖北省西北部,據《史記》記載,房陵“縱橫千裏,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一個閉塞、寧靜的地方。兩百多年前,唐中宗李顯被武則天廢黜,就是囚禁在房陵。趙匡胤把柴宗訓安置在這裏,遠離政治中心,實際上有監視、防範的意圖在裏麵。
宋太祖能夠當上天子,靠的是有勇有謀、身先士卒,但也離不開周世宗對他的賞識、提拔。高平之戰、淮南之戰,顯德六年的北伐,一係列戰役使趙匡胤的地位不斷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是柴榮給了他發揮才能的平台。一個人再有本事,沒有伯樂,沒有良機,也隻能懷才不遇,難有出頭之日。在生命的最後關頭,看到“點檢做天子”的木牌,周世宗任命趙匡胤為檢校太尉、殿前都點檢,可以說是高度信任了。可是趙匡胤卻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實際行動辜負了周世宗。
趙匡胤把不殺前朝宗室作為祖訓,這在中國曆史上並不多見。南北朝以來,改朝換代的新皇帝,往往會把前朝統治者肉體消滅。隋文帝登基,北周皇族被殺戮殆盡;李淵受禪,隋恭帝命不久矣;唐哀宗亡了國,隨之而來的就是朱溫的鴆酒。康熙四十七年,流落民間的崇禎皇五子朱慈煥被找到了,雖然他已經七十五歲高齡,且完全沒有反清複明的行動,但清政府依然舉起屠刀,把他淩遲處死。
柴宗訓身為前朝皇帝,毋庸置疑,是宋太祖最想殺的人,這也是人盡皆知的事情。現在趙匡胤放過他,不予加害,可以體現出自己的仁慈之心,對我威脅最大的人我尚且不殺,還會放任手下加害普通百姓嗎?會加害其它前朝舊臣嗎?更不會了。
就像西漢初年的一天,漢高祖剛剛走出洛陽南宮,就在橋上看見幾位將軍指手畫腳,好像在商量什麽。便問張良:這些人在討論什麽呀?張良迴答說:陛下還用問,當然是謀反咯。劉邦聽後很納悶,天下剛剛平定,造哪門子反呀!留侯說:陛下分封功臣,賞的都是蕭何這些與你關係好的,殺的都是和你有過節的。他們懷疑自己得不到封賞,會被處決。
那怎麽辦?於是劉邦就把自己最痛恨的雍齒封侯了。消息傳開,將軍們熱議:連雍齒都能受封,我們呢?自然也不在話下了。開開心心地消除了疑慮。同樣的,如果趙匡胤殺了柴宗訓,中原地區的官民不會感覺奇怪;不殺,反而讓大家都能放下心來,安居樂業。社會秩序也能一如既往,不會產生很大的動蕩。周世宗提拔的文臣、武將,比如張永德、曹斌、符彥卿,還可以繼續為宋朝賣命,不會產生太大的心理負擔。
趙匡胤玩的是“禪讓”把戲,所以他要學曹丕,不能殺掉前朝皇帝,更何況人家老爸對他有大恩。所以呢,柴宗訓被趙匡胤冊封為鄭王,遷徙到房州生活。對於年輕貌美如花似玉的小符氏,趙匡胤也遵守自己的承諾,尊其為“周太後”,將她供養在西宮,讓她繼續過尊貴的生活。
過了十三年,年輕的柴宗訓也去世了,死時才20歲。聽到柴宗訓去世的消息,周太後傷心過度,頓時看破紅塵,於是出家修行。
符氏還有一個妹妹嫁給趙光義,不過在趙光義當皇帝之前就去世了,被追封為懿德皇後。
符氏一門三皇後被傳為佳話。
對於柴榮的其他兒子,趙匡胤就沒有這麽客氣了。
柴榮一生有七名兒子,長子柴宗誼,次子柴宗誠,三子柴宗諴都在柴榮生前被後漢隱帝劉承佑所殺,分別被追封為越王、吳王、韓王。這也是郭威和柴榮起兵造反的直接原因,後漢隱帝劉承佑殺了郭威和柴榮的家小,導致郭威絕後。最後周世祖郭威雖然奪得了天下,卻沒有子嗣來繼承皇位,不得不讓內侄柴榮來繼承。
柴榮第四子就是後周恭帝柴宗訓,生母大符皇後,繼母小符皇後。陳橋兵變的時候柴宗訓才7歲,當了一年皇帝就被迫禪位給了趙匡胤。趙匡胤降封柴宗訓為鄭王,遷往房州居住。趙匡胤還賜給柴氏“丹書鐵券”(免死金牌),保證柴氏子孫永享富貴,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柴榮第五子柴宗讓,又名柴熙讓。柴榮生前拜左驍衛上將軍,封燕國公。柴宗訓繼位後,封爵曹王。陳橋兵變時,柴宗讓的娘家寧氏見勢不妙,將其偷偷帶出宮外,隱姓埋名,過著普通人的生活。為了逃避趙匡胤的迫害,柴宗讓改姓寧,改名熙讓。另傳被當時著名的隱士陳摶收為弟子,改名柴明皇,號蟲二。一直活到宋真宗時期才去世。
柴榮第六子柴熙謹,封爵紀王,陳橋兵變時還隻是個幼童。根據記載,趙匡胤初入宮時,見宮嬪抱一小兒,問之,曰:“世宗子也”。時範質與趙普、潘美等侍側,趙匡胤對他們說:‘去之!’也就是殺掉的意思。
範質與趙普不敢迴答。潘美說:“臣與陛下北麵事世宗,勸陛下殺之,即負世宗;勸陛下不殺,則陛下必疑臣等。”
趙匡胤於是想出了一個解決方案:“與爾為侄。世宗子不可為爾子也。”
潘美一把將故人之子摟在懷裏,朝著趙匡胤深深一拜:感謝你八輩子祖宗。
這以後,君臣每天朝見,誰也不再提這件事,一個一本正經布置工作,一個不折不扣執行任務。平複後周李重進叛亂、擊潰南漢後主劉倀等,潘美一路越戰越勇,一仗比一仗打得漂亮。
潘美把虎口脫險的小朋友好生教養,起名潘惟正。惟正長大後做了一名紀檢幹部。他的兒子潘夙在官場打滾,起起伏伏。
柴榮第七子柴熙誨,原名柴宗炯,封爵蘄王。陳橋兵變時還是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侍衛們揣摩趙匡胤的心意,將蘄王抓起來欲予殺害。盧琰冒著生命危險勸諫宋太祖:“堯舜授受不廢朱均,今受周禪安得不存其後?”宋太祖就讓盧琰抱走小蘄王。後來盧琰把柴熙誨改名盧璿,收為養子。待其成年後,又把自己的女兒盧錦嫁給了他,因此盧璿既是養子,又是女婿。
盧璿一直陪同養父盧琰在浙江隱居。盧琰去世後,盧璿為其守孝十年,傳為一時美談。宋真宗時期,盧璿始入仕為官,晉封為武烈侯。今天浙江省永康、武義、東陽、仙居、縉去、浦江、龍遊等縣市的盧氏子孫,都將盧璿視為開山鼻祖。
另外不得不提的一個人是柴榮的親生父親柴守禮,陳橋兵變時尚在人世。還好柴守禮識時務,擁護趙匡胤登基稱帝,因此趙匡胤讓其風風光光地過完了下半生,公元967年,以太子少傅的名義去世。柴守禮有五個兒子,個個枝葉茂盛,故而兩宋所說的柴氏後人,其實都是柴守禮的子孫。
卻說趙匡胤這幾天心情不錯,他派到各地的使者們大都迴來了,基本上消息都不錯,最好的消息來自李重進。李重進接旨後,主動向趙匡胤請示,自己是否可以按照慣例以節度使身份到開封覲見新任皇帝,來個當麵謝恩?
趙匡胤都有點受寵若驚了。李重進是誰?那是早就有資格當天子的人【郭威外甥】,雖然被柴榮搶了先。但是一但名分定下,李重進就絕對守信,再不反悔。不僅從來沒有背叛過柴榮,而且終柴榮一朝,他都東征西討盡心竭力……那麽,李重進也會這樣對我嗎?
趙匡胤幸福地想了一小會兒。於是投桃報李,決定也給李重進一個天大的麵子——迴旨,以正式公文的方式:“君主元首,臣僚股肱,相隔雖遠,同為一體。君臣名份,恆久不變,朝覲之儀,豈在一時?”
就這樣,至少在表麵上,剛剛篡位成功的大宋天子和當時最強的藩鎮力量暫時互致敬意相安無事。這讓趙匡胤著實鬆了一大口氣。
不過誰也沒有料到,第一個公然跳出來不服趙匡胤的不是符彥卿也不是李重進,而是李筠。李筠,並州人,幼年從軍,以勇力著稱,史稱能開百斤硬弓。在後唐時期已經名揚軍界。到了郭威的手下,更被任命為昭義軍節度使,駐守潞州,以其一部之力抵擋整個北漢。大家還記得他當年怎樣把劉崇拖住,給柴榮爭取時間的吧?真是既忠且勇,但是他為人卻有一個極大的毛病,就是特別注重資曆。
當年的柴榮強不強?李筠就敢公然叫板!他擅自征用國家賦稅,招集天下亡命之徒,增強自己的實力。柴榮派來的監軍忍不住說了他幾句,他立即暴跳如雷,把監軍關進了大牢。
柴榮大怒,滿心想暴打他一頓,可那時柴榮正以傾國之力與南唐爭奪江北,無論如何都不敢讓後院起火,於是僅寫了份公文送到潞州,臭罵了李筠幾句了事。
這明明是柴榮顧全大局,沒跟李筠較真。可李筠卻認為自己極其強大、非常特殊,且無人強惹!連柴榮都要讓我三分,你趙匡胤一個提不起來的小不點,竟然想爬到我的頭上,憑什麽?
所以在接待趙匡胤派到潞州傳旨的使者時,李筠一肚子邪火無處排泄,態度極其惡劣,但還是以臣子之禮跪接了趙匡胤的聖旨,據說這是在他的兒子李守節和眾將士的苦勸之下,才勉強為之的。可是宴請使者時,他的舉動就讓所有人瞠目結舌了。他居然突然間拿出了一幅畫掛了起來,並且對著畫像傷心痛哭,沒完沒了。
當時沒有人不心驚肉跳,因為那幅畫上畫的居然是後周開國皇帝郭威!
大宋使者走後,李筠突然接到北漢皇帝劉鈞的一封密信(蠟書)。
劉鈞對他說,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李筠,我們合作吧。
關鍵時刻,李筠的兒子李守節站了出來,就算是為了他自己的命運,都得勸一勸他這位砍自家樹根的老爹了。問題其實多簡單,想想能和潞州結盟的人有幾個?都可靠嗎?北漢的劉鈞就算真心相助,他能敵得過趙匡胤嗎?而其他的人都在觀望,到頭來就隻有以潞州一州之力來和宋朝全國對抗,這樣能贏嗎?道理淺顯易懂,相信稍微有點智力的人都會知道該怎麽辦。但是前提卻有一點,那就是理智還在。麵對兒子的苦苦勸說,李筠的反應真是讓人哭笑不得。他居然這樣下令——很好,你說得都對。這樣吧,我派你去開封,你親自去見一下趙匡胤,給我探個虛實明白,也順便給他謝個恩。
李守節呆呆地看著自己的父親,他真的沒法相信,這命令竟然真的是他父親下的。父親想明白什麽呢?想看看趙匡胤是不是真的怕你,試試他會不會就此抓了你的兒子,殺了你的兒子嗎?
父命難為,可憐的李守節隻好告別家人,獨自進京去見一見新科皇帝趙匡胤。
而趙匡胤也沒有讓他失望,第一句話就差點讓他昏過去。
趙匡胤笑吟吟地問:“太子,汝為何而來?”
可憐的李守節被這迎頭一棒徹底打蒙了,他的解釋無非就是再表忠心,父親絕無二心,請您務必相信雲雲……趙匡胤笑了笑,說出了一句不像是出自天子之口的話:“歸告汝父,吾未為天子時,任汝自為之;吾既為天子,汝獨不能小讓吾耶?”像不像是小朋友之間爭個東西?這東西你原先不要,我拿了你又急,你就不能消消火,讓我一步?
然後他就把送到嘴邊的肥肉李守節放了。是的,為什麽要殺他呢?這孩子一點危險都沒有,放他迴去才最符合趙匡胤的利益。於是李守節平安迴到潞州,給他的父親帶去了趙匡胤這些非常“溫柔貼心”的話。
會說的不如會聽的,李筠馬上就明白了趙匡胤想幹什麽,他是絕對不會相信自己的!建隆元年4月,李筠正式造反。這時距離趙匡胤稱帝才剛剛過去一百多天。
首先,他派人四處出擊,廣為收集、編輯了大量趙匡胤的反麵教材。比如說趙匡胤怎樣對柴榮忘恩負義,用卑鄙可恥的陰謀篡奪了後周的江山,怎樣欺負可憐的孤兒寡婦等等等等,從根本上追究宋朝的不合法性;然後再大力深挖趙匡胤家族都是怎樣的出身渺小,根本就不配做皇帝,希望以此來喚醒民眾們沉睡的激情,來跟他一起造反。
第二,他辦了件實際點的事。他把宋朝派來的監軍綁了,送給了太原的劉鈞,以此請劉鈞確信,這一次他是認真的,破釜沉舟,絕不迴頭了;
第三,李筠還要聯絡後蜀的孟昶,他派人秘密穿越陝西,前去結盟,但是很不幸,他的使者雖然沒有背叛他,但是卻被宋朝的邊防卡給逮到了……
公元960年4月,打著為後周報仇複國旗號的李筠率先動手了,不管他之前做過哪些腦筋短路的事,隻要一迴到戰場,他作為一個傑出統帥的本能就指引著他取得了一個重大的勝利。
一戰即奪取了澤州城。
澤州,在潞州之西,麵向太行山,這時李筠的局勢好得無以倫比——隻要衝上太行,趙匡胤就再也沒有辦法阻止他。李筠以太行之險,一衝而下,直接就可以占據黃河上遊,進而控製沿岸的永豐、河陽等重要糧倉,斷絕宋朝都城開封的漕運之路。
國家無糧,那是最致命的、無可救藥的硬傷,別說趙匡胤剛剛得國,人心不附。就算是他已經根深蒂固都沒法維持統治!
消息傳來,趙匡胤慌了,立即命令駐兵河北的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石守信與殿前副都點檢高懷德立即率軍火速進討。一定要快。“勿縱李筠下太行山,急進師扼其關隘,破之必矣!”
而這時,又傳來了一個更壞的消息,北漢皇帝劉鈞已經親自率軍出太原,來援助李筠了。
劉鈞聽到李筠反叛的消息,馬上就派人帶信過來。說是要以北漢精銳之師禦駕親征支持李筠。李筠大為高興,怎麽說劉鈞也是一國之君,這麽給麵子,那就等等他吧。
可是一見麵,李筠大失所望。他可真的沒想到,幾年不見,北漢已經徹底貧困!堂堂的皇帝陛下隻帶來了幾千人馬,而且人疲馬瘦,軍容不整。別說軍隊了,連他的鑾駕都寒酸得要命。就這樣,劉鈞還大擺架子,要李筠以臣子之禮覲見!那天李筠的神經一定是在極度憤怒之後突然短路了,他真的以臣子之禮拜見了北漢皇帝劉鈞,而劉鈞投桃報李,封其為西平王。【到底是劉鈞幫李筠,還是李筠幫劉鈞?】
還有一個問題是契丹,劉鈞這些年靠著契丹過日子,這時候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外國幹爹,想給李筠也介紹一下。沒想到李筠一口拒絕,李筠不服趙匡胤,不等於他就服契丹,劉鈞不知道怎麽想的!
就這樣,雙方繼續合作,李筠從北漢那裏得到的全部好處就是:幾千名賣相不佳的士兵、一個西平王頭銜,外加一個叫盧讚的監軍。
真是悲哀!
但悲哀的事情還在後邊,石守信和高懷德馬上就到了,在結盟地點太平驛不遠的長平附近,雙方第一次接戰,潞州的叛軍居然被打敗了,損失近三千人,還丟了外圍重要據點大會寨。
這都沒什麽,一次小勝負而已,但接下來的就是重要軍情了,宋朝駐真定的二號軍事人物殿前都點檢慕容延釗以及彰德軍留後王全斌已經出動,正向潞州迅速靠攏,並且陝西、京西諸道兵馬也已經完成集結。
形勢劇變,李筠壓力驟增,這時他有些慌了,他一邊命令潞州的長子李守節加強警戒,一定要守住老巢。一邊自己更加小心謹慎。他的應對辦法就是收縮兵力,時刻戒備。
就這樣,太行山就在他的眼前,可是這座山的意義乃至形狀都與以前不一樣了,再不要提什麽捷足先登順勢而下奪取黃河掌控開封,眼前的這座高山,是上天恩賜與他,讓他守住眼前的戰果,保存實力的最佳天險。
這時趙匡胤也打出了自己手裏所有的底牌。並且他本人也於5月21日率禁軍從開封出發,24日到達滎陽,急速渡過黃河,直撲巍峨險峻的太行山。
出開封前,趙匡胤已經作了最壞的打算,他悄悄地把弟弟趙光義叫過來,小聲吩咐——“是行也,朕勝,自不待言;如不利,則使趙普分兵守河陽,別作一家計較。”
請仔細分析這些話裏的內蘊,為什麽要說“如不利,則使趙普分兵守河陽……”?為什麽不是趙匡胤本人來下令如何應對?因為趙匡胤已經決心與李筠決一死戰,不勝即死,絕無二誌!而且他非常清楚,自己家裏的人都太嫩了,連最年長的二弟光義都挑不起大梁,真要到了那一步,都得倚仗趙普來支撐危局才行……就這樣,趙匡胤率領大軍,不顧一切衝上了太行山!
史稱“山路險峻多石,帝先於馬上負數石,將士因爭負之,即日平為大道”,全軍迅速翻越巍巍太行,出乎潞州軍意料之外,突然出現在澤州城下。
戰局至此,李筠已經徹底失敗了,他唯一的機會已經在他稍微猶豫的時候從他的指縫中迅速溜走。而且他沒有料到,趙匡胤敢在剛剛建國,人心未定的時候遠離國都,禦駕親征。這嚴重打擊了潞州軍的士氣,隨後在澤州城南爆發的第一場主力決戰中,李筠近三萬人的大軍被石守信、高懷德所部擊潰,李筠狼狽逃迴澤州城,迴城之後才知道,北漢派來的監軍盧讚,還有北漢的河陽節度使範守圖,連同那幾千個老弱病殘的北漢兵都被宋朝的軍隊給哢嚓了。直到這時,李筠才體會出劉鈞還有那些北漢的朋友對他是真心實意的,人家為了他,把命都搭上了,這樣的誠意還不夠嗎?
就算是為了這些死去的朋友,他也得繼續戰鬥,絕不投降!
就在這時,趙匡胤又收到一個讓他差點昏過去的消息——李重進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