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群龍無首,諸臣自亂(求打賞月票!)
趙似退居福寧殿養病,太子又年少;大宋的鐵腕宰相剛剛去世,整個朝廷那是真的群龍無首。
不出三天的功夫,文武大臣便攛掇朝中各部尚書;請樞府、政府二府出動人馬,又極其請張商英,眾人一同聯名上奏。這事情鬧的大,連軍器監監事都被大風刮過去了。
趙似和陸林正在殿內說笑,忽地小太監過來匯報。
“大家,張相公帶著諸臣一起來請見官家。此時已經候在大慶殿門樓前候著了。”
“朕知道了。你退下吧。”隔著簾幕,這傳話太監連趙似的真容都沒見著。聽這話言外之意,想來是官家打算讓他們先在外麵一直候著。
等到殿內又剩下趙似和陸林兩人。
趙似問陸林,“你覺得朕這招以退為進如何?”
陸林笑道,“微臣本來不知道官家是何用意,不過如今聽諸位大臣都急了,這才領悟官家的用意。”
趙似淡淡嗯了一聲,“朕這迴就是要以靜製動。朕倒要看看是誰要翻天?你親自替朕傳話給諸臣,就說朕身在病榻,不能處理朝政,有什麽事情就讓諸位大臣自己商議。”
陸林欣然領命。
作為皇帝身邊的紅人,陸林的出現本身就意味著皇帝的駕臨。原本還在門樓前喧鬧不絕,毫無規紀的眾大臣忽地見陸林過來了,立刻一個個拂拂袖子,站得如鍾如鬆。
陸林方才還聽見門樓前一般人嘰嘰喳喳吵吵嚷嚷,和菜市沒啥區別,越走近卻發現大宋的朝堂隊伍鴉雀無聲。
他們忽地集體靜默,這還讓陸林感到有些不好意思。
他對著諸位大人作揖,隨後一字一句傳達了皇帝的口諭。眾臣聞之無不變色。
大家都看向朝中幾位肱骨大臣。
張商英、李清臣、蔡卞、呂惠卿,他們都是如今朝中的風雲人物,隨便挑一個出來,這履曆都夠讓人驚歎。
此時的趙明誠確實沒有辦法和他們相提並論。因為大宋從來都不缺少年才子啊,如今的肱骨大臣,哪一個年輕時又比趙明誠差了。不過是趙明誠吃了中華文明發展兩千年的虧,不著老道罷了。
張商英記著自己是身負重托之人,這個時候,還是應當他來主持大局。
他便轉身對諸位作揖,“諸位同僚,我張某人雖然不才。可是如今情況危急,朝中不可一日無主。官家又讓我等一同商量,不知諸位可否一同移駕政事堂議事。我認為當務之急,是要推舉出新任宰執,統領朝綱。”
李清臣捋捋胡須,“張相公說的有道理。”
於是眾人便挪步往政事堂走去,在政事堂裏,各路神仙都到了。章惇一倒台,呂惠卿說話的嗓門都大了許多。
“我認為如今的當務之急,是先要把曾院士請迴來。大家也都知道,曾院士一心為國,又是朝中棟梁。隻是之前和肅忠公不睦,這才出落在外,如今正是該請曾院士迴朝的時候了。”
“哪有這種說法?我們如今是在商議,誰來接替宰執之位,可呂官人說是請曾院士迴朝。這不就是等著迎迴曾院士嗎?”說這話的人正是章家子弟,他很不滿章相剛剛去世他們就開始對整個章氏打擊報複。“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文化人和文化人對罵起來,常人是把握不到他們的雷點的。
呂惠卿當即瞠目,“你說誰是司馬昭?”
“誰請曾院士迴來就說誰。”
這時,朝中一些為人正派,真正為民著想的人再也看不下去了。
以何執中為首的寒士出身派忽地道,“都到了這個時候,若是還為變法的事情糾結,我看大可不必。”
此話猶如中正之音,又似利劍出鞘,驚的眾人都不說話。俗話說平日裏行得正,坐的端。屁股幹淨的人說話就是有底氣,何執中作為從三品大臣,雖然是寒士出身,可如今身居富貴,從來沒有忘貧賤時期的故事。曾經出緡錢巨萬置辦義莊,以贍養宗族。
隻是他生性過於謹慎畏懼,平日裏都喜歡迎順大家,對誰都不說壞話。是個做事靠譜、但是喜歡左右逢迎的人物。
過去,他和趙挺之兩人頗有相合之處。
趙挺之還寫過不少詩給他,兩人也算是臭味相投。
眾人的目光都看向他,何執中這邊慢慢道,“從王文公開始,朝中就一直開始為變法喋喋不休。其實變不變法,我看受益的都不是百姓。趙明誠不是都說了,變法救不了大宋。諸位也該都聽說了。”
諸臣聞之默然。
何執中這才慢慢道出自己的想法,“周書有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今朝中局勢大變,諸位也該順勢而為。何必再鬧得朝堂上大家都不愉快呢。”
平日裏一個很低調,見誰都不敢得罪的人,如今忽地站出來說這麽一番言論,大家初聽都感到驚訝。
直到,趙挺之的妹夫刑恕開口說話了。
滿朝文武,皆是姻親的姻親啊!
“吾等以為,如今當務之急,是要在變法和不變法之間做個抉擇。往日裏宰執坐鎮,滿朝文武皆是一家之言,變不變法,甚至連官家自己都不能決定。如今官家臥病在床,朝中政務積壓。這個時候該我們自己下個決斷了。”
也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朝中多了許多寒士出身的三品、四品大員。大家夥都隨聲附和,反變法派聞言,自然激動不已,紛紛附和。
呂惠卿喜道,“我看正是此理。變法非但於百姓無益,又何必再變?因為變法搞得民不聊生,若是再不廢止,那就是真的是飲鴆止渴了。”
滿朝文武忽地一起做聲,大家幾乎是振袖而唿,“廢除變法。”
“廢什麽廢?變法是二位先帝的畢生心血,你們滿口胡言。若是不變法,還不知道如今汴京城裏多少餓殍?”張商英據理力爭。
聽起來言辭有些尖銳,可是大家夥卻都臉色異常平靜,不失大家風範。
人心雖壞,卻不是旁人揣測出來的那種壞。
雖然今日在辯論的諸位,基本上都是身在《大宋奸臣傳》的諸位,可是他們一開始的出發點絕對不是為了害國殃民。
趙似退居福寧殿養病,太子又年少;大宋的鐵腕宰相剛剛去世,整個朝廷那是真的群龍無首。
不出三天的功夫,文武大臣便攛掇朝中各部尚書;請樞府、政府二府出動人馬,又極其請張商英,眾人一同聯名上奏。這事情鬧的大,連軍器監監事都被大風刮過去了。
趙似和陸林正在殿內說笑,忽地小太監過來匯報。
“大家,張相公帶著諸臣一起來請見官家。此時已經候在大慶殿門樓前候著了。”
“朕知道了。你退下吧。”隔著簾幕,這傳話太監連趙似的真容都沒見著。聽這話言外之意,想來是官家打算讓他們先在外麵一直候著。
等到殿內又剩下趙似和陸林兩人。
趙似問陸林,“你覺得朕這招以退為進如何?”
陸林笑道,“微臣本來不知道官家是何用意,不過如今聽諸位大臣都急了,這才領悟官家的用意。”
趙似淡淡嗯了一聲,“朕這迴就是要以靜製動。朕倒要看看是誰要翻天?你親自替朕傳話給諸臣,就說朕身在病榻,不能處理朝政,有什麽事情就讓諸位大臣自己商議。”
陸林欣然領命。
作為皇帝身邊的紅人,陸林的出現本身就意味著皇帝的駕臨。原本還在門樓前喧鬧不絕,毫無規紀的眾大臣忽地見陸林過來了,立刻一個個拂拂袖子,站得如鍾如鬆。
陸林方才還聽見門樓前一般人嘰嘰喳喳吵吵嚷嚷,和菜市沒啥區別,越走近卻發現大宋的朝堂隊伍鴉雀無聲。
他們忽地集體靜默,這還讓陸林感到有些不好意思。
他對著諸位大人作揖,隨後一字一句傳達了皇帝的口諭。眾臣聞之無不變色。
大家都看向朝中幾位肱骨大臣。
張商英、李清臣、蔡卞、呂惠卿,他們都是如今朝中的風雲人物,隨便挑一個出來,這履曆都夠讓人驚歎。
此時的趙明誠確實沒有辦法和他們相提並論。因為大宋從來都不缺少年才子啊,如今的肱骨大臣,哪一個年輕時又比趙明誠差了。不過是趙明誠吃了中華文明發展兩千年的虧,不著老道罷了。
張商英記著自己是身負重托之人,這個時候,還是應當他來主持大局。
他便轉身對諸位作揖,“諸位同僚,我張某人雖然不才。可是如今情況危急,朝中不可一日無主。官家又讓我等一同商量,不知諸位可否一同移駕政事堂議事。我認為當務之急,是要推舉出新任宰執,統領朝綱。”
李清臣捋捋胡須,“張相公說的有道理。”
於是眾人便挪步往政事堂走去,在政事堂裏,各路神仙都到了。章惇一倒台,呂惠卿說話的嗓門都大了許多。
“我認為如今的當務之急,是先要把曾院士請迴來。大家也都知道,曾院士一心為國,又是朝中棟梁。隻是之前和肅忠公不睦,這才出落在外,如今正是該請曾院士迴朝的時候了。”
“哪有這種說法?我們如今是在商議,誰來接替宰執之位,可呂官人說是請曾院士迴朝。這不就是等著迎迴曾院士嗎?”說這話的人正是章家子弟,他很不滿章相剛剛去世他們就開始對整個章氏打擊報複。“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文化人和文化人對罵起來,常人是把握不到他們的雷點的。
呂惠卿當即瞠目,“你說誰是司馬昭?”
“誰請曾院士迴來就說誰。”
這時,朝中一些為人正派,真正為民著想的人再也看不下去了。
以何執中為首的寒士出身派忽地道,“都到了這個時候,若是還為變法的事情糾結,我看大可不必。”
此話猶如中正之音,又似利劍出鞘,驚的眾人都不說話。俗話說平日裏行得正,坐的端。屁股幹淨的人說話就是有底氣,何執中作為從三品大臣,雖然是寒士出身,可如今身居富貴,從來沒有忘貧賤時期的故事。曾經出緡錢巨萬置辦義莊,以贍養宗族。
隻是他生性過於謹慎畏懼,平日裏都喜歡迎順大家,對誰都不說壞話。是個做事靠譜、但是喜歡左右逢迎的人物。
過去,他和趙挺之兩人頗有相合之處。
趙挺之還寫過不少詩給他,兩人也算是臭味相投。
眾人的目光都看向他,何執中這邊慢慢道,“從王文公開始,朝中就一直開始為變法喋喋不休。其實變不變法,我看受益的都不是百姓。趙明誠不是都說了,變法救不了大宋。諸位也該都聽說了。”
諸臣聞之默然。
何執中這才慢慢道出自己的想法,“周書有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今朝中局勢大變,諸位也該順勢而為。何必再鬧得朝堂上大家都不愉快呢。”
平日裏一個很低調,見誰都不敢得罪的人,如今忽地站出來說這麽一番言論,大家初聽都感到驚訝。
直到,趙挺之的妹夫刑恕開口說話了。
滿朝文武,皆是姻親的姻親啊!
“吾等以為,如今當務之急,是要在變法和不變法之間做個抉擇。往日裏宰執坐鎮,滿朝文武皆是一家之言,變不變法,甚至連官家自己都不能決定。如今官家臥病在床,朝中政務積壓。這個時候該我們自己下個決斷了。”
也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朝中多了許多寒士出身的三品、四品大員。大家夥都隨聲附和,反變法派聞言,自然激動不已,紛紛附和。
呂惠卿喜道,“我看正是此理。變法非但於百姓無益,又何必再變?因為變法搞得民不聊生,若是再不廢止,那就是真的是飲鴆止渴了。”
滿朝文武忽地一起做聲,大家幾乎是振袖而唿,“廢除變法。”
“廢什麽廢?變法是二位先帝的畢生心血,你們滿口胡言。若是不變法,還不知道如今汴京城裏多少餓殍?”張商英據理力爭。
聽起來言辭有些尖銳,可是大家夥卻都臉色異常平靜,不失大家風範。
人心雖壞,卻不是旁人揣測出來的那種壞。
雖然今日在辯論的諸位,基本上都是身在《大宋奸臣傳》的諸位,可是他們一開始的出發點絕對不是為了害國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