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斌帶著任務走了。
朱厚照又召見了琉璃廠的人。
他們匯報說已經燒製出來更加透明的琉璃。
琉璃廠的掌印太監錢州率領著工匠,每人手捧著一塊玻璃,迅速地來到了豹房。
朱厚照打眼一看,這跟後世的玻璃已經沒什麽區別了。
他好奇的問道:“你們這是怎麽燒製出來的?”
“皇爺,奴婢是知道煉鋼那邊增加了熱度,把鐵融化了,我們也就想著通過這個辦法,增加窯內的熱度,再添加各種材質試驗而來,沒想到確實可行。”
“都把這個過程記下來了嗎?要總結經驗,之後可以形成製度化,可以保證琉璃廠一直燒製這樣的玻璃。”
“迴皇爺,奴婢一直都讓人記載著,怎麽燒製,用什麽樣的材質,具形成卷宗記錄下來。”
朱厚照問道:“現在燒製了多少塊了?”
“黃、碧、紫、白各有幾十塊,大的有一尺左右,小的不過幾寸,倒是都沒有這塊透明,奴婢想著將這些重新打碎,重新燒製。”
“算了,都燒製出來就不要打碎了,拿給皇店賣出去賺點錢。”
“是。”
朱厚照覺著他們能燒製出這樣的玻璃,應該賞賜。
“錢州領導有方,賞賜白糖、味精各五罐,其餘琉璃廠眾工匠,每人兩罐,去皇店領取。”
“多謝陛下賞賜。”
朱厚照讓穀大用拿出白糖和味精的兌換券,分發了下去。
他們隻要拿著兌換券就可以到皇店領取了,這也是朱厚照為了省事弄出來的,免得賞賜一次就傳一次旨意,要不然太麻煩了。
朱厚照現在賞賜給他們都是給兌換券,這是他為了改善大明寶鈔做出的準備。
現在的大明寶鈔,基本上形同廢紙,沒有什麽購買力。
雖然明朝初期規定了隻能使用寶鈔交易,可是由於濫發,加上寶鈔沒有與一般等價物錨定,寶鈔的價值一降再降。
現在民間基本上拋棄了寶鈔,還是使用銅錢和銀子交易。
朝廷沒有辦法管,索性也就不再管理民間用錢的事情。
其實到了明朝中期,有一樣東西是可以與寶鈔進行錨定的,那就是鹽引。
鹽引必然是能在鹽場領取到食鹽的,所以鹽引在古代是有著一般等價物的天然優勢的。
這就跟現代美元與黃金掛鉤一樣,大家都認可黃金,美元也就值錢了。
相對來說,隻要寶鈔與一樣東西掛鉤,那麽它的價值也會恢複。
但是朝廷意識不到這個地方,寶鈔也從來沒有與什麽東西錨定。
朱厚照打算將寶鈔與鹽引錨定,恢複寶鈔原有的價值。
那為什麽朱厚照不把寶鈔和銀子的價值錨定呢?
無他,雖然現在寶鈔不值錢,但是民間對於寶鈔的存有量還是很多的,如果貿然與銀子錨定,短期內必然會發生大量的擠兌現象。
因為許多人持有著大量的寶鈔,那都在家裏放著招老鼠呢。
而且因為這麽多年的寶鈔無法購買東西,那必然大家對它的印象不會太好,他們肯定是要先把銀子換出來,才會安心,因為他們不知道寶鈔會不會再次不值錢。
如果不值錢了,自己再沒換到銀子,那不是虧大了嗎?
與鹽引錨定,是有著緩衝區間的。
還有新的製鹽方法已經推行下去,現在食鹽的產量已經開始增多了。
但是這件事不能著急,這是需要時間的。
他首先準備從各個方麵對寶鈔進行恢複,錨定隻是其中的一個手段。
現階段是應對今年的民夫工資。
給他們發放工資不可能全部使用銀子和銅錢,朱厚照必須要用別的東西來代替。
如果要全部使用銀子和銅錢,那麽內承運庫估計要空一大半。
所以他準備現階段先使用兌換券,發放給他們。
現在朱厚照發出去的兌換券也有很多了,很多拿到賞賜的,也是如願的領取到了對應的賞賜。
在外間,已經有商人加價收購兌換券了。
之前皇店因為一直在限製每人購買貢鹽、白糖、味精的數量,兌換券則是突破了這個限製,隻要有人拿著來,就可以兌換處相應的數量。
朱厚照知道可能以後有人對兌換券起歪心思,進行作假。
但是他早在拿出兌換券的時候,就針對這種情況進行限製。
兌換券一式兩份,上麵有對應的符號和數字,且兌換券隻有兩張,一張是領取人的,另一張是皇店的存根。
隻有皇店的負責人找到對應的存根,才會兌換。
領取之後的號碼就會封存,不會再次兌換。
而且最重要的是,特製的四枚印章,騎縫蓋在兌換券上麵。
兌換券上麵有暗標,是哪枚印章蓋的。
隻要無法對應,那麽這張兌換券就是假的,皇店可以當場扣押此人。
雖然到現在還沒有發生過這種情況,但是朱厚照還是做出了準備。
永遠不要低估人的想法,總會有人想著的。
這樣,兌換券就能解決工資問題,還能在以後幫助寶鈔恢複市場地位,重新變得值錢。
朱厚照已經開始命各工坊全力運轉了,為的就是這之後可以領取到相應的東西。
現在就等著工部做完報表,朱厚照審批,工程開始建造了。
朱厚照處理完政務,去了溫室那邊。
那裏現在種植著大明未來能讓百姓們吃飽的希望。
過去每株植物都看了看,長勢都不錯。
每天都有人來精心照料著,按時施肥。
朱厚照想到這裏,倒是應該讓皇莊那裏,專門找一批人,專職進行漚肥。
要不然皇莊那麽一大片地,種植農作物下去,沒有肥料,產出肯定要低不少。
朱厚照直接讓穀大用去傳旨,讓皇莊開始組織人手,進行大規模的漚肥。
現在明朝使用的肥料,一般都是糞肥居多,還有著豆肥,餅肥等辦法。
但是一般的百姓也用不起太好的肥料,也就導致了產量不會太高。
因為有的施肥辦法,恢複的地力太慢、太低。
想到這裏,他就讓小太監去了研究院傳旨,研究肥料。
現在的目標,不是研究出工業製造化肥。
目的是為了研究,現在的哪種肥料,可以增加產量。
然後通過皇店宣傳出去,讓百姓都知道怎麽施肥才能提高產量。
朱厚照又召見了琉璃廠的人。
他們匯報說已經燒製出來更加透明的琉璃。
琉璃廠的掌印太監錢州率領著工匠,每人手捧著一塊玻璃,迅速地來到了豹房。
朱厚照打眼一看,這跟後世的玻璃已經沒什麽區別了。
他好奇的問道:“你們這是怎麽燒製出來的?”
“皇爺,奴婢是知道煉鋼那邊增加了熱度,把鐵融化了,我們也就想著通過這個辦法,增加窯內的熱度,再添加各種材質試驗而來,沒想到確實可行。”
“都把這個過程記下來了嗎?要總結經驗,之後可以形成製度化,可以保證琉璃廠一直燒製這樣的玻璃。”
“迴皇爺,奴婢一直都讓人記載著,怎麽燒製,用什麽樣的材質,具形成卷宗記錄下來。”
朱厚照問道:“現在燒製了多少塊了?”
“黃、碧、紫、白各有幾十塊,大的有一尺左右,小的不過幾寸,倒是都沒有這塊透明,奴婢想著將這些重新打碎,重新燒製。”
“算了,都燒製出來就不要打碎了,拿給皇店賣出去賺點錢。”
“是。”
朱厚照覺著他們能燒製出這樣的玻璃,應該賞賜。
“錢州領導有方,賞賜白糖、味精各五罐,其餘琉璃廠眾工匠,每人兩罐,去皇店領取。”
“多謝陛下賞賜。”
朱厚照讓穀大用拿出白糖和味精的兌換券,分發了下去。
他們隻要拿著兌換券就可以到皇店領取了,這也是朱厚照為了省事弄出來的,免得賞賜一次就傳一次旨意,要不然太麻煩了。
朱厚照現在賞賜給他們都是給兌換券,這是他為了改善大明寶鈔做出的準備。
現在的大明寶鈔,基本上形同廢紙,沒有什麽購買力。
雖然明朝初期規定了隻能使用寶鈔交易,可是由於濫發,加上寶鈔沒有與一般等價物錨定,寶鈔的價值一降再降。
現在民間基本上拋棄了寶鈔,還是使用銅錢和銀子交易。
朝廷沒有辦法管,索性也就不再管理民間用錢的事情。
其實到了明朝中期,有一樣東西是可以與寶鈔進行錨定的,那就是鹽引。
鹽引必然是能在鹽場領取到食鹽的,所以鹽引在古代是有著一般等價物的天然優勢的。
這就跟現代美元與黃金掛鉤一樣,大家都認可黃金,美元也就值錢了。
相對來說,隻要寶鈔與一樣東西掛鉤,那麽它的價值也會恢複。
但是朝廷意識不到這個地方,寶鈔也從來沒有與什麽東西錨定。
朱厚照打算將寶鈔與鹽引錨定,恢複寶鈔原有的價值。
那為什麽朱厚照不把寶鈔和銀子的價值錨定呢?
無他,雖然現在寶鈔不值錢,但是民間對於寶鈔的存有量還是很多的,如果貿然與銀子錨定,短期內必然會發生大量的擠兌現象。
因為許多人持有著大量的寶鈔,那都在家裏放著招老鼠呢。
而且因為這麽多年的寶鈔無法購買東西,那必然大家對它的印象不會太好,他們肯定是要先把銀子換出來,才會安心,因為他們不知道寶鈔會不會再次不值錢。
如果不值錢了,自己再沒換到銀子,那不是虧大了嗎?
與鹽引錨定,是有著緩衝區間的。
還有新的製鹽方法已經推行下去,現在食鹽的產量已經開始增多了。
但是這件事不能著急,這是需要時間的。
他首先準備從各個方麵對寶鈔進行恢複,錨定隻是其中的一個手段。
現階段是應對今年的民夫工資。
給他們發放工資不可能全部使用銀子和銅錢,朱厚照必須要用別的東西來代替。
如果要全部使用銀子和銅錢,那麽內承運庫估計要空一大半。
所以他準備現階段先使用兌換券,發放給他們。
現在朱厚照發出去的兌換券也有很多了,很多拿到賞賜的,也是如願的領取到了對應的賞賜。
在外間,已經有商人加價收購兌換券了。
之前皇店因為一直在限製每人購買貢鹽、白糖、味精的數量,兌換券則是突破了這個限製,隻要有人拿著來,就可以兌換處相應的數量。
朱厚照知道可能以後有人對兌換券起歪心思,進行作假。
但是他早在拿出兌換券的時候,就針對這種情況進行限製。
兌換券一式兩份,上麵有對應的符號和數字,且兌換券隻有兩張,一張是領取人的,另一張是皇店的存根。
隻有皇店的負責人找到對應的存根,才會兌換。
領取之後的號碼就會封存,不會再次兌換。
而且最重要的是,特製的四枚印章,騎縫蓋在兌換券上麵。
兌換券上麵有暗標,是哪枚印章蓋的。
隻要無法對應,那麽這張兌換券就是假的,皇店可以當場扣押此人。
雖然到現在還沒有發生過這種情況,但是朱厚照還是做出了準備。
永遠不要低估人的想法,總會有人想著的。
這樣,兌換券就能解決工資問題,還能在以後幫助寶鈔恢複市場地位,重新變得值錢。
朱厚照已經開始命各工坊全力運轉了,為的就是這之後可以領取到相應的東西。
現在就等著工部做完報表,朱厚照審批,工程開始建造了。
朱厚照處理完政務,去了溫室那邊。
那裏現在種植著大明未來能讓百姓們吃飽的希望。
過去每株植物都看了看,長勢都不錯。
每天都有人來精心照料著,按時施肥。
朱厚照想到這裏,倒是應該讓皇莊那裏,專門找一批人,專職進行漚肥。
要不然皇莊那麽一大片地,種植農作物下去,沒有肥料,產出肯定要低不少。
朱厚照直接讓穀大用去傳旨,讓皇莊開始組織人手,進行大規模的漚肥。
現在明朝使用的肥料,一般都是糞肥居多,還有著豆肥,餅肥等辦法。
但是一般的百姓也用不起太好的肥料,也就導致了產量不會太高。
因為有的施肥辦法,恢複的地力太慢、太低。
想到這裏,他就讓小太監去了研究院傳旨,研究肥料。
現在的目標,不是研究出工業製造化肥。
目的是為了研究,現在的哪種肥料,可以增加產量。
然後通過皇店宣傳出去,讓百姓都知道怎麽施肥才能提高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