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煜登基的前一年,趙匡胤黃袍加身當了皇帝,北宋建立。
未離海底千山暗,
才到中天萬國明。
雄心勃勃的趙匡胤,已經消滅了西蜀、南漢,對於南唐,他勢在必得。
李煜繼位後,寄希望於向宋納貢以保全基業,在位期間,殷勤侍奉宋朝,除了歲貢外,每逢宋廷用兵或有重大活動,也進禮以示支持和祝賀,並多次派遣使者陳說臣服之意。
李煜與小周後大婚的時候,搞了一個大赦天下的儀式。趙匡胤非常惱怒:一個小小的附屬國,誰給你權力讓你大赦天下?李煜馬上上表承認錯誤,並且進貢金銀珠寶,自請把南唐國主的稱號改為“江南國主”。
他後來還自降禮儀待遇,下的詔書不叫“詔”,而改為王叫的“教”;他拆下宮廷屋脊兩旁的象征帝王威嚴的鴟吻,那些封了王的弟弟也都改封為公,他甚至請求趙匡胤對他直唿其名。
他幻想用這種低到塵埃的態度打動趙匡胤,希望不給他發兵的理由。隻要南唐不在他的手裏亡國,他就拖一天是一天,至少對得起祖宗和百姓。
卻說南唐有位驍勇善戰的虎將,名叫林仁肇,他身材魁梧,膂力超群,胸前刺有猛虎圖案,人稱“林虎子”。此人行伍出身,雖為名將,卻能與士卒均食同服,和衷共濟,在軍中頗孚眾望。早年,後周兵馬入侵淮南,他曾率部援壽州,破濠州,又帶領千人敢死隊乘風舉火焚燒正陽浮橋,為保衛南唐立下過汗馬功勞。因其東拚西殺戰功卓著,被李璟授以潤州節度使,後移鎮長江中遊咽喉之地武昌,肩負隔江禦宋的重任。
李煜即位後,林仁肇繼續留任。當北宋滅掉南漢尚未班師迴朝時,他曾上疏李煜,懇請“獨對”。這次單獨的麵奏,既是獻策,又是請命。林仁肇虔誠地向李煜提出,趁北宋連年出兵,平後蜀、取南漢,千裏征戰,淮南防務空虛,他願率領精兵數萬渡江北伐,先立足壽州,發動北宋統治下的南唐民眾征集糧秣,收複淮南各州,然後擴充兵馬渡淮北上攻取汴梁。為了替李煜開脫“罪責”,他又請李煜待他起兵之日,先將其眷屬佯裝拘捕下獄,然後再向趙匡胤上表指控林仁肇竊兵叛『亂』。如此辦理,李煜則可進可退。事成,君臣家國均可受益;事敗,林仁肇甘願蒙受殺身滅族之冤,借以說明李煜對北宋忠心不二。一言以蔽之,他誓用一腔碧血滿門忠義代李煜受過。
這是何等的赤膽忠心啊,我以我血薦軒轅!李煜,有了這樣的將士,你難道還不能奮起嗎?
奈何李煜二眉緊鎖,躊躇不決,最後對林仁肇說:“愛卿用心良苦,朕已經有了主張。”
林仁肇夙負勇名,為江南諸將的翹楚,宋太祖亦聞他驍悍,未敢輕敵,但心中總不忘江南,屢思除去仁肇,以便進兵。可巧開寶四年,李從善奉兄命赴汴入朝。太祖把從善留住,特賜廣廈,授職泰寧軍節度使。從善不好違命,隻得函報李煜留京供職。
李煜手疏馳請,求遣弟歸,偏偏太祖不許,隻詔稱:“從善多才,朕將重用,當今南北一家,何分彼此,願卿毋慮”等語。李煜也未識何因,常遣使至從善處探聽消息。嗣是南北通使不絕於道。太祖即遣繪師同往,偽充使臣往見仁肇,將他麵目形容竊繪而來。
一次,趙匡胤召見從善,煞有介事地出示了他派人潛入南唐竊繪的林仁肇畫像,詭秘地問:“卿可認識此人?”
從善半驚半疑地迴答:“似曾相識。但一時說不準他的姓氏和身份。”
趙匡胤笑著說:“卿可謂貴人健忘。這不是江南鼎鼎大名的武將林仁肇嗎?他已經同朕約定了歸服日期,並以此畫作為信物。朕念他對本朝的一片忠忱,擬在汴陽坊特賜美宅一處,以示嘉勉。不知卿以為然否?”
從善聞言不知如何迴答,但又須極力掩飾與克製惶恐之態,隻好連說“陛下英明”。迴到下榻之處,從善忙將這番對話寫成密信,第二天派人專程送迴金陵。
李煜接到密信,徘徊苦思猶豫不決,他不相信林仁肇真會背叛,又不能懷疑從善平白誣陷林仁肇。
李煜對張洎百般信任,於是將從善的信拿給張洎看,再迴想林仁肇率兵北伐的請求,自語道:“難道林仁肇討要兵權,真是要勾結反叛?”【郭威、趙匡胤黃袍加身把人都搞怕了,也難怪李煜疑心】。
張洎道:“人心隔肚皮,忠『奸』兩不知。林仁肇一旦造反,後果不堪設想。孰重孰輕,望國主三思。”
李煜長歎一聲,降下旨意,命張洎攜天子詔書,賜林仁肇鳩毒自盡。
張洎奉後主李煜詔書,在林仁肇府上賜鳩毒。張洎讀詔曰:
“南都留守、兵馬督招討、水軍都督林仁肇,圖謀不軌賣主求榮,勾結趙宋意欲謀反。當初背閩歸唐,如今又賣唐降宋。念昔日軍功罷免官職,賜禦酒自裁。欽此!”
林仁肇聽到聖旨如五雷轟頂,跪地高唿:“仁肇何罪?天眼何在!”
張洎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林將軍飲酒上路吧,在下為你送行。”
林仁肇接過毒酒,失聲哭道:“水不止可滔天,火不熄則燎原。祈望國主早日出兵!仁肇隻恨不能親臨大戰之日。”言罷將毒酒一飲而盡。
張洎見林仁肇將毒酒飲下拂袖而走。林仁肇頓時『藥』力發作聲聲叫苦。家丁聞聲即忙入室驚問:“老爺為何這般痛苦?”
林仁肇道:“國主賜我毒酒,速告知潘佑先生。”言罷即亡。
中書舍人、散騎常侍潘佑得知林仁肇被賜死,心中驚異萬分,即刻往宮中進見國主。
卻說張洎賜死林仁肇,迴到宮中複命。李煜得知林仁肇已死,長舒一口氣,歎道:“『奸』黨被誅,全是張卿之功,朕當重賞。”
張洎滿麵喜悅,正磕頭謝恩,偏巧潘佑入宮求見。潘佑伏地問道:“敢問國主,林仁肇法犯何律,罪該哪條,竟被毒『藥』賜死?”
李煜詩詞歌賦出口成章,論起春秋大義卻是嘟嘟囔囔無言以對。張洎言道:“林仁肇畫像懸於大宋宮室,必與趙匡胤有所勾結,所以賜鳩毒自裁。”
潘佑心中震怒,暗想國主不識詭計,臣子難道還能忠『奸』不明?當時北宋正攻打南漢,潘佑不理張洎,對李煜奏道:“臣請陛下即刻選定兵馬都督,速救南漢之急。”
李煜敷衍答道:“救南漢事關重大,待明日早朝再議。”潘佑無奈,隻得次日早朝。
李煜日『吟』詩詞久不早朝。潘佑急國家之患,一連上了七道奏章,李煜大讚奏章詞句精彩,卻無心所奏之事。潘佑憂憤至極,擬下第八道奏章: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臣乃者繼上表章,凡數萬言。詞窮理盡,忠邪洞分。陛下力蔽『奸』邪,曲容諂偽。遂使家國堙堙(yin),如日將暮。古有桀紂孫皓者,破國亡家,自已而作,尚為千古所笑。今陛下忠『奸』不分敗『亂』國家,不及桀紂孫皓遠矣。臣終不能與『奸』臣雜處事亡國之主。陛下必以臣為罪,則請賜誅戮,以謝中外。”
李後主生『性』優柔,看罷這本奏章,竟將奏章怒摔桌案之上。
偏巧馮延魯、張洎兩個臣子正在一旁陪後主賞詩,見李煜大怒,馮延魯趕忙取過奏章,張洎也湊上跟前。二臣讀罷,張洎道:“這還了得,言詞激訐,詆毀朝綱,真是個無君無父的瘋癲狂生,請治潘佑欺君之罪。”
馮延魯趕忙附和道:“張大人所言極是,潘佑誹謗中傷欺君罔上,不可輕饒!”
李煜聽兩人挑撥果然生氣,派人去抓潘佑。誰知潘佑不等他來抓,直接就在家裏麵『自殺』了。終年三十六。
李煜聽說後悔得吃不下飯,給潘佑家發了優厚的撫恤金,還專門為他寫文章悼念。正是:
國主不成賢,
忠良枉哭天。
空等北伐帥,
坐待南征年。
河北煙雲湧,
江南花月甜。
分久終一統,
掐指算幾天?
卻說林仁肇死後,趙匡胤詔令工部在熏風門外皇城南、汴水濱大興土木,營建一幢儼若皇家宮苑的花園式府第,賜名“禮賢宅”,虛苑以待。他又特殊關照經辦官員,這幢府第規模要超過當朝相府,相當李煜在金陵的宮室,外觀既要精美考究,又要雄偉*;建築樣式必須充分體現江南園林特『色』,尤其是後苑,要鑿池堆山,修渠引水,築造亭台水榭,移植奇花異石,再現南國山『色』空蒙、波光瀲灩、小橋流水、曲徑迴廊的景觀,好讓李煜賞心悅目,徘徊留連,忘卻家山故國。
禮賢宅竣工之後,趙匡胤遂命從善連續修書,規勸李煜盡早入朝。李煜雖說懦怯庸弱,但也深知降王生活的艱難。他對“入朝”事宜時刻存有戒心。任趙匡胤有千條妙計,他就是絞盡腦汁拖延“不朝”。
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趙匡胤遣使兩下江南,以“禮”相邀,敦促李煜前往汴梁觀禮。第一次派門使梁迥口傳聖諭,謂“天子今冬行柴燎禮,國主宜往助祭。”這裏所說的“助祭”,就是要李煜以降王的身份親赴汴梁,陪同北宋天子去南郊舉行祭天大典,並借此機會強迫李煜對天盟誓,滯留京師,永做趙匡胤的不叛之臣。梁迥動身之前,又與隨從策劃調虎離山之計:假如李煜婉言謝絕,“邀請”不能順利成行,便乘李煜到渡口登船送行之機,強製載其北渡,挾至汴梁。幸虧南唐君臣對此行動早有耳聞,事先製訂了防範措施,梁迥碰壁而歸。
第二次派知製誥李穆為國信使,持詔再赴金陵,特邀李煜“同閱”祭天犧牲。李煜同第一次一樣,執意“抱病”,反複強調難以從命,雙方談得很僵。李煜誠惶誠恐以禮相待,李穆卻傲慢無禮不可一世。他先是鄭重宣讀趙匡胤的一道詔令:“朕將以仲冬有事圜丘,思與卿同閱犧牲。卿當著即啟程,毋負朕意。”接著便頤指氣使地訓斥李煜:“古訓曰:識時務者為俊傑。依本使之見,國主入朝勢在必行,隻是時間早晚而已。既然如此,又當宜早不宜遲。不然天子發怒揮師渡江。到那時國主悔之晚矣!”
李煜雖然不敢發作,卻針鋒相對地迴答:“臣事大朝冀全宗祀,不意聖上如是相『逼』,今有死而已!”
作為“天朝”使臣的李穆,對李煜的答話漫不經心,他以目空一切的口吻警告李煜說:“國主入朝與否理當自裁,本使不便多言。不過朝廷兵甲精銳物力雄富,南征北戰所向披靡,迄今尚無一國能擋其鋒芒。眼下天子正命曹彬掛帥南征,且已在江北精心布陣,戰事大有一觸即發之勢。但願國主明智,切莫以卵擊石,還是權衡輕重及早入朝為好。”
李煜忍無可忍,用平和的語氣堅定地迴敬道:“煩請尊使轉奏聖上,臣年來體弱多恙不禁風寒,眼下更難於長途跋涉,無力入朝!”至此雙方不歡而散,結束了這次劍拔弩張的談判。
李穆當即迴船,翌晨解纜啟航,趕迴汴梁複命。趙匡胤聽罷李穆麵奏這次出使始末,決計出兵南唐,生擒“倔強不朝”的李煜。
李煜則與臣下發誓:“他日王師見討,孤當躬擐戎服親督士卒,背城一戰以存社稷。如其不獲乃聚寶*,終不做他國之鬼!”此話傳到汴梁,趙匡胤對左右說:“徒有其口必無其誌。渠能如是,孫皓、叔寶不為降虜矣!”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未離海底千山暗,
才到中天萬國明。
雄心勃勃的趙匡胤,已經消滅了西蜀、南漢,對於南唐,他勢在必得。
李煜繼位後,寄希望於向宋納貢以保全基業,在位期間,殷勤侍奉宋朝,除了歲貢外,每逢宋廷用兵或有重大活動,也進禮以示支持和祝賀,並多次派遣使者陳說臣服之意。
李煜與小周後大婚的時候,搞了一個大赦天下的儀式。趙匡胤非常惱怒:一個小小的附屬國,誰給你權力讓你大赦天下?李煜馬上上表承認錯誤,並且進貢金銀珠寶,自請把南唐國主的稱號改為“江南國主”。
他後來還自降禮儀待遇,下的詔書不叫“詔”,而改為王叫的“教”;他拆下宮廷屋脊兩旁的象征帝王威嚴的鴟吻,那些封了王的弟弟也都改封為公,他甚至請求趙匡胤對他直唿其名。
他幻想用這種低到塵埃的態度打動趙匡胤,希望不給他發兵的理由。隻要南唐不在他的手裏亡國,他就拖一天是一天,至少對得起祖宗和百姓。
卻說南唐有位驍勇善戰的虎將,名叫林仁肇,他身材魁梧,膂力超群,胸前刺有猛虎圖案,人稱“林虎子”。此人行伍出身,雖為名將,卻能與士卒均食同服,和衷共濟,在軍中頗孚眾望。早年,後周兵馬入侵淮南,他曾率部援壽州,破濠州,又帶領千人敢死隊乘風舉火焚燒正陽浮橋,為保衛南唐立下過汗馬功勞。因其東拚西殺戰功卓著,被李璟授以潤州節度使,後移鎮長江中遊咽喉之地武昌,肩負隔江禦宋的重任。
李煜即位後,林仁肇繼續留任。當北宋滅掉南漢尚未班師迴朝時,他曾上疏李煜,懇請“獨對”。這次單獨的麵奏,既是獻策,又是請命。林仁肇虔誠地向李煜提出,趁北宋連年出兵,平後蜀、取南漢,千裏征戰,淮南防務空虛,他願率領精兵數萬渡江北伐,先立足壽州,發動北宋統治下的南唐民眾征集糧秣,收複淮南各州,然後擴充兵馬渡淮北上攻取汴梁。為了替李煜開脫“罪責”,他又請李煜待他起兵之日,先將其眷屬佯裝拘捕下獄,然後再向趙匡胤上表指控林仁肇竊兵叛『亂』。如此辦理,李煜則可進可退。事成,君臣家國均可受益;事敗,林仁肇甘願蒙受殺身滅族之冤,借以說明李煜對北宋忠心不二。一言以蔽之,他誓用一腔碧血滿門忠義代李煜受過。
這是何等的赤膽忠心啊,我以我血薦軒轅!李煜,有了這樣的將士,你難道還不能奮起嗎?
奈何李煜二眉緊鎖,躊躇不決,最後對林仁肇說:“愛卿用心良苦,朕已經有了主張。”
林仁肇夙負勇名,為江南諸將的翹楚,宋太祖亦聞他驍悍,未敢輕敵,但心中總不忘江南,屢思除去仁肇,以便進兵。可巧開寶四年,李從善奉兄命赴汴入朝。太祖把從善留住,特賜廣廈,授職泰寧軍節度使。從善不好違命,隻得函報李煜留京供職。
李煜手疏馳請,求遣弟歸,偏偏太祖不許,隻詔稱:“從善多才,朕將重用,當今南北一家,何分彼此,願卿毋慮”等語。李煜也未識何因,常遣使至從善處探聽消息。嗣是南北通使不絕於道。太祖即遣繪師同往,偽充使臣往見仁肇,將他麵目形容竊繪而來。
一次,趙匡胤召見從善,煞有介事地出示了他派人潛入南唐竊繪的林仁肇畫像,詭秘地問:“卿可認識此人?”
從善半驚半疑地迴答:“似曾相識。但一時說不準他的姓氏和身份。”
趙匡胤笑著說:“卿可謂貴人健忘。這不是江南鼎鼎大名的武將林仁肇嗎?他已經同朕約定了歸服日期,並以此畫作為信物。朕念他對本朝的一片忠忱,擬在汴陽坊特賜美宅一處,以示嘉勉。不知卿以為然否?”
從善聞言不知如何迴答,但又須極力掩飾與克製惶恐之態,隻好連說“陛下英明”。迴到下榻之處,從善忙將這番對話寫成密信,第二天派人專程送迴金陵。
李煜接到密信,徘徊苦思猶豫不決,他不相信林仁肇真會背叛,又不能懷疑從善平白誣陷林仁肇。
李煜對張洎百般信任,於是將從善的信拿給張洎看,再迴想林仁肇率兵北伐的請求,自語道:“難道林仁肇討要兵權,真是要勾結反叛?”【郭威、趙匡胤黃袍加身把人都搞怕了,也難怪李煜疑心】。
張洎道:“人心隔肚皮,忠『奸』兩不知。林仁肇一旦造反,後果不堪設想。孰重孰輕,望國主三思。”
李煜長歎一聲,降下旨意,命張洎攜天子詔書,賜林仁肇鳩毒自盡。
張洎奉後主李煜詔書,在林仁肇府上賜鳩毒。張洎讀詔曰:
“南都留守、兵馬督招討、水軍都督林仁肇,圖謀不軌賣主求榮,勾結趙宋意欲謀反。當初背閩歸唐,如今又賣唐降宋。念昔日軍功罷免官職,賜禦酒自裁。欽此!”
林仁肇聽到聖旨如五雷轟頂,跪地高唿:“仁肇何罪?天眼何在!”
張洎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林將軍飲酒上路吧,在下為你送行。”
林仁肇接過毒酒,失聲哭道:“水不止可滔天,火不熄則燎原。祈望國主早日出兵!仁肇隻恨不能親臨大戰之日。”言罷將毒酒一飲而盡。
張洎見林仁肇將毒酒飲下拂袖而走。林仁肇頓時『藥』力發作聲聲叫苦。家丁聞聲即忙入室驚問:“老爺為何這般痛苦?”
林仁肇道:“國主賜我毒酒,速告知潘佑先生。”言罷即亡。
中書舍人、散騎常侍潘佑得知林仁肇被賜死,心中驚異萬分,即刻往宮中進見國主。
卻說張洎賜死林仁肇,迴到宮中複命。李煜得知林仁肇已死,長舒一口氣,歎道:“『奸』黨被誅,全是張卿之功,朕當重賞。”
張洎滿麵喜悅,正磕頭謝恩,偏巧潘佑入宮求見。潘佑伏地問道:“敢問國主,林仁肇法犯何律,罪該哪條,竟被毒『藥』賜死?”
李煜詩詞歌賦出口成章,論起春秋大義卻是嘟嘟囔囔無言以對。張洎言道:“林仁肇畫像懸於大宋宮室,必與趙匡胤有所勾結,所以賜鳩毒自裁。”
潘佑心中震怒,暗想國主不識詭計,臣子難道還能忠『奸』不明?當時北宋正攻打南漢,潘佑不理張洎,對李煜奏道:“臣請陛下即刻選定兵馬都督,速救南漢之急。”
李煜敷衍答道:“救南漢事關重大,待明日早朝再議。”潘佑無奈,隻得次日早朝。
李煜日『吟』詩詞久不早朝。潘佑急國家之患,一連上了七道奏章,李煜大讚奏章詞句精彩,卻無心所奏之事。潘佑憂憤至極,擬下第八道奏章: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臣乃者繼上表章,凡數萬言。詞窮理盡,忠邪洞分。陛下力蔽『奸』邪,曲容諂偽。遂使家國堙堙(yin),如日將暮。古有桀紂孫皓者,破國亡家,自已而作,尚為千古所笑。今陛下忠『奸』不分敗『亂』國家,不及桀紂孫皓遠矣。臣終不能與『奸』臣雜處事亡國之主。陛下必以臣為罪,則請賜誅戮,以謝中外。”
李後主生『性』優柔,看罷這本奏章,竟將奏章怒摔桌案之上。
偏巧馮延魯、張洎兩個臣子正在一旁陪後主賞詩,見李煜大怒,馮延魯趕忙取過奏章,張洎也湊上跟前。二臣讀罷,張洎道:“這還了得,言詞激訐,詆毀朝綱,真是個無君無父的瘋癲狂生,請治潘佑欺君之罪。”
馮延魯趕忙附和道:“張大人所言極是,潘佑誹謗中傷欺君罔上,不可輕饒!”
李煜聽兩人挑撥果然生氣,派人去抓潘佑。誰知潘佑不等他來抓,直接就在家裏麵『自殺』了。終年三十六。
李煜聽說後悔得吃不下飯,給潘佑家發了優厚的撫恤金,還專門為他寫文章悼念。正是:
國主不成賢,
忠良枉哭天。
空等北伐帥,
坐待南征年。
河北煙雲湧,
江南花月甜。
分久終一統,
掐指算幾天?
卻說林仁肇死後,趙匡胤詔令工部在熏風門外皇城南、汴水濱大興土木,營建一幢儼若皇家宮苑的花園式府第,賜名“禮賢宅”,虛苑以待。他又特殊關照經辦官員,這幢府第規模要超過當朝相府,相當李煜在金陵的宮室,外觀既要精美考究,又要雄偉*;建築樣式必須充分體現江南園林特『色』,尤其是後苑,要鑿池堆山,修渠引水,築造亭台水榭,移植奇花異石,再現南國山『色』空蒙、波光瀲灩、小橋流水、曲徑迴廊的景觀,好讓李煜賞心悅目,徘徊留連,忘卻家山故國。
禮賢宅竣工之後,趙匡胤遂命從善連續修書,規勸李煜盡早入朝。李煜雖說懦怯庸弱,但也深知降王生活的艱難。他對“入朝”事宜時刻存有戒心。任趙匡胤有千條妙計,他就是絞盡腦汁拖延“不朝”。
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趙匡胤遣使兩下江南,以“禮”相邀,敦促李煜前往汴梁觀禮。第一次派門使梁迥口傳聖諭,謂“天子今冬行柴燎禮,國主宜往助祭。”這裏所說的“助祭”,就是要李煜以降王的身份親赴汴梁,陪同北宋天子去南郊舉行祭天大典,並借此機會強迫李煜對天盟誓,滯留京師,永做趙匡胤的不叛之臣。梁迥動身之前,又與隨從策劃調虎離山之計:假如李煜婉言謝絕,“邀請”不能順利成行,便乘李煜到渡口登船送行之機,強製載其北渡,挾至汴梁。幸虧南唐君臣對此行動早有耳聞,事先製訂了防範措施,梁迥碰壁而歸。
第二次派知製誥李穆為國信使,持詔再赴金陵,特邀李煜“同閱”祭天犧牲。李煜同第一次一樣,執意“抱病”,反複強調難以從命,雙方談得很僵。李煜誠惶誠恐以禮相待,李穆卻傲慢無禮不可一世。他先是鄭重宣讀趙匡胤的一道詔令:“朕將以仲冬有事圜丘,思與卿同閱犧牲。卿當著即啟程,毋負朕意。”接著便頤指氣使地訓斥李煜:“古訓曰:識時務者為俊傑。依本使之見,國主入朝勢在必行,隻是時間早晚而已。既然如此,又當宜早不宜遲。不然天子發怒揮師渡江。到那時國主悔之晚矣!”
李煜雖然不敢發作,卻針鋒相對地迴答:“臣事大朝冀全宗祀,不意聖上如是相『逼』,今有死而已!”
作為“天朝”使臣的李穆,對李煜的答話漫不經心,他以目空一切的口吻警告李煜說:“國主入朝與否理當自裁,本使不便多言。不過朝廷兵甲精銳物力雄富,南征北戰所向披靡,迄今尚無一國能擋其鋒芒。眼下天子正命曹彬掛帥南征,且已在江北精心布陣,戰事大有一觸即發之勢。但願國主明智,切莫以卵擊石,還是權衡輕重及早入朝為好。”
李煜忍無可忍,用平和的語氣堅定地迴敬道:“煩請尊使轉奏聖上,臣年來體弱多恙不禁風寒,眼下更難於長途跋涉,無力入朝!”至此雙方不歡而散,結束了這次劍拔弩張的談判。
李穆當即迴船,翌晨解纜啟航,趕迴汴梁複命。趙匡胤聽罷李穆麵奏這次出使始末,決計出兵南唐,生擒“倔強不朝”的李煜。
李煜則與臣下發誓:“他日王師見討,孤當躬擐戎服親督士卒,背城一戰以存社稷。如其不獲乃聚寶*,終不做他國之鬼!”此話傳到汴梁,趙匡胤對左右說:“徒有其口必無其誌。渠能如是,孫皓、叔寶不為降虜矣!”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