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琪步履很快。


    話語中,多少帶著一絲埋怨。


    打下呂宋,燕京建設逐步進入軌道後,王府就搬遷到了燕京。


    同時,東番更名為蓬萊。


    設立蓬萊省。


    他這個宜蘭縣令,升任蓬萊民政官,相當於大明的一省布政使。


    說實話,他也知道,他能升任布政使,除了他這些年,在宜蘭兢兢業業,按部就班,按照王爺設計的兩個理念、兩個主張,一絲不苟執行。


    很大原因,是宜蘭的底子好。


    不但有放眼蓬萊省,數一數二的農耕條件。


    還有最大的私營雇工身股製造船廠。


    經濟發展速度,想不快都不行!


    王府尚未搬遷至燕京時,宜蘭就成為整個蓬萊所有縣府中,僅次於雞籠嶼的第二經濟大縣。


    正是有這份功勞。


    當王府搬離後,他才能升遷改任至雞籠嶼,同時,在雞籠嶼設置省衙。


    成為蓬萊最大的民政官。


    按照他們燕藩的軍政設定,蓬萊省應該還有一個協的陸軍。


    協統是蓬萊最高的軍方官員。


    不過,王爺考慮到蓬萊距離大明很近,為了釋放善意,也為了不刺激大明的保守派。


    所以蓬萊省沒有駐紮正式的陸軍。


    隻有歸屬省衙的警察隊伍。


    警察和以前的衙役差不多。


    王爺在洪武二十三年,將王府搬遷至燕京時,取消了原本的衙役製度,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更先進的警察製度。


    警察也是他們這種,地方民政官所能掌握的武裝力量。


    ……


    當然,他能成為蓬萊省最高民政官,還有一點原因。


    就是他是駙馬。


    蓬萊距離大明很近,隨著海貿興起,兩地往來更加頻繁。


    他這個駙馬,燕藩的蓬萊省最高民政官,有利於,潤滑大明和燕藩之間的一些矛盾。


    所以,他很清楚,他這個民政官並不是燕藩地方官員中最優秀,最有能力的。


    身份的加持作用很大。


    也正是因此,他一直兢兢業業,不敢有半分驕傲,半分懈怠。


    父親說過,能力不夠,可以用努力去彌補。


    太孫成婚,他也迴去了。


    不過,太孫大婚第二天,他就悄悄乘坐前往蓬萊的海船迴來了,不敢有半刻耽擱。


    就是想用努力,做出點成績。


    這次燕京研究司派出發明蒸汽機的楊六六來雞籠嶼,協同雞籠嶼造船廠,製造一艘,純蒸汽動力的實驗船。


    作為王爺開國的獻禮。


    按照他的本意,不要搞得太複雜。


    他聽王爺說過,隻要把蒸汽機,連接到現在兩頭牛牽引的轉盤機括上就能把一艘畜力動力船,改裝為蒸汽動力船。


    可研究司和造船廠為首的工程師們不幹。


    認為這種隻是改變動力,沒有其他創新的蒸汽動力船,配不上王爺開國獻禮。


    非要搞四軸四槳蒸汽動力船。


    四軸四槳他也知道,就是在戰船的前後左右都安裝有槳葉。


    這樣,無論是左轉、右轉、前進、後退都能依靠蒸汽動力,迅速完成。


    不要在配合風帆的風向、洋流、畜力同時操作。


    後者,想要完成轉向,即便是海軍技術最出色的將士,也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完成轉向。


    ……


    李琪收斂急躁思緒,扭頭,歉疚道:“楊師傅、王師傅,對你們發牢騷,話說的有些重了,犯了官僚作風,你們可別生氣。”


    想做成事,官僚風氣可要不得。


    太孫大婚,他也去金陵工業區看了。


    觸目驚心啊!


    他可不想,因為剛才的話,導致這些工程師,壓力大,反而做不成事。


    王爺最忌諱官僚作風。


    除了搞雇工身股製,同時還命各地官辦工廠自負盈虧。


    雇工身股製,團結工人。


    自負盈虧,關係工人酬勞、分紅、對研究人員的研究投入,工廠負責人的升遷。


    說實話,他這個一省最高民政官說的話,如果不符合人家工廠的利益,人家也未必聽。


    也就是他們這群人,都是從中原過來。


    舊有的一切,對他們影響太大了。


    燕藩新風,還沒有把他們骨子裏,舊有的一切,徹底掃除。


    而王師傅、楊師傅這樣的工程師,以前在中原,更是身份很低的匠人,他們雖然明白燕藩的環境,也知道自身地位已經提高,根本無需怕他這個民政官。


    因為他們的升遷,是根據貢獻。


    考核他們貢獻的,也不是他這個民政官。


    而是工部,每年都要根據他們的業績,派遣一個由研究人員組成的,民間性質的科研工會進行考察。


    工部對考察結果進行核查,確定無誤後,予以獎勵、升遷。


    這是一套垂直係統,與地方民政官員,沒有任何交集。


    相反,地方民政官想做出經濟成績,還得為工廠、農民提供服務。


    大家沒有領導關係。


    隻能說是,相互合作,相互成就。


    可以想象,再過二十年。


    新一代的青年人成長起來,一掃他們從大明帶來,無法全部清除的舊有一切後。


    他這樣的為官之人,就不會如他一樣,一不留神,就帶上官僚作風。


    而如王師傅、楊師傅這種,新一代研究人員,也不會再因過去的記憶,總是對當官的存有敬畏之心。


    王師傅笑道:“我們都知道李大人您心急,關心我們的研究,不過李大人放心,這次請大人來看看,就是因為我們有十足把握……”


    “成了!?”


    不等王師傅說完,李琪猛地頓足,驟然轉身,眼睛亮晶晶盯著二人,激動之下,再次確認:“真成了?!”


    不是他不夠穩重。


    實在是,之前幾次,自己跑來查看進度,他們給他的打擊太大了。


    楊王二人含笑點頭。


    李琪抓住二人手,催促:“快,快帶我去看看!”


    話中,拉著二人,就往雞籠嶼造船廠狂奔。


    惹得經過的百姓,紛紛頓足,好奇議論。


    “咱們李大人這是怎麽了?”


    “可不嘛,俺還是第一次見李大人,跑的像兔子一般。”


    哈哈……


    ……


    李琪可不知道,被百姓善意笑著議論。


    即便知道。


    也不在乎。


    也不能在乎。


    燕藩的官,可不能因為百姓說一句,跑的像兔子,就給人家治一個大不敬之罪。


    很快,三人就來到停放蒸汽動力船的船塢。


    有些醜陋,一根從船幫伸出的鐵皮煙囪,拐了一個九十度直角彎,矗立在船幫外麵。


    黑煙正從煙囪,滾滾冒出來。


    造船廠負責人,邀請道:“李大人,咱們上船吧,鍋爐已經燒起來了,可以出海,咱們出了海灣後,進行各項測試檢驗。”


    “好!”話音響起時,李琪已經跨步走上踏板,幾個箭步,就來到船上。


    很快,一群造船廠以及燕京研究司的工程師,隨行登上,這艘隻有一層甲板一個動力船艙的試驗船。


    嘟——


    艦首突然響起的聲音,嚇了李琪一跳。


    李琪指著冒白氣,喇叭狀,發出奇怪聲音的東西,好奇問:“這是什麽?”


    楊六六笑道:“李大人,這是我們建造這艘試驗船過程中,一名船工想到的,咱們以前出海,都是吹號,提示全船船員,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好出海準備,這名船工,利用號子原理,提出把鍋爐蒸汽引流到號子裏,利用蒸汽提供吹響號子的力量,經過試驗,還真成了……”


    李琪邊聽邊琢磨。


    鼓足力量向號子裏吹氣,和蒸汽往號子裏引流,貌似,的確是異曲同工。


    就在此時,李琪的身子猛地晃動。


    楊六六幾人,眼疾手快扶住。


    工廠負責人苦笑解釋:“李大人,蒸汽動力比較強勁,咱們得操作人員還不熟練,下麵動力艙那幾個混賬小子,肯定是第一時間,把閥門開到最大了……”


    李琪倒也沒覺得丟麵子,點頭聽完解釋。


    適應了速度後,快步走到船頭。


    海灣內,平靜的海麵。


    被尖角船頭奮力破開。


    這艘試驗船雖然不大,但距離吃水線也有三米高。


    可此時,船頭尖角劈開海灣平靜的水麵,濺起的劇烈水花,竟然能飛濺到他的臉上。


    李琪頓感新奇。


    轉身,快步折返船尾。


    目視所及,試驗船行過後,後麵留下一條長長的白練,緩慢‘愈合’,恢複平靜。


    這是速度快,才如此啊!


    李琪轉身,詢問:“測了嗎?最高速度能達到多少?”


    造船廠負責人,指著擺放固定在左側護欄邊的座鍾,笑道:“李大人,這是第一次遠航試驗,所以還沒有測試速度,我們準備前往65公裏外的棉花島,進行一次中短距離的航行,進行一次,全麵的檢驗和測試。”


    李琪微微愣怔,隨即笑道:“這麽遠的距離,看來你們很有信心啊!”


    去棉花島。


    以前的混合動力船,至少都得半天時間呢!


    而且,途中風浪還很大。


    敢這麽遠距離測試檢驗,證明他們很有信心!


    “接下來,伱們指揮,我隻帶眼睛看!而且,不管測試結果如何,就衝通過你們的努力,讓這艘試驗船動起來,而且速度還如此快,我就得給你們向內閣各位部長請功。”


    ……


    於此同時。


    棉花島西北側。


    一支龐大的艦隊,浩浩蕩蕩南下。


    經曆了連續幾日的暴雨和狂風折磨後。


    總算迎來了風和日麗的天氣。


    艦隊中的遷民、青年讀書人、倭國諸侯、高麗觀摩團,齊齊從船艙內走出。


    指著一望無際,波瀾壯闊,忽而成群海鳥飛過,忽而躍出海麵的群魚,議論紛紛。


    朱棣的遊輪內。


    最為舒服的船艙內。


    朱棣、徐妙雲陪朱元璋、馬秀英,站在一塊長兩米,寬兩米的巨幅玻璃窗前,看著海麵。


    兩位老人,臉色都有些蒼白。


    前幾天,連續的惡劣天氣,讓兩個已經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有些吃不消。


    “母後,好點了嗎?”朱棣詢問。


    馬秀英笑著,剛要開口。


    朱元璋便瞪眼怒道:“怎麽不問問,你爹我怎麽樣?”


    徐妙雲看朱棣摸著鼻尖訕笑,不由莞爾。


    朱元璋笑罵一句後,“我們都撐得住,還沒那麽脆弱,倒是宋濂、劉基、李善長三個老家夥還好吧?”


    朱棣點頭,“春曉已經為三位老大人診脈,服用了湯藥,已經好多了,不過,春曉建議,咱們在蓬萊最好能休整一個月,父皇、母後以及我泰山,你們年紀都大了,而進入南海後,就不能像這一路,緊貼著海岸線行進,南海的海況、天氣更加複雜……”


    朱元璋擺了擺手,“聽你安排……”


    反正他們也想和老四多待一段時間。


    至於朝中。


    有標兒在,他們就是走個一年半載,也無妨。


    “這次咱和你娘,不著急迴去,而且,迴去後,咱想帶著你娘迴鳳陽陪都,讓你大哥在金陵監國……”


    他的眼睛越來越不好了。


    對於傳給自己兒子的皇位。


    他也沒有曆朝曆代那些皇帝,那麽不舍。


    更主要,他想看看,標兒全麵監國後,如何處理和老四燕藩的關係。


    朱棣、徐妙雲微微愣怔。


    這幾乎等同於禪位了!


    “快看!”


    “好快!”


    “那是什麽船!怎麽這麽快!”


    “怎麽還冒黑煙!著火了?”


    ……


    就在此時,驚唿聲,傳入隔音效果並不差的船艙內。


    朱棣、徐妙雲被驚唿聲驚醒。


    砰砰砰!


    視線剛投向窗戶,祈嫿興奮急促的聲音,伴隨著敲門聲響起:“阿爹,蒸汽動力船,我看到蒸汽動力船了!”


    朱元璋、朱棣四人相互對視。


    朱元璋彎腰,視線透過窗戶尋找,沒什麽發現後,轉頭催促:“快帶咱和你娘去甲板上看看。”


    老四帶迴蒸汽機時,說過蒸汽動力船。


    沒想到,六七個月時間,就搞出來了。


    他迫不及待想去看看。


    朱棣、徐妙雲攙扶著朱元璋、馬秀英開門出來。


    朱棣看著俏臉激動,而紅撲撲的祈嫿,沒好氣笑道:“報假消息,小心我懲罰你!”


    “阿爹,真的,快點!”


    祈嫿話中,和徐妙雲扶著馬秀英,就迫不及待往甲板走去。


    ……


    等朱棣一行人從船艙來到甲板時。


    艦隊中,每一艘船上,都站滿了人。


    五人來到艦首。


    目視所及。


    五裏外。


    一艘冒著濃煙的船,披荊斬浪,漸起高高的水浪,正在迅速靠近。


    隨著靠近。


    側幫冒煙的煙囪清晰映入眼簾時,朱棣唇角狠狠抽搐。


    他實在沒想到,這群家夥,把煙囪安裝在側幫。


    分明就是把家裏燒爐子的思維,用在這艘蒸汽動力船上了。


    煙囪從側幫先水平延伸出一節,然後九十度直角,垂直水平麵向上。


    活脫脫就是家裏麵燒爐子的思維!


    不過也很正常。


    他雖然不知,曆史上,第一艘蒸汽動力船的煙囪是什麽樣。


    但也知道,人的思維慣性。


    咦!


    朱棣看到試驗船迅速轉了一個彎,不由輕咦一聲。


    其他人看的專注,沒有察覺。


    可朱元璋站在朱棣身邊,卻聽到了,扭頭,詢問:“怎麽了?”


    朱棣盯著迅速靠近的試驗船,輕聲道:“剛才這艘蒸汽動力船,沒有任何停頓,迅速轉彎,讓孩兒有些好奇,看來,他們的創新能力,以及對自身的要求,都超出了孩兒的預料。”


    嘟——


    朱元璋嘴唇動動,剛要說話,汽笛聲突然在五百步外響起。


    朱棣太熟悉這種聲音了,眼睛不由一亮,腹語:‘汽笛都搞出來了?’


    其實,汽笛對於一艘蒸汽動力船而言,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小玩意兒。


    沒有,吹號角也可以。


    但恰恰是這麽個本應該不重要,被忽略的小玩意兒都被搞出來,證明了造船廠,積極創新的態度。


    就在朱棣短暫思考琢磨時。


    試驗船已經靠近。


    李琪帶著眾人,站在甲板上,躬身行禮:“李琪拜見陛下、娘娘、王爺、王妃,及諸位王爺!”


    他沒想到,出海試驗,竟然遇到了王爺返程的艦隊。


    幸虧,這艘蒸汽船,是一艘爭氣船!


    沒掉鏈子。


    船艙內。


    李善長、劉伯溫、宋濂三個老頭子,聽到動靜,也掙紮起床,三顆頭發完全白了的腦袋,一起湊在玻璃窗前,看著下麵甲板上的李琪。


    宋濂扭頭看著李善長,打趣道:“韓國公還得是你,臭不要臉把自己兒子塞給燕王,現在也出息了啊!”


    哈哈……


    雖然被宋濂評價臭不要臉。


    可李善長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爽朗大笑道:“你們兩個老東西就羨慕嫉妒吧,誰讓你們太把臉麵看的這麽重,人活一世,這臉皮就得足夠厚才行!”


    李善長頗為自得。


    當初,他把長子一家,送到燕王身邊。


    說實話,不求長子能做出多大功業,隻求他們一家,不要卷入大明未來動蕩的權力旋渦。


    他認定。


    無論大明如何動蕩,燕王朱棣以其能力,肯定也不會有事。


    不曾想,這些年,長子離開他的庇護,在燕王身邊做事,竟然磨練的越來越優秀了。


    雖然沒法和蔣進忠、葉茂、夏時敏這些本身優秀,或者早一步,跟隨在燕王身邊,後天鍛煉磨練出來的人相比。


    可比起長子以前,進步太大了!


    即便長子現在迴到大明。


    都是一等一能幹事的好官!


    從這些年,長子迴來看望他,越來越成熟的談吐,穩重的行為舉止,以及沒有少爺架子,善待家中下人的種種表現。


    他就知道,長子的成長情況。


    李善長的得意,換來劉伯溫、宋濂的笑罵。


    外麵。


    朱元璋、朱棣、朱樉等人從遊輪,沿著放下的軟梯,下到試驗船。


    部分實驗人員,登上遊輪,騰出空間。


    呂本瞧著實驗船,向後方駛來,眯眼看著,低語:“胡相,速度很快啊!”


    胡惟庸點點頭,心情格外沉重。


    還沒去燕京。


    甚至還沒到雞籠嶼。


    朱四郎的當頭棒喝就來了。


    故意安排好的嘛?


    胡惟庸的視線跟隨試驗船移動,看著倭國諸侯一方,幕府日野業子,高麗觀摩團王禑、李穡受邀下到試驗船。


    微微捏緊拳頭。


    他也迫不及待,想看看這艘船,到底有什麽奇妙之處。


    日野業子、王禑等人下船後,就忙往朱棣、朱元璋的方向走去。


    朱棣指著,用鐵絲,臨時固定在試驗船護欄上的汽笛,詢問:“汽笛是誰發明的,你們怎麽想到用蒸汽吹響喇叭這個創新點子?”


    “汽笛,王爺對這個號子的稱唿,太形象了!”王師傅驚訝評價,然後介紹道:“陛下、王爺,這是咱們造船廠,一名普通船工提出來的想法,他認為吹號子是用唿出來的氣,產生的力量,觸類旁通,推測蒸汽的力量,也可以……”


    朱棣默默握拳。


    心中十分激動。


    點頭道:“很好,這恰恰證明了,咱們工廠訂立的創新獎勵製度是有效的……”


    燕藩政權的官辦工廠,關於創新,有一整套獎勵製度。


    任何人都能提出自己的奇思妙想。


    隻要被負責研究的工程師采納。


    或者自行研究出來,被采納,都能得到獎勵。


    事實證明,這一套獎勵製度,至少在這個工匠經驗主導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是極為有用的。


    其實,他覺,就是擱在他曾今那個時代,應該也有用處。


    隻是,很多企業,並不會設置這樣一套獎勵製度。


    而他很幸運。


    燕藩治下,非官辦的工廠,也效仿官辦工廠,設立了各自的獎勵製度。


    有直接給錢的。


    有給身股的。


    還有獎勵包工人孩子一直免費讀書的。


    總之,林林總總,都有這類創新獎勵製度。


    朱棣收斂思緒,笑道:“我父皇他們,想看看動力艙,楊師傅,王師傅,你們兩個一個是蒸汽機工程師,一個是造船工程師,就你們陪我們去動力艙,給大夥兒講解吧。”


    楊六六有些緊張看了看朱元璋,拘謹提醒:“王爺,動力艙的環境很差,陛下和諸位王爺都是金貴……”


    朱棣擺了擺手,笑道:“無礙,我爹什麽苦沒吃過。”


    話中,朱棣轉身,笑道:“父皇,是吧?”


    朱樉等人全都搖頭羨慕笑了。


    他們家,也就老四敢這麽和老頭子說話。


    朱元璋含笑瞪了眼,“走吧,你們王爺說的沒錯,咱以前就是個泥腿子,還差點餓死。”


    日野業子、王禑等人跟在後麵,看著朱棣、朱元璋這般交流,不由詫異。


    王禑向李穡微微側頭,低語:“皇帝陛下對燕王真的很特殊啊!”


    此番來大明。


    他還和皇帝、太子一起用禦膳。


    而且他閨女還是太子的妃嬪之一。


    所以對皇帝和太子的父子關係很了解。


    但饒是皇帝多麽在意、重視、扶持太子這位嫡長子。


    他也不曾見,不曾聽,皇帝和太子,如皇帝與燕王這般。


    這種特殊,不光眼睛能看到,情緒也能感知到!


    怪不得閨女私下對他言,如今的燕王,在皇帝心中,有著超過太子,十分特殊的地位。


    馬茹跟在馬婧身邊,看著朱棣背影,湊到馬婧耳邊,用隻兩人聽到的聲音低語:“姐,陛下對燕王好的,是不是有些過分了,陛下可是皇帝,燕王和陛下開這種玩笑,陛下非但沒有一絲生氣,竟然似乎還十分享受?”


    誰不知道,皇帝最忌諱別人提及,其過去是個泥腿子。


    可燕王一個當兒子的,竟然主動提及。


    陛下竟不生氣?!


    ……


    朱棣、朱元璋跟隨楊王二人剛走入動力艙。


    本來就炎熱的天氣,撲麵灼燒的熱浪,更是頓時襲來。


    空氣中,夾雜著汗味、煤灰味、煙味……


    恰如楊六六所說,環境十分惡劣。


    目視所及。


    朱棣眼睛一亮


    一個轉動機括,連接的連杆映入眼簾。


    四根連杆都連接著一個長方形鑄鐵箱子,箱子另一側,都連接著一根管子。


    此刻,其中一個轉動機括,正在連杆往複運動帶動下,快速轉動。


    十幾個船工,迅速往爐子裏添加煤炭。


    朱棣、朱元璋帶著眾人,靠近鍋爐時。


    楊六六介紹道:“王爺,這是四軸四槳的試驗船,我們用四根管子,製造了四個往複式機括,一號蒸汽管對應一號轉動機括,負責前進,如果向左轉,就開啟二號閥門,關掉一號閥門,讓蒸汽驅動二號轉動機括,閥門技術,用到了咱們燕京自來水使用的那種球形閥門技術……”


    這章時間不夠了,沒寫完昨天寫好的細綱,本來應該寫到進入燕京灣的,抱歉。


    最後再厚著臉皮,求一下月票、推薦票、追訂、全訂。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我,朱棣,開局揚言奪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早餐羊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早餐羊奶並收藏大明:我,朱棣,開局揚言奪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