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豐去而複返,再度來到盧植大營,與他同來的,還有董卓的人馬。
見董卓率軍來援,盧植所部諸將皆喜不自勝,直到左豐拿出了皇帝詔書。
“北中郎將盧植,懈怠作戰,拖延時日,今罷其一切職務,囚於檻車,征還京師,押入大牢,減死罪一等。”
“另拜河東太守董卓,為東中郎將,接管盧植之前一應職務統屬,應對黃河以北賊軍之攻勢,諸將太守皆聽其調令。”
左豐話音剛落,眾將便驚唿出聲,“什麽!這不可能!”
“陛下怎會下如此旨意?”
“吾不信!這必是矯詔!”
盧植一扭頭,大喝道:“都給我安靜!”
眾人諾諾而靜。
左豐冷哼一句,將聖旨翻轉過去,把帶字的那一麵展示給諸將看,“都看清楚了!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
又指著下方大印,“看清楚了這八個字是什麽!誰若是想抗旨,哼哼……”
“北軍五校何在?”
幾個校尉不情不願地應聲,“在此。”
“誰若是想抗旨不尊,借機生事掩護盧植逃走的,倶按反賊論處!”
諸將怒然抬頭,瞪大了眼睛,卻又抿緊了嘴,死死地不敢說出心中話來。
北軍校尉低下頭去輕聲應道:“唯。”
盧植抬頭接過聖旨,是不是矯詔,他分得出來,無論是陛下的字跡還是下方那座大印,都不是假的。
但他想不透一事,為何前番皇帝還對他極其信任,轉眼間便消失無蹤,想來想去,也就眼前這個宦官最為可疑。
輕聲問道:“公何至於此?”
左豐不答反問:“我以赤誠之心待盧中郎,盧中郎又何至於此?”
盧植瞬間明白了,自己終究是什麽地方給了他不敬的印象。
事已至此,盧植也不打算給他賠罪,從而獲得諒解。
人,皆有自尊。
左豐有,但他覺得自己沒有被盧植尊重。
盧植也有,但他為了國家安危,暫時性地放下了,如今既然不在其位,那這自尊他也該撿起來了。
於是他不再理睬左豐,轉而看向自己的接任者,董卓,將自己如今知曉的軍情一一交代出去,也將自己接下來的戰略都和盤托出。
董卓一一點頭記下,隨後抱拳以應,“盧中郎放心,董某亦百戰之將,斷不會葬送如今這番局麵。”
左豐也不是白癡,沒有打擾他們的談話,軍略方麵的事情,他又不懂,該交接的還是要讓董卓自己去交接。
反正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所有對自己不敬的人都會得到報應。
左豐徑直出了帳,令人去將作營,命軍中將作匠人,盡速製造檻車,好讓他押解盧植上路。
此時,營外一陣馬蹄急響,一曲騎兵快速接近營門,最前方舉劉字大旗。
“門上牙將速速開門!吾劉備迴營了!”
牙將探頭一看,迅速認出了領頭者標誌性的大耳朵。
“是劉軍侯迴來了,打開營門!”
劉備等人興高采烈地進了營,準備向盧植報告自己在巨鹿城作戰的好消息,耳邊聽到左豐大喊,“將作營的人,都別造雲梯了,趕緊先把我的檻車做好!吾急欲迴京去!”
他沒放在心上,下了馬,直往盧植大帳而去。
剛到大帳門口,見盧植正和另一虯髯大漢交談,諸營將領盡皆齊聚於此,門口兩名守衛是董卓帶來的兵士,不認得他,頓時兩杆長兵交叉,攔住他去路。
劉備還以為正在軍議,急忙問道:“盧帥可是在商量大事?備來遲了,莫見怪。”
董卓疑惑望去,“此者何人也?”
盧植解釋道:“此我舊日弟子也,今攜部曲帳下效力,吾派其遠去支援巨鹿,此番必是來迴報。”
董卓了然,抬手叫道:“放進!”
門口兵士這才放行。
盧植麵色如常,言道:“今日無事,玄德有何軍報,盡速說來。”
劉備隨即便將自己和宗員所率烏桓胡騎在巨鹿城下,成功救出郭典殘部的事情報告於他。
“甚好,玄德你隨我進內帳,吾有私話要與你說。”
盧植說完,看向董卓。
董卓隨即擺手,“盧中郎請便。”
盧植也抱拳以應,接著言道:“雲長益德皆一起,隨我進帳。”
關羽張飛應諾同往。
進了盧植安歇內帳,劉備三人也迴過味兒來,剛才大帳氣氛有些不對勁,還有盧植為什麽要看那名大漢的臉色?
不待劉備開口詢問,盧植便拿起架上長劍,驟然拔出,刺向劉備。
“盧師?!”
“盧帥?!”
三人又驚又疑,劉備躲避不及,拔出長劍格擋。
關羽張飛下意識地要上前助戰,剛抬腳又頓住,他們既是師徒,又是將帥,自己二人不知該從何插手。
長劍鏗鏘交響幾番,以劉備落敗告終,盧植收起長劍,滿意地點點頭,“前次呂常吳博二校尉告吾,玄德劍術不差,今日一試,果有幾番本事。”
“盧師讚繆了,備無劍術名招,隻是在市井中搏鬥而出的幾分經驗罷了。”
盧植不置可否,將手中寶劍入鞘,“吾之劍,昔日平定廬江叛亂後,天子所賜,今後再難出鞘矣,便轉贈玄德,殺賊建功。”
劉備不明所以,急忙下拜,雙手接過。
盧植又轉頭對關羽說道:“雲長!那日曲梁飲宴,吾曾問汝可讀詩書,汝說好讀春秋,吾記可曾有差?”
“盧帥未曾記差。”
盧植迴身,指向桌案上,那一堆竹簡。
“此我師馬融所著《春秋三傳異同說》,吾也添了些注解上去,就贈與雲長。”
“前番識破張梁假作哀兵之計,幸賴雲長觀察入微,願此書能助汝,明了春秋大義。”
關羽不敢置信,驟然下拜,哽咽道:“謝盧帥!”
後漢時期,儒學風氣雖濃,但也產生了學術壟斷現象。
這個所謂的學術壟斷現象,不是指無學可上。
漢武之後,“天下官學皆立學校官”,經過幾代帝王的加強,從村落間的“序”,鄉裏間的“庠”,再到縣邑的“校”,郡國的“學”,最後匯聚到京師的“太學”。
這一套類似現代的小中高到大學的教育設施製度已經初步完善。
雖然不是義務教育,但有些家底的良家子,咬咬牙,也是能上的。
見董卓率軍來援,盧植所部諸將皆喜不自勝,直到左豐拿出了皇帝詔書。
“北中郎將盧植,懈怠作戰,拖延時日,今罷其一切職務,囚於檻車,征還京師,押入大牢,減死罪一等。”
“另拜河東太守董卓,為東中郎將,接管盧植之前一應職務統屬,應對黃河以北賊軍之攻勢,諸將太守皆聽其調令。”
左豐話音剛落,眾將便驚唿出聲,“什麽!這不可能!”
“陛下怎會下如此旨意?”
“吾不信!這必是矯詔!”
盧植一扭頭,大喝道:“都給我安靜!”
眾人諾諾而靜。
左豐冷哼一句,將聖旨翻轉過去,把帶字的那一麵展示給諸將看,“都看清楚了!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
又指著下方大印,“看清楚了這八個字是什麽!誰若是想抗旨,哼哼……”
“北軍五校何在?”
幾個校尉不情不願地應聲,“在此。”
“誰若是想抗旨不尊,借機生事掩護盧植逃走的,倶按反賊論處!”
諸將怒然抬頭,瞪大了眼睛,卻又抿緊了嘴,死死地不敢說出心中話來。
北軍校尉低下頭去輕聲應道:“唯。”
盧植抬頭接過聖旨,是不是矯詔,他分得出來,無論是陛下的字跡還是下方那座大印,都不是假的。
但他想不透一事,為何前番皇帝還對他極其信任,轉眼間便消失無蹤,想來想去,也就眼前這個宦官最為可疑。
輕聲問道:“公何至於此?”
左豐不答反問:“我以赤誠之心待盧中郎,盧中郎又何至於此?”
盧植瞬間明白了,自己終究是什麽地方給了他不敬的印象。
事已至此,盧植也不打算給他賠罪,從而獲得諒解。
人,皆有自尊。
左豐有,但他覺得自己沒有被盧植尊重。
盧植也有,但他為了國家安危,暫時性地放下了,如今既然不在其位,那這自尊他也該撿起來了。
於是他不再理睬左豐,轉而看向自己的接任者,董卓,將自己如今知曉的軍情一一交代出去,也將自己接下來的戰略都和盤托出。
董卓一一點頭記下,隨後抱拳以應,“盧中郎放心,董某亦百戰之將,斷不會葬送如今這番局麵。”
左豐也不是白癡,沒有打擾他們的談話,軍略方麵的事情,他又不懂,該交接的還是要讓董卓自己去交接。
反正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所有對自己不敬的人都會得到報應。
左豐徑直出了帳,令人去將作營,命軍中將作匠人,盡速製造檻車,好讓他押解盧植上路。
此時,營外一陣馬蹄急響,一曲騎兵快速接近營門,最前方舉劉字大旗。
“門上牙將速速開門!吾劉備迴營了!”
牙將探頭一看,迅速認出了領頭者標誌性的大耳朵。
“是劉軍侯迴來了,打開營門!”
劉備等人興高采烈地進了營,準備向盧植報告自己在巨鹿城作戰的好消息,耳邊聽到左豐大喊,“將作營的人,都別造雲梯了,趕緊先把我的檻車做好!吾急欲迴京去!”
他沒放在心上,下了馬,直往盧植大帳而去。
剛到大帳門口,見盧植正和另一虯髯大漢交談,諸營將領盡皆齊聚於此,門口兩名守衛是董卓帶來的兵士,不認得他,頓時兩杆長兵交叉,攔住他去路。
劉備還以為正在軍議,急忙問道:“盧帥可是在商量大事?備來遲了,莫見怪。”
董卓疑惑望去,“此者何人也?”
盧植解釋道:“此我舊日弟子也,今攜部曲帳下效力,吾派其遠去支援巨鹿,此番必是來迴報。”
董卓了然,抬手叫道:“放進!”
門口兵士這才放行。
盧植麵色如常,言道:“今日無事,玄德有何軍報,盡速說來。”
劉備隨即便將自己和宗員所率烏桓胡騎在巨鹿城下,成功救出郭典殘部的事情報告於他。
“甚好,玄德你隨我進內帳,吾有私話要與你說。”
盧植說完,看向董卓。
董卓隨即擺手,“盧中郎請便。”
盧植也抱拳以應,接著言道:“雲長益德皆一起,隨我進帳。”
關羽張飛應諾同往。
進了盧植安歇內帳,劉備三人也迴過味兒來,剛才大帳氣氛有些不對勁,還有盧植為什麽要看那名大漢的臉色?
不待劉備開口詢問,盧植便拿起架上長劍,驟然拔出,刺向劉備。
“盧師?!”
“盧帥?!”
三人又驚又疑,劉備躲避不及,拔出長劍格擋。
關羽張飛下意識地要上前助戰,剛抬腳又頓住,他們既是師徒,又是將帥,自己二人不知該從何插手。
長劍鏗鏘交響幾番,以劉備落敗告終,盧植收起長劍,滿意地點點頭,“前次呂常吳博二校尉告吾,玄德劍術不差,今日一試,果有幾番本事。”
“盧師讚繆了,備無劍術名招,隻是在市井中搏鬥而出的幾分經驗罷了。”
盧植不置可否,將手中寶劍入鞘,“吾之劍,昔日平定廬江叛亂後,天子所賜,今後再難出鞘矣,便轉贈玄德,殺賊建功。”
劉備不明所以,急忙下拜,雙手接過。
盧植又轉頭對關羽說道:“雲長!那日曲梁飲宴,吾曾問汝可讀詩書,汝說好讀春秋,吾記可曾有差?”
“盧帥未曾記差。”
盧植迴身,指向桌案上,那一堆竹簡。
“此我師馬融所著《春秋三傳異同說》,吾也添了些注解上去,就贈與雲長。”
“前番識破張梁假作哀兵之計,幸賴雲長觀察入微,願此書能助汝,明了春秋大義。”
關羽不敢置信,驟然下拜,哽咽道:“謝盧帥!”
後漢時期,儒學風氣雖濃,但也產生了學術壟斷現象。
這個所謂的學術壟斷現象,不是指無學可上。
漢武之後,“天下官學皆立學校官”,經過幾代帝王的加強,從村落間的“序”,鄉裏間的“庠”,再到縣邑的“校”,郡國的“學”,最後匯聚到京師的“太學”。
這一套類似現代的小中高到大學的教育設施製度已經初步完善。
雖然不是義務教育,但有些家底的良家子,咬咬牙,也是能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