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平定
當然他們也不能夠因為這麽一點小事就直接在自己的內部陣營當中搞分裂。畢竟就整個整體而言,他們的共同的敵人還是非常鮮明的,那就是在大唐王朝還沒有完全落下之前。他們必須以團結到一起,隻有他們團結到一起,他們才能夠有力量去對抗大唐王朝。
安慶緒還衝在第一線,人家還沒有退縮,尤其是現在,人家也同樣展現出了不遜色於自己父親的實力。這讓河北地區的這些世家大族們都紛紛看到一絲希望。如果安慶緒沒有能夠比鑒於他父親的實力,沒有能夠去帶領他手下的士兵,去繼續攻城略地的實力,那河北地區的這些家族,當然不會容忍其如此的胡作非為。
但是在人家已經展現出來了自己的能力之後,人家有能力去帶領著河北地區的這些人,去往更高方向的地方進行努力,大家都有那麽一絲盼頭的話,那麽他們自然可以在某個地方做出相對應的讓步。
畢竟如果整個蛋糕被做的更大的話,他們即便是分到的比例要比之前小上那麽一些,但是能夠吃到的蛋糕的數量還是變得更多的。大家都是有著一定知識儲備的文化人,自然能夠分清這裏麵的區別。
隻不過他們雖然可以做出相對應的讓步,但這並不代表著他們完全屈服。在河北地區繼續觀望就是他們所做出的選擇。牛廷玠本人最開始確實是想著能夠給自己將功補過,但那個時候太原方麵還沒有進行太多的一係列改革問題。
所以在最開始的時候,他其實是沒有那麽多的顧慮。畢竟對於他來說,之前隻是需要再史思明和安慶緒之間進行一個抉擇,而在這抉擇結束之後就沒有其他需要選擇的地方了。
畢竟作為整個王朝的核心基本盤的河北家族們來說,不論這兩個人最後誰來主事的話,對於他們來講都沒有什麽太多的問題。他們自己的核心利益不會受到損失,隻不過變化的隻是換了一個在台麵上的人罷了。
台麵上的人雖然可以享受到其他人享受不到的權利和地位,但同時也要承擔許多的矛頭和責任。
甚至有可能會在最後大廈將傾的時候,成為最後的替死鬼。
這些家族們已經家大業大,已經龐大到一個可以說成是臃腫的地步,他們不需要再去為了那麽一點點的權利和地位去承擔那麽大的風險。他們隻需要繼續悶頭發育,用最小的代價來獲取不斷的利益。然後不斷的把這個利益滾雪球。
他們的核心做法就是這個,所以對於台麵上的人到底換成誰,他們並不在意。
但是隨著太原那邊發起一係列改革之後,整個局麵就變化了起來,因為改革本身就是觸動著這些原有家族的利益。安慶緒隻不過是作為一個戰勝者,又同時離著河北地區比較遠,所以他在太原所做的一係列改革在河北地區的影響並不大。
雖然這裏麵也有安慶緒故意限製這些改革的措施,不讓他對河北地區影響太多的緣故。但也正是因為對河北地區影響不大,這才讓河北地區的家族沒有第一時間就采取相應的反製措施。
畢竟這些改革的措施沒有影響到自己,隻在太原地區做出相應的動作,他們隻需要在原地保持著觀望態度就可以了。
牛廷玠原本可以說是順風順水的演習,最後已經把所有人都趕到了範陽裏麵,隻等著最後一網打盡的時候,結果太原方麵的消息就在這個時候傳到了河北地區,也同時傳到了範陽地區。
也正是在這則消息傳到範陽地區的時候,整個戰局才發生了一絲變化,從原本一路順風順水逐漸變成了僵持。
牛廷玠可不是安慶緒,他手裏沒有那些像樣的軍隊,他手裏的人都是當地的人。而且他也同時沒有人家的威風,所以他在當地所做出來的一切行動都不可避免的會受到當地的製約,尤其是他本身就在河北地區這裏,也是河北家族掌控力量最為強大的地方。
範陽更是整個河北地區的重中之中,尤其是在範陽地區,還存在著同樣一個可以稱作為龐然大物的家族——範陽盧氏。
之前盧家並沒有對牛廷玠和史朝義做出太多的偏讓,甚至可以說完全保持中立,但是隨著太原方麵消息的傳達,儒家也在兩者當中不再繼續保持著中立。雖然人家也沒有完全發話,徹底偏向史朝義,畢竟對於一個大的家族來說,徹底站隊不管在任何時候都不是明智的選擇。
但是對於這樣的龐然大物,尤其是在當地有著非同一般的名望的家族,隻需要有那麽稍稍一點點偏向的苗頭表達出來,就足夠史朝義繼續在城裏麵進行堅守。
如此僵持的局麵,一直持續到長安城的消息再一次傳達出來。
這一次的長安城的戰況,和之前長安城被攻克的情況完全不是同一個局麵。
上一次長安城雖然也被攻打了下來,但那一次被攻打的時候,整個北方地區尤其是河東地區並沒有被評定,甚至可以說他們還沒有將手伸到那邊。在沒有北方地區以及河東地區作為屏障,長安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高枕無憂,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安全。
甚至為了能夠保持長安一直在自己的手裏不丟失,反而還需要在那個地方投入大量的兵力。這樣一來,將會極大程度的牽扯王朝的有生力量。
安祿山說白了也沒有準備太久的時間,他手中的軍隊看起來聲勢浩大,但實際上能夠動用的精銳是有限的。
而在長安地區,為了能夠維持這麽一座名城保持在自己的手裏,他們需要投入相當數量的精銳部隊。這樣一來,其他地區的戰線上所能夠投入的精銳部隊的人數將會變少許多。
這對於當地的戰局顯然是非常不利的。
尤其是即便是在投入了如此大量的軍隊,他們還需要源源不斷的往長安地區去供給糧草。維持長安地區的後勤運輸,同時還沒有辦法利用長安進行反攻,畢竟長安是處於位置比較低的地區,像位置比較高的地區反攻,是很難做到的。
但是如今這一次長安被拿下來,結局就完全不同於以往。
因為這一次長安被拿下來的時候,整個北方地區,尤其是河東地區已經全部被他們掌握在手裏。這就代表著長安北麵的屏障已經被他們完全所補了上來到時候長安作為攻打南部的一個先鋒堡壘,尤其是一個後勤的基地,將是非常安全,也是高枕無憂的。
同時他們之前在長安所投入的部隊和大量的資源,也可以被抽調出來運往其他地區,尤其是在江淮地區。
安守忠之前一直和自己的軍隊被困在長安地區,他們早就已經心裏憋著一團火,如今一場反攻的戰鬥算是把他們心中的怒火發泄出來了一些,但想要讓他們徹底得到釋放,他們需要更大的舞台。
如今他們正好就有這麽一個舞台。
安慶緒在拿下長安之後,隻留下來了很少一部分作為維持當應的秩序部隊,剩下的一部分則統統被他調往了西川戰場和江淮戰場。
其實在麵對西川地區的時候,更多的責任和任務隻是處於觀望。隻是負責盯著他們。
畢竟那本身就是天府之國,向來出名的就是易守難攻。如果他們真的不出來的話,想要直接往裏麵硬打,消耗是非常巨大的。
而同樣作為整個江淮地區,他們本身就已經在江淮地區交上了手。江淮又同樣有著非常令人眼饞的稅收。
如果能夠在江淮地區打出優勢,那麽從北方和東麵兩方夾擊計算地區,到時候一舉打出殲滅戰的效果顯然會更好。
事實上,在江淮地區的戰線進行的一如既往的順利,甚至要比在關中地區的戰爭情況還要順利許多。
整個江淮地區能夠苦苦堅守的其實隻有淮河,正所謂守江必守淮,如果淮河戰線失守,那整個長江以南地區沒有任何的防線。
之前在淮河戰線上堅守的隻有張巡一個人,薛嵩在領著軍令前往江淮地區之後,立刻著手對張巡進行發起總攻。
隻不過人家的本領在那裏,薛嵩即便是在領兵能力上高出令狐不止一個水準,但是在人家幾乎可以說是找不出任何錯漏的防守這些還是其實沒有任何進展。
不過他來的時候還同樣率領著洛陽方麵的援軍,這代表著他手裏能夠動用的軍隊數量變得更多了。
其實之前他們所能夠證明的軍隊數量就很多,不過在最開始的時候一直都用來被打圍城戰鬥。這樣一來,其實是對他們本身的一個優勢並沒有得到良好的發揮。
如今他就同樣帶來了新的戰鬥人員過來,這就代表著他們可以有力量同時在兩路發動作戰。
尤其是薛嵩在到來之後,這代表著他們有能力將指揮係統也分作兩支同時進行指揮戰鬥。
如果隻有一個將領,也隻有一個指揮係統的時候,想要進行兩路作戰。溝通起來是非常複雜,也是非常困難的,很難做到同時兼顧,但是如果有兩個指揮係統的時候,他們就沒有這方麵的顧慮了。加上他們的後勤糧草還是非常充足的,洛陽本身也同樣是一個巨大的糧倉。
河北地區在那個時候已經被他們基本平定,之前的亂子並沒有在河北地區繼續釀成禍端。河北的糧草也同樣可以源源不斷經過洛陽中轉,隨後運送到他們手裏。在有著充足的後勤糧草補給的同時,也同樣有著足夠的人手之後,他們完全可以派出一支部隊繼續去圍著張巡。
而另一支部隊就可以在其他地方尋求戰機。
其他的唐軍將領這時候也沒有想到,人家居然會放過張巡這塊硬骨頭不繼續去啃,反而直接奔著他們前來。
之前敵軍的做法一直都是圍繞著這塊硬骨頭來啃,而且他們的做法也相應的表明自己的態度。那就是絕對不會支援張巡一丁半點在他們不可能成為人家的援軍的時候,這些人自然也不會去費那麽大的力氣額外來對付他們。
如果燕軍直接將矛頭對準他們,很有可能會把他們逼急了,直接投靠到跟張巡一起。
這樣一來對於燕軍就非常不利了。
隻不過他們燕軍以為不會做的到底還是太過於天真,而且他們也同樣沒有那個能力去讓人家高看他們一眼。
令狐繼續負責自己之前的工作,那就是跟這塊硬骨頭死磕。薛嵩在先是碰了幾次壁後,隨後立刻調轉槍頭,幾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突襲速度,直接拔出了周圍的幾座重鎮。
張巡這時候唯一可以希望的援軍也就此破滅,之前人家雖然是不出兵請求幫忙的時候,人家也不做出相應的迴複,但是畢竟人家在那裏,有時候人家在那裏其實就是一種希望的象征。
但是現在人家連人都被打沒了,自然而然,這最後那麽一丁點的希望也就此破滅。
隨著安守忠率領自己的精銳部隊感到在江淮地區的平衡徹底直接打破。張巡即便是在想在麵對的數倍於自己手中軍隊的兵力,尤其是這些兵力的侵略程度還同樣遠超於自己手中的軍隊。
加上敵人的作戰意誌強硬,以及有著充足攻防戰的經驗,張巡最終也因為自身的薄弱而無法繼續堅持。
張巡和睢陽在被拔除之後,這代表著整個相會現場上最後一顆能夠阻止燕軍南下的釘子消失了。
在得知整個北方戰場幾乎是在幾天的時間裏迅速被拿下之後,一直盤踞在江南地區的永王和他的小朝廷也頓時分崩離析。
燕軍迅速南下,並在北方的合力圍攻之下,最終在兩年之後平定了西川。
李隆基坐在巴蜀地區的行宮當中,看著滿座大殿都是勸著自己投降的大臣們,長久無言之後,最終還是哀歎了一聲,準了這些人的心思。
而在第二天,李隆基最終以體麵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當皇帝的這一生。
當然他們也不能夠因為這麽一點小事就直接在自己的內部陣營當中搞分裂。畢竟就整個整體而言,他們的共同的敵人還是非常鮮明的,那就是在大唐王朝還沒有完全落下之前。他們必須以團結到一起,隻有他們團結到一起,他們才能夠有力量去對抗大唐王朝。
安慶緒還衝在第一線,人家還沒有退縮,尤其是現在,人家也同樣展現出了不遜色於自己父親的實力。這讓河北地區的這些世家大族們都紛紛看到一絲希望。如果安慶緒沒有能夠比鑒於他父親的實力,沒有能夠去帶領他手下的士兵,去繼續攻城略地的實力,那河北地區的這些家族,當然不會容忍其如此的胡作非為。
但是在人家已經展現出來了自己的能力之後,人家有能力去帶領著河北地區的這些人,去往更高方向的地方進行努力,大家都有那麽一絲盼頭的話,那麽他們自然可以在某個地方做出相對應的讓步。
畢竟如果整個蛋糕被做的更大的話,他們即便是分到的比例要比之前小上那麽一些,但是能夠吃到的蛋糕的數量還是變得更多的。大家都是有著一定知識儲備的文化人,自然能夠分清這裏麵的區別。
隻不過他們雖然可以做出相對應的讓步,但這並不代表著他們完全屈服。在河北地區繼續觀望就是他們所做出的選擇。牛廷玠本人最開始確實是想著能夠給自己將功補過,但那個時候太原方麵還沒有進行太多的一係列改革問題。
所以在最開始的時候,他其實是沒有那麽多的顧慮。畢竟對於他來說,之前隻是需要再史思明和安慶緒之間進行一個抉擇,而在這抉擇結束之後就沒有其他需要選擇的地方了。
畢竟作為整個王朝的核心基本盤的河北家族們來說,不論這兩個人最後誰來主事的話,對於他們來講都沒有什麽太多的問題。他們自己的核心利益不會受到損失,隻不過變化的隻是換了一個在台麵上的人罷了。
台麵上的人雖然可以享受到其他人享受不到的權利和地位,但同時也要承擔許多的矛頭和責任。
甚至有可能會在最後大廈將傾的時候,成為最後的替死鬼。
這些家族們已經家大業大,已經龐大到一個可以說成是臃腫的地步,他們不需要再去為了那麽一點點的權利和地位去承擔那麽大的風險。他們隻需要繼續悶頭發育,用最小的代價來獲取不斷的利益。然後不斷的把這個利益滾雪球。
他們的核心做法就是這個,所以對於台麵上的人到底換成誰,他們並不在意。
但是隨著太原那邊發起一係列改革之後,整個局麵就變化了起來,因為改革本身就是觸動著這些原有家族的利益。安慶緒隻不過是作為一個戰勝者,又同時離著河北地區比較遠,所以他在太原所做的一係列改革在河北地區的影響並不大。
雖然這裏麵也有安慶緒故意限製這些改革的措施,不讓他對河北地區影響太多的緣故。但也正是因為對河北地區影響不大,這才讓河北地區的家族沒有第一時間就采取相應的反製措施。
畢竟這些改革的措施沒有影響到自己,隻在太原地區做出相應的動作,他們隻需要在原地保持著觀望態度就可以了。
牛廷玠原本可以說是順風順水的演習,最後已經把所有人都趕到了範陽裏麵,隻等著最後一網打盡的時候,結果太原方麵的消息就在這個時候傳到了河北地區,也同時傳到了範陽地區。
也正是在這則消息傳到範陽地區的時候,整個戰局才發生了一絲變化,從原本一路順風順水逐漸變成了僵持。
牛廷玠可不是安慶緒,他手裏沒有那些像樣的軍隊,他手裏的人都是當地的人。而且他也同時沒有人家的威風,所以他在當地所做出來的一切行動都不可避免的會受到當地的製約,尤其是他本身就在河北地區這裏,也是河北家族掌控力量最為強大的地方。
範陽更是整個河北地區的重中之中,尤其是在範陽地區,還存在著同樣一個可以稱作為龐然大物的家族——範陽盧氏。
之前盧家並沒有對牛廷玠和史朝義做出太多的偏讓,甚至可以說完全保持中立,但是隨著太原方麵消息的傳達,儒家也在兩者當中不再繼續保持著中立。雖然人家也沒有完全發話,徹底偏向史朝義,畢竟對於一個大的家族來說,徹底站隊不管在任何時候都不是明智的選擇。
但是對於這樣的龐然大物,尤其是在當地有著非同一般的名望的家族,隻需要有那麽稍稍一點點偏向的苗頭表達出來,就足夠史朝義繼續在城裏麵進行堅守。
如此僵持的局麵,一直持續到長安城的消息再一次傳達出來。
這一次的長安城的戰況,和之前長安城被攻克的情況完全不是同一個局麵。
上一次長安城雖然也被攻打了下來,但那一次被攻打的時候,整個北方地區尤其是河東地區並沒有被評定,甚至可以說他們還沒有將手伸到那邊。在沒有北方地區以及河東地區作為屏障,長安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高枕無憂,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安全。
甚至為了能夠保持長安一直在自己的手裏不丟失,反而還需要在那個地方投入大量的兵力。這樣一來,將會極大程度的牽扯王朝的有生力量。
安祿山說白了也沒有準備太久的時間,他手中的軍隊看起來聲勢浩大,但實際上能夠動用的精銳是有限的。
而在長安地區,為了能夠維持這麽一座名城保持在自己的手裏,他們需要投入相當數量的精銳部隊。這樣一來,其他地區的戰線上所能夠投入的精銳部隊的人數將會變少許多。
這對於當地的戰局顯然是非常不利的。
尤其是即便是在投入了如此大量的軍隊,他們還需要源源不斷的往長安地區去供給糧草。維持長安地區的後勤運輸,同時還沒有辦法利用長安進行反攻,畢竟長安是處於位置比較低的地區,像位置比較高的地區反攻,是很難做到的。
但是如今這一次長安被拿下來,結局就完全不同於以往。
因為這一次長安被拿下來的時候,整個北方地區,尤其是河東地區已經全部被他們掌握在手裏。這就代表著長安北麵的屏障已經被他們完全所補了上來到時候長安作為攻打南部的一個先鋒堡壘,尤其是一個後勤的基地,將是非常安全,也是高枕無憂的。
同時他們之前在長安所投入的部隊和大量的資源,也可以被抽調出來運往其他地區,尤其是在江淮地區。
安守忠之前一直和自己的軍隊被困在長安地區,他們早就已經心裏憋著一團火,如今一場反攻的戰鬥算是把他們心中的怒火發泄出來了一些,但想要讓他們徹底得到釋放,他們需要更大的舞台。
如今他們正好就有這麽一個舞台。
安慶緒在拿下長安之後,隻留下來了很少一部分作為維持當應的秩序部隊,剩下的一部分則統統被他調往了西川戰場和江淮戰場。
其實在麵對西川地區的時候,更多的責任和任務隻是處於觀望。隻是負責盯著他們。
畢竟那本身就是天府之國,向來出名的就是易守難攻。如果他們真的不出來的話,想要直接往裏麵硬打,消耗是非常巨大的。
而同樣作為整個江淮地區,他們本身就已經在江淮地區交上了手。江淮又同樣有著非常令人眼饞的稅收。
如果能夠在江淮地區打出優勢,那麽從北方和東麵兩方夾擊計算地區,到時候一舉打出殲滅戰的效果顯然會更好。
事實上,在江淮地區的戰線進行的一如既往的順利,甚至要比在關中地區的戰爭情況還要順利許多。
整個江淮地區能夠苦苦堅守的其實隻有淮河,正所謂守江必守淮,如果淮河戰線失守,那整個長江以南地區沒有任何的防線。
之前在淮河戰線上堅守的隻有張巡一個人,薛嵩在領著軍令前往江淮地區之後,立刻著手對張巡進行發起總攻。
隻不過人家的本領在那裏,薛嵩即便是在領兵能力上高出令狐不止一個水準,但是在人家幾乎可以說是找不出任何錯漏的防守這些還是其實沒有任何進展。
不過他來的時候還同樣率領著洛陽方麵的援軍,這代表著他手裏能夠動用的軍隊數量變得更多了。
其實之前他們所能夠證明的軍隊數量就很多,不過在最開始的時候一直都用來被打圍城戰鬥。這樣一來,其實是對他們本身的一個優勢並沒有得到良好的發揮。
如今他就同樣帶來了新的戰鬥人員過來,這就代表著他們可以有力量同時在兩路發動作戰。
尤其是薛嵩在到來之後,這代表著他們有能力將指揮係統也分作兩支同時進行指揮戰鬥。
如果隻有一個將領,也隻有一個指揮係統的時候,想要進行兩路作戰。溝通起來是非常複雜,也是非常困難的,很難做到同時兼顧,但是如果有兩個指揮係統的時候,他們就沒有這方麵的顧慮了。加上他們的後勤糧草還是非常充足的,洛陽本身也同樣是一個巨大的糧倉。
河北地區在那個時候已經被他們基本平定,之前的亂子並沒有在河北地區繼續釀成禍端。河北的糧草也同樣可以源源不斷經過洛陽中轉,隨後運送到他們手裏。在有著充足的後勤糧草補給的同時,也同樣有著足夠的人手之後,他們完全可以派出一支部隊繼續去圍著張巡。
而另一支部隊就可以在其他地方尋求戰機。
其他的唐軍將領這時候也沒有想到,人家居然會放過張巡這塊硬骨頭不繼續去啃,反而直接奔著他們前來。
之前敵軍的做法一直都是圍繞著這塊硬骨頭來啃,而且他們的做法也相應的表明自己的態度。那就是絕對不會支援張巡一丁半點在他們不可能成為人家的援軍的時候,這些人自然也不會去費那麽大的力氣額外來對付他們。
如果燕軍直接將矛頭對準他們,很有可能會把他們逼急了,直接投靠到跟張巡一起。
這樣一來對於燕軍就非常不利了。
隻不過他們燕軍以為不會做的到底還是太過於天真,而且他們也同樣沒有那個能力去讓人家高看他們一眼。
令狐繼續負責自己之前的工作,那就是跟這塊硬骨頭死磕。薛嵩在先是碰了幾次壁後,隨後立刻調轉槍頭,幾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突襲速度,直接拔出了周圍的幾座重鎮。
張巡這時候唯一可以希望的援軍也就此破滅,之前人家雖然是不出兵請求幫忙的時候,人家也不做出相應的迴複,但是畢竟人家在那裏,有時候人家在那裏其實就是一種希望的象征。
但是現在人家連人都被打沒了,自然而然,這最後那麽一丁點的希望也就此破滅。
隨著安守忠率領自己的精銳部隊感到在江淮地區的平衡徹底直接打破。張巡即便是在想在麵對的數倍於自己手中軍隊的兵力,尤其是這些兵力的侵略程度還同樣遠超於自己手中的軍隊。
加上敵人的作戰意誌強硬,以及有著充足攻防戰的經驗,張巡最終也因為自身的薄弱而無法繼續堅持。
張巡和睢陽在被拔除之後,這代表著整個相會現場上最後一顆能夠阻止燕軍南下的釘子消失了。
在得知整個北方戰場幾乎是在幾天的時間裏迅速被拿下之後,一直盤踞在江南地區的永王和他的小朝廷也頓時分崩離析。
燕軍迅速南下,並在北方的合力圍攻之下,最終在兩年之後平定了西川。
李隆基坐在巴蜀地區的行宮當中,看著滿座大殿都是勸著自己投降的大臣們,長久無言之後,最終還是哀歎了一聲,準了這些人的心思。
而在第二天,李隆基最終以體麵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當皇帝的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