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龍轉過了頭,沒有迴答吳東升的話,手伸向吳東升,讓吳東升幫他一把。


    吳東升扶著師兄,走到了營帳外。郭小龍望著天空,對吳東升說“師傅走的太突然了,也十分的離奇,突然間從馬上跌了下來就亡故了,而且很快又運到了南京,不要說你進不去看,連我都不讓隨隊運送師傅,將士們都親近不了師傅的遺體。”


    郭小龍說到這裏不由地將吳東升抱了起來,痛心疾首,忽然又號啕大哭。


    郭小龍師兄比吳東升大了十五歲,在常遇春師傅收吳東升做徒弟的時候,郭小龍已經武藝超群了。


    吳東升少年的時候就投入到了常遇春為師,說來也是一種緣分。常遇春遇見吳東升的時候,那是一個冬天,在天柱山腳下,見一個人凍倒在大樹底下,原本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裏這種橫屍遍野的場景太司空見慣。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常遇春在大樹下稍許休息,不經意間發現一個人雖然已經凍得有點僵硬了,但還有一線生氣,常遇春就讓部下將其搶救了起來,常遇春發現吳東升的骨絡具備有習武人的天賦,就把吳東升帶在了身邊,隨軍傳授武藝。


    吳東升隨師傅一邊行軍,一邊向師傅學武藝,真正教他武藝最多的時間是郭小龍師兄。


    吳東升在師兄郭小龍的營帳裏與師兄迴憶師傅常遇春當年突然遇難,終究是一個解不開的迷,師兄郭小龍有些自己的猜測不想對吳東升說,擔心吳東升有什麽衝動的行為。過了三天,郭小龍就帶著吳東升一起投入到了“靖難之役”之中。


    由於殘卷頁破碎,吳東升隨師兄郭小龍在“靖難之役”的情況不明,在碎頁中隻能看到吳東升在“靖難之役”中已經身亡,而吳東升的師兄郭小龍先吳東升而去。


    壘壘想不到自己的祖先還有這麽一段曆史。


    壘壘翻過了劄記的碎頁,……


    程寶珠在吳東升離開信安的時候,讓信安西北石梁幫的江湖兄弟,緊隨吳東升到了山東,程寶珠再三交待要暗中跟蹤,吳東升與他師兄郭小龍之間的事情不想讓江湖上的人知道。


    石梁幫的溫德全緊隨吳東升其後,到了山東,見吳東升已經隨郭小龍北上了,這時已經無法再跟蹤了,就在冀縣範文傑的範府住了下來。範文傑不僅在河北,在整個燕雲十六州都是無所不能的消息靈通的一個人,門中弟子遍及整個燕雲十六州,溫德全在範文傑的勸說下,就在冀縣範府等候吳東升的音信,這一住就是一年多時間。


    然而,在建文四年初,範文傑得到了從廊坊傳來的消息。


    建文三年末,郭小龍陣亡了,吳東升發怒了起來,孤身一人衝入敵陣中,將殺害郭小龍的三十幾個人盡數殺掉了,而自己也不能全身而退,死亡在脫迴的途中。


    等到範文傑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靖難之役”又出現了轉機,朱棣於建文四年初,率師南下,連克泗州、揚州,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


    溫德全從冀縣範方傑迴到了信安,帶來了範方傑的口信,讓她去冀縣生活一段時間,並告訴了吳東升的情況。程寶珠在信安等待了一年多時間,等到的是這個消息,活不見人,死不見首,頓時跌哭在碼頭上。


    過了一個月,帶著一絲的希望,程寶珠帶著兒子去了冀縣範方傑師兄那裏。


    就這樣,吳東升留下妻子和一個兒子。吳東升走的時候,其兒子吳存義,已有十二歲,由於沒有同胞兄弟姐妹,跟同宗堂兄堂弟走的特別親近。也因為少年兒童時父親常年在外,闖蕩江湖,自少靠母親撫養成長。


    然,性格與父親截然不同,三歲時就開始習字,五歲就會古詩,在父親離開的時候已經是滿腹精倫,唐詩宋詞、詩經、論語信手拈來。


    永樂二年,吳存義二十歲時,娶鄰近新塘邊富商之女薑賡華為妻,生有三個兒子,五個女兒,家教嚴謹。閑空常行走各商會之間,調解一些商會之間以及與當地雜事,做得倒也順利,漸漸還當成主要事情來做,在縣西街開起了小商輔,擺起了小攤,專門為人打些官司寫狀書,在開小商輔的同時也兼營著文房四寶。


    雖然祖上經過了幾次災害,而家裏的吳家老宅院還保留著,在城外還有大片的田地。同時父親生前留下的名氣,社會名流也不少有人幫襯著,日子過得還算是比較富裕。現在縣府衙門裏幫襯著料理信安城裏的一些事務。


    吳存義的長子,吳方樂,自少就一副少年老成樣子,十分地健談,長輩對吳方樂也十分地信任。吳方樂性子耿直,閱曆比較豐富,處事敢於作主,言表,直率的外表內蘊著輕率和潦草,順時易行逆境多折,這是測字先生給他測算的性格和命運。


    吳存義次子吳方璞,不像老大那麽健談,少語好動。自小喜武弄棒,得祖母傳授了一些武藝,喜歡交一些社會上的朋友,樂施好善,宅心仁厚,對長輩極其忠孝。雖胸無遠大的規劃和誌向,大腦裏沒有絢麗多姿的夢想,卻自少因為練習武術養成了一種吃苦耐勞的樸素,無論在風調雨順的環境,還是狂風暴雨的逆境中,他都是同樣的一種人生態度—自然,無求無索。


    吳存義三子吳方琪,文質彬彬,性格很像父親,溫文儒雅。畢竟是子女中最小的一個,自出生就受長輩、兄長姐和同宗族人的寵愛,灌輸了宗族裏儒學底蘊,專注於內心的塑造和點化,不遺餘力,加上自身的潛質,十三歲就考上了舉人,發展前景十分地看好。


    吳家除二女兒吳雪貞早年病故和四女兒吳年貞自小失蹤之外,其他三個女兒都在信安。


    大女兒吳瑞貞,端莊華貴,性格開朗,是吳家這一代中最大的一個,在信安裏是有名的才女,十六歲時就嫁給慈姑壟財主盛家長孫,盛啟詩,出嫁的那天在信安城裏還熱鬧一番。


    三女兒吳豐貞,各個方麵均一般還過得去,也已出嫁,嫁給河東富裕的農戶王天生,經濟條件在河東屬於中等水平。


    最小的女兒吳靜安還在念書,天真爛漫,喜歡唱歌舞蹈,好動,比吳方琪大一歲,在家裏比較受寵,比較任性。


    在信安城繁華地-進士街,社會信息量十分廣泛而及時,一些不易公開的社會幫、團也隱於此處,時隱時現,個別喜歡劍走偏鋒的個人團體也常隱身此處獲取信息以圖謀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殘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吳作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吳作人並收藏殘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