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亡國之君,一代“詞宗”李煜的《虞美人》,既給世人留下了一篇傳誦千古的詩詞佳作,更讓後人從字裏行間體會到亡國之君麵對國破家亡的無奈與辛酸。


    李煜的無奈、屈辱、恐懼……種種難以向他人傾訴的心態躍然紙上,引起後人深深的喟歎和同情。


    不過李煜的天下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他爺爺李昪從別人手裏搶過來的!李煜值得同情,那被他爺爺搶了天下的楊氏子孫誰來同情?難道爺爺搶了人家的東西,兩代以後就覺得理所當然是自己的了?怪不得大家都想做皇帝:因為搶到就是賺到!


    相傳李昪家門前有顆梨樹,結一個果子,大如升,李昪父親與鄰裏一起剖開食之,發現有赤蛇在果實中,眾人大驚。赤蛇遊進李昪母親的床榻下,李昪母親不久懷孕,生下了他。


    李昪原姓潘,小字彭奴,是徐州人(一說浙江湖州吉安人),其父曾為吉安的一名低級官吏,在烽火連天的戰亂中,彭奴淪落為孤兒。後來吳國大將李神福攻打杭州,路經湖州時擄獲了一些人口,彭奴也在其中。李神福見彭奴清秀乖巧,便將其帶迴家中收作家奴,並改姓李。


    李神通是吳國創始人楊行密的愛將,楊行密經常到他家中,一次無意中見到彭奴,喜歡得不得了,便奪人所愛,收彭奴為養子,改姓楊。


    然而楊行密的幾個兒子不能容他,一個勁地排擠他。楊行密找到心腹徐溫,將彭奴轉手給他為養子,並改姓徐。


    徐溫有六個親子,依次為徐知訓、徐知詢、徐知誨、徐知諫、徐知證、徐知諤,彭奴加入徐家後,便隨著“知”字輩,取名徐知誥。


    徐知誥天資聰穎,侍奉徐溫如父,徐溫妻李氏因為與李神通同姓,所以對徐知誥也照顧有加。徐知誥有一次隨徐溫出行,為一點小事惹得徐溫生氣,徐溫拿起鞭子抽他,攆他走。迴家時,徐溫發現徐知誥跪拜在門口迎接他。徐溫問道:“你怎麽還在這裏?”徐知誥哭著說:“我一個小孩,離了父母怎麽辦啊!父親生氣不要我了,我隻好迴來找母親,這也是人之常情啊。”徐溫於是更加憐愛他。


    徐知誥喜歡讀書、騎射,立誌將來能有作為。十歲時的詩作《詠新竹》中寫道:


    棲鳳枝梢猶軟弱,


    化龍形狀已依稀。


    鬥轉星移,韶光荏苒。徐知誥走出了少年時代以後,很快就出息成一個精明幹練的青年,據史書記載,他身長七尺,方額隆準,修上短下,聲如洪鍾,在同輩子弟中卓爾不群。後由徐溫作主,與升州刺史王戎的女兒結為夫妻。


    盡管徐知誥已經長大成人,但他對養父養母仍像少年時代那樣恭順孝敬,每日晨昏定時請安。在徐知誥的影響和帶動下,性情溫順的王氏對公婆也竭盡孝道。倘遇二老身體不適,他們更是關懷備至。一次徐溫患了重病,多日臥床不起,他的六個親生兒子互相推諉,誰都不願留在病榻旁守護。隻有徐知誥和妻子王氏日以繼夜悉心護理,親自煎湯喂藥。時近半年,徐溫大病痊愈,王氏卻因操勞過度大病臥床,診治無效身亡。


    王氏病故,徐溫異常悲痛。論人品和才幹,徐溫的幾個親生兒子都不如他。於是徐溫又給徐知誥續了家室宋福金。宋氏係江夏人宋韋滔之女,幼年流離於亂兵之中,為王戎收留。後隨王戎女兒來到徐知誥身邊,王女去世後宋氏便成了繼室。


    有一次徐府子弟大擺酒宴,按照長幼尊卑依次給徐溫拜壽。席間徐溫借題發揮,縱論孝道。當著眾多親友的麵,不厭其煩地表彰徐知誥的孝行;同時又半是勸誡半是警告,諄諄教誨親生諸子:“別看徐知誥與汝等不是一奶同胞,但自從他來到我家以後,待我就像生身之父,甚至比對生身之父還親。汝等切勿與他貌合神離,定要親如手足,風雨同舟共撐家業。”事後徐溫又致書楊行密,誇耀徐知誥德才非凡,喜愛之情躍然紙上。楊行密一聽大喜過望。他既為自己有伯樂之識而自豪,又為徐知誥有千裏馬之才而慶幸。他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逢人就講:“徐知誥是個俊傑,眾將的兒子中沒有人比得上他。”楊行密慧眼識英雄,但他死也不會想到,徐知誥(李昪)和他的兒子李璟,數十年後會做出逼迫楊氏族人亂倫,乃至滅絕楊氏宗門的禽獸惡行來!


    徐溫是吳國有名的權臣,楊行密在世時,他信誓旦旦,楊行密一死,他就不怎麽安分了,沒過幾年便夥同另一權臣張顥殺死楊行密的繼承人楊渥,另立楊渥之弟楊隆演為國君。


    楊隆演在位前期,徐溫與張顥為了權利打得火熱,最終徐溫除掉張顥,成為吳國實際主宰者。掌握軍政大權後,徐溫劃出六個州建立齊國,封齊國公,在金陵(今江蘇南京)建立了新的根據地。同時,徐溫提拔長子徐知訓為執政,自己則遷至金陵,遙控吳國朝政。用養子徐知誥為樓船副使,防遏升州。


    後來徐知誥被提拔為潤州(今江蘇鎮江)團練使,手中握有重兵。吳天佑十五年(918年)六月,徐知訓因為在朝中為非作歹,被副都統朱瑾殺死。徐知誥聞訊後從潤州帶兵殺入廣陵,接管了朝政。此後,徐知誥與徐溫一個在廣陵主持政務,一個在金陵營建新都,為篡位做準備。


    徐知誥認為,吳國自楊行密創建以來,根深蒂固,貿然改朝換代,必定會引起軒然大波。為此徐知誥一反徐知訓的作為,恭恭敬敬地事奉吳王楊隆演,並且非常謙卑地對待士大夫,宋齊丘、駱知祥、王令謀等人都成了他的重要謀士,其他流落在境內的士人也都加以任用。徐知誥還經常派人到民間了解疾苦,遇有婚喪匱乏的,便設法予以周濟,因此贏得了人們的好感。盡管徐溫身居金陵遙秉大政,但人心大多已歸向徐知誥。


    楊隆演死後,徐溫父子又立楊行密的第四子楊溥為吳王。在徐溫、徐知誥的再三勸進下,楊溥稱帝,這是徐氏取代楊氏的一個陰招。隻有楊溥當了皇帝,徐氏父子才能封王,地位才能進一步提升;也隻有楊溥當了皇帝,徐氏父子才能逼迫其禪讓,通過和平手段堂而皇之地謀朝篡位。


    公元927年(順義七年),徐知誥宴請徐知詢,以金鍾盛酒,向徐知詢勸酒道:“希望弟弟能活一千歲。”徐知詢懷疑酒中有毒,便倒出一半給徐知誥道:“我願意和哥哥各享五百歲。”徐知誥大驚失色一時語塞。


    兩人僵持不下,你推我讓不知所措。這時伶人申漸高搶過兩個酒杯一飲而盡,接著端著酒杯離開,兩人愕然在堂。事後徐知誥派人送去解藥,但為時已晚,申漸高已經頭部潰爛而死了。


    徐知詢心知肚明,此後對徐知誥加倍提防。


    公元927年,徐溫病逝,時年六十六歲,追封齊王。徐知詢被徐知誥控製起來,自此吳國大權落在了徐溫的養子徐知誥手中。


    公元936年,萬事俱備的徐知誥終於按捺不住稱帝之心了。可是吳帝楊溥正當年,既無過失(傀儡皇帝有個屁過失),又無疾病,徐知誥不想等到楊溥死後再篡位,便決定找幾位重量級的代表勸說楊溥讓位。


    此時經過政治清洗和時間淘汰,當年的楊氏集團原始股東隻剩下鎮南軍節度使李德誠和德勝軍節度使周本最有份量,且兩人當初都是趙鍠的部下。


    周本是個比較純粹的武將,本來不想摻合,可是架不住家人苦勸,隻得硬著頭皮擔綱勸進大事。


    經過多年政治風雨洗禮的李德誠早已不是當年的小給使了,他得為自己的家族和部屬考慮。在他看來自己和楊家的那點兒恩義,在為楊家效命的歲月裏還得差不多了。而且自己不僅是楊家的女婿,也是徐氏的親家,兩頭都一樣,背著抱著一邊沉。因此他沒有什麽心理負擔地接受了徐知誥的重托,衝在了勸進隊伍的前列。


    勸進使團先是到揚州盛讚徐知誥的功德,忽悠楊溥主動效法堯舜,千萬不要戀棧毫無意義的傀儡帝位。事已至此,楊溥還能說什麽呢?


    然後勸進使團又來到金陵,恭請徐知誥接受禪讓。徐知誥是個講究的人,作戲得作全套,明明是自己指使的,還要裝模作樣地多次拒絕,然後才勉為其難地接受。在這個過程中,老李同誌無疑將自己的戲精天賦發揮到了極致,哭著鬧著非要徐知誥接受天命,為天下蒼生造福,搞得徐知誥不接受都不行。


    老李的戲演過了,徐知誥的謀主宋齊丘看不下去,就對他的兒子李建勳說:“令尊是吳國元勳,怎麽能這樣沒節操呢?“宋齊丘還特意寫信給李德誠,勸他不要太心急。


    宋齊丘與徐知誥交心多年,斷然不會偏袒楊家,他所以勸阻李德誠,主要是覺得演員要按劇本演,不能冒犯自己這個總導演,李德誠搶了他的戲份。


    楊溥已成贅瘤,隻得推位讓國禪位於齊王。徐知誥建太廟社稷,改金陵為江寧府,即皇帝位,改吳天祚三年為升元元年,國號大齊。尊吳王楊溥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帝,自稱受禪老臣。用宋齊邱、徐玠為左右丞相,周宗、周廷玉為內樞密使,


    徐知誥稱帝後,立宋氏為皇後,兒子景通為吳王。


    李世民陰魂不散,又有人拜他為祖宗了,徐知誥稱帝後,說他是唐太宗的第十八代子孫!改名李昪,國號為唐,立唐高祖唐太宗廟,史稱南唐。


    這一年李昪五十歲,頭發胡子都白了。由潘姓改李姓,由李姓改楊姓,由楊姓改徐姓。又從徐姓改李姓。一個孤兒,四姓家奴,最終熬成了開國皇帝。這份傳奇,在曆代帝王中是罕見的。


    其實後唐、南唐跟大唐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後唐李克用父子都是沙陀人,賜姓李,李嗣源是李克用養子,李從珂又是李嗣源養子,他們與唐高祖唐太宗早就沒有關係了!為了當皇帝,石敬塘認德光為父都行,李存勖、李昪拜李淵、李世民為祖宗也未嚐不可!


    李昪徙讓皇帝楊溥至潤州丹陽宮,派兵防守,陽稱護衛,陰實管束。楊溥在乘舟南行時百感交集,吟了一首淒慘悲戚的七律《渡江》:


    江南江北舊家鄉,


    二十年來夢一場。


    吳苑宮闈今冷落,


    廣陵台榭亦荒涼。


    煙迷遠岫愁千點,


    雨打孤舟淚萬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


    不堪迴首細思量。


    李昪自幼生長於金戈鐵馬之中,親身經曆過刀光劍影的血雨腥風。每逢想起那烽火連天、屍橫遍地的殘酷年月,他的耳邊就仿佛響起孤兒寡母令人心碎的哭訴聲。所以當戰爭的陰霾在江淮大地上消散之後,他發誓不再輕易動用刀兵,以免生靈枉遭塗炭。


    李昪即位之初,謀臣武將急於建功揚名,爭相上疏諫言:“陛下中興,北方多難,宜出兵拓展疆土。”同時竭力鼓動他拿近鄰楚和吳越兩國開刀。當他伏案披覽這類奏章時,先是搖頭歎息不以為然,繼而朱筆批示:“百姓皆父母所生,汝等何必要使其肝腦異處,膏塗草野呢?討伐之議願勿複言。”從此恪守保境睦鄰之策,力戒窮兵黷武之舉,盡量化幹戈為玉帛。


    南唐升元五年夏天,“素為敵國”的吳越京師大火多日不息,宮室、府庫、鎧甲、倉廩焚燒殆盡。錢元瓘驚悸而死,年僅十三歲的錢弘佐嗣位,主少國弱,朝野上下六神無主,麵對滿目廢墟不知所措。這時南唐一些武將力主趁火打劫,紛紛請命出兵,揚言“我師晨出,而暮踐其庭”。李昪對臣下極力勸阻:“眾卿所言何其毒也!奈何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橫生屠戮朕所不忍;救災睦鄰才是聖賢倡導之正道。”因而不僅沒有出兵征伐,反而派人前去吊唁,送去許多禮物,資助吳越治喪度災重建京城。大臣馮延巳對李昪的這種反常舉動困惑不解,背後譏諷他說:“此田舍翁所為,不足以成大事也!”李昪聽後一笑了之,也不加罪。


    相傳江州陳氏宗族多至七百口,仍不分家,每食必設廣席,長幼依次坐食。又畜犬百餘,也共食一牢,一犬不至,諸犬不食。當時稱為德政所及,因有此瑞。


    好容易做了七年皇帝,李昪年已五十六歲,未免精力衰頹。方士史守衝獻入丹方,照方合藥服將下去,起初似覺一振,後來漸致躁急。近臣謂不宜再服,李昪不從。忽然間背中奇痛,突發一疽,李昪不令人知,密召醫官診治,每晨仍強起視朝。無奈疽患愈劇,醫治無功,乃召長子李璟入侍,未幾彌留,執李璟手與語道:“德昌宮積儲兵器金帛約七百餘萬,汝守成業,善交鄰國,保全社稷。我試服金石欲求延年,不意反自速死,汝宜視此為戒!”


    說至此,李昪將李璟的手牽入口中,齧指出血才行放下,涕泣囑咐道:“他日北方當有事,勿忘我言!”


    李璟唯唯聽命。


    當晚李昪去世,李璟秘不發喪,先下製命齊王監國,大赦中外。越數日不聞異議,方宣遺詔即皇帝位,改元保大。


    憑借機遇與努力,李昪實現了從乞丐到皇帝的人生跨越,踐行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理念,書寫了一段令人難以置信的人生傳奇。作為一國之君,他一貫禮賢下士,虛心納諫,安置流民,輕徭薄賦,崇文重教,勤儉節約,愛惜民力,睦鄰友好,為他博取了賢明帝王的美譽。


    不過李昪軟禁楊氏宗室,逼迫他們亂倫,做得也太過分。公元956年,周世宗聽說楊氏遭遇,派人前來慰問。南唐國主李璟聞訊後,猜忌心頓起,隨即派人將楊氏滅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宋傳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洪劉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洪劉華並收藏唐宋傳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