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視察軍工(下)
明末:從渾河血戰開始 作者:凝暮黃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過雖說燧發槍有這一係列毛病,目前的性價比其實比不過同時代技術已經相對成熟的火繩槍,不過嚴亦飛的優勢就是熟知曆史,曆史已經證明燧發槍是未來火器展的趨勢,因此嚴亦飛還還是決定大力發展。
因此他對眾人說道:“本將權衡優劣,使用自生火銃是大勢所趨,不得因噎廢食,因其一些暫時性的缺陷就放棄使用。不過為穩妥計,可將我石城軍中裝備的鳥銃改動一部分為自生鳥銃,在實踐中將此利器慢慢完善。”
翟樹林和石東平聞言領命,同時心下高興,從嚴亦飛的話中,可以看到他是個開通人士,對二人這種軍器迷來說,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利好消息。
在去年時,嚴亦飛幫助石東平費了好大氣力,收容到了趙士禎編著的《神器譜》、《軍器圖說》諸冊,潛心研究諸如翼虎銃、鷹揚銃、迅雷銃、火箭溜等利器,嚴亦飛也放手由他去做,如果成功,想必又能讓石城軍多幾種可選擇的武器,這對石城軍來講,可謂是如虎添翼。
隨後翟樹林試探性的問道:“大人,朝廷下拔了數百杆魯密銃,可要令咱們的工匠大加仿製?”
嚴亦飛沉吟半響,他知道魯密銃威力頗為可觀,在百步外即可穿透重甲,便是後金軍披了雙層重甲,百步左右也可以穿透身體,一打兩個洞,比石城軍使用的鳥銃還厲害——石城軍的鳥銃,也就是在七十步內,才可以打破後金軍身上披的雙層重甲。
這種射程遠的鳥銃在未來作戰定可大占優勢,不過魯密統也有很大的缺陷。首先太長,魯密銃全長五到七尺,明朝七尺便是後世的兩米以上,這麽長的前膛槍,裝填非常不便,裝填速度也很慢。
同時魯密銃不但槍管長,槍身也很沉重,還使用雙層槍管一體化設計,技術要求與成本都高,造起來十分費事。
當然,明軍中大批使用的魯密銃大多是五尺長,約後世的一米六,朝廷拔給嚴亦飛的這批魯密銃同樣如此。不過魯密銃難造與成本高也是現實,對嚴亦飛來說,他需要能大批量生產,便宜實用的武器,魯密銃雖好,但是並不實在。
想到這裏,嚴亦飛說道:“可令工匠仿製一批,不過不必大規模打造,朝廷先後拔給咱們魯密銃四百杆,本將有意將其中二百杆改為自生火銃樣式,先試於軍中作戰。若是將之改動,咱們軍工局可有什麽困難?”
翟樹林和石東平齊聲答道:“沒有,大人。”
在嚴亦飛接下來巡視時,身旁鳥銃廠內的工匠們都已經迴到崗位上開始埋頭苦幹,顧不得看他一眼。論起工作熱情,石城島各廠的工匠一向是非常高。對他們的管理,嚴亦飛采用的是底薪加計件提成加獎金的方式,多勞多得,但如果生產的武器盔甲質量上出了問題,那是很可怕的事,會受到非常嚴厲的懲罰,其中最嚴厲的懲罰,可判處死刑,同時全家驅逐出島。
在石城堡,各廠出產的鳥銃盔甲,或是腰刀長矛,每一件武器都有編號,上麵還注明工匠名字,管事名字等,這樣既可以很輕鬆的計算各人提成,一旦出了問題,也可以非常方便地找到負責人頭上。這使得石城堡出產的武器質量向來很好。
其實大明工部及各衛所出產的武器也是如此,在此條製度擬定上,嚴亦飛充其量也隻是模仿和傳承而已,隻是在明末的大明,雖然有法度,但各級官吏卻有法不依,使大明擬定的製度成為一場空文。
也因此,除了火炮,大明的武器生產一向是很奇怪,有時質量很好,有時質量很差,很大程度上視監督的官員不定而不定。天啟二年,工部押解山海關的三千杆魯密銃,隻查驗出幾十杆不合格產品,嚴亦飛的運氣不錯,分給他的四百杆魯密銃有質量問題的隻有十五杆,餘者大多是精良的。
無論是從曆史上記載,還是在嚴亦飛看來,除了大明地方州縣及衛所自用的武器外,他們作為稅役上交的武器質量靠不住,不過工部與兵仗二局出產的武器質量還是不錯的。大明年間,民間火器研究十分興盛,高端新式火器層出不窮,卻由於火器庫存掌握在文人與太監手中,各地的總兵官將們,寧願購買冷兵器。——對他們而言,下幾千根廉價的長槍就可以拉起一隻軍隊。
相比昂貴的,需不斷投入的,質量還經常靠不住的火器,冷兵器實在是既便宜又實惠。但如此卻大大影響了大明新式火器的推廣,也因此,大明的火器研究雖然興盛,但是對於大明軍隊的實際戰鬥力卻並沒有什麽太大的幫助。
看了良久,對工匠們的工作態度,嚴亦飛還是滿意的,於是他開始試探性的啟發身旁軍工局主事翟樹林有關於刺刀的事情。
有了燧發槍,就可以考慮用刺刀代替長矛,這也是曆史的大勢所趨。
不過初期刺刀的安裝與加工卻不是那麽容易的事。製造刺刀對鋼材的質量要求極高,相關冶金生產難度極大,沒有優質鋼鐵,造出的刺刀沒刺兩下子,或是撞了一下盾牌就斷了,然後被對方砍死刺死。
不要說十七世紀上半葉的大明,就算到了二十世紀,二戰後期日軍由於缺乏優質鋼材,導致造出的刺刀質量飛速下降,刺刀刺入人體後飛快變彎或者折斷,這使得原本擅長拚刺作戰的日軍,在戰爭後期麵對國軍或是八路軍的近身格鬥,往往都落於下風。
沒有優質鋼鐵,造出的不合格的刺刀在肉搏上沒有絲毫優勢。而且要造刺刀,對於鳥銃上套筒、卡座之類的配套設備精度要求非常高,對現在石城島手工工廠的生產,其實是個十分嚴峻的挑戰。
同時刺刀必須能快裝卸,裝卸部分相對精密的零件容易損壞,增加成本。刺刀比大刀、長矛之類的武器更容易損毀,原因其插上去前,充其量不過是一把輕型匕首。
當然,鳥銃使用刺刀也有巨大的優勢,那就是不需要專門的長槍兵了,這樣能使火力投送能力本來就十分恐怖的石城軍,遠程戰力能再次成倍的增加。
這利弊間的權衡,讓嚴亦飛還沒有最終決定軍中是否要使用刺刀,還是暫緩數年,等技術成熟以後再說?
帶著這個心思,嚴亦飛繼續仔細巡察了附近的軍工各廠。比起天啟二年,現在各廠規模又擴大不少。
從今年初開始,鳥銃廠工匠增加到二百多人,盔甲廠工匠也增加到一百多人。鳥銃廠也己經建立了水力鑽床數座,未來還會繼續增加,預計大規模使用後,一個月可以鑽取銃管三百根以上,所需要人手不過二十人便可。餘者工匠都在打製其它部位,以後一月可生產鳥銃三百多杆。
由於增加人手,又加上新開設的水力鍛床數座,盔甲廠一個月成品一百副全甲也很輕鬆。
各廠規模的擴大,對鐵料的需求急增多,打製三門火銃,需要熟鐵一萬斤以上。打製精良鐵甲一百副,需要熟鐵一萬多斤。此外還要打製腰刀長槍等武器,各方需要鐵料都是天文數字——相對此時的大明生產能力而言。
在旺盛的需求下,生鐵的來源也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嚴亦飛知道,在莊河大砬山附近,是有一處質量不錯的鐵礦的,本來在天啟二年,那裏距離嚴亦飛的實際控製區還很遠,但是在今年,由於旅順之戰的勝利,後金勢力在遼南龜縮到了幾個大城附近,這就給了嚴亦飛可乘之機。
在嚴亦飛的指點之下,石城島民中幾個懂得采礦的專業人士被組織起來,很快就在大砬山找到了那處鐵礦。
同時為了加快生產,嚴亦飛讓他們大量使用火藥開礦,這使火藥廠的工匠也急劇增加到二百多人。要論起工業生產能力,嚴亦飛現在的軍工局放在整個大明也算是出類拔萃的。
不過嚴亦飛現在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就算以自己的生產力,鳥銃還好,但是盔甲……自己兩年來打製出來的盔甲,竟然比不過從後金兵手上搶奪的盔甲數量。
雖吃驚於這個發現,嚴亦飛也不會因此停下自己軍中的武器打造與研製,造不如搶,那是流寇思想,嚴亦飛一向嚴重鄙視。
算算自己軍中原來盔甲,還有從後金兵手中奪迴的盔甲數,朝廷拔下的盔甲等,嚴亦飛現在已經有盔甲一萬一千餘副。其中鐵甲約五千副,此外還有眾多的棉甲與鎖子甲。
從後金兵手中奪迴的盔甲,也並不能直接交給官兵們使用,因為會讓友軍有誤傷的風險。這些盔甲運迴到石城島之後,盔甲廠與軍服廠的工匠日夜趕工,將它們改造成大明軍隊的甲胃樣式,如此這些盔甲才能全部裝備軍隊。現在石城軍裝備的豪華程度,在大明各軍穩排第一。
因此他對眾人說道:“本將權衡優劣,使用自生火銃是大勢所趨,不得因噎廢食,因其一些暫時性的缺陷就放棄使用。不過為穩妥計,可將我石城軍中裝備的鳥銃改動一部分為自生鳥銃,在實踐中將此利器慢慢完善。”
翟樹林和石東平聞言領命,同時心下高興,從嚴亦飛的話中,可以看到他是個開通人士,對二人這種軍器迷來說,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利好消息。
在去年時,嚴亦飛幫助石東平費了好大氣力,收容到了趙士禎編著的《神器譜》、《軍器圖說》諸冊,潛心研究諸如翼虎銃、鷹揚銃、迅雷銃、火箭溜等利器,嚴亦飛也放手由他去做,如果成功,想必又能讓石城軍多幾種可選擇的武器,這對石城軍來講,可謂是如虎添翼。
隨後翟樹林試探性的問道:“大人,朝廷下拔了數百杆魯密銃,可要令咱們的工匠大加仿製?”
嚴亦飛沉吟半響,他知道魯密銃威力頗為可觀,在百步外即可穿透重甲,便是後金軍披了雙層重甲,百步左右也可以穿透身體,一打兩個洞,比石城軍使用的鳥銃還厲害——石城軍的鳥銃,也就是在七十步內,才可以打破後金軍身上披的雙層重甲。
這種射程遠的鳥銃在未來作戰定可大占優勢,不過魯密統也有很大的缺陷。首先太長,魯密銃全長五到七尺,明朝七尺便是後世的兩米以上,這麽長的前膛槍,裝填非常不便,裝填速度也很慢。
同時魯密銃不但槍管長,槍身也很沉重,還使用雙層槍管一體化設計,技術要求與成本都高,造起來十分費事。
當然,明軍中大批使用的魯密銃大多是五尺長,約後世的一米六,朝廷拔給嚴亦飛的這批魯密銃同樣如此。不過魯密銃難造與成本高也是現實,對嚴亦飛來說,他需要能大批量生產,便宜實用的武器,魯密銃雖好,但是並不實在。
想到這裏,嚴亦飛說道:“可令工匠仿製一批,不過不必大規模打造,朝廷先後拔給咱們魯密銃四百杆,本將有意將其中二百杆改為自生火銃樣式,先試於軍中作戰。若是將之改動,咱們軍工局可有什麽困難?”
翟樹林和石東平齊聲答道:“沒有,大人。”
在嚴亦飛接下來巡視時,身旁鳥銃廠內的工匠們都已經迴到崗位上開始埋頭苦幹,顧不得看他一眼。論起工作熱情,石城島各廠的工匠一向是非常高。對他們的管理,嚴亦飛采用的是底薪加計件提成加獎金的方式,多勞多得,但如果生產的武器盔甲質量上出了問題,那是很可怕的事,會受到非常嚴厲的懲罰,其中最嚴厲的懲罰,可判處死刑,同時全家驅逐出島。
在石城堡,各廠出產的鳥銃盔甲,或是腰刀長矛,每一件武器都有編號,上麵還注明工匠名字,管事名字等,這樣既可以很輕鬆的計算各人提成,一旦出了問題,也可以非常方便地找到負責人頭上。這使得石城堡出產的武器質量向來很好。
其實大明工部及各衛所出產的武器也是如此,在此條製度擬定上,嚴亦飛充其量也隻是模仿和傳承而已,隻是在明末的大明,雖然有法度,但各級官吏卻有法不依,使大明擬定的製度成為一場空文。
也因此,除了火炮,大明的武器生產一向是很奇怪,有時質量很好,有時質量很差,很大程度上視監督的官員不定而不定。天啟二年,工部押解山海關的三千杆魯密銃,隻查驗出幾十杆不合格產品,嚴亦飛的運氣不錯,分給他的四百杆魯密銃有質量問題的隻有十五杆,餘者大多是精良的。
無論是從曆史上記載,還是在嚴亦飛看來,除了大明地方州縣及衛所自用的武器外,他們作為稅役上交的武器質量靠不住,不過工部與兵仗二局出產的武器質量還是不錯的。大明年間,民間火器研究十分興盛,高端新式火器層出不窮,卻由於火器庫存掌握在文人與太監手中,各地的總兵官將們,寧願購買冷兵器。——對他們而言,下幾千根廉價的長槍就可以拉起一隻軍隊。
相比昂貴的,需不斷投入的,質量還經常靠不住的火器,冷兵器實在是既便宜又實惠。但如此卻大大影響了大明新式火器的推廣,也因此,大明的火器研究雖然興盛,但是對於大明軍隊的實際戰鬥力卻並沒有什麽太大的幫助。
看了良久,對工匠們的工作態度,嚴亦飛還是滿意的,於是他開始試探性的啟發身旁軍工局主事翟樹林有關於刺刀的事情。
有了燧發槍,就可以考慮用刺刀代替長矛,這也是曆史的大勢所趨。
不過初期刺刀的安裝與加工卻不是那麽容易的事。製造刺刀對鋼材的質量要求極高,相關冶金生產難度極大,沒有優質鋼鐵,造出的刺刀沒刺兩下子,或是撞了一下盾牌就斷了,然後被對方砍死刺死。
不要說十七世紀上半葉的大明,就算到了二十世紀,二戰後期日軍由於缺乏優質鋼材,導致造出的刺刀質量飛速下降,刺刀刺入人體後飛快變彎或者折斷,這使得原本擅長拚刺作戰的日軍,在戰爭後期麵對國軍或是八路軍的近身格鬥,往往都落於下風。
沒有優質鋼鐵,造出的不合格的刺刀在肉搏上沒有絲毫優勢。而且要造刺刀,對於鳥銃上套筒、卡座之類的配套設備精度要求非常高,對現在石城島手工工廠的生產,其實是個十分嚴峻的挑戰。
同時刺刀必須能快裝卸,裝卸部分相對精密的零件容易損壞,增加成本。刺刀比大刀、長矛之類的武器更容易損毀,原因其插上去前,充其量不過是一把輕型匕首。
當然,鳥銃使用刺刀也有巨大的優勢,那就是不需要專門的長槍兵了,這樣能使火力投送能力本來就十分恐怖的石城軍,遠程戰力能再次成倍的增加。
這利弊間的權衡,讓嚴亦飛還沒有最終決定軍中是否要使用刺刀,還是暫緩數年,等技術成熟以後再說?
帶著這個心思,嚴亦飛繼續仔細巡察了附近的軍工各廠。比起天啟二年,現在各廠規模又擴大不少。
從今年初開始,鳥銃廠工匠增加到二百多人,盔甲廠工匠也增加到一百多人。鳥銃廠也己經建立了水力鑽床數座,未來還會繼續增加,預計大規模使用後,一個月可以鑽取銃管三百根以上,所需要人手不過二十人便可。餘者工匠都在打製其它部位,以後一月可生產鳥銃三百多杆。
由於增加人手,又加上新開設的水力鍛床數座,盔甲廠一個月成品一百副全甲也很輕鬆。
各廠規模的擴大,對鐵料的需求急增多,打製三門火銃,需要熟鐵一萬斤以上。打製精良鐵甲一百副,需要熟鐵一萬多斤。此外還要打製腰刀長槍等武器,各方需要鐵料都是天文數字——相對此時的大明生產能力而言。
在旺盛的需求下,生鐵的來源也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嚴亦飛知道,在莊河大砬山附近,是有一處質量不錯的鐵礦的,本來在天啟二年,那裏距離嚴亦飛的實際控製區還很遠,但是在今年,由於旅順之戰的勝利,後金勢力在遼南龜縮到了幾個大城附近,這就給了嚴亦飛可乘之機。
在嚴亦飛的指點之下,石城島民中幾個懂得采礦的專業人士被組織起來,很快就在大砬山找到了那處鐵礦。
同時為了加快生產,嚴亦飛讓他們大量使用火藥開礦,這使火藥廠的工匠也急劇增加到二百多人。要論起工業生產能力,嚴亦飛現在的軍工局放在整個大明也算是出類拔萃的。
不過嚴亦飛現在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就算以自己的生產力,鳥銃還好,但是盔甲……自己兩年來打製出來的盔甲,竟然比不過從後金兵手上搶奪的盔甲數量。
雖吃驚於這個發現,嚴亦飛也不會因此停下自己軍中的武器打造與研製,造不如搶,那是流寇思想,嚴亦飛一向嚴重鄙視。
算算自己軍中原來盔甲,還有從後金兵手中奪迴的盔甲數,朝廷拔下的盔甲等,嚴亦飛現在已經有盔甲一萬一千餘副。其中鐵甲約五千副,此外還有眾多的棉甲與鎖子甲。
從後金兵手中奪迴的盔甲,也並不能直接交給官兵們使用,因為會讓友軍有誤傷的風險。這些盔甲運迴到石城島之後,盔甲廠與軍服廠的工匠日夜趕工,將它們改造成大明軍隊的甲胃樣式,如此這些盔甲才能全部裝備軍隊。現在石城軍裝備的豪華程度,在大明各軍穩排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