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時初,騾車行至新寧街的宅子外。鄧源前兩日來過這裏,陳三吉也曾在此地藏身。今日大事已了,陳三吉等人遠走高飛,宅子便重新空了下來。
陳伯在路上說,既然已經被衙門裏的人撞見,那人又認識鄧源,那麽金銀便不宜再運迴宣化裏的宅子。萬一對方是個屬王八的性子,死咬一口不鬆嘴,明著不敢動手,暗地裏潛進來查看,這些銀鞘子目標這麽大,很是不穩便。好在還有新寧街這處宅子,外人都不知道是鄧鼎城的產業,這裏門窗都結實,也有專門藏東西的地洞。短時間內看,金銀藏在這裏最安全。
兩人又忙活了半個時辰,將銀鞘子盡數藏好。兩人又簡單商議一下,決定還把黃金和銀鞘子分開,這樣更加安全。兩隻黃金箱子都不大,而且方才溫大路也沒看到,拉迴宣化裏的宅子,不拘哪個角落便藏下了。
陳伯將裏裏外外的門窗鎖好,又拿了一床棉被蓋住黃金箱子。鄧源往車上一躺,枕在八千兩黃金上,一路哼著小曲兒地迴了宣化裏。
迴到家,鄧源將兩箱黃金藏到陳伯床底下。這地方看似隨意,卻是鄧源想了一路才想起的絕佳地點。一來外人不會想到一個老門房的床底下會藏八千兩黃金,二來以陳伯的機警,絕不會讓人悄無聲息地潛入自己房中。隻是苦了陳伯了,以後便要減少外出,以免讓歹人有了可乘之機。
陳伯笑著那把箱子推到靠牆的位置,拿雜物擋住。而後趕著騾車出去了——顧家的車,要趁夜處理掉。
鄧源躺到自己的床上,已交子時。他筋疲力盡,腰酸背疼,但大腦卻很活躍,絲毫沒有困意。
中午從顧宅迴來,他作為一個看客,並沒有覺出多大的意思。但現在不同了,自己終於參與了一樁曆史大事,從臭名昭著的閹黨成員顧秉謙家裏運出來十幾萬兩銀子。而且顧秉謙能不能安然渡過這一關,下一步就要看鄧秀才的信譽如何了。鄧源甚至促狹地想到,若是自己昧下這些金銀,顧秉謙無力再行賄,他的結局會不會就此改變?
他摸出手機,靠,今天沒充電···
如果沒有記錯,他在搜索崇禎二年大事件的時候,看到袁崇煥就是在這一日矯詔殺了皮島總兵毛文龍。
鄧源迴想了一下,也許就是自己在顧宅閑逛的時候,東北那嘎達的某處校場裏,曾經豪橫不可一世的毛總兵人頭落地。而袁崇煥踞坐高台,擲地有聲的說出那句名言:“你道本部院是個書生,本部院卻是個將首!”
兩件大事,如此湊巧地發生在同一天。
看起來兩件事毫無關係。但曆史唯物主義教育鄧源,世間萬物都是存在普遍聯係的。這兩件大事的背後,站著同一個人——崇禎皇帝。
若沒有這位皇帝清算閹黨的鐵腕雄心,顧秉謙不會在告老還鄉數年之後還遭這麽一場大禍。
若沒有這位皇帝平定遼東的操切冒進,袁崇煥不會甘冒天下之大不韙擅殺大將來樹立威信。
皇帝的兩件大事,一成一敗。雖然清算閹黨算不得徹底成功,但好歹是大致按照他的意圖推進了。而袁崇煥誅殺毛文龍之後僅僅過了幾個月,就被捕下獄,再也沒有機會去實現他在皇帝麵前誇下的“五年平遼”海口。
說到底,閹黨再怎麽橫行無忌,魏忠賢也隻是皇帝家奴。一道詔書下去,九千歲隻能上吊自盡,鐵杆閹黨成員也隻能洗幹淨脖子等著那一刀,要不然就像顧秉謙一樣剜門盜洞請托花錢以求自保。而遼東建奴則不同,你一百道詔書發下去,該打敗仗還是打敗仗,鐵嶺還是丟了,沈陽還是丟了,遼陽還是丟了。對於皇帝來說,魏忠賢也好,顧秉謙也罷,都是你們的的內部矛盾。而建奴才是真正的敵我矛盾。可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花在內部矛盾上的時間精力好像有點多,本就不多的那點政治智慧更是都用在了和大臣們鬥智鬥勇上,以至於內戰不內行,外戰更外行···
無意中一瞥外麵,怎麽天色有些發亮?
鄧源起身推開窗,遠處天穹下,隱隱有些紅光。
按照過去野史記載,天降不凡之子,必有異像。
難道今夜又有大人物出生?
鄧源走到院中,踮著腳觀察。
陳伯剛迴來不久,還未睡下。聽到動靜,也走了出來,立在鄧源身旁看了一會兒,忽然說:“是亭林街方向,是不是顧宅著火了?”
鄧源“啊”了一聲,有道理。古來打砸搶燒都是一條龍,今日顧宅被洗劫一空,白天沒人放火算是萬幸。若是當時真有人縱火,不知顧家祖孫會不會被烤成叫花雞。
隻是這都大半夜了,會誰誰不辭辛苦專門再去一趟放火呢?
難道有人白天沒趕上哄搶,晚上再去的時候一無所獲,於是惱羞成怒放火泄憤?
鄧源想起地窖裏崔廩生的屍身。本來想著,屍身留在那裏,不久之後官府就會進入顧宅檢查,自然可以發現。接下來便是追查兇手,顧名俊早晚難逃法網。但這一把火下去,若是燒到了地窖裏,把屍體燒得麵目全非,還能認出受害者是誰嗎?還能查出殺人線索嗎?以這個年代縣衙的顢頇作風,隻怕連真實死因都驗不出來了吧?過去看過一些古代公案小說,總會煞有介事地說“人被燒死會如何,死後被火燒又會如何”,但現實中的老百姓對這種冷僻的知識幾乎一無所知。若是縣衙有心大事化小,不願自己轄內出現殺人案件,也許就會定性為“賊人誤入地窖,慘遭火焚”。咎由自取是真的咎由自取,但顧名俊怕是要逍遙法外了。
若官府真的將之定性為意外,顧時俊自然不會上趕著去衙門報案說自己親弟弟殺了人。而鄧源為了避免惹一身騷,也不能出首告發。
眼下的顧名俊對鄧源恨之入骨,若是沒有來自官府的壓力,估計很快就會迴來報複。
也許···他最先報複的對象還會是他自己的祖父、父親,然後才會輪到鄧源?
鄧源對陳伯說出自己的擔憂,陳伯不屑地笑笑:“那就讓他來!”
陳伯在路上說,既然已經被衙門裏的人撞見,那人又認識鄧源,那麽金銀便不宜再運迴宣化裏的宅子。萬一對方是個屬王八的性子,死咬一口不鬆嘴,明著不敢動手,暗地裏潛進來查看,這些銀鞘子目標這麽大,很是不穩便。好在還有新寧街這處宅子,外人都不知道是鄧鼎城的產業,這裏門窗都結實,也有專門藏東西的地洞。短時間內看,金銀藏在這裏最安全。
兩人又忙活了半個時辰,將銀鞘子盡數藏好。兩人又簡單商議一下,決定還把黃金和銀鞘子分開,這樣更加安全。兩隻黃金箱子都不大,而且方才溫大路也沒看到,拉迴宣化裏的宅子,不拘哪個角落便藏下了。
陳伯將裏裏外外的門窗鎖好,又拿了一床棉被蓋住黃金箱子。鄧源往車上一躺,枕在八千兩黃金上,一路哼著小曲兒地迴了宣化裏。
迴到家,鄧源將兩箱黃金藏到陳伯床底下。這地方看似隨意,卻是鄧源想了一路才想起的絕佳地點。一來外人不會想到一個老門房的床底下會藏八千兩黃金,二來以陳伯的機警,絕不會讓人悄無聲息地潛入自己房中。隻是苦了陳伯了,以後便要減少外出,以免讓歹人有了可乘之機。
陳伯笑著那把箱子推到靠牆的位置,拿雜物擋住。而後趕著騾車出去了——顧家的車,要趁夜處理掉。
鄧源躺到自己的床上,已交子時。他筋疲力盡,腰酸背疼,但大腦卻很活躍,絲毫沒有困意。
中午從顧宅迴來,他作為一個看客,並沒有覺出多大的意思。但現在不同了,自己終於參與了一樁曆史大事,從臭名昭著的閹黨成員顧秉謙家裏運出來十幾萬兩銀子。而且顧秉謙能不能安然渡過這一關,下一步就要看鄧秀才的信譽如何了。鄧源甚至促狹地想到,若是自己昧下這些金銀,顧秉謙無力再行賄,他的結局會不會就此改變?
他摸出手機,靠,今天沒充電···
如果沒有記錯,他在搜索崇禎二年大事件的時候,看到袁崇煥就是在這一日矯詔殺了皮島總兵毛文龍。
鄧源迴想了一下,也許就是自己在顧宅閑逛的時候,東北那嘎達的某處校場裏,曾經豪橫不可一世的毛總兵人頭落地。而袁崇煥踞坐高台,擲地有聲的說出那句名言:“你道本部院是個書生,本部院卻是個將首!”
兩件大事,如此湊巧地發生在同一天。
看起來兩件事毫無關係。但曆史唯物主義教育鄧源,世間萬物都是存在普遍聯係的。這兩件大事的背後,站著同一個人——崇禎皇帝。
若沒有這位皇帝清算閹黨的鐵腕雄心,顧秉謙不會在告老還鄉數年之後還遭這麽一場大禍。
若沒有這位皇帝平定遼東的操切冒進,袁崇煥不會甘冒天下之大不韙擅殺大將來樹立威信。
皇帝的兩件大事,一成一敗。雖然清算閹黨算不得徹底成功,但好歹是大致按照他的意圖推進了。而袁崇煥誅殺毛文龍之後僅僅過了幾個月,就被捕下獄,再也沒有機會去實現他在皇帝麵前誇下的“五年平遼”海口。
說到底,閹黨再怎麽橫行無忌,魏忠賢也隻是皇帝家奴。一道詔書下去,九千歲隻能上吊自盡,鐵杆閹黨成員也隻能洗幹淨脖子等著那一刀,要不然就像顧秉謙一樣剜門盜洞請托花錢以求自保。而遼東建奴則不同,你一百道詔書發下去,該打敗仗還是打敗仗,鐵嶺還是丟了,沈陽還是丟了,遼陽還是丟了。對於皇帝來說,魏忠賢也好,顧秉謙也罷,都是你們的的內部矛盾。而建奴才是真正的敵我矛盾。可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花在內部矛盾上的時間精力好像有點多,本就不多的那點政治智慧更是都用在了和大臣們鬥智鬥勇上,以至於內戰不內行,外戰更外行···
無意中一瞥外麵,怎麽天色有些發亮?
鄧源起身推開窗,遠處天穹下,隱隱有些紅光。
按照過去野史記載,天降不凡之子,必有異像。
難道今夜又有大人物出生?
鄧源走到院中,踮著腳觀察。
陳伯剛迴來不久,還未睡下。聽到動靜,也走了出來,立在鄧源身旁看了一會兒,忽然說:“是亭林街方向,是不是顧宅著火了?”
鄧源“啊”了一聲,有道理。古來打砸搶燒都是一條龍,今日顧宅被洗劫一空,白天沒人放火算是萬幸。若是當時真有人縱火,不知顧家祖孫會不會被烤成叫花雞。
隻是這都大半夜了,會誰誰不辭辛苦專門再去一趟放火呢?
難道有人白天沒趕上哄搶,晚上再去的時候一無所獲,於是惱羞成怒放火泄憤?
鄧源想起地窖裏崔廩生的屍身。本來想著,屍身留在那裏,不久之後官府就會進入顧宅檢查,自然可以發現。接下來便是追查兇手,顧名俊早晚難逃法網。但這一把火下去,若是燒到了地窖裏,把屍體燒得麵目全非,還能認出受害者是誰嗎?還能查出殺人線索嗎?以這個年代縣衙的顢頇作風,隻怕連真實死因都驗不出來了吧?過去看過一些古代公案小說,總會煞有介事地說“人被燒死會如何,死後被火燒又會如何”,但現實中的老百姓對這種冷僻的知識幾乎一無所知。若是縣衙有心大事化小,不願自己轄內出現殺人案件,也許就會定性為“賊人誤入地窖,慘遭火焚”。咎由自取是真的咎由自取,但顧名俊怕是要逍遙法外了。
若官府真的將之定性為意外,顧時俊自然不會上趕著去衙門報案說自己親弟弟殺了人。而鄧源為了避免惹一身騷,也不能出首告發。
眼下的顧名俊對鄧源恨之入骨,若是沒有來自官府的壓力,估計很快就會迴來報複。
也許···他最先報複的對象還會是他自己的祖父、父親,然後才會輪到鄧源?
鄧源對陳伯說出自己的擔憂,陳伯不屑地笑笑:“那就讓他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