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給大夥兒賠個不是


    今天突然停電了,寫了一半發現電腦快沒電了。但是字數不夠拿全勤發不出來。


    因為這個是作者新號,也沒有足夠的請假條,所以隻能用其他粘貼複製的內容來湊全勤了。


    生活不易,請大家多多擔待。


    下一章改好後會給大家發通知,望諸位書友海涵。


    但是因為這是小說,也不好隨意亂黏貼複製。所以就找了一篇大宋奸臣的說明文章,也讓諸位了解一下唐朝獨有特色淩煙閣,而大宋卻有著《奸臣傳。》


    兩篇加起來內容是七千字啊,我調試過了,訂閱隻需要四千自我,大概明天下午前就能改迴來了。


    給各位造成的不便還請諒解。


    ——————————


    篇一:


    一代能臣忠臣清官,蒙冤900年,《宋史?奸臣傳》到底有多虛假?


    縱觀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宋朝最好出“奸臣”,官修正史《宋史·奸臣傳》共有21人,蔡京、郭藥師、秦檜、賈似道、韓侂胄、章惇等人全部上榜,但是這些奸臣中有的是“真奸臣”,有的卻是“被奸臣”!


    圖片


    在這些“奸臣”中其他人不論,就說一說這個章惇,個人認為這是一個我國曆史上最該平反的“奸臣”。


    “奸臣”章惇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第一,這是一個爭強好勝的人


    公元1057年即嘉佑二年章惇科舉高中,列為進士,結果這一榜的狀元叫章衡,是章惇的侄子。章惇覺得科舉名次在侄子後麵是一種恥辱,所以棄榜迴家潛心讀書,直到兩年後再考,又中進士,這一次才心滿意足。


    第二,這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


    章惇和蘇軾是同榜進士,處得來,關係鐵,多次結伴出遊。有一次兩人踏青遊山喝多了酒,聽說附近有老虎出沒便去找老虎。沒想到還真湊巧遇上了,當時離老虎十幾米,兩人的馬受驚不敢上前。蘇軾說馬都怕了我們還來幹嘛,於是掉頭離去。可是章惇卻獨自催馬上前,用銅沙鑼在石上敲響,把老虎嚇跑。


    第三,這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


    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保守派蘇軾遭貶謫,而變法派章惇出將入相,高居參知政事,平步青雲。這一時期,因為“烏台詩案”的影響蘇軾地位一降千裏,人人都不敢在與他來往,唯獨章惇不畏閑言冷語,不僅給蘇軾寫信撫慰,還經常幫助蘇軾,給予銀錢資助,甚至為了蘇軾這個朋友敢當朝直懟宰相王珪,罵他沒有主見,聽信舒亶讒言,十分剛直。


    第四,這是一個剛正不阿、心有操守的人


    宋神宗病逝,宋哲宗繼位,掌握實權的太皇太後廢除變法,起用保守派,變法派的一些人為了自保更改政見重新戰隊,而章惇不改初衷,仍在朝堂上與保守派據理力爭,指責宰相司馬光任用親信,官德不顯,就免役法當不當廢的問題與司馬光展開辯論,為此被貶。


    圖片


    第五,這是一個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人


    宋哲宗元佑時期變法派失勢遭到清洗,蘇軾被起用為九卿,位高權重,而章惇被貶謫汝州,家中87歲的老夫無人照看最終去世。這一時期,蘇軾的弟弟蘇轍上《乞罷章惇知樞密院狀》攻擊章惇,而蘇軾沒有援手,隻是寫信勸章惇就此歸隱。沒想到的是風水輪流轉,宋哲宗元符時期章惇起複任相,達到個人仕途的最高峰,而蘇軾被謫嶺南。這一時期,章惇能救蘇軾,但他沒有,因為就在幾年前蘇軾兄弟同樣指摘自己,見死不救。


    第六,這是一個政治才幹十分突出的人


    宋神宗熙寧五年,章惇被任命為荊湖北路察訪使經製梅山蠻夷,章惇製定了“剛柔並濟”的政策,使得當地蠻夷相繼歸服。後來,章惇被貶湖州時,荊南叛亂,有傷在身的章惇力挽狂瀾輕易鎮壓了叛亂。此後,盡職盡責的章惇成為北宋的“計相”,在三司使任上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增設會計司,將人口、稅賦等賬本做得清清楚楚。


    第七,這是一個“不知好歹”淨說大實話的人


    宋哲宗去世,向太後事先選定了端王趙佶為皇位繼承人,卻又假意征求百官的意見。這時身為宰執的章惇直言“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甚至在其他大臣揣摩上意隻知附和的時候,章惇仍不管不顧,一再力爭。要知道這時候他已經不是一個官場愣頭青,而是一個執掌朝政多年、政治經驗老辣的66歲老臣,隻是他知道輕佻的趙佶不合適當皇帝,為國為民都要力爭,可惜沒能成功,趙佶繼位是為宋徽宗,致使北宋淪亡。


    我們從章惇一生的行跡來看,不難看出他不僅不是小人,而且還是一個無私無畏、堅持立場、忠於職守的能臣。


    宋朝最冤的奸臣,因支持王安石變法,幫宋皇室背了900多年的黑鍋


    為什麽官修正史《宋史》中會存在《奸臣傳》?


    盡管官修正史把章惇詆毀成一個奸臣,但在曆史事件的敘事中隻要我們認真去思考,就會發現他無愧為一個能臣、忠臣、清官。


    比如保守派上台司馬光等人提議向西夏割地求和時,章惇憤怒得要手撕司馬光,此後起複更是強勢的斷絕給西夏的歲賜,發起收複失地運動,試問他是奸臣,有這麽不賣國的奸臣嗎?


    比如在計相任上,章惇從不以官爵授私親,四個兒子全都在官場底層摸爬滾打,難道奸臣不是最喜歡濫用職權、安插親信嗎?


    再比如章惇死後家徒四壁,沒有錢下葬,所以連屍體的手指都被老鼠啃掉一個,試問如果他是貪汙受賄的奸臣會這麽窮嗎?


    作為《宋史·奸臣傳》上留名的奸臣,章惇不諂媚、不徇私、不賣國、不貪汙、不求權、不結黨,那他到底圖的什麽?難道一個奸臣圖的是竟是一切忠臣、正臣、能臣該幹的事兒?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斷定章惇是奸臣的指控根本就不成立。而他之所以被列入《奸臣傳》隻是因為他跟蔡確、呂惠卿這些人一樣,都是王安石變法的支持者、繼承者。


    那為什麽王安石變法會被打成“黑”?


    因為靖康之恥後,趙宋皇室需要一塊遮羞布!南宋高宗趙構為了替父兄開脫罪責,為了維護趙宋皇室的臉麵,為了給漢人臣民一個交代,將北宋淪亡的黑鍋踢給了蔡京,又從蔡京上推到王安石變法,於是一群變法圖強的“誤國奸臣”新鮮出爐,替趙宋皇室承擔了千年罵名。


    這樣一來,皇帝就沒有錯,錯的是底下的奸臣,所謂的“奸臣”事實上隻是趙宋皇室昏君的替罪羊。


    ——————————


    呂惠卿:我是如何將自己送進《奸臣傳》的?


    1


    整個中國史,翻過來覆過去,好像每朝每代都有“法”可“變”。


    春秋戰國幾百年,熙熙攘攘,吵吵鬧鬧,無非還是管仲、吳起、樂毅、商鞅幾個人在那紮台子,台子紮好了,才輪到儒道法墨那些文人們上台唱幾句。唱好了,皆大歡喜;唱不好,大兵們擼袖子、掄刀子砍人。


    那時候的人不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可是他們懂“經濟基礎決定槍杆子數量”!所以,誰家的台子紮得越穩、紮得越硬,誰家的槍杆子就越多、砍人就越狠,最後地盤子就越大……


    曆史的大車轟隆隆開到了大宋朝,這迴輪到了王安石紮台子。


    早些年的時候,王安石比較狂,滿朝文武沒幾個能看上的,說話也就放得開,比如那句“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一副ds得誌、睥睨群雄的樣子。


    這就讓有些人不舒服,明裏暗裏沒少造王安石的謠,說他臉黑是因為不洗臉,說他齷蹉不洗澡,凡此種種。文人相輕嘛,讀書人就這點不好,不能看人比自己手藝好。為這,王安石確實也老實了好一陣兒。


    後來,王安石好不容易混到了皇帝身邊,說話好像有那麽點分量了,就又開始飄飄然了,有空就寫大作文給皇帝上課。有一年,寫了一篇《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煌煌萬言,總結為兩個字——“變法”。


    仁宗皇帝在廟堂上摸爬滾打幾十年,對帝國情況的了解難道還比不上個小年輕?


    想當年,仁宗年輕的時候也沒少折騰。後來,還用範仲淹、富弼等人搞了幾年的“慶曆新政”。隻是沒想到,這“慶曆新政”命這麽短,被幾張廢紙給葬送了。


    過了這麽久,仁宗皇帝漸漸也弄明白了,“慶曆新政”之所以失敗,不是“政”不行,是那幾個人不行。範仲淹、富弼、韓琦這幾個人有文化沒手段,有思想沒套路,怎麽可能鬥得過那些保守派的官場老油條?王安石也是科舉上來的,寫寫文章抒發下感情還行,真要說手段和套路,能比前麵幾位強哪去?


    所以,看到王安石要求變法的奏折,仁宗皇帝連想都沒想,就把奏折留中了。意思再明顯不過了,他是要給王安石說,年輕人還得再沉澱沉澱,步子不能跨太大,小心劈叉!


    宋仁宗崩後,王安石又在英宗朝跌了幾個跟頭,才逐漸弄清了狀況:“變法”這事兒還真不是中書發文下邊執行那麽簡單,關鍵時刻還是得靠“手腕子”!


    所以,那天,第一次見到年輕的新帝神宗趙頊,趙頊問他治國要靠什麽的時候,王安石不假思索地迴答“治國靠的是手段和套路”!


    帝問為治所先,對曰:“擇術為先。“


    後來,趙頊又問,如果讓你主持變法,你認為最先應該從哪地方開始變啊?


    王安石冷冷一笑,這還用說嗎?當然是要換思路,立規矩了,套路不套路他們先不說,首先不能讓下邊人把咱給套路了。


    曰:“變風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


    趙頊聽完,雙手一拍大腿,艸,真tm對!


    於是,變法這事兒就這麽成了!


    2


    變法剛開始那會兒,王安石自己心裏也沒底。


    用《宋史》裏評價王安石的話說“知經術,不曉世務”,意思是手段套路都有,但是理論應用到實踐的能力不夠,耍出來不好看!


    要想變法,靠自己這點手藝肯定不行。於是,王安石就想著找幾個套路界的高手跟自己配合一下。掂量來,掂量去,王安石想到了五個人:


    第一個,樞密院一把手樞密使陳升之。陳升之是景佑年的進士,資格老,官職高,拉他入夥無論在氣勢上還是在效果上都可對保守派以震懾。最主要的,陳升之支持自己變法。於是,設製置三司條例司,負責變法的頂層設計,王安石和陳升之兩人共管。


    第二個,泉州人呂惠卿。王安石之所以選擇呂惠卿,主要是因為他的想法和思路跟自己比較接近,“意多合,遂定交”。


    第三個,曾布。“唐宋八大家”曾鞏的弟弟。此人十三失怙,跟著兄長曾鞏長大、學習,後來居然和曾鞏同科中第,其才能可見一斑。


    第四個,章惇。史載,章惇“性豪俊,博學善文”。那年高考,章惇的侄子章橫與他同科中出,且是殿試狀元。章惇屈居侄下,以之為恥,“委敕而出”,拒不服從分配迴家了!後年再考,章惇果然又中甲科。對於章惇的才能,王安石很是欣賞,很快升其為三司使。


    第五個,蘇轍。蘇軾的弟弟。蘇轍文采不如其兄蘇軾,但是做官的能力卻比兄長強多了,再加上“三蘇”名聲在外,王安石也引之入甕。


    這五個人裏麵,陳升之資曆最老,官職最高,不甘久居人下,所以經常與王安石爭權。後來,王安石找了個機會才把陳升之趕走,用好友韓絳替代了他的使相位置。


    呂惠卿、曾布、章惇和蘇轍是嘉佑二年的同科進士,那一年的主考官就是文學大咖歐陽修,所以,照舊製這四人其實還是同學。


    陳升之本就是重臣,跟王安石貌合神離。王安石能依賴的其實隻有這四人了。


    在這四人裏麵,王安石最喜歡的還是呂惠卿,因為他的能力實在是太強了。王安石在給神宗引薦呂惠卿的時候,曾評價他說“惠卿之賢,豈特今人,雖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學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獨惠卿而已”。


    意思是,呂惠卿的才能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古代先王那些套路手段他都門清,不用他,用誰?可見王安石對呂惠卿的評價之高!


    可惜,王安石不知道的是呂惠卿的這些套路和手段不僅用在了變法上,還用在了自己身上。


    3


    王安石對呂惠卿火箭般的逾次提拔引來了很多人的不滿。


    第一個發表意見的就是好友司馬光。


    司馬光這個人有思想有內涵,但是沒手段,說話直來直去。


    他不喜歡呂惠卿,就直愣愣給神宗皇帝上奏說:“呂惠卿是個小人,現在王安石被天下人詬罵,都是因為他。群臣對他越級提拔,都很有意見!”


    神宗趙頊知道,司馬光是王安石的好友,呂惠卿是王安石變法的得力幹將,兩邊得罪誰都不好,於是就嘻嘻哈哈和稀泥:“呂惠卿迴答朕的問題,思路還挺清晰明白的!看著還不錯,可能是個好料子!咱們再觀察一陣子?”


    皇帝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司馬光也不能太堅持,隻好作罷。


    皇帝那裏說不通,司馬光就開始給王安石寫信。他相信,憑自己跟王安石幾十年交情,王安石會好好考慮一下自己意見的,何況這也是為他好!


    他給王安石寫道:“呂惠卿是個諂媚阿諛之人,現在你身居高位,他拍你馬屁,哪天你不在位上了,他肯定把你給賣了!”


    史載“一旦失勢,將必賣公自售矣”。


    從後來事件的發展來看,司馬光的眼光還是挺準的。可惜此時正處於變法最困難的時候,呂惠卿作為王安石的左膀右臂,“事無大小必謀之,凡所建請章奏皆其筆”。換句話說,隻有他能把王安石的變法思想落實到紙麵上,變成了一條條法律條文得以實施。所以,王安石對其依之甚重,對司馬光的建議則沒怎麽理睬。


    司馬光一看王安石不理自己,就又寫了一封信,罵呂惠卿的同時還順帶把王安石的新政給批評了一下。這令王安石更不高興了,忍無可忍迴信把司馬光給駁斥了一番。


    如此反複再三,本來隻是針對呂惠卿的話題一下子轉移到討論新政正確與否上麵來了。


    司馬光和王安石兩人也因此鬧得極不愉快,甚至不顧多年朋友之情,相互攻訐——友誼的小船就這樣徹底翻了!


    王安石自己一心想著變法富國,甚至為了呂惠卿不惜得罪好友司馬光,而呂惠卿卻不這麽想,他想的是靠變法往上爬。他不僅要同修起居注、進知製誥、判國子監,他還要取王安石而代之。


    接下來,他要做的隻是把自己的競爭對手們排擠出圈就行了!


    4


    變法的第一年,王安石就推出了《富國法六條》和《強兵法二條》,立即收到了成效,國庫創收不少。


    於是,王安石就和呂惠卿商量著盡快頒布最重要的《青苗法》。


    《青苗法》的主要內容是:官方作為債權人將穀物或錢糧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借貸給農戶,農戶不必再去向高利貸及富戶借貸。


    這個政策要是得以施行,哪怕全國隻有十分之一的農戶借貸,這創收也十分可觀。


    於是,王安石就把呂惠卿、曾布、蘇轍幾個叫來開會,一起議議。


    說是討論,其實在王安石心裏,這種會沒啥實際意義,就是走個形式。目的隻有一個——別以後被人家抓住把柄,說自己一言堂就行。


    會議如期進行。按照規則,大家輪流發表看法。


    第一個發言的是呂惠卿。呂惠卿舉雙手讚成,曰“極端慫恿之”。對呂惠卿的這個態度,王安石很滿意,不住地點頭。


    下一個是曾布。曾布為人機敏,《青苗法》他也沒少出力,曰“與呂惠卿共創青苗”。所以,他也沒啥意見。


    ……


    最後,才輪到官最小的蘇轍說話。蘇轍耷拉著眼皮,雙手一攤,正色道:“我不是不同意青苗法,我擔心救民不成,到時候反而病民呢!”


    王安石一聽就老大不高興,乖乖,別看這小子平時不說話,關鍵時刻淨出來搗亂,讓你說是看得起你,差不多就行了,還真把自己當迴事了!可考慮著畢竟是公開會議,也不好發作,隻好將就一下,於是對蘇轍道,那你說說看吧!


    蘇轍這才說道:“來貸款的農戶大多有黑曆史,要麽經營不善、要麽懶惰成性,貸款給他們,到時候能還上才怪!懂生產,會經營的農戶誰去貸款啊!”


    王安石一想,這小子說的也有道理,如果強推此法,到時候引來麻煩自己怕兜不住。於是打哈哈道,算了,算了,這事兒就先擱下,迴頭我們再研究研究。曰“數旬不談此法”。


    過了沒多久,就有地方官上奏說:


    地方農民播種,沒有本錢,不得不向富戶借高利貸。如果政府能出麵以國庫庫銀貸款,既可以緩解農民壓力,也可以創收。


    王安石看到奏折,一拍大腿,衝著旁邊的呂惠卿說,這不就是《青苗法》嘛!看來民間還是有需要的,誰說不可以頒行的?


    呂惠卿狡黠一笑,心裏暗暗高興,等的就是這個機會。


    他伸手給王安石遞了杯水,附和道,就是,就是,《青苗法》可以造福百姓,提出異議那人肯定是沒安好心,想阻撓丞相變法,咱得治治他!


    曰“惠卿進讒安石,謂轍有意阻撓”。


    聽了呂惠卿的話,王安石越想越生氣,第二天就把蘇轍趕到地方任職去了!


    5


    小試牛刀,就輕鬆趕走了名聞天下的大才子蘇轍。接下來,呂惠卿把目光放在了曾布身上。


    曾布不同於隻會諏詩弄文的蘇轍,這可是個實幹家。


    想當年,隻是開封府推官的曾布給剛繼位的神宗皇帝上書言政,提出“二本八要”之說,名噪一時。為此,神宗皇帝親自召見,“創建合意”,三天內被五次提拔,創大宋政壇提拔晉升速度之最,轟動廟堂內外。


    新法施行以後,輿論洶洶,矛頭直指王安石。由於反對派人數眾多,神宗一時也拿不定主意,甚至對新法也產生了懷疑。


    千鈞一發之際,曾布挺身而出,冒天下之大不韙,上書亢言,直指反對派“窺伺間隙,巧言醜詆,嘩眾罔上”。


    他還對皇帝說:


    推赤心以待遇君子而厲其氣,奮威斷以屏斥小人而消其萌,使四方曉然皆知主不可抗,法不可侮,則何為而不可,何欲而不成哉?


    這裏麵的君子就是王安石。他要告誡皇帝,要幹事就得一竿子戳到底,別朝令夕改。這篇奏疏不僅文采斐然、說理透徹,而且直指人心發人深饋,尤其這句“主不可抗,法不可侮”,讀來令人精神振奮熱血沸騰,一下子堅定了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的決心。


    後來,前任宰相韓琦也曾上書論新法之害,又是曾布抽絲剝繭逐條駁斥,使神宗對新法“持之愈固”。


    最主要的是,不同於蘇軾蘇轍兄弟,曾布不僅作文了得,經世致用的才能也世所罕見,最起碼不在呂惠卿之下,“新法”中的青苗、助役、保甲、農田等法都是曾布和呂惠卿一同創建的。


    如果說呂惠卿是王安石智囊,那曾布就是王安石的戰將。


    呂惠卿要想搞倒曾布,可不是那麽容易!


    熙寧七年,天下大旱,神宗皇帝下詔求直言,言過不咎。


    此時,新法已經執行近六年,各種矛盾層出不窮,其中“市易法”判官呂嘉問為獲政績,擅加重稅盤剝百姓。曾布為此事上章力爭,要求皇帝依法懲治濫用新法的行為。


    其實,曾布這麽做並沒有否定新法。後來曾布在哲宗朝擔任宰相的所作所為也能看出來,他始終是堅持新法的。相反,曾布之所以要求嚴懲呂嘉問,恰恰是為了使新法得以更長久實施和執行。


    但,神宗皇帝此時正在興頭上,以為自己的新政真的使國富兵強了,猛地被曾布澆了一盆涼水,心裏很不爽,於是就將曾布提出的問題交到下邊討論。


    結果,輿論嘩然。


    保守派們可抓住了把柄,不停給皇帝上章,您看看,不是以前俺們說新法有問題了吧,連王安石自己的得力幹將都說不行了!


    於是,呂惠卿故技重施,汙指曾布是叛徒,否定新法,日夜向王安石進讒。


    最終,“安石怒”,“布遂去位”——曾布也被趕走了!


    6


    曾布被貶後不久,保守派的反撲更盛。


    太皇太後曹太後、皇太後高太後強烈反對新法,聯合舊貴勳親、王公貴胄極言新法誤國,要求神宗請罷新法。


    司馬光、蘇軾、韓維、範純仁,還有前期被退群的蘇轍等人也沒閑著,隻要有機會發表意見,就對新法百般刁難。他們人多,又善於寫作文,很快就把那句“去安石,享太平”搞得深入人心了。


    那時候,就連南邊的那個小國安南造反也打出了“青苗誤宋,解黎庶倒懸”的口號。


    這就讓神宗趙頊有點為難了,要想新法繼續推行,必須撤掉王安石,以緩和與保守派的矛盾;可是換掉王安石誰能有本事接替他呢?


    商量來商量去,還是王安石自己想了個招兒,貶王安石於江寧,提拔好友韓絳、學生呂惠卿為宰相。


    呂惠卿就這樣踩著“變法”的梯子,僅用了六年時間,從一個基層小吏一躍成為大宋帝國的宰相了。


    呂惠卿上台以後,為了自己的位置坐得更穩,第一件事就是命人詆毀當年的戰友、競爭對手曾布,把曾布發配到更遠的地方去了。


    其實,此時呂惠卿最忌憚的還是王安石——萬一哪天王安石複相,自己數年的心血不就白費了?


    於是,呂惠卿首先利用審判保守派幹將鄭俠案,將鄭俠的好友、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貶官,放歸田裏。


    接下來,他又對王安石的好友李士寧開刀,說王安石與李士寧早年對神廟不滿,要置王安石於死地!最令人發指的是,呂惠卿竟然公開曬出了自己與老師王安石之間的私人信函,用以佐證,一時輿論嘩然。如果沒有意外,呂惠卿這波操作下來,王安石不死也得被流放……


    好在呂惠卿的這些手段,都被另一名宰相韓絳看在眼裏。


    但是,“絳不能製”,韓絳的手段和套路根本就治不住呂惠卿。於是,他一麵拖住呂惠卿,一麵暗中乞求神宗皇帝召王安石迴朝,同時派人南下江寧將呂惠卿的操作通知他。


    接到皇帝詔書之後,急不可耐的王安石馬不停蹄,連夜急行,七日就從江寧迴到了開封,趕在呂惠卿下手之前重新執掌政院。


    不久,呂惠卿即被出知陳州。


    後來,無論好友章惇為相,還是戰友曾布為相,“鹹畏惡其人”——人品太差,“不敢引入朝”。終其一生,呂惠卿都再未能迴京任職,死後列入《宋史奸臣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掀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行千裏不留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行千裏不留行並收藏掀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