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之齊皇


    首先介紹一下當時的背景,主角穿越過去時,正好爆發了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長平之戰,在原曆史上秦軍和趙軍相持長平,廉頗采取堅守不出的態勢,為了盡快贏得戰爭勝利,秦昭襄王嬴稷在應侯範睢的建議下,使用反間計,讓當時的趙孝成王將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上陣,趙括接替廉頗後,立即主動出擊迎戰秦軍,結果這時秦軍的統帥已經由王齕替換成了白起,白起已擅長殲滅戰著稱。


    白起在麵對趙括時,故意采取了一種佯敗誘敵的方針,先佯敗,而後引誘趙括全線出擊,結果趙括上當,全軍出擊之後糧道被斷,又被秦軍包圍,最後斷糧46天,趙括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被迫突圍,最終力戰而死,趙軍投降,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長平之戰結束,投降的40萬趙軍全部被秦將白起坑殺,自此之後東方六國再也沒有能力抵抗秦國,滅亡隻是時間問題。


    簡單介紹了一下長平之戰,我們在這裏深度剖析一下,趙孝成王為什麽會用趙括替換廉頗,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當然是不可忽略的一個誘因,而另一重要因素則是當時的趙國已經嚴重缺糧,各位要知道長平之戰並不是隻打了一年半載,而是打了整整三年,在這三年時間裏,趙國完全是在和秦國拚消耗、拚底蘊,雙方拚的不僅是兵力更是雙方的國力,在這場消耗中,秦趙雙方都已經快要崩潰。


    所以說秦國采用反間計也是一種逼於無奈的手段,但如果廉頗沒有被替換而是繼續堅守,毫無疑問,趙軍最終還是會斷糧,先崩潰的一定是趙國,作者下這個定論的依據是因為趙武靈王在胡服騎射後,將大量趙國的耕地都改成了馬場,即便後麵趙國打下中山國,得到的也大多是貧瘠之地,這也導致了曆史上的趙國嚴重缺糧,如果繼續和秦國拖延下去,趙國必將先崩潰。


    這一點不僅我們能看明白,趙孝成王也能看明白,曆史上趙孝成王曾經再三催促廉頗出戰,但廉頗深知秦軍野戰能力強悍,所以堅守不出,一直采取拖延戰術,廉頗的戰術毫無疑問是正確的,如果當時趙軍貿然出擊,在野外和秦軍進行野戰,趙軍必將會失敗(長平之戰是因為上黨所引發的,趙軍士兵普遍不知道為什麽和秦軍打,士兵心裏是抵觸的,所以士氣不高,和秦軍野戰必輸),但我們說了,趙國已經耗不起了,經過三年的消耗,趙國國內嚴重疲弊,百業凋零,已經瀕臨崩潰。


    在這種情況下,趙孝成王不得不替換廉頗,讓紙上談兵的趙括出擊,以謀求一線生機,其結果我們前文已經說過,最終就是趙軍大敗,40萬大軍全軍覆沒。


    看起來趙括的責任似乎不大,畢竟不管誰去,當時那種情況下趙軍都是必輸的(當時那種情況下和秦軍野戰,孫吳複生都必輸,因為趙軍缺糧隻能速勝,可是和秦軍野戰又必輸,孫吳不可能憑空變出糧食),為什麽還會說趙括是紙上談兵,這是因為他把一場必輸的戰役打得更爛,可以說如果換一個人去指揮,起碼可以給秦軍造成重大殺傷,也不會釀成後來邯鄲之圍的慘劇(我方慘敗和敵方慘勝在軍事上是兩迴事),如果讓一個好的指揮官去指揮長平之戰,秦國即便獲勝也是慘勝,最起碼三年五載恢複不了元氣,但結果趙括的指揮水平稀爛,完全中了白起的圈套,被秦軍團團包圍,最後被輕而易舉的殲滅,長平之戰的失敗,趙括要負極大責任。


    曆史上長平之戰後,秦趙雙方都元氣大傷,不過要說明,秦軍元氣大傷的原因,是因為已經和趙國拚了三年消耗,這和趙括給秦軍造成的殺傷關係不大,目前沒有史料能證明,趙括給秦軍造成了巨大殺傷,所以我們隻能認為秦國的元氣大傷是因為在三年當中和廉頗的消耗導致。


    我們都知道,戰爭不僅僅是在軍事上更是在政治和外交層麵的較量,說完了軍事,我們來說一說當時趙國的外交,曆史上趙國的外交做的可謂一塌糊塗,長平之戰前,趙國還一直入侵齊國,甚至長平之戰前的時候,趙國還一直占據齊國的高唐不還(齊國五都之一,最後用田單交換),這也是齊國在長平之戰時對趙國見死不救的原因。


    除了齊國,韓魏當時受到了秦昭襄王的威脅,秦昭襄王曾說:“吾攻趙,旦夕可下,諸侯敢救趙者,及下趙,必移兵先擊之。”韓魏根本不敢救趙。


    除了韓魏齊,當時的楚國剛剛從內亂中安定,繼位的楚考烈王對長平之戰一直持觀望態度,救援的興趣不高,楚國曾經想發援軍,但因為趙國的微操,最終放棄了,這個微操我們稍後再細說。


    說完了這幾國之後,大國裏麵除了正在和趙國交戰的秦國,趙國似乎隻能向燕國求援,燕國對趙國的態度一直非常曖昧,一方麵燕國害怕秦國擊敗趙國,另一方麵燕國又害怕趙國擊敗秦國後會一家獨大,畢竟相當於遙遠的秦國,直接和燕國接壤的趙國的威脅更大,這也是燕國不願意救趙的原因。


    簡單來說,韓魏都被秦國威脅,楚國過於遙遠,燕國弱小,能幫助趙國的隻有齊,齊國雖然經曆了五國伐齊,但已經恢複了20年,光是糧產就是除了秦國以外最多的,如果齊國全力救趙,趙國未嚐不能繼續拖延下去。可我們說了,齊國是最不可能幫助趙國的,於是,趙國最大也是最後的希望徹底破滅。


    最後細說一下曆史上長平之戰時,為什麽各國都不願意救趙,除了趙國稀爛的周邊環境,還有秦國的威脅之外,趙國稀爛的外交策略也是一個原因,在曆史上趙國曾經向韓魏楚燕等國求援,結果趙國在向各國求救的同時又派人去鹹陽向秦國請和,這種麻杆打狼兩頭怕的外交,直接讓向救援趙國的國家在風中淩亂。


    原本楚國曾經想要救趙,援兵都已經準備好了,但人家剛要出發就看見趙國派人去鹹陽求和,既然你趙國都準備求和了,我們還發什麽援兵,所以楚國放棄了救援的想法繼續按兵不動,直到趙國在長平失敗。


    可以說趙國在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僅是軍事上的失敗,更是外交上的失敗,趙國在軍事上無法擊敗秦國,外交更是被自己做的一塌糊塗,遍觀四周居然找不出一個盟友。


    假如趙國當時能得到任何一個大國的全力支援,都不會有後來的慘敗結局,作者為什麽要反複強調長平之戰,因為在長平之戰之後,秦滅六國已經是大勢所趨,就算換一個穿越者也無法扭轉敗局,唯一的轉折點就是讓長平之戰讓趙國取勝,或者雙方都慘敗,隻有如此才有機會擊敗暴秦,扭轉曆史。


    說了這麽多,該來介紹一下主角了,主角從21世紀穿越到了戰國時期的齊國,魂穿君王後的幼子,齊王田建的親弟弟田假(這位仁兄的資料可以去百度查一查,就不過多介紹),長平之戰時,田假隻有十五歲還未加冠(古代20加冠),趙國命司寇虞卿使齊以求援兵,結果齊國上下紛紛怨恨趙國對齊國的迫害,不肯救趙。


    在齊國朝堂,趙使虞卿和齊相後勝進行了一場針對齊國是否應該救趙的辯論,虞卿通過高明的辯論技巧,說的後勝啞口無言,就在這時,秦國使臣也踏上了齊國朝堂,秦使麵對齊國使臣狂傲的發出了威脅,堂堂齊國上下居然沒有人敢駁斥秦使,在秦使的咄咄逼人下,虞卿好不容易取得的優勢也蕩然無存。


    就在齊王建下令將趙使驅逐出境以交好秦國時,田假終於出場了,田假麵對齊國群臣和秦趙兩國使者,首先表明了支持趙國抗秦的態度。並當著所有人的麵以一篇《六國論》闡述了秦國的野心,《六國論》一出,齊國朝堂上下頓時一片嘩然,就連昏庸的齊王建也看出了秦國的野心


    趁熱打鐵,田假繼續訴說秦國的種種暴行,成功引起了齊國上下的憤慨,秦使眼看齊國要支持趙國,立即對齊國發出了威脅,後勝也趁機駁斥田假不知天高地厚,好不容易扭轉的局麵再次對主角不利。


    這種關鍵檔口,早已退居後宮的君王後挺身而出,君王後首先肯定了田假提出的《六國論》,並表明了齊國將支持趙國抗秦的決心,在君王後的力挺下,齊國決定發兵援趙,秦國使者盟齊絕趙的計劃也徹底流產。


    秦使悻悻而去,齊國上下並沒有輕鬆起來,針對如何救趙,何人領兵,齊國上下再次出現爭議。


    眾人又一次爭執不下時,田假再次挺身而出……


    新書求收藏點讚評論!


    最後介紹一下長平之戰前齊國的形式,有很多人跟作者反映,穿越到齊國,根本就沒救,齊國這個時候已經爛成一團了。


    我隻能說,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根據史書記載,長平之戰前趙國歸還了高唐和周邊56城給齊國,雙方以河水為分界線,楚國也還沒有滅魯,甚至連徐州都沒打下,當然此時的徐州還在魯國手上,五國伐齊時魯國趁火打劫吃了齊國一片地。所以說,齊國的南部防線還沒有崩潰。


    長平之戰前,對齊國真正有威脅的實際上是魏國,魏國占據了原來宋國的大部分地區,並一直窺測齊國的平陸,曆史上長平之戰後,魏國攻取了秦國在關東的飛地陶郡和河東的吳城,然後又趁機攻下了齊國五都之一的平陸,也是在這個時候楚國攻取齊國的南陽之地,打下了齊國五都之一的莒城。


    沒錯,在五國伐齊裏都沒有淪陷的莒城,輕而易舉的被楚國攻占。


    趙國也在這個時候撕毀盟約進攻齊國,奪取了齊國的饒安,在此之前,趙國和燕國還一直占據齊國的河間,至此,齊國才真正意義上的完全崩壞。


    縱觀戰國曆史,對齊國傷害最大的就是魏國和楚國。


    但這一切在曆史上都是發生在長平之戰後,長平之戰前,齊國五都俱在,經過20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已經得到了巨大恢複,即便在齊國後麵局勢已經完全崩壞的情況下,窮途末路的齊國還能拉出40萬大軍與秦國決戰,史書記載,即便是窮途末路的齊國仍舊糧草物資堆積如山,甚至即墨大夫和周子曾經不止一次勸說過齊王建,教給他稱霸天下的策略,但他沒有聽從。


    目前小說的時間線在長平之戰前,齊國局勢壓根沒崩,就不要有人說齊國沒機會了,我真的會蚌。


    順便多說一句,曆史上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不救是有原因的。


    前274年,趙將燕周伐齊,攻取了昌城和高唐(齊五都之一)。


    前271年,藺相如攻齊,攻到平邑;


    前270年,秦攻剛邑和壽邑。


    與此同時,楚國攻打南陽(齊南陽,在汶水以北,泰山以南);魏國攻打平陸(但這時候還沒打下);燕國攻占了聊城。


    可以說,除了韓國,其他五國持續圍毆齊國!


    但即便如此,齊襄王仍舊不計前嫌,尋找機會和各國合縱抗秦


    前274年,齊與魏合縱,與秦大戰。(當然,被秦大破)


    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秦國趁機攻趙,趙國像齊求救,齊“不計前嫌”,出師救趙,秦退兵。


    同年,燕也來攻趙,齊趙合作,趙割三城(包括高唐)給齊,換取田單為將,破燕。


    田單奔趙一事,是齊、趙接好的標誌性事件。


    但齊國的一次次不計前嫌,換來的隻有各國對齊國的不間斷的攻擊,在這種情況下齊王建直接擺爛,齊國才會不斷衰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國之齊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們的星辰大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們的星辰大海並收藏戰國之齊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