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劉知遠原籍本屬沙陀部落,知遠以自己姓劉,改國號漢,強引西漢高祖、東漢光武帝作為遠祖。又追諡親高祖劉湍為文祖,曾祖劉昂為德祖,祖劉僎為翼祖,父劉琠為顯祖,共立六廟。劉邦、劉秀地下有知,肯定會接受他的香火!隻要有人叫祖宗,管他真的假的!那時又沒有dna,假的也查不出來。
閑話少說,且說劉知遠入主大梁,四方表賀,絡繹不絕。河南一帶,統已歸順,遼兵或降或遁,不在話下。漢帝封夫人李氏為皇後,長子劉承訓為魏王,遂為太子,郭威、史弘肇、高行周、李守貞、安審琦等有功之臣也各有封賞。
天雄軍節度使杜重威、天平軍節度使李守貞等,前奉遼主命令,各得還鎮。劉知遠入汴,重威、守貞,皆奉表歸命。宋州節度使高行周入朝,劉知遠命他往鄴都,鎮天雄軍,調杜重威鎮宋州,無非是防微杜漸,免得他根深蒂固,跋扈一方。杜重威抗不受命,遣子弘璲,北行乞援。時遼將麻答,尚在恆州,即撥趙延壽遺下幽州兵二千人,令指揮使張璉為將,南援重威。劉知遠得知消息後忙命高行周為招討使,鎮寧軍節度使慕容彥超為副,率兵往討重威。並詔削重威官爵,飭二將速即出師。
行周與彥超同至鄴州城下,彥超自恃驍勇,請諸行周,願督兵攻城。行周道:“鄴都重鎮,容易固守,況重威屯戍日久,兵甲堅利,怎能一鼓即下哩!”
彥超道:“行軍全靠銳氣,今乘銳而來,尚不速攻,將待何時?”
行周道:“我為統帥,進退自有主張,休得爭執!”
彥超冷笑道:“大丈夫當為國忘家,為公忘私,奈何顧及兒女親家,甘誤國事!”
原來行周有女,為重威兒媳,所以彥超疑他營私,且揚言軍前,謂行周愛女及賊,因此不攻。高行周有口難分,不得已表達漢廷。
漢主慮他有變,乃議親征。越二日即擬啟行,命皇子承訓為開封尹,留守大梁,湊巧晉臣李崧、和凝等,自恆州來歸,報稱遼將麻答,已經被逐,可絕杜重威後援。漢主甚喜,麵授李崧為太子太傅,和凝為太子少保,令佐承訓駐京。且頒詔恆州,宣撫指揮使白再榮,命為留後。複稱恆州為鎮州,仍原名為成德軍。
號炮一振,鑾駕出征,一直趨至鄴下行營。高行周首先迎謁,泣訴軍情。漢主知曲在彥超,因當彥超謁見時,麵責數語,且令向行周謝過。行周意乃少解,隨即遣給事中陳觀,往諭重威,勸他速降。重威閉城謝客,不肯放入。陳觀覆命,觸動漢主怒意,便命攻城。彥超踴躍直前,領兵先進,行周不好違慢,也驅軍接應。無奈杜重威閉城固守,久攻不下。
高行周入帳獻議道:“臣來此已久,城中聞將食盡,但兵心未變,更有遼將張璉助守,所以僵持不下。請陛下招諭張璉,璉若肯降,重威也無能為力了。”
漢主依議,遣人招降張璉,偏偏張璉不肯聽從,一再往勸,始終無效。遷延至兩旬有餘,忽由帳外報入,有一『婦』人求見,漢主問明底細,才命召入。
劉知遠傳見來『婦』,原來卻是重威妻宋國公主。公主入謁漢主,行過了禮,由漢主賜令旁坐,問及重威情形,公主道:“重威因陛下肇興,重見天日,不勝慶幸,但恐陛下追究既往,負罪難逃,所以一聞移鎮,慮蹈不測,適遼將又來監守,遂致觸犯天威,勞動王師,今願開城謝罪,令臣妾前來乞恩,望陛下網開一麵,曲貸餘生!”
漢主道:“朕信重威,重威尚不信朕麽?況朕已一再招降,奈何拒命!”
公主道:“重威非敢抗陛下,實由虜將張璉挾製重威,不使迎降。”
漢主道:“虜將獨不怕死麽?”
公主道:“正為怕死,所以阻撓。”
漢主沉『吟』半晌,方微笑道:“朕一視同仁,既赦重威,同赦張璉,煩汝入城迴報,如果真心出降,不問華夷,一體赦免!”
公主起身拜謝,辭別迴城。
重威得公主傳語,轉告張璉,璉答曰:“公可降,璉不可降!願守此城,以死為期!”【倒是個硬漢。】
重威道:“糧食早盡,兵皆枵腹,看來是不能不降了,漢主謂一體赦免,諒不欺人,請君勿慮!”
張璉聞糧食已盡,方才允諾。重威複遣判官王敏,先送謝表,旋即素服出降,拜謁漢主。漢主賜還衣冠,仍授檢校太師,守官太傅,兼中書令。遼將張璉亦來拜見,漢主忽瞋目道:“全城兵民,為汝一人固守至今,汝知罪否?”
張璉不意有此一詰,一時無從措詞。漢主便令推出斬首,複將弁目數十人全部捕斬。【天子無戲言,奈何背約?】
行周受命留鄴,漢主晉封他為臨清王。杜重威隨駕還都。
既歸大梁,加封重威為楚國公。重威平時出入,路人輒旁擲瓦礫,且擲且詈。重威臉皮素厚,還是禁受得起,不過已是威風掃地。宋州一缺,不願再任重威,但令史弘肇兼鎮。
卻說狗頭軍師蘇逢吉被冊封宰相,但蘇逢吉素無威望,後晉舊臣及各地節度使皆是不服。劉知遠見蘇逢吉為相國政令不通,便招太子商議宰相人選。太子劉承訓不僅禮賢好學,且見識過人,對劉知遠奏道:“主宰天下政事,必選前朝舊臣,方能懾服各地。蘇逢吉乃市井出身,雖有謀略,卻無身世。”
知遠問道:“那杜重威可為宰相否?”
承訓答:“杜重威背晉主而降遼,又背李從益而降父王,其人反複無常,如同當年國賊楊光遠,萬不可用。孩兒以為老臣馮道曆侍兩朝,老成持重,善理政事,可為丞相人選。”
知遠大喜,問道:“馮道現在何處?”
承訓道:“兒聞馮道自恆州歸來,閉門謝客,足不出戶。”
知遠道:“馮道老滑,吾兒親去請他,倘若不來就將其綁來。”劉承訓領旨便去請馮道。
劉承訓去請馮道上任,馮道曉得劉知遠生『性』殘暴,若不遵旨必遭殘害,便送了劉承訓一個順水人情,欣然上任,與蘇逢吉同為宰相。
蘇逢吉聽說劉承訓保舉馮道,不由懷恨在心。心想漢主在世,或不會對他怎樣,哪天太子即位,肯定大權旁落。遍觀劉知遠諸子之中,次子周王劉承佑生『性』暴虐且無智謀,可為利用,於是便往周王府拜會劉承佑。承佑見宰相來訪,忙邀入客廳敘話。
蘇逢吉道:“殿下,臣聞太子最近籠絡人心,廣結私黨,企圖提前登基。”
劉承佑驚訝問道:“蘇宰相如何得知?”
蘇逢吉道:“豈不聞‘仗義多為屠狗輩,負心皆為讀書人’。太子好讀古人之書,善用『奸』詐之術,早對當今萬歲有不臣之心。”
劉承佑問:“那宰相之意,要我怎樣?”
蘇逢吉道:“我觀殿下泥丸宮常有金光若現,日後定為真命之主,不如先下手為強,提早除掉太子。” 劉承佑聽信蘇逢吉之言,便決定刺殺皇太子承訓。
劉承佑手下養有兩名護衛,一個名叫聶文進,並州人氏,身長七尺,雕眉猴眼,小胡子,尖下巴,因武藝高強被劉承佑養做殺手;另一個名叫後匡讚,兗州人氏,虎背熊腰,身高八尺有餘,一臉橫肉,熊眼大口,絡腮胡子,此人力大殘暴,也被劉承佑籠絡麾下。
劉承佑將二人叫至麵前,命他們刺殺皇太子承訓,並許諾事成之後重重有賞,二人聞聽欣然領命。
這一夜,聶文進與後匡讚二人翻過院牆進入魏王府,看見一間房裏亮著燈光。聶文進點破窗紙打眼望去,隻見裏麵端坐一人秉燭夜讀,此人正是魏王劉承訓。
劉承訓正在專心讀書,忽聞房門作響,抬頭觀望半扇門已經打開。兩人蒙麵衝將進來,劉承訓驚恐問道:“何人敢進王府行刺?”
聶文進一言不發揮刀砍來,劉承訓不通武藝,情急之下舉手抵擋。誰知這一擋,劉承訓右手即刻落地,劉承訓大聲哀叫,後匡讚上前一刀將他砍死。兩人得手便出房門,四五個護衛聞聲追趕,兩個刺客趕忙翻牆而出,不知去向。
太子被刺,劉知遠悲痛欲絕,魏王賢良好學,劉知遠最為疼愛,把他作為接班人培養。此次無故被刺,漢主在太平宮舉哀,哭得涕泗滂沱,幾致暈去。經左右極力勸慰,勉強收淚,親視棺殮,送歸太原安葬。嗣是常帶悲容,少樂多優,一代梟雄,又將謝世。
蹉跎過了殘年,便是元旦,漢主因身軀未適,不受朝賀,自在宮中調養。轉眼間已過四天,病體少痊,乃出宮視朝,改天福十三年為乾佑元年,頒詔大赦。越數日,易名為昺,晉封馮道為齊國公,兼官太師。兵部遞上奏牘,報稱鳳翔節度使侯益,與晉昌節度使趙匡讚,叛國降蜀,蟠踞關中,請速派將往討雲雲。漢主聞變,即命右衛大將軍王景崇,將軍齊藏珍,調集禁兵數千,往略關西。
太子遇刺,劉知遠氣血攻心,不久便奄奄一息,蘇逢吉見他病危,乃上奏道:“自魏王遇刺,陛下尚未再立皇儲,不知陛下萬歲之後,誰登大位?”
劉知遠問道:“愛卿之見,何人可承大位?”
蘇逢吉答:“周王劉承佑忠孝仁愛,可為太子。”
劉知遠道:“承佑年少,『性』情魯莽,若為太子,還需多設顧命大臣輔佐政事。”
又過三日,劉知遠命劉承佑跪在病榻之前,加封太子。又傳來蘇逢吉、郭威、馮道、史弘肇、楊邠、王章六人,劉知遠對六人言道:“朕自知天命不遠,請六位愛卿前來,皆為冊立幼主之事,望諸位愛卿日後忠心佐政,勿負朕心。”
六人領得聖諭,伏地謝恩。劉知遠命六人退下,獨對劉承佑言道:“朝中眾人皆不可疑,惟有杜重威是個反複小人,朕歸天之日,皇兒當滅其滿門,不可留下後患。”言罷,劉知遠感覺頭痛欲烈,慘叫一聲撒手人寰 ,在位不到一年,亡年五十三歲。
劉知遠一死,劉承佑即命且慢舉哀!又命馮道、楊邠、郭威等仍以大行皇帝名義擬好詔敕,即飭侍衛帶領禁軍,往拿杜重威及重威子弘璋、弘璉、弘璲。重威在私第中,安然坐著,毫不預防。至禁軍入門,倉皇接詔,甫經下跪,那冠帶已被禁軍褫去。且聽侍衛宣詔道:
杜重威猶貯禍心,未悛逆節,梟首不改,虺『性』難馴。朕小有不安,罷朝數日,而重威父子,潛肆兇言,怨謗大朝,煽『惑』小輩。今則顯有陳告,備驗『奸』期,既負深恩,須置極法。其杜重威父子,並令處斬。所有晉朝公主及外親族,一切如常,仍與供給。特諭。
重威聽罷,魂飛天外,急得連哭帶辯。偏侍衛絕不留情,即令禁軍縛住重威,並將他三子拿下,一並牽出,連他妻室宋國公主,都不使訣別。匆匆驅至市曹,已有監刑官待著,指麾兩旁劊子手,趨至重威父子身旁,拔出光芒閃閃的刀兒,剁將過去,隻聽得有三四聲,重威父子的頭顱,皆已墮落。遺骸陳設通衢,都中人士激起一腔義憤,或詬罵,或蹴擊,連軍吏都禁遏不住。霎時間成為肉泥,父子幾乎無從辨認。
重威既誅,方為故主發喪。皇子承佑即日嗣位,朝見百官,然後舉哀成服。先是漢主劉知遠欲改年號,宰臣進擬乾和二字。禦筆改為乾佑,適與嗣主名相同,當時目為預征,所以後來沿稱乾佑,不複改元。劉知遠廟號漢高祖,正與“老祖宗”劉邦相同。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閑話少說,且說劉知遠入主大梁,四方表賀,絡繹不絕。河南一帶,統已歸順,遼兵或降或遁,不在話下。漢帝封夫人李氏為皇後,長子劉承訓為魏王,遂為太子,郭威、史弘肇、高行周、李守貞、安審琦等有功之臣也各有封賞。
天雄軍節度使杜重威、天平軍節度使李守貞等,前奉遼主命令,各得還鎮。劉知遠入汴,重威、守貞,皆奉表歸命。宋州節度使高行周入朝,劉知遠命他往鄴都,鎮天雄軍,調杜重威鎮宋州,無非是防微杜漸,免得他根深蒂固,跋扈一方。杜重威抗不受命,遣子弘璲,北行乞援。時遼將麻答,尚在恆州,即撥趙延壽遺下幽州兵二千人,令指揮使張璉為將,南援重威。劉知遠得知消息後忙命高行周為招討使,鎮寧軍節度使慕容彥超為副,率兵往討重威。並詔削重威官爵,飭二將速即出師。
行周與彥超同至鄴州城下,彥超自恃驍勇,請諸行周,願督兵攻城。行周道:“鄴都重鎮,容易固守,況重威屯戍日久,兵甲堅利,怎能一鼓即下哩!”
彥超道:“行軍全靠銳氣,今乘銳而來,尚不速攻,將待何時?”
行周道:“我為統帥,進退自有主張,休得爭執!”
彥超冷笑道:“大丈夫當為國忘家,為公忘私,奈何顧及兒女親家,甘誤國事!”
原來行周有女,為重威兒媳,所以彥超疑他營私,且揚言軍前,謂行周愛女及賊,因此不攻。高行周有口難分,不得已表達漢廷。
漢主慮他有變,乃議親征。越二日即擬啟行,命皇子承訓為開封尹,留守大梁,湊巧晉臣李崧、和凝等,自恆州來歸,報稱遼將麻答,已經被逐,可絕杜重威後援。漢主甚喜,麵授李崧為太子太傅,和凝為太子少保,令佐承訓駐京。且頒詔恆州,宣撫指揮使白再榮,命為留後。複稱恆州為鎮州,仍原名為成德軍。
號炮一振,鑾駕出征,一直趨至鄴下行營。高行周首先迎謁,泣訴軍情。漢主知曲在彥超,因當彥超謁見時,麵責數語,且令向行周謝過。行周意乃少解,隨即遣給事中陳觀,往諭重威,勸他速降。重威閉城謝客,不肯放入。陳觀覆命,觸動漢主怒意,便命攻城。彥超踴躍直前,領兵先進,行周不好違慢,也驅軍接應。無奈杜重威閉城固守,久攻不下。
高行周入帳獻議道:“臣來此已久,城中聞將食盡,但兵心未變,更有遼將張璉助守,所以僵持不下。請陛下招諭張璉,璉若肯降,重威也無能為力了。”
漢主依議,遣人招降張璉,偏偏張璉不肯聽從,一再往勸,始終無效。遷延至兩旬有餘,忽由帳外報入,有一『婦』人求見,漢主問明底細,才命召入。
劉知遠傳見來『婦』,原來卻是重威妻宋國公主。公主入謁漢主,行過了禮,由漢主賜令旁坐,問及重威情形,公主道:“重威因陛下肇興,重見天日,不勝慶幸,但恐陛下追究既往,負罪難逃,所以一聞移鎮,慮蹈不測,適遼將又來監守,遂致觸犯天威,勞動王師,今願開城謝罪,令臣妾前來乞恩,望陛下網開一麵,曲貸餘生!”
漢主道:“朕信重威,重威尚不信朕麽?況朕已一再招降,奈何拒命!”
公主道:“重威非敢抗陛下,實由虜將張璉挾製重威,不使迎降。”
漢主道:“虜將獨不怕死麽?”
公主道:“正為怕死,所以阻撓。”
漢主沉『吟』半晌,方微笑道:“朕一視同仁,既赦重威,同赦張璉,煩汝入城迴報,如果真心出降,不問華夷,一體赦免!”
公主起身拜謝,辭別迴城。
重威得公主傳語,轉告張璉,璉答曰:“公可降,璉不可降!願守此城,以死為期!”【倒是個硬漢。】
重威道:“糧食早盡,兵皆枵腹,看來是不能不降了,漢主謂一體赦免,諒不欺人,請君勿慮!”
張璉聞糧食已盡,方才允諾。重威複遣判官王敏,先送謝表,旋即素服出降,拜謁漢主。漢主賜還衣冠,仍授檢校太師,守官太傅,兼中書令。遼將張璉亦來拜見,漢主忽瞋目道:“全城兵民,為汝一人固守至今,汝知罪否?”
張璉不意有此一詰,一時無從措詞。漢主便令推出斬首,複將弁目數十人全部捕斬。【天子無戲言,奈何背約?】
行周受命留鄴,漢主晉封他為臨清王。杜重威隨駕還都。
既歸大梁,加封重威為楚國公。重威平時出入,路人輒旁擲瓦礫,且擲且詈。重威臉皮素厚,還是禁受得起,不過已是威風掃地。宋州一缺,不願再任重威,但令史弘肇兼鎮。
卻說狗頭軍師蘇逢吉被冊封宰相,但蘇逢吉素無威望,後晉舊臣及各地節度使皆是不服。劉知遠見蘇逢吉為相國政令不通,便招太子商議宰相人選。太子劉承訓不僅禮賢好學,且見識過人,對劉知遠奏道:“主宰天下政事,必選前朝舊臣,方能懾服各地。蘇逢吉乃市井出身,雖有謀略,卻無身世。”
知遠問道:“那杜重威可為宰相否?”
承訓答:“杜重威背晉主而降遼,又背李從益而降父王,其人反複無常,如同當年國賊楊光遠,萬不可用。孩兒以為老臣馮道曆侍兩朝,老成持重,善理政事,可為丞相人選。”
知遠大喜,問道:“馮道現在何處?”
承訓道:“兒聞馮道自恆州歸來,閉門謝客,足不出戶。”
知遠道:“馮道老滑,吾兒親去請他,倘若不來就將其綁來。”劉承訓領旨便去請馮道。
劉承訓去請馮道上任,馮道曉得劉知遠生『性』殘暴,若不遵旨必遭殘害,便送了劉承訓一個順水人情,欣然上任,與蘇逢吉同為宰相。
蘇逢吉聽說劉承訓保舉馮道,不由懷恨在心。心想漢主在世,或不會對他怎樣,哪天太子即位,肯定大權旁落。遍觀劉知遠諸子之中,次子周王劉承佑生『性』暴虐且無智謀,可為利用,於是便往周王府拜會劉承佑。承佑見宰相來訪,忙邀入客廳敘話。
蘇逢吉道:“殿下,臣聞太子最近籠絡人心,廣結私黨,企圖提前登基。”
劉承佑驚訝問道:“蘇宰相如何得知?”
蘇逢吉道:“豈不聞‘仗義多為屠狗輩,負心皆為讀書人’。太子好讀古人之書,善用『奸』詐之術,早對當今萬歲有不臣之心。”
劉承佑問:“那宰相之意,要我怎樣?”
蘇逢吉道:“我觀殿下泥丸宮常有金光若現,日後定為真命之主,不如先下手為強,提早除掉太子。” 劉承佑聽信蘇逢吉之言,便決定刺殺皇太子承訓。
劉承佑手下養有兩名護衛,一個名叫聶文進,並州人氏,身長七尺,雕眉猴眼,小胡子,尖下巴,因武藝高強被劉承佑養做殺手;另一個名叫後匡讚,兗州人氏,虎背熊腰,身高八尺有餘,一臉橫肉,熊眼大口,絡腮胡子,此人力大殘暴,也被劉承佑籠絡麾下。
劉承佑將二人叫至麵前,命他們刺殺皇太子承訓,並許諾事成之後重重有賞,二人聞聽欣然領命。
這一夜,聶文進與後匡讚二人翻過院牆進入魏王府,看見一間房裏亮著燈光。聶文進點破窗紙打眼望去,隻見裏麵端坐一人秉燭夜讀,此人正是魏王劉承訓。
劉承訓正在專心讀書,忽聞房門作響,抬頭觀望半扇門已經打開。兩人蒙麵衝將進來,劉承訓驚恐問道:“何人敢進王府行刺?”
聶文進一言不發揮刀砍來,劉承訓不通武藝,情急之下舉手抵擋。誰知這一擋,劉承訓右手即刻落地,劉承訓大聲哀叫,後匡讚上前一刀將他砍死。兩人得手便出房門,四五個護衛聞聲追趕,兩個刺客趕忙翻牆而出,不知去向。
太子被刺,劉知遠悲痛欲絕,魏王賢良好學,劉知遠最為疼愛,把他作為接班人培養。此次無故被刺,漢主在太平宮舉哀,哭得涕泗滂沱,幾致暈去。經左右極力勸慰,勉強收淚,親視棺殮,送歸太原安葬。嗣是常帶悲容,少樂多優,一代梟雄,又將謝世。
蹉跎過了殘年,便是元旦,漢主因身軀未適,不受朝賀,自在宮中調養。轉眼間已過四天,病體少痊,乃出宮視朝,改天福十三年為乾佑元年,頒詔大赦。越數日,易名為昺,晉封馮道為齊國公,兼官太師。兵部遞上奏牘,報稱鳳翔節度使侯益,與晉昌節度使趙匡讚,叛國降蜀,蟠踞關中,請速派將往討雲雲。漢主聞變,即命右衛大將軍王景崇,將軍齊藏珍,調集禁兵數千,往略關西。
太子遇刺,劉知遠氣血攻心,不久便奄奄一息,蘇逢吉見他病危,乃上奏道:“自魏王遇刺,陛下尚未再立皇儲,不知陛下萬歲之後,誰登大位?”
劉知遠問道:“愛卿之見,何人可承大位?”
蘇逢吉答:“周王劉承佑忠孝仁愛,可為太子。”
劉知遠道:“承佑年少,『性』情魯莽,若為太子,還需多設顧命大臣輔佐政事。”
又過三日,劉知遠命劉承佑跪在病榻之前,加封太子。又傳來蘇逢吉、郭威、馮道、史弘肇、楊邠、王章六人,劉知遠對六人言道:“朕自知天命不遠,請六位愛卿前來,皆為冊立幼主之事,望諸位愛卿日後忠心佐政,勿負朕心。”
六人領得聖諭,伏地謝恩。劉知遠命六人退下,獨對劉承佑言道:“朝中眾人皆不可疑,惟有杜重威是個反複小人,朕歸天之日,皇兒當滅其滿門,不可留下後患。”言罷,劉知遠感覺頭痛欲烈,慘叫一聲撒手人寰 ,在位不到一年,亡年五十三歲。
劉知遠一死,劉承佑即命且慢舉哀!又命馮道、楊邠、郭威等仍以大行皇帝名義擬好詔敕,即飭侍衛帶領禁軍,往拿杜重威及重威子弘璋、弘璉、弘璲。重威在私第中,安然坐著,毫不預防。至禁軍入門,倉皇接詔,甫經下跪,那冠帶已被禁軍褫去。且聽侍衛宣詔道:
杜重威猶貯禍心,未悛逆節,梟首不改,虺『性』難馴。朕小有不安,罷朝數日,而重威父子,潛肆兇言,怨謗大朝,煽『惑』小輩。今則顯有陳告,備驗『奸』期,既負深恩,須置極法。其杜重威父子,並令處斬。所有晉朝公主及外親族,一切如常,仍與供給。特諭。
重威聽罷,魂飛天外,急得連哭帶辯。偏侍衛絕不留情,即令禁軍縛住重威,並將他三子拿下,一並牽出,連他妻室宋國公主,都不使訣別。匆匆驅至市曹,已有監刑官待著,指麾兩旁劊子手,趨至重威父子身旁,拔出光芒閃閃的刀兒,剁將過去,隻聽得有三四聲,重威父子的頭顱,皆已墮落。遺骸陳設通衢,都中人士激起一腔義憤,或詬罵,或蹴擊,連軍吏都禁遏不住。霎時間成為肉泥,父子幾乎無從辨認。
重威既誅,方為故主發喪。皇子承佑即日嗣位,朝見百官,然後舉哀成服。先是漢主劉知遠欲改年號,宰臣進擬乾和二字。禦筆改為乾佑,適與嗣主名相同,當時目為預征,所以後來沿稱乾佑,不複改元。劉知遠廟號漢高祖,正與“老祖宗”劉邦相同。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