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祖父是平民,父親是進士,在朝做刑部侍郎,與文彥博的父親是世交關係。因為有父親這一層世交關係,所以包拯與文彥博後來親上加親,結為親家。他28歲考取了進士,考取進士便要進朝做官,但是包拯是出了名的孝子。就像他的名言所說,隻要他的母親在,他就要在身邊,不會遠離。直到36歲包拯的父母逝世後,他才放下心去天長縣做知縣大人。
包拯剛上任,就遇到一件棘手的桉子。有一農人至縣衙,說他家耕牛的舌頭被人割走了,請求捉拿罪犯。割牛舌並無財利可圖,包拯推斷此事肯定是仇家所為,於是叫農人迴家把牛殺掉賣肉。宋代宰殺耕牛是犯法的,果然,牛主人殺牛後,很快有人前來揭發。包拯當即喝問對方“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那人見自己的伎倆已被識破,不由得十分驚服。疑桉遂破。
天長縣有個富翁姓張,妻房已喪,沒有孩兒,止生一女,招得個女婿。那張老年紀已過六十,因此把田產都交?給女婿,並做一家賴其奉養。女兒女婿開始還也假意奉承,承顏順旨,不想以後漸漸疏懶,老大不堪。張老自想道:“‘女兒落地便是人家的人,我年紀雖老,精力未衰,何不娶個偏房?倘或生得一個男兒,也是張門後代。”於是又央媒娶了個魯氏之女,年方二八。成婚未久,果然身懷六甲,方及周年,生下一子。張老十分歡喜,親威之間都來慶賀。惟有女兒女婿暗暗煩惱。張老隨將兒子取名一飛,眾人皆稱他為張一郎。
又過了二年,張老患病沉重不起,危急之際寫下遺書二紙,將一紙付與魯氏道:“我隻為女婿女兒不孝,故娶你做個偏房。天可憐見生得此子,本待把家私都給你們,爭奈他年紀幼小,你又是個女人,不能支持門戶,不得不與女婿管理。我若明說他年要歸我兒,又怕他暗生毒計加害你們。我這遺書中暗藏啞謎,你可緊緊收藏。待我兒成人之日再去告理。倘遇著廉明官府自有主張。”魯氏依言收藏過了。張老便叫人請女兒女婿來,囑咐了兒句,就把一紙遺書與他,女婿接過一看,上麵寫道:“張一非我子也,家財盡與我婿。外人不得爭占。”女婿看過大喜,就交?付渾家收訖。張老數日之後病重而死,那女婿殯葬丈人已畢,道是家財盡是他的,夫妻兩口洋洋得意。魯氏母子另外賃間房子居住。
卻說魯氏撫養兒子,漸漸長成。因憶張老遺言,帶了遺書當官告訴。包拯問她有何憑據。魯氏掏出遺書,隻見上麵寫著:張一非,我子也,家財盡與。我婿外人,不得爭占!’包拯問孩子到底叫張一還是叫張一飛。魯氏和女婿都說叫張一飛。包拯於是對女婿說:家財都是你舅子的。你道你嶽父怎麽把‘飛’字寫做‘非’字?隻恐你舅子年幼被你謀害,故此用這機關。如今被我識破,再有何說?”當下舉筆把家財都判還張一飛,眾人拱服而散。後人有時讚曰:
異姓如何擁厚資?
應歸親子不須疑。
書中啞謎誰能識?
包公神明果足奇。
慶曆元年,包拯調任端州知府。端州出產硯台,此前的知府大都斂取無數硯台贈送給權貴。包拯命令製造的硯台僅僅滿足貢數,他在任沒拿一方硯台迴家。
端州有一耕夫,不記姓名。因耕自己田地,侵犯了鄰人墓道。鄰人與他爭論,他出言不遜,鄰人就把他打死了。家人把鄰人告官。問成死罪。不久右首鄰家生了一子,口裏才能說話,便把前生事體都說了。他說:“我就是耕者,被鄰人打死。死後見陰司,陰司憐我無罪,命我複生。我說屍首已壞,陰司就把我托生為右鄰之子。曆曆述說無一不記。看見他的人及他的父母都歎為異事。此話傳到獄中,那個抵罪的鄰人便道:“吾殺了耕者,問成死罪。今耕者已得再生,吾亦該放條活路。若不然,死者得生了,生者到要死了,我這一死還是抵誰的?”包公斷道:“一死自抵前生,豈以再世幸免?”不準其訴。
有一個寺僧和婦人通奸,被一個小孩撞見,僧人就殺掉了小孩。後來事情敗露,僧人知道自己肯定會判死刑,就胡亂招供說他和三十多個女子都有奸情,其中包刮寺廟附近的曹氏。包公把這些婦人都抓起來準備審問。這天開堂之後,曹氏忽然站出來,神色自若地說願意和僧人對質。州官就帶和尚來指認。和尚指著曹氏說:”你不是曹家的女兒嗎?我和你最為親近了!“曹氏女說:”既然如此,我身上有一個特別的地方,你應該知道呀。“和尚支支吾吾說不上來。曹氏當場請女官檢查,原來她的小肚子上有個很大一塊痣。包公這才知道僧人胡說,就好言安慰曹氏迴家。曹氏長歎一聲說:”我是冤枉的,其她人可能也是冤枉的呀!現在已經真相大白了,我也是一個廢人了,活著還有什麽意思呢?說完就自刎在大堂上。包公後來把其她女子都放了。
包公首次響亮地喊出了“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八個大字,流傳至今。要做到這八個字,隻能先從自身做起。他平時辦桉執法沒有私人請托條子,沒有親朋好友因私事打擾,為秉公執法而“六親不認”。
他調任廬州(含合肥)知州時,家鄉親友個人笑逐顏開,以為可以大沾其光,紛紛跑去拜望,不料全都吃了閉門羹。他娘舅覺得外甥來當官,自己犯點事也總會得點照顧,但包公照例開庭審訊,按律責打七十大板。從此以後親戚朋友都格外小心,誰不敢仗勢胡來。“外甥打舅舅──不認老娘親”,此事轟傳四方,老百姓拍手叫好,親友們有的罵包公六親不認,不近人情,成心沽名釣譽。包公坦然自若,揮毫賦詩一首: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幹終成棟,精鋼不做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
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
末兩句意思是:史書中記載著聖賢的教誨,我要身體力行,決不違背,免得給後人留下恥辱。這是包公一生做人做官的真實寫照。
包拯七十大壽之際,吩咐家人拒收賀禮。令其為難的是,第一位來送禮的竟然是當今聖上。太監在送來的禮品盒上題了一首詩:“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理不通。”包拯看過揮筆迴敬道:“鐵麵無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言辭不卑不亢,有禮有節,趙禎讚歎不已。
1038年,西夏李元昊稱帝,宋廷對於這種威脅自然要討伐,事起倉促之際臨時起兵,宋朝軍隊將不知兵,兵不知將,以致每戰必敗。範仲淹此時調防邊境,真是“受命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他到任後,一方麵構築防禦工事,一方麵加強軍隊建設和訓練,積貧積弱造成的狀況不是輕而易舉就能改變的,因此也就不敢輕易出兵再戰,隻能暫時穩定下來,徐圖後計。
就在這段時間,範仲淹寫下那首著名的《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
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麵邊聲連角起。
千嶂裏。
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裏。
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
將軍白發征夫淚!
範仲淹推行新政的時候,有些反對新政的人誣陷範仲淹和讚成新政的人是“朋黨”,濫用職權。當時,諫官歐陽修也讚助新政,特地寫了一篇《朋黨論》,為範仲淹辯護。後來,範仲淹被貶官,歐陽修受到牽連,也被貶官到外地去了。
歐陽修是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家裏生活非常困難。他的母親鄭氏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哪裏有錢供他上學呢?鄭氏左思右想,決定自己教兒子。她買不起紙筆,就拿荻草稈在泥土地上劃字,代替紙筆,教兒子識字。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畫荻教子”的故事。
歐陽修讀書非常刻苦專心,不少書讀過就能背誦。家裏的書不多,很快讀完了,他就向鄰居借書。遇到重要的書,他還親手抄寫一部。由於母親的辛勤教育,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他在少年時代就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歐陽修長大以後,到京城去參加進士考試,獲得第一名,被派往西京(今河南洛陽)做留守推官(地方行政長官的助手),當西京留守錢惟演的幕僚。
歐陽修自己也寫了許多優秀的散文。他對自己要求很高,到了晚年還把自己過去寫的文章,一篇篇拿出來,仔細推敲修改。他的夫人勸阻說:“為什麽要這樣吃苦呢?你又不是學生,難道還怕先生責怪嗎?”
歐陽修笑著迴答說:“我雖然不怕先生責怪,但是怕後生譏笑。”
他的夫人聽了,也就不再勸阻了。
北宋由於始終奉行重文輕武的國策,所以,除了太祖和太宗時代還有一些大將之才外,其餘時代,根本沒有出色的軍事人才。直到宋仁宗年間,才出現了一位出色的軍事統帥,他就是北宋著名的“麵涅將軍”狄青。
狄青是仁宗最為欣賞和信任的一員武將。後世小說把他塑造成一個戰神的形象,說他從王禪老祖那裏得到兵法和仙術,是受命於天,專門來解除宋朝邊患的“武曲星”,他與當世的“文曲星”包拯,被人們一同視為救宋室於危難之中的一代名臣。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身長7尺,濃眉大眼,姿態雄偉,胸襟廣闊,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市)人。
狄青出身貧寒,十六歲時,因其兄與鄉人鬥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入京,還在臉上刺上象征罪犯身份的紋身。因為這個原因,狄青衝鋒陷陣時都會帶上獨特的麵具。
寶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任命狄青為延州指揮使。當時前線的偏將屢次被西夏打敗,士兵大多畏懼膽怯,狄青打仗時經常親自做先鋒。率領士兵奪關斬將,先後攻克金湯城、宥州等地,燒毀西夏糧草數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並指揮士兵在戰略要地橋子穀修城,築招安、豐林、新寨、大郎諸堡,“皆扼賊要害”。在宋夏戰爭中,狄青屢次立下卓越戰功,聲名也隨之大振。
尹洙任經略判官時,狄青以指使身份求見,尹洙很欣賞他,就把他推薦給經略使韓琦、範仲淹,並說:“這是良將之材。”二人也認為狄青是個奇才,對他厚禮相待。範仲淹教他讀《左氏春秋》,對他說:“將帥不知古今曆史,就隻有匹夫之勇。”狄青從此改變誌趣讀起書來。
狄青在軍隊中奮鬥,十多年後才顯貴起來,當時臉上還留有黑疤。仁宗勸他敷藥除掉,狄青指著自己的臉說:“陛下以臣有微功,屢加遷擢,並非論及門第。臣有今日,正為此涅,臣願留示軍中,可作勸勉。”仁宗道:“卿言有理,隨卿所欲。”旋命狄青為彰化軍節度使,複擢為樞密副使。
皇右初年,廣源州知州農全福被交趾人殺死。全福妻阿農改嫁商人,生子農智高,智高年方十三,恨有二父,複將商人殺害,與母占據儻悮州。
廣源州地近交趾,並有此州。交趾人興兵進攻,執住智高母子,見智高狀貌雄偉,把他赦宥,且令他任廣源知州。但農智高仍怨恨交人,潛集部曲襲據安德州。農智高僭稱南天國,改元景瑞。農智高入貢中國自願內附。但宋廷不願收納智高結怨交人,遂拒絕貢使。農智高又奉金函書力請投誠,仍不見報。農智高惱羞成怒入窺中國,欲與宋朝爭衡。廣州進士黃師宓鬱鬱不得誌,投入智高願為謀主。他勸智高用敝衣等物與邊民換取粟米。知州陳共差人詰問,智高說:“洞中饑饉,所以易粟賑饑”陳共信以為真毫不防備。智高複用師宓計,率眾五千進攻邕州,將陳共縛住。智高遂自稱仁惠皇帝,國號大內,改元啟曆。
廣南一帶久不被兵,智高麾眾四出連陷八州,接著進圍廣州。仁宗接得警報,即調廣東鈐轄陳曙發兵西征。
這時狄青打報告請戰,第二天入見仁宗時,他說:“臣當兵出身,除了戰場殺敵,沒有什麽可以報效國家。希望能帶數百個蕃落騎兵,再加上一些禁兵,去將叛賊的頭砍下來送迴京城。”仁宗佩服他的豪言壯語,便任命他為宣徽南院使,負責處理廣南叛亂,並在垂拱殿設酒為他送行。當時農智高迴師占據邕州,狄青聯合孫沔、餘靖的部隊進駐賓州。
在此之前,蔣偕、張忠都因輕敵而戰敗陣亡,官軍聲威大衰。狄青命令各將不得妄自與叛軍接戰,要聽從他的統一指揮。廣西鈐轄陳曙趁狄青未到,擅自率步兵八千攻打叛軍,最後潰敗於昆侖關。狄青說:“號令不一,是部隊失敗的原因。”早晨集合將領到堂上,將陳曙推出軍門斬首。孫沔、餘靖相視驚愕,眾將領都嚇得兩腿顫栗。
狄青看到南方有崇拜鬼神的風俗,於是心生一計,隻見他拿出一百個製錢,口中念念有詞:“此次用兵勝負難料,若能製敵,錢麵全都朝上!”左右官員對此感到茫然,擔心弄不好反會影響士氣,都勸狄青不要這麽做。而狄青卻不加理睬,在全軍眾目睽睽之下,一揮手,一百個製錢全撒到地麵。大家湊近一看,一百個錢麵全部朝上。官兵見神靈保佑,雀躍歡唿,聲震林野,士氣大振。狄青當即命左右侍從,拿來一百根鐵釘,把製錢原地不動地釘在地上,蓋上青布說:“待勝利歸來,再收迴製錢。”
狄青命令軍隊停止前進休整十天,叛軍認為宋軍不會很快進擊。但狄青第二天便集合軍隊人馬,越過昆侖關,在歸仁鋪與農智高決戰。結果大敗農智高軍,“追趕五十裏,斬首數千級”,生擒叛賊五百多人,農智高在夜間縱火燒城後遁往大理,後來死在那裏。
黎明時狄青帶著部隊開進邕州城,繳獲金銀玉帛數以萬計,雜畜數千,又招集曾被叛軍俘虜脅迫的老壯年人七千二百人,慰撫之後釋放、遣散。將黃師宓等叛軍的人頭掛在邕州城下示眾,又斂集叛軍屍體在城北角建築京觀。當時叛軍屍體中有個穿金色龍袍的,部下說是農智高,要向朝廷報告。狄青說:“怎麽知道是假是真呢?我寧可說農智高失蹤,也不敢欺騙朝廷啊。”
狄青平定邕州後帶師北還,如約到擲錢處取製錢。僚屬們將錢起出一看,原來這一百個製錢兩麵都是錢麵,大家恍然大悟,對狄青佩服得五體投地。
迴到京師後,仁宗賞給他一套宅第,並拜狄青為樞密使,朝野輿論立即大嘩。宰相龐籍援引了祖宗先例,勸說仁宗道,曹彬戰功卓著,但太祖當時也隻是賞賜給他大量金帛,而未予樞密使職位。然而,仁宗居然在大臣們極力反對的情況下,仍將沒有什麽過失的樞密使高若訥罷免,以狄青補樞密使。狄青被拜為樞密使,何以會有如此的轟動?其原因之一是升遷的速度過快,二則是以武人的身份擢升為樞密使。這兩條均與趙宋的祖宗家法相左,完全違背了太祖立國以來防製武人的國策。樞密院為掌控軍政的最高權力機構,在重文輕武的宋代,自太祖、太宗以來,武臣出掌樞密院漸成忌諱,最後形成專以文臣為樞密使的慣例。仁宗這一有悖常理的任命為狄青的人生悲劇埋下了伏筆。
狄青擔任樞密使後,自恃功勞很大,十分傲慢不馴袒護士卒。士卒每次得到衣物糧食,都說:“這是狄家爺爺賞賜我的。”朝廷上上下下都覺得是個問題。當時文彥博執政,說他家“狗生角,且數有光怪”,請求宋仁宗讓他出任節度使。狄青上書自己無罪卻遭外放,很是委屈。
宋仁宗就向文彥博提及此事,說狄青是忠臣,不應該如此待他。文彥博說:“太祖(趙匡胤)難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嗎?隻因為得到軍心,所以發生黃袍加身陳橋兵變的事。”宋仁宗默然。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 換源app】
狄青還不知道此事,到中書省去為自己辯白。文彥博正麵看著他說:“沒有其他原因,就是朝廷懷疑你。”狄青嚇得後退好幾步。
不久後狄青出判陳州,臨走前,他對自己的一位親信說:\"我此去必死\"。
狄青到藩鎮去以後,宋仁宗每個月都要派使者去慰問看望。這是明顯的不信任,對狄青來說更是一種變相的羞辱。每次聽說皇上的使者要來,狄青一整天都驚嚇疑慮。
嘉右二年(1057年)二月,狄青嘴生毒瘡。三月,抑鬱而終。仁宗在禁苑中為他舉哀,追贈中書令,賜諡“武襄”。
包拯剛上任,就遇到一件棘手的桉子。有一農人至縣衙,說他家耕牛的舌頭被人割走了,請求捉拿罪犯。割牛舌並無財利可圖,包拯推斷此事肯定是仇家所為,於是叫農人迴家把牛殺掉賣肉。宋代宰殺耕牛是犯法的,果然,牛主人殺牛後,很快有人前來揭發。包拯當即喝問對方“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那人見自己的伎倆已被識破,不由得十分驚服。疑桉遂破。
天長縣有個富翁姓張,妻房已喪,沒有孩兒,止生一女,招得個女婿。那張老年紀已過六十,因此把田產都交?給女婿,並做一家賴其奉養。女兒女婿開始還也假意奉承,承顏順旨,不想以後漸漸疏懶,老大不堪。張老自想道:“‘女兒落地便是人家的人,我年紀雖老,精力未衰,何不娶個偏房?倘或生得一個男兒,也是張門後代。”於是又央媒娶了個魯氏之女,年方二八。成婚未久,果然身懷六甲,方及周年,生下一子。張老十分歡喜,親威之間都來慶賀。惟有女兒女婿暗暗煩惱。張老隨將兒子取名一飛,眾人皆稱他為張一郎。
又過了二年,張老患病沉重不起,危急之際寫下遺書二紙,將一紙付與魯氏道:“我隻為女婿女兒不孝,故娶你做個偏房。天可憐見生得此子,本待把家私都給你們,爭奈他年紀幼小,你又是個女人,不能支持門戶,不得不與女婿管理。我若明說他年要歸我兒,又怕他暗生毒計加害你們。我這遺書中暗藏啞謎,你可緊緊收藏。待我兒成人之日再去告理。倘遇著廉明官府自有主張。”魯氏依言收藏過了。張老便叫人請女兒女婿來,囑咐了兒句,就把一紙遺書與他,女婿接過一看,上麵寫道:“張一非我子也,家財盡與我婿。外人不得爭占。”女婿看過大喜,就交?付渾家收訖。張老數日之後病重而死,那女婿殯葬丈人已畢,道是家財盡是他的,夫妻兩口洋洋得意。魯氏母子另外賃間房子居住。
卻說魯氏撫養兒子,漸漸長成。因憶張老遺言,帶了遺書當官告訴。包拯問她有何憑據。魯氏掏出遺書,隻見上麵寫著:張一非,我子也,家財盡與。我婿外人,不得爭占!’包拯問孩子到底叫張一還是叫張一飛。魯氏和女婿都說叫張一飛。包拯於是對女婿說:家財都是你舅子的。你道你嶽父怎麽把‘飛’字寫做‘非’字?隻恐你舅子年幼被你謀害,故此用這機關。如今被我識破,再有何說?”當下舉筆把家財都判還張一飛,眾人拱服而散。後人有時讚曰:
異姓如何擁厚資?
應歸親子不須疑。
書中啞謎誰能識?
包公神明果足奇。
慶曆元年,包拯調任端州知府。端州出產硯台,此前的知府大都斂取無數硯台贈送給權貴。包拯命令製造的硯台僅僅滿足貢數,他在任沒拿一方硯台迴家。
端州有一耕夫,不記姓名。因耕自己田地,侵犯了鄰人墓道。鄰人與他爭論,他出言不遜,鄰人就把他打死了。家人把鄰人告官。問成死罪。不久右首鄰家生了一子,口裏才能說話,便把前生事體都說了。他說:“我就是耕者,被鄰人打死。死後見陰司,陰司憐我無罪,命我複生。我說屍首已壞,陰司就把我托生為右鄰之子。曆曆述說無一不記。看見他的人及他的父母都歎為異事。此話傳到獄中,那個抵罪的鄰人便道:“吾殺了耕者,問成死罪。今耕者已得再生,吾亦該放條活路。若不然,死者得生了,生者到要死了,我這一死還是抵誰的?”包公斷道:“一死自抵前生,豈以再世幸免?”不準其訴。
有一個寺僧和婦人通奸,被一個小孩撞見,僧人就殺掉了小孩。後來事情敗露,僧人知道自己肯定會判死刑,就胡亂招供說他和三十多個女子都有奸情,其中包刮寺廟附近的曹氏。包公把這些婦人都抓起來準備審問。這天開堂之後,曹氏忽然站出來,神色自若地說願意和僧人對質。州官就帶和尚來指認。和尚指著曹氏說:”你不是曹家的女兒嗎?我和你最為親近了!“曹氏女說:”既然如此,我身上有一個特別的地方,你應該知道呀。“和尚支支吾吾說不上來。曹氏當場請女官檢查,原來她的小肚子上有個很大一塊痣。包公這才知道僧人胡說,就好言安慰曹氏迴家。曹氏長歎一聲說:”我是冤枉的,其她人可能也是冤枉的呀!現在已經真相大白了,我也是一個廢人了,活著還有什麽意思呢?說完就自刎在大堂上。包公後來把其她女子都放了。
包公首次響亮地喊出了“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八個大字,流傳至今。要做到這八個字,隻能先從自身做起。他平時辦桉執法沒有私人請托條子,沒有親朋好友因私事打擾,為秉公執法而“六親不認”。
他調任廬州(含合肥)知州時,家鄉親友個人笑逐顏開,以為可以大沾其光,紛紛跑去拜望,不料全都吃了閉門羹。他娘舅覺得外甥來當官,自己犯點事也總會得點照顧,但包公照例開庭審訊,按律責打七十大板。從此以後親戚朋友都格外小心,誰不敢仗勢胡來。“外甥打舅舅──不認老娘親”,此事轟傳四方,老百姓拍手叫好,親友們有的罵包公六親不認,不近人情,成心沽名釣譽。包公坦然自若,揮毫賦詩一首: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幹終成棟,精鋼不做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
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
末兩句意思是:史書中記載著聖賢的教誨,我要身體力行,決不違背,免得給後人留下恥辱。這是包公一生做人做官的真實寫照。
包拯七十大壽之際,吩咐家人拒收賀禮。令其為難的是,第一位來送禮的竟然是當今聖上。太監在送來的禮品盒上題了一首詩:“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理不通。”包拯看過揮筆迴敬道:“鐵麵無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言辭不卑不亢,有禮有節,趙禎讚歎不已。
1038年,西夏李元昊稱帝,宋廷對於這種威脅自然要討伐,事起倉促之際臨時起兵,宋朝軍隊將不知兵,兵不知將,以致每戰必敗。範仲淹此時調防邊境,真是“受命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他到任後,一方麵構築防禦工事,一方麵加強軍隊建設和訓練,積貧積弱造成的狀況不是輕而易舉就能改變的,因此也就不敢輕易出兵再戰,隻能暫時穩定下來,徐圖後計。
就在這段時間,範仲淹寫下那首著名的《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
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麵邊聲連角起。
千嶂裏。
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裏。
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
將軍白發征夫淚!
範仲淹推行新政的時候,有些反對新政的人誣陷範仲淹和讚成新政的人是“朋黨”,濫用職權。當時,諫官歐陽修也讚助新政,特地寫了一篇《朋黨論》,為範仲淹辯護。後來,範仲淹被貶官,歐陽修受到牽連,也被貶官到外地去了。
歐陽修是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家裏生活非常困難。他的母親鄭氏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哪裏有錢供他上學呢?鄭氏左思右想,決定自己教兒子。她買不起紙筆,就拿荻草稈在泥土地上劃字,代替紙筆,教兒子識字。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畫荻教子”的故事。
歐陽修讀書非常刻苦專心,不少書讀過就能背誦。家裏的書不多,很快讀完了,他就向鄰居借書。遇到重要的書,他還親手抄寫一部。由於母親的辛勤教育,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他在少年時代就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歐陽修長大以後,到京城去參加進士考試,獲得第一名,被派往西京(今河南洛陽)做留守推官(地方行政長官的助手),當西京留守錢惟演的幕僚。
歐陽修自己也寫了許多優秀的散文。他對自己要求很高,到了晚年還把自己過去寫的文章,一篇篇拿出來,仔細推敲修改。他的夫人勸阻說:“為什麽要這樣吃苦呢?你又不是學生,難道還怕先生責怪嗎?”
歐陽修笑著迴答說:“我雖然不怕先生責怪,但是怕後生譏笑。”
他的夫人聽了,也就不再勸阻了。
北宋由於始終奉行重文輕武的國策,所以,除了太祖和太宗時代還有一些大將之才外,其餘時代,根本沒有出色的軍事人才。直到宋仁宗年間,才出現了一位出色的軍事統帥,他就是北宋著名的“麵涅將軍”狄青。
狄青是仁宗最為欣賞和信任的一員武將。後世小說把他塑造成一個戰神的形象,說他從王禪老祖那裏得到兵法和仙術,是受命於天,專門來解除宋朝邊患的“武曲星”,他與當世的“文曲星”包拯,被人們一同視為救宋室於危難之中的一代名臣。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身長7尺,濃眉大眼,姿態雄偉,胸襟廣闊,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市)人。
狄青出身貧寒,十六歲時,因其兄與鄉人鬥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入京,還在臉上刺上象征罪犯身份的紋身。因為這個原因,狄青衝鋒陷陣時都會帶上獨特的麵具。
寶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任命狄青為延州指揮使。當時前線的偏將屢次被西夏打敗,士兵大多畏懼膽怯,狄青打仗時經常親自做先鋒。率領士兵奪關斬將,先後攻克金湯城、宥州等地,燒毀西夏糧草數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並指揮士兵在戰略要地橋子穀修城,築招安、豐林、新寨、大郎諸堡,“皆扼賊要害”。在宋夏戰爭中,狄青屢次立下卓越戰功,聲名也隨之大振。
尹洙任經略判官時,狄青以指使身份求見,尹洙很欣賞他,就把他推薦給經略使韓琦、範仲淹,並說:“這是良將之材。”二人也認為狄青是個奇才,對他厚禮相待。範仲淹教他讀《左氏春秋》,對他說:“將帥不知古今曆史,就隻有匹夫之勇。”狄青從此改變誌趣讀起書來。
狄青在軍隊中奮鬥,十多年後才顯貴起來,當時臉上還留有黑疤。仁宗勸他敷藥除掉,狄青指著自己的臉說:“陛下以臣有微功,屢加遷擢,並非論及門第。臣有今日,正為此涅,臣願留示軍中,可作勸勉。”仁宗道:“卿言有理,隨卿所欲。”旋命狄青為彰化軍節度使,複擢為樞密副使。
皇右初年,廣源州知州農全福被交趾人殺死。全福妻阿農改嫁商人,生子農智高,智高年方十三,恨有二父,複將商人殺害,與母占據儻悮州。
廣源州地近交趾,並有此州。交趾人興兵進攻,執住智高母子,見智高狀貌雄偉,把他赦宥,且令他任廣源知州。但農智高仍怨恨交人,潛集部曲襲據安德州。農智高僭稱南天國,改元景瑞。農智高入貢中國自願內附。但宋廷不願收納智高結怨交人,遂拒絕貢使。農智高又奉金函書力請投誠,仍不見報。農智高惱羞成怒入窺中國,欲與宋朝爭衡。廣州進士黃師宓鬱鬱不得誌,投入智高願為謀主。他勸智高用敝衣等物與邊民換取粟米。知州陳共差人詰問,智高說:“洞中饑饉,所以易粟賑饑”陳共信以為真毫不防備。智高複用師宓計,率眾五千進攻邕州,將陳共縛住。智高遂自稱仁惠皇帝,國號大內,改元啟曆。
廣南一帶久不被兵,智高麾眾四出連陷八州,接著進圍廣州。仁宗接得警報,即調廣東鈐轄陳曙發兵西征。
這時狄青打報告請戰,第二天入見仁宗時,他說:“臣當兵出身,除了戰場殺敵,沒有什麽可以報效國家。希望能帶數百個蕃落騎兵,再加上一些禁兵,去將叛賊的頭砍下來送迴京城。”仁宗佩服他的豪言壯語,便任命他為宣徽南院使,負責處理廣南叛亂,並在垂拱殿設酒為他送行。當時農智高迴師占據邕州,狄青聯合孫沔、餘靖的部隊進駐賓州。
在此之前,蔣偕、張忠都因輕敵而戰敗陣亡,官軍聲威大衰。狄青命令各將不得妄自與叛軍接戰,要聽從他的統一指揮。廣西鈐轄陳曙趁狄青未到,擅自率步兵八千攻打叛軍,最後潰敗於昆侖關。狄青說:“號令不一,是部隊失敗的原因。”早晨集合將領到堂上,將陳曙推出軍門斬首。孫沔、餘靖相視驚愕,眾將領都嚇得兩腿顫栗。
狄青看到南方有崇拜鬼神的風俗,於是心生一計,隻見他拿出一百個製錢,口中念念有詞:“此次用兵勝負難料,若能製敵,錢麵全都朝上!”左右官員對此感到茫然,擔心弄不好反會影響士氣,都勸狄青不要這麽做。而狄青卻不加理睬,在全軍眾目睽睽之下,一揮手,一百個製錢全撒到地麵。大家湊近一看,一百個錢麵全部朝上。官兵見神靈保佑,雀躍歡唿,聲震林野,士氣大振。狄青當即命左右侍從,拿來一百根鐵釘,把製錢原地不動地釘在地上,蓋上青布說:“待勝利歸來,再收迴製錢。”
狄青命令軍隊停止前進休整十天,叛軍認為宋軍不會很快進擊。但狄青第二天便集合軍隊人馬,越過昆侖關,在歸仁鋪與農智高決戰。結果大敗農智高軍,“追趕五十裏,斬首數千級”,生擒叛賊五百多人,農智高在夜間縱火燒城後遁往大理,後來死在那裏。
黎明時狄青帶著部隊開進邕州城,繳獲金銀玉帛數以萬計,雜畜數千,又招集曾被叛軍俘虜脅迫的老壯年人七千二百人,慰撫之後釋放、遣散。將黃師宓等叛軍的人頭掛在邕州城下示眾,又斂集叛軍屍體在城北角建築京觀。當時叛軍屍體中有個穿金色龍袍的,部下說是農智高,要向朝廷報告。狄青說:“怎麽知道是假是真呢?我寧可說農智高失蹤,也不敢欺騙朝廷啊。”
狄青平定邕州後帶師北還,如約到擲錢處取製錢。僚屬們將錢起出一看,原來這一百個製錢兩麵都是錢麵,大家恍然大悟,對狄青佩服得五體投地。
迴到京師後,仁宗賞給他一套宅第,並拜狄青為樞密使,朝野輿論立即大嘩。宰相龐籍援引了祖宗先例,勸說仁宗道,曹彬戰功卓著,但太祖當時也隻是賞賜給他大量金帛,而未予樞密使職位。然而,仁宗居然在大臣們極力反對的情況下,仍將沒有什麽過失的樞密使高若訥罷免,以狄青補樞密使。狄青被拜為樞密使,何以會有如此的轟動?其原因之一是升遷的速度過快,二則是以武人的身份擢升為樞密使。這兩條均與趙宋的祖宗家法相左,完全違背了太祖立國以來防製武人的國策。樞密院為掌控軍政的最高權力機構,在重文輕武的宋代,自太祖、太宗以來,武臣出掌樞密院漸成忌諱,最後形成專以文臣為樞密使的慣例。仁宗這一有悖常理的任命為狄青的人生悲劇埋下了伏筆。
狄青擔任樞密使後,自恃功勞很大,十分傲慢不馴袒護士卒。士卒每次得到衣物糧食,都說:“這是狄家爺爺賞賜我的。”朝廷上上下下都覺得是個問題。當時文彥博執政,說他家“狗生角,且數有光怪”,請求宋仁宗讓他出任節度使。狄青上書自己無罪卻遭外放,很是委屈。
宋仁宗就向文彥博提及此事,說狄青是忠臣,不應該如此待他。文彥博說:“太祖(趙匡胤)難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嗎?隻因為得到軍心,所以發生黃袍加身陳橋兵變的事。”宋仁宗默然。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 換源app】
狄青還不知道此事,到中書省去為自己辯白。文彥博正麵看著他說:“沒有其他原因,就是朝廷懷疑你。”狄青嚇得後退好幾步。
不久後狄青出判陳州,臨走前,他對自己的一位親信說:\"我此去必死\"。
狄青到藩鎮去以後,宋仁宗每個月都要派使者去慰問看望。這是明顯的不信任,對狄青來說更是一種變相的羞辱。每次聽說皇上的使者要來,狄青一整天都驚嚇疑慮。
嘉右二年(1057年)二月,狄青嘴生毒瘡。三月,抑鬱而終。仁宗在禁苑中為他舉哀,追贈中書令,賜諡“武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