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工業時代的基礎
章惇提議要讓樞密院獨立出來,這件事一被提出來,立刻在汴京臣子之間刮起了一道颶風。
這道颶風逼迫主戰派和求和派又開始擼起袖子對著幹。
獨立樞密院,是章惇打算留給大宋的獨立遺產。
他知道朝中有很多軟骨頭,不把這些人踢出去,那百萬兩銀子,神宗和哲宗兩代皇帝和朝臣的心血都將付諸東流。
山丹馬場的迴歸,這是上天賜予大宋最後的機會,若是再丟掉,恐怕再也沒有機會打迴來了。
人心凝聚,其利斷金;一旦人心散了,那可就迴天無力了。
章惇迴到樞密院,樞府諸位樞密使立刻一擁而上,紛紛誇讚此舉之善,並表示一定極力擁護。
章惇卻問張商英,“如果樞密院不能就此獨立呢?”
“天覺會全力以赴,不會讓這種情況發生。”
章惇撫著座椅,又道,“好。”章惇又打量了眾人一圈,實則是給張商英宣示主權。
以後這裏他就是樞院的老大。
趙明誠還在二院中,外頭都是銀裝素裹的,雪花亮晶晶堆在一起十分好看,可是二院裏卻滿是煤炭渣子,更有鐵爐子在外唿唿的被風鼓,爐子裏燒的紅彤彤一片。
【二院:軍器監下設作坊,南北二院,主要負責製作火藥武器,是為到大宋的機密場所之一。】
趙明誠坐在大堂內,手底下堆著一大疊圖紙。早在王莽時就有了遊標卡尺,更別說北宋了,桌案上放著幾把卡尺,又隔著幾個精巧玩意兒,地動儀模型、司南。
徐長明則在和他呷雞湯,雪後初晴,微弱的陽光雖然給予不了太多溫暖,可是看著就讓人感到胸中一明,眼前一亮。
“章宰執,日後可必定是要名留青史。”
趙明誠聞言險些笑出來,這樣的人物,最後居然和自己家老爹一同入了奸臣傳。
趙明誠搖搖頭,“能不能名留青史,豈能是我們這些人說了算的。”
“這可和你我沒有關係,宰執的作為大家都看的到,他雖然不是房玄齡、杜如晦之流,可畢竟是接替了王文公之誌,又堅持主張對外發動戰事,先收服河湟之地,後又收迴了山丹馬場,這可都是大功啊。”
流血上前線的是西北將士,到最後功勞都成了章惇的。不如此,怎麽人人都想著往上爬呢。
“功勞再高,可是最後寫史書的,都是後來人。他們會怎麽評說宰執,到時候恐怕又是另一種論調。”
“怎麽,你又知道了什麽風聲?”
“沒什麽。我就是隨便說的。說正經的,這個車到底什麽時候能做好?如果做不出來,到時候我沒辦法給官家交差。”
“還早著呢。不過上個月,杭州有個年輕人自稱有辦法。”
“那就召他過來啊。”
“召他過來,到時候如何安置呢。這是軍器監,不是你家後院。到時候請過來該如何安置,這可是大問題。”
趙明誠忽地想起身在鳳翔的那些工匠,也不知道秦傳書等人如何了。
隻有發展科技,才能再迴關中,以關中輻射全國。
大宋繁榮的經濟,給即將到來的工業時代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這是趙明誠一直都想這麽做的根本原因。
甚至於,明清時期都未必有大宋如今這樣好的條件可以著手工業革命。
大宋商業繁華,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放開對稀缺資源的管製,允許其在競爭市場上自由交易,無疑是使資源配置實現優化的最有效途徑。下達了“不禁兼並”詔令的宋太祖,可以說有著超越時代的經濟學眼光。
看問題不要看表麵,實際上大宋就已經有放開市場這一操作。
事實證明,宋代開放的土地政策,確實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與唐代相比,宋代的糧食產量得到了相當大的提高。
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對土地私有的承認和對墾荒的鼓勵(新開墾的土地一律不需納稅,對開荒成績顯著的縣加以褒獎),促使農民大量開墾荒地,以至於耕地麵積激增;
二是土地擁有者之間的競爭,使得先進的生產技術不斷被創造和采用(彎鋤、鐵耙、龍骨翻車等均為這一時期的產物);
三是租佃製度的完善使得小農戶可以用較低的代價獲得生產資料,承受風險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為了自己的利益,積極擴大產量,更新技術,結果卻是整個社會財富的增加和科技的發展。而國家“看的見的手”不斷旁敲側擊,進一步將兩宋推向封建社會物質繁榮的頂峰。
宋代土地政策的積極影響不僅僅體現在農業生產上。
土地兼並的盛行和生產技術的改良,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剩餘勞動力大量出現。“為解決這一問題,宋朝政府積極發展工商、采礦、紡織、加工業等行業,也就是現在宋人口中的‘五行八作’,大宋行業非常多,而且小手工業也非常發達。
手工業的發達,又進一步導致商品經濟的繁榮。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土地兼並往往是農民起義爆發的誘因,因此曆朝曆代才會對兼並現象大力遏製;但這一現象最為嚴重的宋朝,卻並未出現過全國性的大規模農民暴動(方臘、宋江起義都未對政權構成威脅)。可以說,“不抑兼並”帶來的經濟繁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解社會矛盾的作用。
然而緩解矛盾並不等於解決矛盾。如果不是蒙古人的入侵打斷了南宋社會的發展進程,趙家王朝恐怕早晚也要在日益加深的社會危機中瓦解。同樣是土地的高度集中,英國在這一背景下走向了工業革命(圈地運動),而中國社會卻屢屢因此而陷入動蕩不安,原因何在?
在趙明誠這些年對大宋的觀察中,此時的中國有著大量的閑散勞動力,同時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他們甚至已經有了類似銀行的機構。
隻差一點點技術,他們就可以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準確的說,隻差技術,中國在公元1100年後的曆史就可以被改變。
章惇提議要讓樞密院獨立出來,這件事一被提出來,立刻在汴京臣子之間刮起了一道颶風。
這道颶風逼迫主戰派和求和派又開始擼起袖子對著幹。
獨立樞密院,是章惇打算留給大宋的獨立遺產。
他知道朝中有很多軟骨頭,不把這些人踢出去,那百萬兩銀子,神宗和哲宗兩代皇帝和朝臣的心血都將付諸東流。
山丹馬場的迴歸,這是上天賜予大宋最後的機會,若是再丟掉,恐怕再也沒有機會打迴來了。
人心凝聚,其利斷金;一旦人心散了,那可就迴天無力了。
章惇迴到樞密院,樞府諸位樞密使立刻一擁而上,紛紛誇讚此舉之善,並表示一定極力擁護。
章惇卻問張商英,“如果樞密院不能就此獨立呢?”
“天覺會全力以赴,不會讓這種情況發生。”
章惇撫著座椅,又道,“好。”章惇又打量了眾人一圈,實則是給張商英宣示主權。
以後這裏他就是樞院的老大。
趙明誠還在二院中,外頭都是銀裝素裹的,雪花亮晶晶堆在一起十分好看,可是二院裏卻滿是煤炭渣子,更有鐵爐子在外唿唿的被風鼓,爐子裏燒的紅彤彤一片。
【二院:軍器監下設作坊,南北二院,主要負責製作火藥武器,是為到大宋的機密場所之一。】
趙明誠坐在大堂內,手底下堆著一大疊圖紙。早在王莽時就有了遊標卡尺,更別說北宋了,桌案上放著幾把卡尺,又隔著幾個精巧玩意兒,地動儀模型、司南。
徐長明則在和他呷雞湯,雪後初晴,微弱的陽光雖然給予不了太多溫暖,可是看著就讓人感到胸中一明,眼前一亮。
“章宰執,日後可必定是要名留青史。”
趙明誠聞言險些笑出來,這樣的人物,最後居然和自己家老爹一同入了奸臣傳。
趙明誠搖搖頭,“能不能名留青史,豈能是我們這些人說了算的。”
“這可和你我沒有關係,宰執的作為大家都看的到,他雖然不是房玄齡、杜如晦之流,可畢竟是接替了王文公之誌,又堅持主張對外發動戰事,先收服河湟之地,後又收迴了山丹馬場,這可都是大功啊。”
流血上前線的是西北將士,到最後功勞都成了章惇的。不如此,怎麽人人都想著往上爬呢。
“功勞再高,可是最後寫史書的,都是後來人。他們會怎麽評說宰執,到時候恐怕又是另一種論調。”
“怎麽,你又知道了什麽風聲?”
“沒什麽。我就是隨便說的。說正經的,這個車到底什麽時候能做好?如果做不出來,到時候我沒辦法給官家交差。”
“還早著呢。不過上個月,杭州有個年輕人自稱有辦法。”
“那就召他過來啊。”
“召他過來,到時候如何安置呢。這是軍器監,不是你家後院。到時候請過來該如何安置,這可是大問題。”
趙明誠忽地想起身在鳳翔的那些工匠,也不知道秦傳書等人如何了。
隻有發展科技,才能再迴關中,以關中輻射全國。
大宋繁榮的經濟,給即將到來的工業時代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這是趙明誠一直都想這麽做的根本原因。
甚至於,明清時期都未必有大宋如今這樣好的條件可以著手工業革命。
大宋商業繁華,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放開對稀缺資源的管製,允許其在競爭市場上自由交易,無疑是使資源配置實現優化的最有效途徑。下達了“不禁兼並”詔令的宋太祖,可以說有著超越時代的經濟學眼光。
看問題不要看表麵,實際上大宋就已經有放開市場這一操作。
事實證明,宋代開放的土地政策,確實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與唐代相比,宋代的糧食產量得到了相當大的提高。
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對土地私有的承認和對墾荒的鼓勵(新開墾的土地一律不需納稅,對開荒成績顯著的縣加以褒獎),促使農民大量開墾荒地,以至於耕地麵積激增;
二是土地擁有者之間的競爭,使得先進的生產技術不斷被創造和采用(彎鋤、鐵耙、龍骨翻車等均為這一時期的產物);
三是租佃製度的完善使得小農戶可以用較低的代價獲得生產資料,承受風險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為了自己的利益,積極擴大產量,更新技術,結果卻是整個社會財富的增加和科技的發展。而國家“看的見的手”不斷旁敲側擊,進一步將兩宋推向封建社會物質繁榮的頂峰。
宋代土地政策的積極影響不僅僅體現在農業生產上。
土地兼並的盛行和生產技術的改良,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剩餘勞動力大量出現。“為解決這一問題,宋朝政府積極發展工商、采礦、紡織、加工業等行業,也就是現在宋人口中的‘五行八作’,大宋行業非常多,而且小手工業也非常發達。
手工業的發達,又進一步導致商品經濟的繁榮。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土地兼並往往是農民起義爆發的誘因,因此曆朝曆代才會對兼並現象大力遏製;但這一現象最為嚴重的宋朝,卻並未出現過全國性的大規模農民暴動(方臘、宋江起義都未對政權構成威脅)。可以說,“不抑兼並”帶來的經濟繁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解社會矛盾的作用。
然而緩解矛盾並不等於解決矛盾。如果不是蒙古人的入侵打斷了南宋社會的發展進程,趙家王朝恐怕早晚也要在日益加深的社會危機中瓦解。同樣是土地的高度集中,英國在這一背景下走向了工業革命(圈地運動),而中國社會卻屢屢因此而陷入動蕩不安,原因何在?
在趙明誠這些年對大宋的觀察中,此時的中國有著大量的閑散勞動力,同時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他們甚至已經有了類似銀行的機構。
隻差一點點技術,他們就可以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準確的說,隻差技術,中國在公元1100年後的曆史就可以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