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亦飛同樣打算在石城軍中效仿采用這種這種淺縱深的部署,這種部署的目的自然是最大程度的發揮火銃的火力優勢。


    由於采用了定裝紙筒彈藥,再經過嚴格的訓練,現在很多石城島火銃兵能夠將自己的射速達到每分鍾三發。這樣的射速,也使得這樣單薄陣型的火力持續性得到了保障。


    為提高自己火器部隊的射擊威力,嚴亦飛也效仿了古斯塔夫在鳥銃兵中采用了輪射和並排齊射兩種技術。


    具體做法是,當所有的士兵裝填完畢後,整個方陣的火銃兵將有行軍時的六行縱深陣形減少為三行,由每兩排橫隊後麵的士兵填補在前麵士兵的間隙處。


    由於此時石城軍還處在火繩槍時代,所以石城軍的火槍手們的手中都要拿著一根點著的火繩,在裝填火藥時,要避免另一名士兵手中的火繩靠近自己。因此士兵在保持戰鬥隊形時必須保持一肘以上的間隙。


    本書~.首發:塔讀*小@說-app&——免<費無廣告無彈窗,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


    當戰場情況需要保持持續火力的時候,石城軍的方陣指揮官們就會指揮陣型變得鬆散一些,後麵兩排不參與第一輪齊射。


    第一排火槍手開完槍後退到最後一排位置進行裝填,後麵兩排向前進,由第二排進行射擊,這樣循環往複,可以形成對敵軍的持續火力打擊。這也是十七、十八世紀歐洲步兵戰術的範本。


    同時,嚴亦飛也效仿古斯塔夫引入了“齊射”的概念。


    按照古斯塔夫的戰術思想,全體火槍兵的一次齊射就可以為長矛兵實施衝鋒作好充分的準備。這樣的一次齊射,不僅可以給敵人更大的殺傷,而且還可以極大地挫傷敵人的勇氣。


    這種齊射的具體做法是:第一排火銃兵跪著射擊,第二排火銃兵兵彎下腰射擊,第三排則站著射擊,這樣以來,所有火槍兵就能在有必要的時候進行一輪火力齊射。這種被稱作是古斯塔夫的雷霆的齊射方式,能最大程度發揮單次火力投射強度,在古斯塔夫短暫而輝煌征戰時中未嚐敗績。


    而對於火炮的規劃,嚴亦飛也摒棄了傳統大明軍隊種類繁雜的情況,嚴亦飛聘請公沙的西勞和弗朗索瓦,就是為了對他未來的炮兵們進行了正規化改造。


    嚴亦飛打算舍棄笨重的四十八磅炮和二十四磅炮,隻保留了重量三千多斤十八磅炮,用於攻城和遠距離轟炸。


    而對於輕型火炮,經與弗朗索瓦商議,嚴亦飛則選擇了三磅炮,口徑不過兩寸,長三尺六寸,炮身重三百多斤,就算連上含炮架全重也不過剛剛超過五百斤。


    這樣輕型的火炮在作戰時,四個人或者一匹馬就可以輕鬆移動。嚴亦飛打算將這種火炮直接下放到最基礎的方陣中,作為前線火力支援。


    不過按照大明慣例,這種方陣仍舊稱之為千總隊,由一名守備或是千總職銜的石城軍軍官指揮。


    塔讀小說,無廣>告^在線免。費閱&讀!


    嚴亦飛也效仿定裝紙筒彈藥,引導翟樹林等人開發了封裝式炮彈,根據公沙的西勞的估計,這種封裝式炮彈,搭配新式的三磅炮,可以帶來非常高頻率的開火。


    嚴亦飛記得在古斯塔夫的戰史中曾記載,在火槍兵齊射三次的時間裏,瑞典的三磅炮炮可以開火四次。這樣的高射速和機動靈活的火炮,也能將石城軍的火炮由純粹的防守工具轉變為進攻工具。


    嚴亦飛打算建立的方陣,甚至比古斯塔夫的方陣編製更小,這樣調動更加靈活,不過由於這種方陣縱深較淺,穩固程度不


    如厚重的西班牙和瑞士方陣,嚴亦飛解決


    的辦法是作戰時布置前後兩個方陣。通過加強過後的炮兵火力,再配以一定的的騎兵,嚴亦飛相信這樣的布置是可以抵擋住數量相當甚至更多的後金騎兵衝擊的。


    嚴亦飛現在幾乎每日都在用實彈喂養他的火銃手們,現在訓練精良的石城島火銃手老兵們能夠在前進中輪換裝彈射擊,掩護長槍兵們進攻,這使得嚴亦飛的長槍兵也不再是單純的防禦力量。


    嚴亦飛大膽的將大部分刀盾兵編製取消了,隻保留了他自己和每個方陣中少量的主官護衛。其餘刀盾兵要麽改用長槍,要麽改用火銃。


    這樣的話,天啟二年的石城軍兵力將編製成三個方陣。每個方陣的編製的是由一百零八名長槍兵加九十六名火銃兵組成。其中長槍兵位於中間,兩邊則各有四十八名火銃兵。


    整個方陣縱深為六排,由於方陣還附加一個十二人的由最精銳火銃兵組成的散兵火銃隊,加上指揮官、鼓手、旗手、號手、護衛,每個方陣合計共有二百二十四人。


    這樣的編製更側重火力輸出,以後再配上方陣用的三磅炮以及虎蹲炮,這樣方陣的正麵火力會非常強大。長槍兵在衝擊時麵對的敵人將是被火器大幅削弱和震撼的。同時也因為這種方陣更加接近於線列,所以將來當石城軍配發燧發槍之後,石城軍的戰士們能很快適應新的燧發槍戰術。


    塔讀^小說[emailprotected]更多優質免費小說,無廣告在@線免<費閱<讀!>^>


    但方陣的機動性天然不足,仍然是防禦重於進攻。如果不搭配高度機動的騎兵,


    就無法獲得決定性勝利,尤其是未來麵對流寇和建奴這樣都以騎兵作為核心的敵人來說,擊潰他們容易,殲滅則很難。


    嚴亦飛未來要組建的騎兵部隊,大多為輕騎兵。通過固定的軍餉,輔之以土地的收入,可以讓這支騎兵保持良好的士氣。


    嚴亦飛未來的騎兵,除了第一排使用馬槊之外,其餘騎兵的主要武器是馬刀,同時騎手們會配備幾把手銃。


    他的騎兵主要負責擊潰敵人之後的追擊,或是在火銃兵第一輪齊射擾亂敵軍線列後,騎兵發起牽製性衝鋒。


    不過現在嚴亦飛暫時也隻能想一想,畢竟由於馬匹的短缺,他的騎兵旗隊此時仍舊隻有十六人。


    ……


    天啟二年四月十一日,這一天,領著手下十幾個騎兵化妝登上遼東半島去偵查情況的張鬆岩,突然迴到了石城島,並且神秘兮兮的找到嚴亦飛,向他匯報道:“大人,經卑職等偵知,這岸上的黃骨島堡守軍,近期抽調走了一部分去了海州那邊,現在整個黃骨島堡守軍不過一百人出頭,其中女真真夷不過二十幾人,我們要不要趁這個機會……”


    嚴亦飛聽張鬆岩之言,眼睛不由得望向了自己西北方向,那邊也正是黃骨島堡的所在地。


    這黃骨島堡位於今莊河市東約三十裏的黑島鎮黃貴村城街屯北,距離石城島直線距離也不過四十裏,在天氣晴好之時,在石城島上登高遠望,即可以遠遠的看見黃骨島堡的輪廓。


    本小。說首--發^站>點&~為@:塔讀小說app


    據《遼東誌》、《全遼誌》和明代遼東文獻記載,黃骨島堡城牆為磚石土合築,其城牆狀曲如船,當地又稱船城,南寬北窄,南北長約四百步,東西最寬處約一百八十步,周長約一千步或是二裏二百四十一步,設有南、北二門,城內麵積約二點四萬平方米,是一個比石城堡還略小的城堡。


    城北約三裏外,是一條橫貫東西的山崗,城南伸向黃海中的突出部分,古時稱黃古(貴)島,現名大南島(櫻桃山),城東北為丘陵地帶。


    《遼東誌》記載“黃骨島堡,官舍徐丁二百一十員名”;《全遼誌》記載“黃骨島堡,官軍二百一十四員名”;黃骨島堡當建於明代正統八年,《遼東誌》纂修之前,曾一度廢棄,後於嘉靖三十三年重修。


    在金州衛以下的諸堡中,黃骨島堡駐守官兵數量是最多的,僅次於金州衛城,其地位十分重要,可視為海防驛城。


    城內設有百戶所和驛站官署、遞運所,常駐守城官兵和驛卒。城堡南北成一條直線,西城牆成曲形,南、北城牆長度不同,北城牆高於南城牆。東、南、北三壁用大方石塊砌成,中間填土,西壁以土夯築。


    南門以大方石砌成,高十八尺有餘,進深約二十一尺,寬約十五尺;城牆寬約十四尺,高約十五,下砌方石八層,上砌大青磚十二層。城內還建有關帝廟和娘娘廟等廟宇。


    根據張鬆岩的情報,黃骨島堡監控區內墩台有七寶台、中心台、總管台、望海台、出海台、背陰台、青石台、九轉台、皂隸台、龍灣台、虎頭台、褡鏈台、接火台、樣台等十四座墩台。


    各處烽火台均位於山頂,以當地產石塊築成,其中黃骨島堡以西的山嶺有兩處烽火台,相距約三百步,其中西山北烽火台由石台和一道石牆組成,石台呈正方形,自下而上內收,底邊邊長約三丈,高約一丈五尺米,烽火台外環繞著一道邊長約九丈的石製圍牆,南牆正中辟有一門,圍牆近東南角處築有一角台。


    西山南烽火台是黃骨島堡城周圍十四處烽火台中最大的一處,由石台和兩道石圍牆組成,石台呈正方形,底邊長約十一丈,高約兩丈一尺米,台外環有兩道石圍牆,內石牆四角築有角台,南壁辟有一門和兩個出入口,北壁辟有兩個出入口,東、西兩壁各辟有三個出入口;外石牆南壁辟有一門,與內圍牆門對應。


    南山烽火台較之其他烽火台台要小,與西山北烽火台相似,也是由石台和一道石牆組成,石台呈正方形,底邊長約兩丈六尺,高約一丈,外環以1道邊長約八丈長的石圍牆,門位於北壁稍西。


    塔讀@


    這些烽火台每台配置有守備兵五六人,在明代時傳達通信機關,又兼有行旅居民,遇敵時為收容避難所之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從渾河血戰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凝暮黃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凝暮黃雲並收藏明末:從渾河血戰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