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工部侍郎
趙存誠立在旁邊戰戰兢兢,他以為他爹這一去,等到迴來也猴年馬月了。沒想到迴來的這麽快。
“父親。此事皆是我這個做長兄的不是,和思誠明誠二人沒有關係。若是我能及時阻止三哥兒分家私,今日一定不會有這些麻煩事。”
“這事是德甫提的?”
“正是。皆因為他想棄官經商,又有著外翁立下的明證,所以就把外翁手裏的田產、鋪子、家當該拿的都拿走了。”
大半夜的,池塘裏蛙聲一片。對於趙挺之來說,這個時候這些青蛙叫聲和蟬鳴無疑是十分聒噪。
趙挺之捋須,頎長的身形在燭光下於走廊裏照射出一道黑影,一直拉到走廊盡頭。
趙府本來節儉,家裏一旦到了天色黑了,最多在廳堂掌燈兩台,其他的那些走廊裏的該滅的都給滅了。
結果這次迴來,滿院子都點著蠟燭。
郭氏忽地悄無聲息地出現在趙挺之身後,“相公,這都是平日裏對孩子們太過嚴苛了。”
趙挺之聞言,驚訝地瞪起一隻眼睛,“這也叫嚴苛?罷了,罷了,老夫現在已經儒佛道三家兼修,你們自己不願意節儉,將子孫後輩的福分都給吃空了,那是你們自己的事情。老夫管不了了。”
趙挺之說罷,搖著衣袖離去。
趙存誠本來在後等著他父親痛斥一番,沒想到父親居然撒手不管了。
“母親,父親這是……”
“從入仕以來,從未降過職位、一路平步青雲做了少師,突然遭了打擊,自然會這樣。不著急,等過了這幾天,一切又會恢複如初。”
趙隨安迴來了,對著趙明誠眼淚鼻涕一把抓,手裏還抓著東京的糍粑糕,不住地塞著。
“好吃,太好吃了。”
趙明誠頭大,本來叫趙隨安過去是代替他給他老子送終的,沒想到人又迴來了。
“你去了之後,應該沒對爹說不該說的話吧?”
隨安搖頭,“我去了之後,相公就迷上了佛經,手不釋卷,夜夜研讀。若說之前學理學的時候,平日裏是對自己約束極嚴;學道家又是平日裏信奉卑順之道;這一迴學佛學,比之前都要嚴重。”
“已經達到了飯疏食飲水也不覺得難吃的地步。隔三差五去寺廟裏和羅漢們談經論道。根本沒有被貶黜的意思。”
趙明誠笑道,“爹這是自己把自己給解脫了,這倒也挺好的。隻是這一迴迴來,汴京城可是兇險萬分啊。”
隨安一怔,“對官人最好的章相公,如今已經成了肅忠公。世人世事,真是變化的快。”
趙明誠也不言語。
隨安左右瞧了一圈,獨獨不見那個李邦彥。
“那個伶人去哪裏了?”
“我讓他去給我找工匠、找作坊手藝人入京。”
“就他?看著就一點苦也不能吃的人。”
“他不能吃苦,可是他父親能吃苦。而且他父親本身就是手藝人,是銀匠。他們父子兩個一同去給我辦差了。”趙明誠語氣很平靜,絲毫不害怕他卷著錢就再也不迴來了。
隨安一顆心踏在地上。
“你來迴一趟,也受苦了。明日休息一天,後日就過來跟著我入軍器監,我要讓你做我的從事,日後我不在軍器監,你給我看著裏頭的情況。”
“官人又迴軍器監,真是可喜可賀。”隨安隨手作揖。
“肅忠公下世,官家病篤,今年又是大宋的多事之秋。如今的汴京城裏,可是一團渾水。”
“汴京不一直都是一團渾水嗎。來之前我還為此猶豫了一會兒呢,滁州雖然小地方,可是民風淳樸,住著日子反而舒心。”
趙隨安吃著吃著,已經躺在了地上。
“其實我最佩服的人,除了始皇帝,還有一個人。他正是始皇帝一輩子都得不到的人,韓國五代丞相之後張良。《史記》記載張良博浪沙刺秦,可始皇帝大索天下十日而不得。當然,他最厲害的一點是有一個好的結局,真正做到了功成身退。”
“希望我也能有一個好的結局。”趙明誠望月感慨一句。
隨安卻道,“官人恁得憂心這個?我們大宋是讀書人的時代,沒有戰國那般打打殺殺,官人怎麽半年不見,不如過往瀟灑了。”
“不出半年,你就知道了。”
就在這番話說完不出十天,趙似恢複了朝會,趙挺之以少師身份重迴朝堂,是如今大宋活著的人中地位最二的。
趙似順理成章將大鍋推給了趙挺之,命其和群臣商議,要他將熙寧變法至今所有的人、事、條目都梳理一遍,並且責命他將一直以來群臣爭論不休的事情做個論斷,大宋到底是堅持變法、抵禦外侮,還是要求和維穩。
這口天大的鍋砸向趙挺之的時候,他當即就覺得眼前一黑。
穿著紫色的朝服,站在文武百官的最前麵,結果頭頂上頂著牽連著數萬萬人性命的黑鍋。
隨後,趙似破天荒地又接連提拔了趙明誠為工部侍郎。一躍成為工部尚書的副手,趙明誠自然是成了滿朝文武眼紅的對象。
這沒有什麽奇怪的,以趙明誠的資曆,如今做一個國家部門的副手是年輕了些,可是他的父親是少師,僅僅靠這一點就足夠了。
和過往不同的是,這一次趙明誠不僅僅升官了,還有了上朝議事的權力。他可以像章惇、趙挺之、張商英等人從國家最上層來俯察大宋的情況。
隨手拿出工部後堂書架上裝訂好的薄子,上麵記載的是全天下各個地方的城郭、宮室、車船、器械、符印、錢幣、山澤、園林、河渠所有細則。
如今坐鎮工部的,卻是上官均。
上官均,字彥衡,宋邵州邵武(今福建省邵武縣)人。上官凝次子。神宗熙寧三年中進士,與葉祖洽同榜。
當初他應試時,呂大臨、蘇軾都評定第一名,因為他寫的策論詆毀王安石變法,被主考呂惠卿改為第二,而把葉祖洽列為第一。
似乎從一開始,所謂的策論就是為了選出符合自己黨派利益的新人,加固權力集體。
上官均最初被授承務郎大理評事,朝中一些大臣認為他“經學通明”推薦他,被授以國子監直講,後升監察禦史裏行,以論蔡確用刑獄峻刻,為確所嫉恨,降為光澤知縣。
在任中,禁淫巫,刨義、社倉,政績卓著。元佑元年,上官均再任監察禦史,當時有人用詩賦考試士子,罷黜經義。上官均力爭仍以經義為主。並力主裁減冗官,廣開言路,反對青苗法,時論評為敢言。
後來西夏進逼蘭州,建議朝廷治兵積糧,力圖固守,既保蘭州又固熙河防守。累官侍禦史,大理寺少卿、右文殿修撰、集英殿修撰、給事中、朝議大夫,進爵曆陽縣開國男。上官均任朝廷諫官時,先後參罷首輔大吏蔡確、張璪、蘇轍等人。
趙明誠本來就傾慕上官均的為人,如今又到了他的手下,那自然是有意效仿。
可是上官均卻非常不喜歡趙明誠。
拜見當日,上官均戴著他的長翅帽,肩膀卻微微歪著,不是那種對趙明誠不甚看重的歪著,而是見了他忍不住氣得發抖。
“我聽如今的太學生們說,你倡導天下的年輕人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不要想著去向內反省自身,而是去埋怨他人。”
“話是我說的。而且全天下人都知道了。我若是記得不錯,這還是去年的事情。”
上官均聞罷,捋捋胡須,“你可知你這樣是在犯極大的過錯?身為朝臣,不思考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顧及自己的形象,口無遮攔,不讀四書五經,不習理學,不敬愛師長,你覺得你這樣的人適合做父母官嗎?”
“我隻是給當今的讀書人指一條明路罷了。讀書人學習為的是改變自己的命運,一昧的讓他們讀書學習,讓他們反求諸己,就是在壓迫他們,在欺騙他們。我大宋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每年人數都比過往高,可是落第的人數卻占十分之九。”
“這麽多的讀書人,他們不學種地、不學做工,眼巴巴隻等著科考。可是科考能讓通過的隻有極少數人。但是朝廷還是有意吸引他們繼續讀書,以為隻有這樣才能讓他們乖乖聽話。”
“如果明知道他們的努力是徒勞無功的,眼睜睜看著他們去做根本對他們沒有任何好處的事情,這樣也叫父母官的話,恐怕我大宋沒有人可以稱得上父母官二字。”
上官均捋捋胡須,他有被眼前這個年輕人的慷慨激越所打動,可是他卻也看到了這個年輕人身上從骨子裏帶出來的對當朝的不滿。
本來平日裏聽聽趙明誠這個後生的荒唐事情也隻當茶餘飯後的閑談,甚至於上官均本人很多時候根本不想理會趙明誠。
但是當初章惇在世時,自己不僅僅受過他的提拔和引薦,最重要的是章惇還為他單獨向他們這些老臣引薦過他。
上官均沒有忘記,當初他們在章惇的書房裏見過。
當時趙明誠表現得有多謙謙君子,溫順如玉,像是一柄利器贏得眾人的喜愛;如今趙明誠的表現就有多讓人厭惡,
他多次表現得的舉動,都有想要讓大宋重新來過的意思。
以如今大宋的情況,大宋根本經不起趙明誠這樣的人折騰。
是以如今上官均跟著呂惠卿在一塊,他們想要阻止張商英、趙明誠等人的自殺式變法,以此保全大宋朝。
這種忠臣和忠臣之間的矛盾,在外人看來卻像是忠臣和奸臣之間的對抗。
上官均忠於皇帝,趙明誠等人想要保障百姓的利益。
當二者之間產生矛盾時,上官均等人選擇了順從皇帝,維護皇帝的利益;而當皇帝的作為有損國家百姓時,蘇轍、章惇等人寧可駁斥皇帝、也一定會阻止皇帝的作為。
章惇可能自己也沒想到,他一開始反感蘇轍為宰輔時大權獨攬的種種作為,等到他上台後為了國家的利益,也不得已走上了這一條相同的道路。
也不知道黃泉路上二人相會,又是何種情形?
上官均希望趙明誠可以老實點。
“聽聽你自己說的話。為了不欺騙百姓,所以就讓他們不去讀書,這不同樣等同於斷人財路嗎?”
“可是如今已經有人因為讀書太多卻無法謀生、更有人因為考取不了功名而自殺。這樣的社會怪象頻頻發生,讀書人大都困頓失意,窮困潦倒卻無出頭之路。”
“而在這個時候,所謂的父母官卻還在倡導理學,讓讀書人靠著內求諸己的法子來擺脫困境。”
“讀書人想要的不過是一條出路,可是理學卻指了一條死路。”
上官均則怒道,“趙明誠,往常我們都覺得你比你的父親也就是如今的少師要強上許多。可是如今看來,你十倍不如乃父。我不知道經史子集你都會哪幾樣,可是這理學精要你是不懂的。”
“也難怪你勸讀書人不要再讀書了,你居然對讀書抱著這種功利的態度。很難想象,你居然是一個十七歲就高中進士還是位列前十的人。你這般反對科考、反對讀書,聽起來怨恨很大,可是你從來沒有寒窗苦讀的煎熬。”
“我告訴你,我苦讀二十餘載,和你父親一般。也是苦讀書出身,可是這些經曆對我們來說卻是最寶貴的財富。求學求官本就坎坷崎嶇,你怎麽可以勸當代讀書人放棄讀書呢。難道得不到功名利祿,讀來的書對他們就一點用都沒有嗎?”
趙明誠則道,“如果讀書為的是吃飯,可是到最後讀書讀到餓死,這樣的話還讀什麽書,做什麽學問。說我們這一代人讀書是為了功名利祿,這恰恰是因為當代的我們沒有過往那樣的時機和環境,可以輕鬆就獲得溫飽,所以今人人人都擠破頭去科考,去讀書,其實為的隻是吃飽飯。大家連飯都吃不上,談什麽情操。”
上官均愣住了。他又不是愣頭青,趙明誠隻要和他講道理。他肯定願意接納,更何況還有章惇的那層關係。
趙存誠立在旁邊戰戰兢兢,他以為他爹這一去,等到迴來也猴年馬月了。沒想到迴來的這麽快。
“父親。此事皆是我這個做長兄的不是,和思誠明誠二人沒有關係。若是我能及時阻止三哥兒分家私,今日一定不會有這些麻煩事。”
“這事是德甫提的?”
“正是。皆因為他想棄官經商,又有著外翁立下的明證,所以就把外翁手裏的田產、鋪子、家當該拿的都拿走了。”
大半夜的,池塘裏蛙聲一片。對於趙挺之來說,這個時候這些青蛙叫聲和蟬鳴無疑是十分聒噪。
趙挺之捋須,頎長的身形在燭光下於走廊裏照射出一道黑影,一直拉到走廊盡頭。
趙府本來節儉,家裏一旦到了天色黑了,最多在廳堂掌燈兩台,其他的那些走廊裏的該滅的都給滅了。
結果這次迴來,滿院子都點著蠟燭。
郭氏忽地悄無聲息地出現在趙挺之身後,“相公,這都是平日裏對孩子們太過嚴苛了。”
趙挺之聞言,驚訝地瞪起一隻眼睛,“這也叫嚴苛?罷了,罷了,老夫現在已經儒佛道三家兼修,你們自己不願意節儉,將子孫後輩的福分都給吃空了,那是你們自己的事情。老夫管不了了。”
趙挺之說罷,搖著衣袖離去。
趙存誠本來在後等著他父親痛斥一番,沒想到父親居然撒手不管了。
“母親,父親這是……”
“從入仕以來,從未降過職位、一路平步青雲做了少師,突然遭了打擊,自然會這樣。不著急,等過了這幾天,一切又會恢複如初。”
趙隨安迴來了,對著趙明誠眼淚鼻涕一把抓,手裏還抓著東京的糍粑糕,不住地塞著。
“好吃,太好吃了。”
趙明誠頭大,本來叫趙隨安過去是代替他給他老子送終的,沒想到人又迴來了。
“你去了之後,應該沒對爹說不該說的話吧?”
隨安搖頭,“我去了之後,相公就迷上了佛經,手不釋卷,夜夜研讀。若說之前學理學的時候,平日裏是對自己約束極嚴;學道家又是平日裏信奉卑順之道;這一迴學佛學,比之前都要嚴重。”
“已經達到了飯疏食飲水也不覺得難吃的地步。隔三差五去寺廟裏和羅漢們談經論道。根本沒有被貶黜的意思。”
趙明誠笑道,“爹這是自己把自己給解脫了,這倒也挺好的。隻是這一迴迴來,汴京城可是兇險萬分啊。”
隨安一怔,“對官人最好的章相公,如今已經成了肅忠公。世人世事,真是變化的快。”
趙明誠也不言語。
隨安左右瞧了一圈,獨獨不見那個李邦彥。
“那個伶人去哪裏了?”
“我讓他去給我找工匠、找作坊手藝人入京。”
“就他?看著就一點苦也不能吃的人。”
“他不能吃苦,可是他父親能吃苦。而且他父親本身就是手藝人,是銀匠。他們父子兩個一同去給我辦差了。”趙明誠語氣很平靜,絲毫不害怕他卷著錢就再也不迴來了。
隨安一顆心踏在地上。
“你來迴一趟,也受苦了。明日休息一天,後日就過來跟著我入軍器監,我要讓你做我的從事,日後我不在軍器監,你給我看著裏頭的情況。”
“官人又迴軍器監,真是可喜可賀。”隨安隨手作揖。
“肅忠公下世,官家病篤,今年又是大宋的多事之秋。如今的汴京城裏,可是一團渾水。”
“汴京不一直都是一團渾水嗎。來之前我還為此猶豫了一會兒呢,滁州雖然小地方,可是民風淳樸,住著日子反而舒心。”
趙隨安吃著吃著,已經躺在了地上。
“其實我最佩服的人,除了始皇帝,還有一個人。他正是始皇帝一輩子都得不到的人,韓國五代丞相之後張良。《史記》記載張良博浪沙刺秦,可始皇帝大索天下十日而不得。當然,他最厲害的一點是有一個好的結局,真正做到了功成身退。”
“希望我也能有一個好的結局。”趙明誠望月感慨一句。
隨安卻道,“官人恁得憂心這個?我們大宋是讀書人的時代,沒有戰國那般打打殺殺,官人怎麽半年不見,不如過往瀟灑了。”
“不出半年,你就知道了。”
就在這番話說完不出十天,趙似恢複了朝會,趙挺之以少師身份重迴朝堂,是如今大宋活著的人中地位最二的。
趙似順理成章將大鍋推給了趙挺之,命其和群臣商議,要他將熙寧變法至今所有的人、事、條目都梳理一遍,並且責命他將一直以來群臣爭論不休的事情做個論斷,大宋到底是堅持變法、抵禦外侮,還是要求和維穩。
這口天大的鍋砸向趙挺之的時候,他當即就覺得眼前一黑。
穿著紫色的朝服,站在文武百官的最前麵,結果頭頂上頂著牽連著數萬萬人性命的黑鍋。
隨後,趙似破天荒地又接連提拔了趙明誠為工部侍郎。一躍成為工部尚書的副手,趙明誠自然是成了滿朝文武眼紅的對象。
這沒有什麽奇怪的,以趙明誠的資曆,如今做一個國家部門的副手是年輕了些,可是他的父親是少師,僅僅靠這一點就足夠了。
和過往不同的是,這一次趙明誠不僅僅升官了,還有了上朝議事的權力。他可以像章惇、趙挺之、張商英等人從國家最上層來俯察大宋的情況。
隨手拿出工部後堂書架上裝訂好的薄子,上麵記載的是全天下各個地方的城郭、宮室、車船、器械、符印、錢幣、山澤、園林、河渠所有細則。
如今坐鎮工部的,卻是上官均。
上官均,字彥衡,宋邵州邵武(今福建省邵武縣)人。上官凝次子。神宗熙寧三年中進士,與葉祖洽同榜。
當初他應試時,呂大臨、蘇軾都評定第一名,因為他寫的策論詆毀王安石變法,被主考呂惠卿改為第二,而把葉祖洽列為第一。
似乎從一開始,所謂的策論就是為了選出符合自己黨派利益的新人,加固權力集體。
上官均最初被授承務郎大理評事,朝中一些大臣認為他“經學通明”推薦他,被授以國子監直講,後升監察禦史裏行,以論蔡確用刑獄峻刻,為確所嫉恨,降為光澤知縣。
在任中,禁淫巫,刨義、社倉,政績卓著。元佑元年,上官均再任監察禦史,當時有人用詩賦考試士子,罷黜經義。上官均力爭仍以經義為主。並力主裁減冗官,廣開言路,反對青苗法,時論評為敢言。
後來西夏進逼蘭州,建議朝廷治兵積糧,力圖固守,既保蘭州又固熙河防守。累官侍禦史,大理寺少卿、右文殿修撰、集英殿修撰、給事中、朝議大夫,進爵曆陽縣開國男。上官均任朝廷諫官時,先後參罷首輔大吏蔡確、張璪、蘇轍等人。
趙明誠本來就傾慕上官均的為人,如今又到了他的手下,那自然是有意效仿。
可是上官均卻非常不喜歡趙明誠。
拜見當日,上官均戴著他的長翅帽,肩膀卻微微歪著,不是那種對趙明誠不甚看重的歪著,而是見了他忍不住氣得發抖。
“我聽如今的太學生們說,你倡導天下的年輕人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不要想著去向內反省自身,而是去埋怨他人。”
“話是我說的。而且全天下人都知道了。我若是記得不錯,這還是去年的事情。”
上官均聞罷,捋捋胡須,“你可知你這樣是在犯極大的過錯?身為朝臣,不思考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顧及自己的形象,口無遮攔,不讀四書五經,不習理學,不敬愛師長,你覺得你這樣的人適合做父母官嗎?”
“我隻是給當今的讀書人指一條明路罷了。讀書人學習為的是改變自己的命運,一昧的讓他們讀書學習,讓他們反求諸己,就是在壓迫他們,在欺騙他們。我大宋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每年人數都比過往高,可是落第的人數卻占十分之九。”
“這麽多的讀書人,他們不學種地、不學做工,眼巴巴隻等著科考。可是科考能讓通過的隻有極少數人。但是朝廷還是有意吸引他們繼續讀書,以為隻有這樣才能讓他們乖乖聽話。”
“如果明知道他們的努力是徒勞無功的,眼睜睜看著他們去做根本對他們沒有任何好處的事情,這樣也叫父母官的話,恐怕我大宋沒有人可以稱得上父母官二字。”
上官均捋捋胡須,他有被眼前這個年輕人的慷慨激越所打動,可是他卻也看到了這個年輕人身上從骨子裏帶出來的對當朝的不滿。
本來平日裏聽聽趙明誠這個後生的荒唐事情也隻當茶餘飯後的閑談,甚至於上官均本人很多時候根本不想理會趙明誠。
但是當初章惇在世時,自己不僅僅受過他的提拔和引薦,最重要的是章惇還為他單獨向他們這些老臣引薦過他。
上官均沒有忘記,當初他們在章惇的書房裏見過。
當時趙明誠表現得有多謙謙君子,溫順如玉,像是一柄利器贏得眾人的喜愛;如今趙明誠的表現就有多讓人厭惡,
他多次表現得的舉動,都有想要讓大宋重新來過的意思。
以如今大宋的情況,大宋根本經不起趙明誠這樣的人折騰。
是以如今上官均跟著呂惠卿在一塊,他們想要阻止張商英、趙明誠等人的自殺式變法,以此保全大宋朝。
這種忠臣和忠臣之間的矛盾,在外人看來卻像是忠臣和奸臣之間的對抗。
上官均忠於皇帝,趙明誠等人想要保障百姓的利益。
當二者之間產生矛盾時,上官均等人選擇了順從皇帝,維護皇帝的利益;而當皇帝的作為有損國家百姓時,蘇轍、章惇等人寧可駁斥皇帝、也一定會阻止皇帝的作為。
章惇可能自己也沒想到,他一開始反感蘇轍為宰輔時大權獨攬的種種作為,等到他上台後為了國家的利益,也不得已走上了這一條相同的道路。
也不知道黃泉路上二人相會,又是何種情形?
上官均希望趙明誠可以老實點。
“聽聽你自己說的話。為了不欺騙百姓,所以就讓他們不去讀書,這不同樣等同於斷人財路嗎?”
“可是如今已經有人因為讀書太多卻無法謀生、更有人因為考取不了功名而自殺。這樣的社會怪象頻頻發生,讀書人大都困頓失意,窮困潦倒卻無出頭之路。”
“而在這個時候,所謂的父母官卻還在倡導理學,讓讀書人靠著內求諸己的法子來擺脫困境。”
“讀書人想要的不過是一條出路,可是理學卻指了一條死路。”
上官均則怒道,“趙明誠,往常我們都覺得你比你的父親也就是如今的少師要強上許多。可是如今看來,你十倍不如乃父。我不知道經史子集你都會哪幾樣,可是這理學精要你是不懂的。”
“也難怪你勸讀書人不要再讀書了,你居然對讀書抱著這種功利的態度。很難想象,你居然是一個十七歲就高中進士還是位列前十的人。你這般反對科考、反對讀書,聽起來怨恨很大,可是你從來沒有寒窗苦讀的煎熬。”
“我告訴你,我苦讀二十餘載,和你父親一般。也是苦讀書出身,可是這些經曆對我們來說卻是最寶貴的財富。求學求官本就坎坷崎嶇,你怎麽可以勸當代讀書人放棄讀書呢。難道得不到功名利祿,讀來的書對他們就一點用都沒有嗎?”
趙明誠則道,“如果讀書為的是吃飯,可是到最後讀書讀到餓死,這樣的話還讀什麽書,做什麽學問。說我們這一代人讀書是為了功名利祿,這恰恰是因為當代的我們沒有過往那樣的時機和環境,可以輕鬆就獲得溫飽,所以今人人人都擠破頭去科考,去讀書,其實為的隻是吃飽飯。大家連飯都吃不上,談什麽情操。”
上官均愣住了。他又不是愣頭青,趙明誠隻要和他講道理。他肯定願意接納,更何況還有章惇的那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