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張邦昌是一位極具爭議的人物。他在宋史、金史中都有傳記。人們一般認為張邦昌是一個賣國求榮的人,不過細數張邦昌的所作所為,他並非是個徹底的壞人,有些事張邦昌也是迫不得已。
張邦昌(1081—1127),字子能,北宋永靜軍東光(今河北東光縣)人。張邦昌的名字寓意深刻,邦,社稷也,昌,昌盛也,單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張邦昌當年心係國家、修立治平的理想和初衷。張邦昌出身進士,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然而在黑暗腐朽的北宋末年,其才幹卻難以得到發揮。為了加官進爵,出人頭地,張邦昌通過“專事宴遊,黨附權奸”來迷惑皇帝,一味地溜須拍馬,粉飾太平,因此得到宋徽宗的賞識和器重。十幾年時間,張邦昌官運亨通,曆任大司成、光汝知州、禮部侍郎、尚書右丞、尚書左丞、中書侍郎。
宋廷苦於遼國屢屢進犯,遂采取聯金抗遼之策,與日益崛起的金國締結海上之盟,共滅遼國。宋廷遵照協議,欲遣重兵北伐遼國燕京。在軍事討論會上,主戰派與主和派罕見地達成一致,力主出兵配合金國一舉滅遼。張邦昌卻態度曖昧,“無所可否於期間。”他雖然明顯得罪了戰和兩派,但無意中為自己留下一條活路。
童貫率20萬北伐軍大敗而迴,為了挽迴麵子,童貫乞請金兵代取燕京,再以百萬貫贖迴。金國徹底看清了宋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孱弱本質。1126年春,金太宗即位後,撕毀軍事合約,大舉南下攻宋。
宋欽宗被父親宋徽宗禪位架到火山口上後,采取攘外必先安內的套路,默許主戰派暗殺曾反對自己成為皇太子的王黼,又詔數童貫十大罪狀並誅殺,張邦昌僥幸逃過一劫,宋欽宗拜張邦昌為少宰。
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兵進逼東京,北宋政權搖搖欲墜,軟弱無能的宋欽宗決定與金軍求和。金將翰離不趁機提出四個苛刻條件:其一,向金國納貢;其二,向金帝稱侄;其三,對金國割地;其四,向金國派出親王和宰臣。在求和派的慫恿下,無計可施的宋欽宗答應了這些條件,並命康王趙構為計議使、少宰張邦昌為計議副使,前往金國負責和談事宜。張邦昌雖然力主求和,可沒想到皇帝會派他出使金國。由於君命難違,加上“康慨請行”的趙構不斷為他打氣,張邦昌隻好垂頭喪氣地跟著趙構,迎著蕭蕭北風進入金營。
深入虎穴,最容易檢驗一個人的膽量和意誌。在殺氣騰騰的金營中,張邦昌“恐懼涕泣”,失魂落魄;而趙構卻“意氣閑暇”,談笑自若。這種巨大的反差,讓金將翰離不產生懷疑,認為趙構不像是真正的皇族宗室,而是冒充親王而來。於是趙構和張邦昌被原封退迴,翰離不要求北宋另派真正的親王前來。無奈之下,宋欽宗另派肅王趙樞代替趙構,與剛剛被封為太宰的張邦昌再次入金營。
張邦昌奴顏婢膝,委屈求全,答應了金人割地的無理要求。金人暫時退兵後,欽宗以為張邦昌有功,竟然由副宰相提升為正宰相,而一大批主張抗金的大將卻受到朝廷的排擠和打擊。
北方的少數民族向來是貪得無厭、出爾反爾的,靖康二年(1127)春,金人的鐵騎踏破東京,北宋滅亡,徽宗欽宗被俘。
這時斡離不與粘沒喝商量:如果不把趙官家全族都俘虜去,他們早上離開汴梁,趙家晚上又會出來一個皇帝,中原依然是大宋天下。必須像契丹滅了後唐後立石敬塘作後晉皇帝樣。另立個中原天子向金邦稱臣,金邦就無須周年半載發兵南下了。要些甚的,不怕那個兒皇帝不給。於是授意北宋群臣議立偽政權,但不許重立趙姓為帝,勒令別立異姓。
群臣無人甘心做漢奸,“莫敢出聲,相視久之,計無所出”。有個聰明人腦洞大開:“諸位,張邦昌當過宰相,姑且推舉他去搪塞一下。反正今天必須推選出一個人!”
消息傳出,北宋軍民嘩然,以秦檜為首的宋臣上書金人,強烈要求另立一位趙氏皇室成員為新帝,結果遭到翰離不的拒絕。翰離不將另立新帝的意思傳達給張邦昌後,張邦昌嚇得“欲引決”,幹脆上吊死了算了。最後金國人放出狠話來,說張邦昌如果不當皇帝的話,就血洗開封,要把開封城男女老少殺個雞犬不留。這樣一來,中國曆史上非常吊詭的情景就出現了。當初金軍南下時,開封軍民不管男女老少,在李綱的指揮下奮起抵抗金兵;而今汴京城被攻破,金國人說張邦昌要是不當傀儡,用我們今天的話說,要是不當漢奸的話,就把城裏的老百姓全部殺光。這麽一來,老百姓都把矛頭指向了張邦昌,說你不能連累我們,你不當皇帝我們就全完了,堅決要求張邦昌當漢奸。群臣也一再上表勸進,說就你合適,你必須當這個皇帝。
強敵壓境群臣勸進,老百姓唿聲也很高,張邦昌隻好接受大楚皇帝的冊命,趕到皇宮去接受群臣朝賀。
張邦昌就這樣結結實實被扣上遺臭萬年的屎盆子。翰離不強迫王時雍寫了一份推薦書:
宋室無道,上幹天討,義師所至,罪人折伏。雖趙氏不容複存,而中原未可無主。臣等謹敬協議,擬共立前太宰張邦昌繼承大位,伏乞賜予國號,以資臣服上邦雲雲。
寫好後翰離不又強迫宋臣在推薦書上簽字,然後他順從民意,同意張邦昌稱帝,國號“大楚”。
張邦昌將辦公地點設在文德殿(皇帝的辦公地點為紫辰殿和垂拱殿),將辦公桌椅西向放置(皇帝的座位是南向放置的)。他堅決製止朝廷官員向他跪拜行大禮,當有的官員為了巴結討好而對其跪拜時,他必定“東麵拱立”。他與朝廷官員開會聊天時自稱為“予”而不是“朕”,公文往來時用“手書”而不是“聖旨”。凡此種種,都充分證明了他堅持為臣而非為君的禮製,始終與朝廷官員們以平級關係相處。
王時雍是推舉他成為皇帝的首席功臣,也可以說是他的心腹和死黨,可是當王時雍以皇帝專用的“陛下”稱唿他時,他絲毫不留情麵地將其狠狠訓斥了一番。張邦昌得知金人進宮時才換上龍袍。衛士們也很同情他的遭遇,議論道:“以前,藝人們常常穿著官服扮演假官。今天張太宰也就是個假皇帝。”
張邦昌多次請求金國停止燒殺搶掠。金國搜刮已掘地三尺,再無油水可撈,於是就順水推舟答應了他的要求“罷括金銀。”他趁機請求:“請不要毀壞趙氏陵廟、乞班師(金國迴師)。”敵皆許之。
1127年4月1日,金國攜戰利品徽欽二宗、北宋宗室及後宮佳麗、在京官員及金銀財寶北歸。張邦昌以宋臣之禮,率群臣“縞素出南薰門,設香桉,率百官士庶北望慟哭。”這個舉動相當大膽,完全可能觸怒金國。
金兵剛走,張邦昌即刻“降手書赦天下”,並力排眾議,“冊元右皇後曰宋太後,入禦延福宮”,請求元右皇後主持大局。四月十一日,元右皇後正式垂簾聽政,張邦昌退位,存活了三十三天的“大楚”政權宣告結束。
張邦昌之所以這麽做,無非是讓人們體諒到他的苦衷和無奈。然而文武百官和各地軍民都不買他的帳,賣國求榮的罵聲和此起彼伏的反抗,讓張邦昌如臨大敵如履薄冰。再者,靖康之難並沒有讓大宋王朝的大旗完全倒下。當時康王趙構領兵在外,眾望所歸,元右皇後幸免於內位尊身貴,對宋朝感情頗深的臣民更是希望趙宋政權能夠在趙構和元右皇後的聯手下重新振作起來。為了給自己留條後路,從哪裏開始,從哪裏結束。張邦昌退位後,仍以太宰身份處理政務,並將在位期間所有赦文全部追迴,將所有官員一概廢黜。不久張邦昌派人將傳國玉璽和皇袍送到趙構手中,勸趙構登基。接著,張邦昌又親自趕到趙構軍營“伏地慟哭請死”,趙構“撫慰之”,免其死罪。趙構稱帝後,任命張邦昌為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同安郡王,可以參決大事。不久趙構又升張邦昌為太傅,位列三公。趙構之所以如此厚待張邦昌,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張邦昌曾與趙構一起入過金營,有患難之情;其二張邦昌主動放棄“大楚”皇位,有認罪表現;其三張邦昌將漂亮的義女獻給趙構,趙構很滿意,不忍心慢待張邦昌。
張邦昌明知還政還的是身家性命,卻依然毫不猶豫。且其人由始至終並未僭越其大宋臣子身份,因此某些對於他虛偽狡詐、惺惺作態的批評確有失當。畢竟沒有人會舍了身家性命去惺惺作態的。而張邦昌還政當天伏地慟哭請死,也可能是半真半假的保命之計。
宋高宗即位,再次啟用主戰派李綱,意圖重振國風。李綱對張邦昌恨得咬牙切齒,複出後立刻彈劾張邦昌賣身投靠見風使舵。宋高宗順水推舟將張邦昌貶為“昭化軍節度副使、潭州(今湖南長沙)安置。”
張邦昌對此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寵辱不驚坦然出京。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政敵必欲置其死地而後快,千方百計搜尋罪證。終於一份如山的鐵證擺在宋高宗麵前。
以前張邦昌入主內庭的時候,金人把宋徽宗的嬪妃靖恭夫人李春燕賜給張邦昌,且立為偽後。歸宋後張邦昌自然不能認這個名分,但二人情誼尚在。一天張邦昌喝高了,李氏裸著雙臂扶著他上車載迴家,又安排幹女兒陳氏陪侍。張邦昌迴東府時,李氏還念著舊情去私送他。
徽宗是高宗的親爹,當時雖然被俘,卻尚在人間,張邦昌這是在招惹皇帝的小媽。雖然皇家嬪妃轉賜臣子也不能說沒有先例,但這個時候顯然就被用做把柄。高宗先不動聲色地抓了李夫人嚴刑逼供【既然認她是小媽那就不應該用刑】,讓她指認張邦昌的罪狀。最後張邦昌得了個比莫須有還莫須有的告發。
九月,趙構下旨賜死張邦昌。接到詔書後,張邦昌耐人尋味地長時間“徘迴退避,不忍自盡”。從他當初被逼稱帝時曾想剛烈自殺可知,他並非貪生怕死之人。現在徘迴退避隻有一種可能:不甘心承認這些誇大其詞甚至無中生有的罪名,背上叛國罪名到地下愧見列祖列宗!
特使見他遲遲不死,逼他登上平楚樓自盡。張邦昌見“平楚”二字,萬念俱灰,“長歎就縊”。
平心而論,張邦昌敢於屢屢拒絕金國賞賜的帝位,甚至打算殺身明誌,隻為拯救京城百姓才甘背惡名,的確很有膽色。且他在位期間的所作所為,自始至終未以皇帝自居,堅持自視為宋臣。說他是漢奸似乎有些冤枉,但傀儡皇帝的帽子畢竟摘不掉。
張邦昌之死,實質就是權力鬥爭的結果,更是宋高宗維護政權純潔性的需要。偽楚皇帝在曆史長河中僅是一朵不起眼的浪花。在權力博弈中,也無非是一枚可憐的馬前卒。
張邦昌雖然當過皇帝,但他沒當過真正意義上的一天皇帝。張姓家族公開宣布將張邦昌逐出張氏家族,《宋史》幹脆將其劃入《叛臣傳》,這不能不說是曆史對張邦昌的一大奇冤。
對於張邦昌之死,包括南宋的史學家,都有為張邦昌鳴不平的,說張邦昌雖然僭越,當了逆賊,但實出脅迫。他不是非要趕著當這個偽皇帝,而且李綱能夠舉出的實證無非就是他淫亂後宮,跟先朝的嬪妃有過那麽一迴事兒。不過那是在醉酒的情況下發生的,真的有私情也罪不至死。李綱這種決絕的處事態度遭到大臣們的激烈反對,最後李綱做了77天宰相就被罷免了。
卻說金軍攻破汴梁城後,並沒有在中原駐軍,這得歸功於張邦昌。當初金國撤軍的時候問張邦昌,要不要留點人馬幫你看場子?張邦昌當下拒絕,說我們大楚有能力保衛自己,所以金軍都撤走了。
趙構賜死張邦昌,金國皇帝知道後非常生氣,於是命令大軍再次南下。
趙構作為靖康之變後宋徽宗唯一的子孫,在應天府繼承帝位,建立了南宋王朝。但他在即位之後卻忽視宗澤等重臣的建議,放棄對於河南地區的經營,將中原的大好河山拱手送人,自己一直南逃享樂,這讓趙構的聲譽出現了極大的下滑。
這時杜充借“勤王”之名,行脫離危險之實,準備離開開封前往建康。
嶽飛接到杜充南撤的命令,向他苦諫道:“中原地不可棄,今一舉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複取之,非捐數十萬眾不可得也。”充不聽。飛無奈,隻得率軍隨之南下。開封於次年二月陷落。
趙構對杜充放棄開封的舉動不加責罰,反而命他負責長江防務,升任右相。
看到金軍南下,趙構的第一反應就是跑。但皇帝不能叫跑,叫巡幸。從宋朝開始,中國的經濟中心就轉移到了南方,再加上江南地區沒有遭到戰火破壞比較富庶,民心還可以收拾,於是他決定去往揚州。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人攻揚州,宋高宗既無禦敵之誌,亦無禦敵之才,這時臨安節度使苗傅、總兵劉正彥,差官送奏本入朝。因臨安宮殿完工,請駕遷都。百官有言:“金陵樓櫓殘破,城郭空虛,遷都為妙。“有的說:“金陵乃六朝建都之地,有長江之險,可戰可守,易圖恢複。“紛紛議論不一。李綱聽得慌忙進宮奏道:“自古中興之主,俱起於西北,故關中為上。今建都建康雖是中策,尚可以號召四方,以圖恢複。若遷往臨安,不過是懼敵退避之意,真是下下之計!願陛下勿降此旨搖動民心。臣不勝惶恐之至!“高宗道:“老卿家不知,金陵難以久守。臨安南通閩、廣,北近江、淮,民多魚鹽之利,足以休兵養馬。待兵精糧足,然後再圖恢複,方得萬全。卿家何必阻朕?“李綱見高宗主意已決,料難挽迴,複奏道:“既然如此,臣已年老,乞聖恩放臣還鄉,偷安歲月,實聖上之所賜也!“高宗本是個庸主,巴不得他去,省得耳跟前聒噪,遂即準奏。李綱也不通知眾朝臣,連夜出京迴去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
嶽飛聞得此信,慌忙同眾將入朝奏道:“兀術新敗,陛下宜安守舊都,選將挑兵,控扼要害之地;積草屯糧,召集四方勤王兵馬,真搗黃龍府,迎還二聖以報中原之恨。豈可遷都苟安,以失民心?況臨安僻近海濱,四麵受敵之地。苗傅、劉正彥乃奸佞之徒,不可被其蠱惑!望陛下三思!”高宗道:“金兵入寇,連年征戰,生民塗炭,將士勞心。今幸兀術敗去,孤家欲遣使議和,稍息民力,再圖恢複。主意已定,卿家不必多慮。”嶽飛道:“陛下既已決定聖意,今天下粗定,臣已離家日久,老母現在抱病垂危,望陛下賜臣還鄉。”高宗準奏,眾將一齊啟奏乞恩,俱各省親省墓。高宗各賜金帛還鄉,嶽飛和眾將一齊謝恩退出。正是:
蓋世奇才運不逢,
心懷國憤失孤忠。
大勳未集歸田裏,
且向江潭作困龍。
趙構一年多來一直顛沛流離,親眼目睹了田園的荒蕪、百姓的塗炭,如今終於可以歇一歇了。但是揚州畢竟在長江以北,金兵能過黃河就能過淮河,於是趙構派大臣護送太後、皇後、嬪妃和皇太子去了長江以南的杭州,那裏有長江天險做屏障,相對安全一些。而他自己則留在揚州,擺出一副不忘進取中原的架子。
金軍馬上要打到揚州城了,內侍匆忙來報,趙構一聽金軍來了,什麽也顧不得了,穿上衣服就跑。與之前相比,趙構的這次逃亡更加倉皇。據說皇帝跑的時候隻帶了十幾個護衛,他的龍袍、璽印、國家的機密文件全都扔在了揚州,就連從東京請來的太祖、太宗神位也沒顧得上帶,最後都落在了金國人手裏。
趙構出逃時在一個神祠後麵看到一匹馬,他就翻身上馬往南方跑。不過這個馬太厲害了,竟然馱他過了長江。趙構過了江才發現馬是泥做的。我估計馬的身上可能全是泥,但肯定不是泥做的。
趙構就這樣狼狽不堪地一口氣逃過了長江,直奔杭州而去。有人說趙構可能受到過度驚嚇,所以喪失了生育能力。
卻說粘沒喝人馬到了揚州城下,聞知高宗已自南渡,即率胡兵直趕到揚子橋。哨馬報高宗車駕去去遠,粘沒喝下令就在瓜州屯紮。次日長驅入揚州,將一城生靈盡皆剿殺,接著又放起火來,不分官府衙門軍民人家都盡行燒毀。可惜繁華宮闕一旦盡成灰盡,城中號痛之聲徹於內外。高宗迴望揚州煙焰燭天,已知宮室民家皆被金人所焚矣。
後人有詩譏高宗君臣雲:
門外飛塵諜未歸,
安危大計類兒嬉。
君王馬上唿船渡,
丞相堂中食未知。
張邦昌(1081—1127),字子能,北宋永靜軍東光(今河北東光縣)人。張邦昌的名字寓意深刻,邦,社稷也,昌,昌盛也,單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張邦昌當年心係國家、修立治平的理想和初衷。張邦昌出身進士,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然而在黑暗腐朽的北宋末年,其才幹卻難以得到發揮。為了加官進爵,出人頭地,張邦昌通過“專事宴遊,黨附權奸”來迷惑皇帝,一味地溜須拍馬,粉飾太平,因此得到宋徽宗的賞識和器重。十幾年時間,張邦昌官運亨通,曆任大司成、光汝知州、禮部侍郎、尚書右丞、尚書左丞、中書侍郎。
宋廷苦於遼國屢屢進犯,遂采取聯金抗遼之策,與日益崛起的金國締結海上之盟,共滅遼國。宋廷遵照協議,欲遣重兵北伐遼國燕京。在軍事討論會上,主戰派與主和派罕見地達成一致,力主出兵配合金國一舉滅遼。張邦昌卻態度曖昧,“無所可否於期間。”他雖然明顯得罪了戰和兩派,但無意中為自己留下一條活路。
童貫率20萬北伐軍大敗而迴,為了挽迴麵子,童貫乞請金兵代取燕京,再以百萬貫贖迴。金國徹底看清了宋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孱弱本質。1126年春,金太宗即位後,撕毀軍事合約,大舉南下攻宋。
宋欽宗被父親宋徽宗禪位架到火山口上後,采取攘外必先安內的套路,默許主戰派暗殺曾反對自己成為皇太子的王黼,又詔數童貫十大罪狀並誅殺,張邦昌僥幸逃過一劫,宋欽宗拜張邦昌為少宰。
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兵進逼東京,北宋政權搖搖欲墜,軟弱無能的宋欽宗決定與金軍求和。金將翰離不趁機提出四個苛刻條件:其一,向金國納貢;其二,向金帝稱侄;其三,對金國割地;其四,向金國派出親王和宰臣。在求和派的慫恿下,無計可施的宋欽宗答應了這些條件,並命康王趙構為計議使、少宰張邦昌為計議副使,前往金國負責和談事宜。張邦昌雖然力主求和,可沒想到皇帝會派他出使金國。由於君命難違,加上“康慨請行”的趙構不斷為他打氣,張邦昌隻好垂頭喪氣地跟著趙構,迎著蕭蕭北風進入金營。
深入虎穴,最容易檢驗一個人的膽量和意誌。在殺氣騰騰的金營中,張邦昌“恐懼涕泣”,失魂落魄;而趙構卻“意氣閑暇”,談笑自若。這種巨大的反差,讓金將翰離不產生懷疑,認為趙構不像是真正的皇族宗室,而是冒充親王而來。於是趙構和張邦昌被原封退迴,翰離不要求北宋另派真正的親王前來。無奈之下,宋欽宗另派肅王趙樞代替趙構,與剛剛被封為太宰的張邦昌再次入金營。
張邦昌奴顏婢膝,委屈求全,答應了金人割地的無理要求。金人暫時退兵後,欽宗以為張邦昌有功,竟然由副宰相提升為正宰相,而一大批主張抗金的大將卻受到朝廷的排擠和打擊。
北方的少數民族向來是貪得無厭、出爾反爾的,靖康二年(1127)春,金人的鐵騎踏破東京,北宋滅亡,徽宗欽宗被俘。
這時斡離不與粘沒喝商量:如果不把趙官家全族都俘虜去,他們早上離開汴梁,趙家晚上又會出來一個皇帝,中原依然是大宋天下。必須像契丹滅了後唐後立石敬塘作後晉皇帝樣。另立個中原天子向金邦稱臣,金邦就無須周年半載發兵南下了。要些甚的,不怕那個兒皇帝不給。於是授意北宋群臣議立偽政權,但不許重立趙姓為帝,勒令別立異姓。
群臣無人甘心做漢奸,“莫敢出聲,相視久之,計無所出”。有個聰明人腦洞大開:“諸位,張邦昌當過宰相,姑且推舉他去搪塞一下。反正今天必須推選出一個人!”
消息傳出,北宋軍民嘩然,以秦檜為首的宋臣上書金人,強烈要求另立一位趙氏皇室成員為新帝,結果遭到翰離不的拒絕。翰離不將另立新帝的意思傳達給張邦昌後,張邦昌嚇得“欲引決”,幹脆上吊死了算了。最後金國人放出狠話來,說張邦昌如果不當皇帝的話,就血洗開封,要把開封城男女老少殺個雞犬不留。這樣一來,中國曆史上非常吊詭的情景就出現了。當初金軍南下時,開封軍民不管男女老少,在李綱的指揮下奮起抵抗金兵;而今汴京城被攻破,金國人說張邦昌要是不當傀儡,用我們今天的話說,要是不當漢奸的話,就把城裏的老百姓全部殺光。這麽一來,老百姓都把矛頭指向了張邦昌,說你不能連累我們,你不當皇帝我們就全完了,堅決要求張邦昌當漢奸。群臣也一再上表勸進,說就你合適,你必須當這個皇帝。
強敵壓境群臣勸進,老百姓唿聲也很高,張邦昌隻好接受大楚皇帝的冊命,趕到皇宮去接受群臣朝賀。
張邦昌就這樣結結實實被扣上遺臭萬年的屎盆子。翰離不強迫王時雍寫了一份推薦書:
宋室無道,上幹天討,義師所至,罪人折伏。雖趙氏不容複存,而中原未可無主。臣等謹敬協議,擬共立前太宰張邦昌繼承大位,伏乞賜予國號,以資臣服上邦雲雲。
寫好後翰離不又強迫宋臣在推薦書上簽字,然後他順從民意,同意張邦昌稱帝,國號“大楚”。
張邦昌將辦公地點設在文德殿(皇帝的辦公地點為紫辰殿和垂拱殿),將辦公桌椅西向放置(皇帝的座位是南向放置的)。他堅決製止朝廷官員向他跪拜行大禮,當有的官員為了巴結討好而對其跪拜時,他必定“東麵拱立”。他與朝廷官員開會聊天時自稱為“予”而不是“朕”,公文往來時用“手書”而不是“聖旨”。凡此種種,都充分證明了他堅持為臣而非為君的禮製,始終與朝廷官員們以平級關係相處。
王時雍是推舉他成為皇帝的首席功臣,也可以說是他的心腹和死黨,可是當王時雍以皇帝專用的“陛下”稱唿他時,他絲毫不留情麵地將其狠狠訓斥了一番。張邦昌得知金人進宮時才換上龍袍。衛士們也很同情他的遭遇,議論道:“以前,藝人們常常穿著官服扮演假官。今天張太宰也就是個假皇帝。”
張邦昌多次請求金國停止燒殺搶掠。金國搜刮已掘地三尺,再無油水可撈,於是就順水推舟答應了他的要求“罷括金銀。”他趁機請求:“請不要毀壞趙氏陵廟、乞班師(金國迴師)。”敵皆許之。
1127年4月1日,金國攜戰利品徽欽二宗、北宋宗室及後宮佳麗、在京官員及金銀財寶北歸。張邦昌以宋臣之禮,率群臣“縞素出南薰門,設香桉,率百官士庶北望慟哭。”這個舉動相當大膽,完全可能觸怒金國。
金兵剛走,張邦昌即刻“降手書赦天下”,並力排眾議,“冊元右皇後曰宋太後,入禦延福宮”,請求元右皇後主持大局。四月十一日,元右皇後正式垂簾聽政,張邦昌退位,存活了三十三天的“大楚”政權宣告結束。
張邦昌之所以這麽做,無非是讓人們體諒到他的苦衷和無奈。然而文武百官和各地軍民都不買他的帳,賣國求榮的罵聲和此起彼伏的反抗,讓張邦昌如臨大敵如履薄冰。再者,靖康之難並沒有讓大宋王朝的大旗完全倒下。當時康王趙構領兵在外,眾望所歸,元右皇後幸免於內位尊身貴,對宋朝感情頗深的臣民更是希望趙宋政權能夠在趙構和元右皇後的聯手下重新振作起來。為了給自己留條後路,從哪裏開始,從哪裏結束。張邦昌退位後,仍以太宰身份處理政務,並將在位期間所有赦文全部追迴,將所有官員一概廢黜。不久張邦昌派人將傳國玉璽和皇袍送到趙構手中,勸趙構登基。接著,張邦昌又親自趕到趙構軍營“伏地慟哭請死”,趙構“撫慰之”,免其死罪。趙構稱帝後,任命張邦昌為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同安郡王,可以參決大事。不久趙構又升張邦昌為太傅,位列三公。趙構之所以如此厚待張邦昌,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張邦昌曾與趙構一起入過金營,有患難之情;其二張邦昌主動放棄“大楚”皇位,有認罪表現;其三張邦昌將漂亮的義女獻給趙構,趙構很滿意,不忍心慢待張邦昌。
張邦昌明知還政還的是身家性命,卻依然毫不猶豫。且其人由始至終並未僭越其大宋臣子身份,因此某些對於他虛偽狡詐、惺惺作態的批評確有失當。畢竟沒有人會舍了身家性命去惺惺作態的。而張邦昌還政當天伏地慟哭請死,也可能是半真半假的保命之計。
宋高宗即位,再次啟用主戰派李綱,意圖重振國風。李綱對張邦昌恨得咬牙切齒,複出後立刻彈劾張邦昌賣身投靠見風使舵。宋高宗順水推舟將張邦昌貶為“昭化軍節度副使、潭州(今湖南長沙)安置。”
張邦昌對此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寵辱不驚坦然出京。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政敵必欲置其死地而後快,千方百計搜尋罪證。終於一份如山的鐵證擺在宋高宗麵前。
以前張邦昌入主內庭的時候,金人把宋徽宗的嬪妃靖恭夫人李春燕賜給張邦昌,且立為偽後。歸宋後張邦昌自然不能認這個名分,但二人情誼尚在。一天張邦昌喝高了,李氏裸著雙臂扶著他上車載迴家,又安排幹女兒陳氏陪侍。張邦昌迴東府時,李氏還念著舊情去私送他。
徽宗是高宗的親爹,當時雖然被俘,卻尚在人間,張邦昌這是在招惹皇帝的小媽。雖然皇家嬪妃轉賜臣子也不能說沒有先例,但這個時候顯然就被用做把柄。高宗先不動聲色地抓了李夫人嚴刑逼供【既然認她是小媽那就不應該用刑】,讓她指認張邦昌的罪狀。最後張邦昌得了個比莫須有還莫須有的告發。
九月,趙構下旨賜死張邦昌。接到詔書後,張邦昌耐人尋味地長時間“徘迴退避,不忍自盡”。從他當初被逼稱帝時曾想剛烈自殺可知,他並非貪生怕死之人。現在徘迴退避隻有一種可能:不甘心承認這些誇大其詞甚至無中生有的罪名,背上叛國罪名到地下愧見列祖列宗!
特使見他遲遲不死,逼他登上平楚樓自盡。張邦昌見“平楚”二字,萬念俱灰,“長歎就縊”。
平心而論,張邦昌敢於屢屢拒絕金國賞賜的帝位,甚至打算殺身明誌,隻為拯救京城百姓才甘背惡名,的確很有膽色。且他在位期間的所作所為,自始至終未以皇帝自居,堅持自視為宋臣。說他是漢奸似乎有些冤枉,但傀儡皇帝的帽子畢竟摘不掉。
張邦昌之死,實質就是權力鬥爭的結果,更是宋高宗維護政權純潔性的需要。偽楚皇帝在曆史長河中僅是一朵不起眼的浪花。在權力博弈中,也無非是一枚可憐的馬前卒。
張邦昌雖然當過皇帝,但他沒當過真正意義上的一天皇帝。張姓家族公開宣布將張邦昌逐出張氏家族,《宋史》幹脆將其劃入《叛臣傳》,這不能不說是曆史對張邦昌的一大奇冤。
對於張邦昌之死,包括南宋的史學家,都有為張邦昌鳴不平的,說張邦昌雖然僭越,當了逆賊,但實出脅迫。他不是非要趕著當這個偽皇帝,而且李綱能夠舉出的實證無非就是他淫亂後宮,跟先朝的嬪妃有過那麽一迴事兒。不過那是在醉酒的情況下發生的,真的有私情也罪不至死。李綱這種決絕的處事態度遭到大臣們的激烈反對,最後李綱做了77天宰相就被罷免了。
卻說金軍攻破汴梁城後,並沒有在中原駐軍,這得歸功於張邦昌。當初金國撤軍的時候問張邦昌,要不要留點人馬幫你看場子?張邦昌當下拒絕,說我們大楚有能力保衛自己,所以金軍都撤走了。
趙構賜死張邦昌,金國皇帝知道後非常生氣,於是命令大軍再次南下。
趙構作為靖康之變後宋徽宗唯一的子孫,在應天府繼承帝位,建立了南宋王朝。但他在即位之後卻忽視宗澤等重臣的建議,放棄對於河南地區的經營,將中原的大好河山拱手送人,自己一直南逃享樂,這讓趙構的聲譽出現了極大的下滑。
這時杜充借“勤王”之名,行脫離危險之實,準備離開開封前往建康。
嶽飛接到杜充南撤的命令,向他苦諫道:“中原地不可棄,今一舉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複取之,非捐數十萬眾不可得也。”充不聽。飛無奈,隻得率軍隨之南下。開封於次年二月陷落。
趙構對杜充放棄開封的舉動不加責罰,反而命他負責長江防務,升任右相。
看到金軍南下,趙構的第一反應就是跑。但皇帝不能叫跑,叫巡幸。從宋朝開始,中國的經濟中心就轉移到了南方,再加上江南地區沒有遭到戰火破壞比較富庶,民心還可以收拾,於是他決定去往揚州。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人攻揚州,宋高宗既無禦敵之誌,亦無禦敵之才,這時臨安節度使苗傅、總兵劉正彥,差官送奏本入朝。因臨安宮殿完工,請駕遷都。百官有言:“金陵樓櫓殘破,城郭空虛,遷都為妙。“有的說:“金陵乃六朝建都之地,有長江之險,可戰可守,易圖恢複。“紛紛議論不一。李綱聽得慌忙進宮奏道:“自古中興之主,俱起於西北,故關中為上。今建都建康雖是中策,尚可以號召四方,以圖恢複。若遷往臨安,不過是懼敵退避之意,真是下下之計!願陛下勿降此旨搖動民心。臣不勝惶恐之至!“高宗道:“老卿家不知,金陵難以久守。臨安南通閩、廣,北近江、淮,民多魚鹽之利,足以休兵養馬。待兵精糧足,然後再圖恢複,方得萬全。卿家何必阻朕?“李綱見高宗主意已決,料難挽迴,複奏道:“既然如此,臣已年老,乞聖恩放臣還鄉,偷安歲月,實聖上之所賜也!“高宗本是個庸主,巴不得他去,省得耳跟前聒噪,遂即準奏。李綱也不通知眾朝臣,連夜出京迴去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
嶽飛聞得此信,慌忙同眾將入朝奏道:“兀術新敗,陛下宜安守舊都,選將挑兵,控扼要害之地;積草屯糧,召集四方勤王兵馬,真搗黃龍府,迎還二聖以報中原之恨。豈可遷都苟安,以失民心?況臨安僻近海濱,四麵受敵之地。苗傅、劉正彥乃奸佞之徒,不可被其蠱惑!望陛下三思!”高宗道:“金兵入寇,連年征戰,生民塗炭,將士勞心。今幸兀術敗去,孤家欲遣使議和,稍息民力,再圖恢複。主意已定,卿家不必多慮。”嶽飛道:“陛下既已決定聖意,今天下粗定,臣已離家日久,老母現在抱病垂危,望陛下賜臣還鄉。”高宗準奏,眾將一齊啟奏乞恩,俱各省親省墓。高宗各賜金帛還鄉,嶽飛和眾將一齊謝恩退出。正是:
蓋世奇才運不逢,
心懷國憤失孤忠。
大勳未集歸田裏,
且向江潭作困龍。
趙構一年多來一直顛沛流離,親眼目睹了田園的荒蕪、百姓的塗炭,如今終於可以歇一歇了。但是揚州畢竟在長江以北,金兵能過黃河就能過淮河,於是趙構派大臣護送太後、皇後、嬪妃和皇太子去了長江以南的杭州,那裏有長江天險做屏障,相對安全一些。而他自己則留在揚州,擺出一副不忘進取中原的架子。
金軍馬上要打到揚州城了,內侍匆忙來報,趙構一聽金軍來了,什麽也顧不得了,穿上衣服就跑。與之前相比,趙構的這次逃亡更加倉皇。據說皇帝跑的時候隻帶了十幾個護衛,他的龍袍、璽印、國家的機密文件全都扔在了揚州,就連從東京請來的太祖、太宗神位也沒顧得上帶,最後都落在了金國人手裏。
趙構出逃時在一個神祠後麵看到一匹馬,他就翻身上馬往南方跑。不過這個馬太厲害了,竟然馱他過了長江。趙構過了江才發現馬是泥做的。我估計馬的身上可能全是泥,但肯定不是泥做的。
趙構就這樣狼狽不堪地一口氣逃過了長江,直奔杭州而去。有人說趙構可能受到過度驚嚇,所以喪失了生育能力。
卻說粘沒喝人馬到了揚州城下,聞知高宗已自南渡,即率胡兵直趕到揚子橋。哨馬報高宗車駕去去遠,粘沒喝下令就在瓜州屯紮。次日長驅入揚州,將一城生靈盡皆剿殺,接著又放起火來,不分官府衙門軍民人家都盡行燒毀。可惜繁華宮闕一旦盡成灰盡,城中號痛之聲徹於內外。高宗迴望揚州煙焰燭天,已知宮室民家皆被金人所焚矣。
後人有詩譏高宗君臣雲:
門外飛塵諜未歸,
安危大計類兒嬉。
君王馬上唿船渡,
丞相堂中食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