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血色衣冠(三)
七年後
燕侯七十九年冬(289年)
中原的百姓很久沒有享受過如此長的太平歲月,雖然算不上什麽盛世,畢竟世家的盤剝越來越嚴重。
但是呢,被世家盤剝,也比在漢末亂世裏給軍閥當糧食吃肉肉更好,難道不是嗎?
在漢末亂世裏,被當成糧食吃肉肉的百姓何其多也,如今,百姓不用被吃肉肉了,終於有資格當牛做馬了,終於有資格成為奴隸了,從屍體變成奴隸,這何嚐又不是一種太平之治。
好與壞都是對比出來的,皇帝司馬炎算不上什麽明君,但在他的統治下,中原並沒有出現類似曹操之類的大規模屠戮,也沒有出現黃巾軍之類的大量流民打砸搶燒,各國發行的專門用來收刮民間財富的貨幣也被取消,相對良心的五銖錢重新成為了官方貨幣。
之前,袁趙、孫吳、蜀漢,都發行過劣等貨幣,類似王莽的貨幣改革,專門收刮民間財富,尤其是蜀漢的直百幣,一直用到了亡國。
由於貨幣體係混亂,而且官府發行的貨幣特別坑,所以在漢末和袁趙時期,整個社會都倒退迴了以物易物的文明階段,邊疆的老百姓寧願逃荒去草原當蠻夷,也不肯留在中原被剝削。
天下的一統、五銖錢的恢複,讓中原的城市經濟重新發展,洛陽、鄴城、蓼城、建業、襄陽、許昌、下邳、壽春、成都,這九個城池,成為了大晉城市經濟蓬勃發展的地區,大量手工業者聚集在城市內從事非農業生產活動。
對於生活在商業繁榮的後世之人而言,是無法理解,在一個小農經濟占據主導的社會裏,出現城市經濟是多麽的一枝獨秀。
簡簡單單做個買賣,弄個交易市場,有手工業者不種田,反而出賣自己的勞動技能來賺錢,這種後世非常平常的生產活動,在自然經濟社會是非常少見的。
其中,青州樂安國蓼城縣,原本隻是黃河入海口一個普通的縣城,卻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了燕國與中原貿易的主要區域,因此興起了城市經濟,這裏的許多人不再從事耕田,而是做起了倒買倒賣的小生意,亦或是成為了一個碼頭搬運工,賺些五銖錢,然後用五銖錢找燕國在蓼城的商鋪購買商品。
蓼城縣的甲下邑,原本隻是個小漁村,如今已經發展成了港口坊市。
樂安國(郡)的許多富商們紛紛搬家到甲下港,使得甲下港的地價日益高漲,原本不值錢的荒地,現在比其它地方的良田還貴。
大量來自燕國的貨物被卸載到甲下港,然後被中原的商賈們用船隻,通過黃河河道運送到沿岸各地。
同樣的,來自中原的各種原材料,諸如硝石、硫磺、青蒿、麻黃被運往甲下港,然後被燕國商船運走。
總體而言,燕國從中原購買的多為原材料,偶爾也買人口和牲畜,中原從燕國購買的多為手工業產品,尤其是一些奢侈品。
其中,產自巴東地區(重慶)的青蒿最受燕國歡迎,幾乎很難有存貨,一經出現就會被燕國訂購。
已經病逝的張仲景,在幾十年前發現青蒿能夠有效地防治瘴氣,是海外開荒的必備藥材。
不過燕國的地理環境不太適合青蒿種植,雖然在甘蔗島種植了一些,但生長慢、周期長、產量少、質量低,所以主要還是得依賴益州巴東地區的供應。
巴東的青蒿會通過長江運往江陵,然後通過漢水運往襄陽,再通過陸地轉運到洛陽,然後從洛陽的黃河河道一路向東運往甲下港。
一斤青蒿藥材,在巴東的收購價為一千錢,等運到甲下港時,燕國的收購價為一萬錢。
整整十倍的利潤,即便拋去運費和人工等成本,利潤也是高達三倍,試問誰能不心動?
在中原、草原、燕國的三邊貿易中,三方的產出與需求如下:
【中原
產出:人口、工匠、醫者、美女、糧食、鹽、紙張、絲綢、布帛、陶瓷、鐵器、藥材、書籍、具裝鎧甲
需求:瓊漿酒、燕璃、玉石、寶石、人口、糧食、具裝鎧甲、美女、水果、皮毛、羊毛布、藥材】
【草原
產出:牲畜、人口、鐵礦石
需求:瓊漿酒、鹽、鐵器、陶瓷、具裝鎧甲、皮毛、羊毛布】
【燕國
產出:瓊漿酒、羊毛布、鐵礦石、甘蔗紅糖、燕璃、糧食、水果、鹽、鐵器、工匠、醫者、玉石、寶石、具裝鎧甲、陶瓷、皮毛、藥材
需求:醫者、工匠、牲畜、糧食、人口、鐵礦石、藥材、書籍】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燕國和中原都有大量藥材的需求,但燕國主要是需要抵禦瘴氣的藥材,順帶需要一些延年益壽的藥材,中原主要是需要那些延年益壽的藥材,順帶還需要很多壯陽的藥材。
草原是主要的人口流失地,大量草原人口要麽進入中原成為士族們的農奴,要麽進入燕國,成為海外種植園的奴隸。
中原是奢侈品的最主要消費者,來自燕國的各種奢侈品,九層都被中原的世家大族們消耗,剩下的一層裏,有一大半是被草原消耗了,作為奢侈品的產出地,燕國自己使用的奢侈品反而非常稀少。
此刻的大晉王朝,表麵上是如此的繁華、寧靜。
看著各地郡縣上計吏上報的最新人口調查,發現大晉的統計人口已經從最初的九百萬增加到兩千三百萬時,皇帝司馬炎露出喜悅的笑容,認為天下能有如此多的人口,主要還是他這個明君的功勞。
中原的人口,巔峰還是前漢的武帝時期,一度達到了六千五百萬,如果是真實人口,實際上已經超過了七千萬。
相比漢武帝的六千五百萬人口,大晉朝廷有兩千三百萬人口就非常滿足了。
他不禁對一旁的楊駿問道:“我可比之古代哪位君王?”
楊駿是司馬炎的老丈人,他的嫡女楊芷還是司馬炎的皇後,作為老國丈,他露出諂媚的笑容,拍馬屁道:“陛下修養德行,贍養百姓,可比之堯舜禹。”
“哈哈哈!”司馬炎哈哈大笑:“太傅說笑了,朕雖然是一代明君,但也有自知之明,昔日劉仲雄說吾不如漢之桓靈二帝,吾亦不以為然,太傅大可直言不諱。”
司馬炎雖然好色不知節度,能力也隻能算中上,還總是喜歡做老好人,無論誰犯錯都不想懲罰,以至於縱容了世家的囂張,但不瞎折騰百姓,讓百姓能夠安心種田,因此也算不得昏君。
對於有人當麵說他的壞話,指出他的錯誤,司馬炎也能夠淡然一笑,不以為意,不過笑完以後,該怎麽樣,還是怎麽樣。
認錯不改錯,虛心接納別人的批評,但絕不改正,這就是司馬炎。
七年後
燕侯七十九年冬(289年)
中原的百姓很久沒有享受過如此長的太平歲月,雖然算不上什麽盛世,畢竟世家的盤剝越來越嚴重。
但是呢,被世家盤剝,也比在漢末亂世裏給軍閥當糧食吃肉肉更好,難道不是嗎?
在漢末亂世裏,被當成糧食吃肉肉的百姓何其多也,如今,百姓不用被吃肉肉了,終於有資格當牛做馬了,終於有資格成為奴隸了,從屍體變成奴隸,這何嚐又不是一種太平之治。
好與壞都是對比出來的,皇帝司馬炎算不上什麽明君,但在他的統治下,中原並沒有出現類似曹操之類的大規模屠戮,也沒有出現黃巾軍之類的大量流民打砸搶燒,各國發行的專門用來收刮民間財富的貨幣也被取消,相對良心的五銖錢重新成為了官方貨幣。
之前,袁趙、孫吳、蜀漢,都發行過劣等貨幣,類似王莽的貨幣改革,專門收刮民間財富,尤其是蜀漢的直百幣,一直用到了亡國。
由於貨幣體係混亂,而且官府發行的貨幣特別坑,所以在漢末和袁趙時期,整個社會都倒退迴了以物易物的文明階段,邊疆的老百姓寧願逃荒去草原當蠻夷,也不肯留在中原被剝削。
天下的一統、五銖錢的恢複,讓中原的城市經濟重新發展,洛陽、鄴城、蓼城、建業、襄陽、許昌、下邳、壽春、成都,這九個城池,成為了大晉城市經濟蓬勃發展的地區,大量手工業者聚集在城市內從事非農業生產活動。
對於生活在商業繁榮的後世之人而言,是無法理解,在一個小農經濟占據主導的社會裏,出現城市經濟是多麽的一枝獨秀。
簡簡單單做個買賣,弄個交易市場,有手工業者不種田,反而出賣自己的勞動技能來賺錢,這種後世非常平常的生產活動,在自然經濟社會是非常少見的。
其中,青州樂安國蓼城縣,原本隻是黃河入海口一個普通的縣城,卻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了燕國與中原貿易的主要區域,因此興起了城市經濟,這裏的許多人不再從事耕田,而是做起了倒買倒賣的小生意,亦或是成為了一個碼頭搬運工,賺些五銖錢,然後用五銖錢找燕國在蓼城的商鋪購買商品。
蓼城縣的甲下邑,原本隻是個小漁村,如今已經發展成了港口坊市。
樂安國(郡)的許多富商們紛紛搬家到甲下港,使得甲下港的地價日益高漲,原本不值錢的荒地,現在比其它地方的良田還貴。
大量來自燕國的貨物被卸載到甲下港,然後被中原的商賈們用船隻,通過黃河河道運送到沿岸各地。
同樣的,來自中原的各種原材料,諸如硝石、硫磺、青蒿、麻黃被運往甲下港,然後被燕國商船運走。
總體而言,燕國從中原購買的多為原材料,偶爾也買人口和牲畜,中原從燕國購買的多為手工業產品,尤其是一些奢侈品。
其中,產自巴東地區(重慶)的青蒿最受燕國歡迎,幾乎很難有存貨,一經出現就會被燕國訂購。
已經病逝的張仲景,在幾十年前發現青蒿能夠有效地防治瘴氣,是海外開荒的必備藥材。
不過燕國的地理環境不太適合青蒿種植,雖然在甘蔗島種植了一些,但生長慢、周期長、產量少、質量低,所以主要還是得依賴益州巴東地區的供應。
巴東的青蒿會通過長江運往江陵,然後通過漢水運往襄陽,再通過陸地轉運到洛陽,然後從洛陽的黃河河道一路向東運往甲下港。
一斤青蒿藥材,在巴東的收購價為一千錢,等運到甲下港時,燕國的收購價為一萬錢。
整整十倍的利潤,即便拋去運費和人工等成本,利潤也是高達三倍,試問誰能不心動?
在中原、草原、燕國的三邊貿易中,三方的產出與需求如下:
【中原
產出:人口、工匠、醫者、美女、糧食、鹽、紙張、絲綢、布帛、陶瓷、鐵器、藥材、書籍、具裝鎧甲
需求:瓊漿酒、燕璃、玉石、寶石、人口、糧食、具裝鎧甲、美女、水果、皮毛、羊毛布、藥材】
【草原
產出:牲畜、人口、鐵礦石
需求:瓊漿酒、鹽、鐵器、陶瓷、具裝鎧甲、皮毛、羊毛布】
【燕國
產出:瓊漿酒、羊毛布、鐵礦石、甘蔗紅糖、燕璃、糧食、水果、鹽、鐵器、工匠、醫者、玉石、寶石、具裝鎧甲、陶瓷、皮毛、藥材
需求:醫者、工匠、牲畜、糧食、人口、鐵礦石、藥材、書籍】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燕國和中原都有大量藥材的需求,但燕國主要是需要抵禦瘴氣的藥材,順帶需要一些延年益壽的藥材,中原主要是需要那些延年益壽的藥材,順帶還需要很多壯陽的藥材。
草原是主要的人口流失地,大量草原人口要麽進入中原成為士族們的農奴,要麽進入燕國,成為海外種植園的奴隸。
中原是奢侈品的最主要消費者,來自燕國的各種奢侈品,九層都被中原的世家大族們消耗,剩下的一層裏,有一大半是被草原消耗了,作為奢侈品的產出地,燕國自己使用的奢侈品反而非常稀少。
此刻的大晉王朝,表麵上是如此的繁華、寧靜。
看著各地郡縣上計吏上報的最新人口調查,發現大晉的統計人口已經從最初的九百萬增加到兩千三百萬時,皇帝司馬炎露出喜悅的笑容,認為天下能有如此多的人口,主要還是他這個明君的功勞。
中原的人口,巔峰還是前漢的武帝時期,一度達到了六千五百萬,如果是真實人口,實際上已經超過了七千萬。
相比漢武帝的六千五百萬人口,大晉朝廷有兩千三百萬人口就非常滿足了。
他不禁對一旁的楊駿問道:“我可比之古代哪位君王?”
楊駿是司馬炎的老丈人,他的嫡女楊芷還是司馬炎的皇後,作為老國丈,他露出諂媚的笑容,拍馬屁道:“陛下修養德行,贍養百姓,可比之堯舜禹。”
“哈哈哈!”司馬炎哈哈大笑:“太傅說笑了,朕雖然是一代明君,但也有自知之明,昔日劉仲雄說吾不如漢之桓靈二帝,吾亦不以為然,太傅大可直言不諱。”
司馬炎雖然好色不知節度,能力也隻能算中上,還總是喜歡做老好人,無論誰犯錯都不想懲罰,以至於縱容了世家的囂張,但不瞎折騰百姓,讓百姓能夠安心種田,因此也算不得昏君。
對於有人當麵說他的壞話,指出他的錯誤,司馬炎也能夠淡然一笑,不以為意,不過笑完以後,該怎麽樣,還是怎麽樣。
認錯不改錯,虛心接納別人的批評,但絕不改正,這就是司馬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