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六大政治勢力
大明:從世子到明光武帝 作者:天涯濁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311章 六大政治勢力
朱慈煃率大軍駐留順天府的這些天裏,於十月一日攜貴妃朱媺娖前往萬壽山的田貴妃墓,隆重拜祭了崇禎與周皇後、袁貴妃。
朱慈煃主祭之後,朱媺娖上前拜祭,哭泣甚哀。
朱媺娖在陵前泣道:“父皇,母後,兒臣隨陛下前來祭奠你們。
父皇!當日您為何不願隨陛下一同南下?若是一同南下了,我們一家人現在豈不是還在一起?!嗚嗚嗚…”
站在朱媺娖身旁的朱慈煃歎了口氣,迴想當日坤寧宮托孤情形,心想:“久為帝王,又豈能輕易放得下這極致的權力與地位?
太子可隱,先帝卻接受不了這結果。
今日朕已光複京師,滅建奴在即,望先帝和周皇後在九泉下安息。”
朱媺娖良久後站起身來,兩人一同坐轎迴到了皇宮。
十月三日中午,陪朱媺娖一同在“聖武宮”用午膳後,朱媺娖迴後宮休息,朱慈煃來到了中極殿處理政務。
大內方麵,總管曹化淳遵朱慈煃命,近日從新招募宮中太監、宮女,大內侍衛則從禁軍中挑選擔任。
滿清遺留下來的宮中下人,皆交由三司審議,無罪者派銀遣迴原籍;定罪者依律或斬首或服勞役。
目前聖武朝廷已全盤派官吏和駐軍接收北直隸和山西全境,朱慈煃坐在禦桌前細細瀏覽各州府官員名錄和各地呈上的忠義死節之事跡。
考慮半晌後,朱慈煃道:“曹公公,傳書陳閣老,命吏部在年底前,整理出全國在闖賊進京和建奴進京的兩次浩劫中,為國殉難和忠義之官吏、百姓。
設“大明帝國忠烈祠”供奉為國殉難者的神位,對其家屬發放撫恤金;尚在世的忠臣義士,朝廷發放褒獎銀,並優先為其分配皇莊土地佃種或安排皇家商業集團工作。”
侍立身後的曹化淳趕忙答應了,出殿吩咐了太監下去辦事。
內閣首輔陳象明接到朱慈煃傳書後,當即著手在全國開展廣泛統計。
兩個多月後,共統計出忠臣義士殉國者二萬餘人,傷殘身體及毀家者十餘萬人,朝廷給每家皆發放了上百兩不等的撫恤銀和褒獎銀,其中帝國皇家陸海軍的烈士人數雖少,撫恤銀卻最厚,普遍在5百兩以上。
“忠烈祠”也在年底前,由工部規劃完成,計劃新年開年後在南京修建。
朱慈煃正看到崇禎朝戶部尚書兼侍讀學士倪元璐,甲申國難後,在關公像前上吊殉節之事時,一兵團大都督趙正前來求見。
朱慈煃召趙正進殿。
見禮後,趙正閑聊幾句後問道:“陛下,如今北直隸和山西已光複,建奴孝莊與豪格已成喪家之犬,臣請求率軍前往追殲他們。”
朱慈煃笑道:“趙都督,你莫急。
朕之所以不急於追擊建奴,是等待皇家海軍攻占沈陽。屆時建奴後退無路,待其選一城駐紮下來時,再起大軍征剿之。”
趙正道:“原來陛上早有定計,那臣就放心了。
陛下,臣另有一事要稟告陛下。”
朱慈煃點點頭,趙正當即將當日出征福建鄭芝龍時,堵胤錫交待之事說了。
趙正道:“陛下,若不是軍中諸將幫臣分析,臣差點就著了堵尚書的道兒。
眼下陛下即將統一天下,以後我大明將進入治世。
臣怕以後再中了這些文官的手段,因此思來想去,還是把此事稟告陛下。”
朱慈煃默然半晌,知朝中文臣眼見天下將統一,忌憚武將們會像太祖洪武時,在朝廷中成為一大勢力,與文臣分庭抗禮。
朱慈煃道:“此事朕已知,待朕考慮幾日。”
趙正退下後,朱慈煃心想:“自宋太祖以來,文官治國,獨霸朝綱,每至王朝後期,這些文官已蛻化成代表各自家族和地域的代表,能為社稷、家國考慮者,少之又少。
且文官專權之下,武官地位低下,淪為文官附庸,戰事處處受文官掣肘。
堵胤錫等文官已開始布局統一後的朝堂權力格局,看來朕也要對此做製度性變革了。”
明代的朝廷中政治力量,當然是皇權最大,高高在上,其次隱隱堪與皇權抗衡的便是文官集團。
二者之外,尚有勳貴勢力,武將勢力和太監勢力。
朱慈煃監國後,在此五大政治勢力外,又引入了百姓的政治勢力-監督權“諮議局”。
目前除武將勢力未有製度性設計外,其他五大政治勢力皆已初步成型。
想到曹化淳自幼進宮入大太監王安門下,典章製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朱慈煃令人傳曹化淳前來。
半盞茶的功夫,曹化淳迴到了中極殿中。
朱慈煃道:“曹公公,朕聞太祖、成祖時設“五軍都督府”,朝中文臣、武將、勳貴三方鼎立,共同輔佐皇帝,為社稷與百姓效力。
這“五軍都督府”還請曹公公為朕解說解說。”
曹化淳聽朱慈煃提到“五軍都督府”,心中知朱慈煃有意令朝廷中文武分治,改變文官一家獨大之格局。
他在崇禎朝,早已深為痛恨文官集團把持朝堂,蒙蔽皇帝,為一己私利行坑害社稷和百姓之事,當即詳細的為朱慈煃解說起“五軍都督府”來。
五軍都督府,創設於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起初為大都督府,朱元璋初置統軍大元帥府,後改為樞密院,又改之為大都督府,節製中外諸軍事。
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權不專於一司,事不留於壅蔽。”為由將大都督府一分為五,自此之後成為定製。
由最初的掌天下兵馬大權,主導國家軍事建設的實權機構逐漸虛有其名;從任職人員上看,由功勳宿將位列其中,到掌府官員屍位素餐;從其與兵部的關係看,由以都督府為主,到兩者之間相互牽製,再到兵部淩駕於五府之上成為國家軍事的最高管理機構。
大都督府是明朝中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後軍都督府五都督府的總稱,統領全國軍隊的最高軍事機構。
各都督府設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其屬有經曆司經曆(從五品)、都事(從七品)等。都督初間以公、侯、伯為之,可參與軍國大事。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發生的土木之變,是對五軍都督府發展變化帶來巨大影響的重要事件。
其一,一批重要的公侯都督官,在土木之變中陣亡。
其二,以於謙為代表的兵部,地位迅速上升。總督軍務、掌握兵戎、總兵之權,實際上都是之前五軍都督府所掌握的軍隊的管理權和指揮權,現在均由於謙一人掌握。
文官開始插手並逐漸掌控軍事。
朱慈煃率大軍駐留順天府的這些天裏,於十月一日攜貴妃朱媺娖前往萬壽山的田貴妃墓,隆重拜祭了崇禎與周皇後、袁貴妃。
朱慈煃主祭之後,朱媺娖上前拜祭,哭泣甚哀。
朱媺娖在陵前泣道:“父皇,母後,兒臣隨陛下前來祭奠你們。
父皇!當日您為何不願隨陛下一同南下?若是一同南下了,我們一家人現在豈不是還在一起?!嗚嗚嗚…”
站在朱媺娖身旁的朱慈煃歎了口氣,迴想當日坤寧宮托孤情形,心想:“久為帝王,又豈能輕易放得下這極致的權力與地位?
太子可隱,先帝卻接受不了這結果。
今日朕已光複京師,滅建奴在即,望先帝和周皇後在九泉下安息。”
朱媺娖良久後站起身來,兩人一同坐轎迴到了皇宮。
十月三日中午,陪朱媺娖一同在“聖武宮”用午膳後,朱媺娖迴後宮休息,朱慈煃來到了中極殿處理政務。
大內方麵,總管曹化淳遵朱慈煃命,近日從新招募宮中太監、宮女,大內侍衛則從禁軍中挑選擔任。
滿清遺留下來的宮中下人,皆交由三司審議,無罪者派銀遣迴原籍;定罪者依律或斬首或服勞役。
目前聖武朝廷已全盤派官吏和駐軍接收北直隸和山西全境,朱慈煃坐在禦桌前細細瀏覽各州府官員名錄和各地呈上的忠義死節之事跡。
考慮半晌後,朱慈煃道:“曹公公,傳書陳閣老,命吏部在年底前,整理出全國在闖賊進京和建奴進京的兩次浩劫中,為國殉難和忠義之官吏、百姓。
設“大明帝國忠烈祠”供奉為國殉難者的神位,對其家屬發放撫恤金;尚在世的忠臣義士,朝廷發放褒獎銀,並優先為其分配皇莊土地佃種或安排皇家商業集團工作。”
侍立身後的曹化淳趕忙答應了,出殿吩咐了太監下去辦事。
內閣首輔陳象明接到朱慈煃傳書後,當即著手在全國開展廣泛統計。
兩個多月後,共統計出忠臣義士殉國者二萬餘人,傷殘身體及毀家者十餘萬人,朝廷給每家皆發放了上百兩不等的撫恤銀和褒獎銀,其中帝國皇家陸海軍的烈士人數雖少,撫恤銀卻最厚,普遍在5百兩以上。
“忠烈祠”也在年底前,由工部規劃完成,計劃新年開年後在南京修建。
朱慈煃正看到崇禎朝戶部尚書兼侍讀學士倪元璐,甲申國難後,在關公像前上吊殉節之事時,一兵團大都督趙正前來求見。
朱慈煃召趙正進殿。
見禮後,趙正閑聊幾句後問道:“陛下,如今北直隸和山西已光複,建奴孝莊與豪格已成喪家之犬,臣請求率軍前往追殲他們。”
朱慈煃笑道:“趙都督,你莫急。
朕之所以不急於追擊建奴,是等待皇家海軍攻占沈陽。屆時建奴後退無路,待其選一城駐紮下來時,再起大軍征剿之。”
趙正道:“原來陛上早有定計,那臣就放心了。
陛下,臣另有一事要稟告陛下。”
朱慈煃點點頭,趙正當即將當日出征福建鄭芝龍時,堵胤錫交待之事說了。
趙正道:“陛下,若不是軍中諸將幫臣分析,臣差點就著了堵尚書的道兒。
眼下陛下即將統一天下,以後我大明將進入治世。
臣怕以後再中了這些文官的手段,因此思來想去,還是把此事稟告陛下。”
朱慈煃默然半晌,知朝中文臣眼見天下將統一,忌憚武將們會像太祖洪武時,在朝廷中成為一大勢力,與文臣分庭抗禮。
朱慈煃道:“此事朕已知,待朕考慮幾日。”
趙正退下後,朱慈煃心想:“自宋太祖以來,文官治國,獨霸朝綱,每至王朝後期,這些文官已蛻化成代表各自家族和地域的代表,能為社稷、家國考慮者,少之又少。
且文官專權之下,武官地位低下,淪為文官附庸,戰事處處受文官掣肘。
堵胤錫等文官已開始布局統一後的朝堂權力格局,看來朕也要對此做製度性變革了。”
明代的朝廷中政治力量,當然是皇權最大,高高在上,其次隱隱堪與皇權抗衡的便是文官集團。
二者之外,尚有勳貴勢力,武將勢力和太監勢力。
朱慈煃監國後,在此五大政治勢力外,又引入了百姓的政治勢力-監督權“諮議局”。
目前除武將勢力未有製度性設計外,其他五大政治勢力皆已初步成型。
想到曹化淳自幼進宮入大太監王安門下,典章製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朱慈煃令人傳曹化淳前來。
半盞茶的功夫,曹化淳迴到了中極殿中。
朱慈煃道:“曹公公,朕聞太祖、成祖時設“五軍都督府”,朝中文臣、武將、勳貴三方鼎立,共同輔佐皇帝,為社稷與百姓效力。
這“五軍都督府”還請曹公公為朕解說解說。”
曹化淳聽朱慈煃提到“五軍都督府”,心中知朱慈煃有意令朝廷中文武分治,改變文官一家獨大之格局。
他在崇禎朝,早已深為痛恨文官集團把持朝堂,蒙蔽皇帝,為一己私利行坑害社稷和百姓之事,當即詳細的為朱慈煃解說起“五軍都督府”來。
五軍都督府,創設於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起初為大都督府,朱元璋初置統軍大元帥府,後改為樞密院,又改之為大都督府,節製中外諸軍事。
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權不專於一司,事不留於壅蔽。”為由將大都督府一分為五,自此之後成為定製。
由最初的掌天下兵馬大權,主導國家軍事建設的實權機構逐漸虛有其名;從任職人員上看,由功勳宿將位列其中,到掌府官員屍位素餐;從其與兵部的關係看,由以都督府為主,到兩者之間相互牽製,再到兵部淩駕於五府之上成為國家軍事的最高管理機構。
大都督府是明朝中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後軍都督府五都督府的總稱,統領全國軍隊的最高軍事機構。
各都督府設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其屬有經曆司經曆(從五品)、都事(從七品)等。都督初間以公、侯、伯為之,可參與軍國大事。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發生的土木之變,是對五軍都督府發展變化帶來巨大影響的重要事件。
其一,一批重要的公侯都督官,在土木之變中陣亡。
其二,以於謙為代表的兵部,地位迅速上升。總督軍務、掌握兵戎、總兵之權,實際上都是之前五軍都督府所掌握的軍隊的管理權和指揮權,現在均由於謙一人掌握。
文官開始插手並逐漸掌控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