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峰頂南麵下望,能清晰得見黃繭村全貌。
三道山由大巴山脈分支發源而來,分支山脈綿延百裏至此,後急速升抬,形成這環圍對峙的三道山三大主峰,而後山脈突然墜沉收縮,在此合圍形成一天然大型盆地,盆地邊沿,青靈河水波光粼粼,宛如一條銀鏈,環束著整個黃繭山村,村子中心一處空敞,正是那宗祠廣場與黃繭宗祠之所在,據此層層套圓,圈圈外擴,墨綠山橘掩隱,青石屋舍櫛比,古味韻然,清疏井致。
山村南麵為一豁口山巒,山巒高處,架有一電信基站,那基站是工作組去年為黃繭村三網通聯扶貧謀建的,山巒下方便是今年才竣工的出村通道——黃繭隧道,隧道一頭通著村南,一頭對接三山公路,公路盤曲,時隱時現於山巒背後,分別向左向右通達石崗村、鐵門村與三山鎮。
細細俯看,我突然“啊”了一聲,手指村落,說道:“從這雲霧山頂下看,村落南北為軸似一橢圓,延展的屋舍、交錯的山橘、束捆的稻杆,蜿蜒的青靈河,共同織作出一粒飽滿的繭殼,而三道山環峰簇擁,卻好似一片巨大褶皺的桑葉,將這粒蠶繭嗬護托裹其中,而那新修通的黃繭隧道,隱喻黃繭將破,化繭成蝶?”
我神奇想像,用在此處竟毫無牽強,如此一說,眾人驚歎,組長眉頭輕舒,教授頻頻尋望,支書沉聲而道:“像,真像,陳幹事的觀察力,非同一般。”此話,讓我有些小小自得。
三道山三大主峰,雲霧山最高,1616米,我們麵向黃繭村,支書為我們順序介紹起相鄰兩峰,左手邊為神靈山主峰,最高點為1234米,是三大主峰中最矮一座,它山形雄渾連綿,讓人一望無餘,相比雲霧山異常豐富樹植來說,神靈山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山上沒有一棵高大樹植,全為綠色低矮灌木與雜草所覆生,使之整體山貌完全展露,柔和起伏,宛若少婦豐韻胴體。
神靈山另有一奇特之處,便在其山頂,其頂峰相比雲霧山、筆架山都更為廣闊,頂部地形向下凹陷,形成一處山頂天池,天池水麵湛藍明淨,映照白雲流轉,盡管神靈山主峰是三道山中最矮的,但有山頂天池倒映,使得天、峰相連,好似一體,讓人高處下望,宛若飛天,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在其峰頂北端,立有一塊數米高巨石,那巨石形似神仙,靜守天地,思遠古今,讓人暇想連篇,我們驚歎中凝視良久。
組長最先緩迴神來,問支書道:“鐵門村在神靈山哪個方位,從這裏能看到嗎?”
支書眯眼,向神靈山南尋望,然後伸手遙指山腰折轉處,說在那背後,我們三人湊前順著支書指處遙望,隱約看到有公路蜿蜒。
教授忽然拔高聲調,追問:“支書,你所指更遠處,那晶亮反光可是苦桃河?”
支書踮起腳尖,手搭涼棚,遠眺迴道:“是的,那正是苦桃河,苦桃河邊便是三山鎮,青靈河是苦桃河最大支流,青靈河環黃繭村東南外流,在神靈山腳下礫石灘潛沉入地,匯入地下暗河之中,再隨暗河,穿越神靈山,最後流入苦桃河中。”
按支書講說,我們三人溯源而望,隻見青靈河源起右側筆架山主、南兩峰之間一個溝口,山泉順崖壁而下,匯流至山腳密林內,然後橫流並湧,形成一處小瀑布群,積聚衝刷最後形成了青靈河源頭。
河水沿著三道山主峰山腳與黃繭村外沿,夾流出的河道,向北向東再向東南環流而過,後流經神靈山山麓下一大片礫石淺灘緩住,再不前行,最終消失於亂石之中,由此完全應照支書說法,青靈河在此滲沉地下暗河,經暗河穿流神靈山,從鐵門村後繞出,繼續蜿蜒東出,聚匯流入苦桃河中。
不是支書介紹,加上我們親眼所見,我們無法想像大自然這般鬼斧神工,在眾人由衷驚歎裏,支書接續介紹起右側筆架山。
三道山三山各異,雲霧山俊秀、神靈山雄渾,筆架山奇險,筆架山是由三座山峰並列組成,因本地先人覺其形態,像擱放毛筆筆架,故稱之為筆架山。
筆架山海拔最高點1314米,位居三山第二,它完全不同於雲霧山、神靈山被綠植覆蓋,其主峰為大片裸露堅硬石英砂岩,伴生極少鬆、杉樹植,根紮其上,繪成鬆奇、石怪與山險的獨特山貌,越往山上,越是險怪繁複、奇石嶙峋。
支書虛指筆架山,介紹道:“石崗村就在筆架山山脈背後,順其最北側峰,越過四道山巒,便是。”
由於筆架山三峰山石寬厚並排,視線阻擋,我們隻能大致向支書所指方向眺望一下,之後,教授眉頭緊擰,心有所思不發一語,而組長目光深邃,順著三山公路延展,尋望一會,後向支書提出一個問題:“當前是鐵門村經濟好些,還是石崗村經濟好些?”
支書平和迴道:“從村民生活來看,還是鐵門村更好一些,不過鄰近兩村在山竹縣所有村子經濟排名中,是第一第二的。”
支書講完,我們三人麵麵相覷,都有驚疑,我更是心中納悶,暗想:鄰村雖不像黃繭村一樣被閉塞於大山之中,但也是偏遠山區,怎的經濟發展如此之強?滿腹狐疑,正想開口詢問,隻見組長長眉微蹙,若有所思,我便暫壓衝動沒有作聲。
沉吟片刻,組長說道:“支書,你再給說說鄰村產業項目吧!”
支書撓了撓後腦勺,道:“鐵門村出了不少能人,其中有村民外出打工,在南方某個日化用品廠幹了多年,據說學了技術、摸出門道辭職迴來,迴村後,拉著村委在村裏搞起村辦企業,那村辦日化廠後來越做越大,生意始終低調穩進。”
“喔,那石崗村呢?”組長接問。
支書道:“石崗村做得是製碑燒磚的營生,說起製碑,村裏每家每戶都會,那是祖傳手藝,代代相傳,村人打小都是耳濡目染,石崗村墓碑製作,因技藝精湛品質優良,不光三山鎮,就是山竹縣與更遠房縣,都有人找來訂製,後來,跟著需求變化,他們村搞起了燒磚製磚產業,營生也就做大了。”
支書講時,組長從包中取出工作記事本,在上麵快速記寫著,支書說完,他才接道:“看來,必須盡快發展起以特色產業與項目為主體的村集體經濟,產業項目既要符合村情,也要適合生產實際,魚有魚路,蝦有蝦路,找對出路才有路。”我這時尋思確是此理,立馬想到青寧柑、青花鱘,心中不由莫名期許,望眼教授,教授卻還盯著筆架主峰,雙眉緊蹙,臉含疑色,想著什麽心事……
三道山由大巴山脈分支發源而來,分支山脈綿延百裏至此,後急速升抬,形成這環圍對峙的三道山三大主峰,而後山脈突然墜沉收縮,在此合圍形成一天然大型盆地,盆地邊沿,青靈河水波光粼粼,宛如一條銀鏈,環束著整個黃繭山村,村子中心一處空敞,正是那宗祠廣場與黃繭宗祠之所在,據此層層套圓,圈圈外擴,墨綠山橘掩隱,青石屋舍櫛比,古味韻然,清疏井致。
山村南麵為一豁口山巒,山巒高處,架有一電信基站,那基站是工作組去年為黃繭村三網通聯扶貧謀建的,山巒下方便是今年才竣工的出村通道——黃繭隧道,隧道一頭通著村南,一頭對接三山公路,公路盤曲,時隱時現於山巒背後,分別向左向右通達石崗村、鐵門村與三山鎮。
細細俯看,我突然“啊”了一聲,手指村落,說道:“從這雲霧山頂下看,村落南北為軸似一橢圓,延展的屋舍、交錯的山橘、束捆的稻杆,蜿蜒的青靈河,共同織作出一粒飽滿的繭殼,而三道山環峰簇擁,卻好似一片巨大褶皺的桑葉,將這粒蠶繭嗬護托裹其中,而那新修通的黃繭隧道,隱喻黃繭將破,化繭成蝶?”
我神奇想像,用在此處竟毫無牽強,如此一說,眾人驚歎,組長眉頭輕舒,教授頻頻尋望,支書沉聲而道:“像,真像,陳幹事的觀察力,非同一般。”此話,讓我有些小小自得。
三道山三大主峰,雲霧山最高,1616米,我們麵向黃繭村,支書為我們順序介紹起相鄰兩峰,左手邊為神靈山主峰,最高點為1234米,是三大主峰中最矮一座,它山形雄渾連綿,讓人一望無餘,相比雲霧山異常豐富樹植來說,神靈山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山上沒有一棵高大樹植,全為綠色低矮灌木與雜草所覆生,使之整體山貌完全展露,柔和起伏,宛若少婦豐韻胴體。
神靈山另有一奇特之處,便在其山頂,其頂峰相比雲霧山、筆架山都更為廣闊,頂部地形向下凹陷,形成一處山頂天池,天池水麵湛藍明淨,映照白雲流轉,盡管神靈山主峰是三道山中最矮的,但有山頂天池倒映,使得天、峰相連,好似一體,讓人高處下望,宛若飛天,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在其峰頂北端,立有一塊數米高巨石,那巨石形似神仙,靜守天地,思遠古今,讓人暇想連篇,我們驚歎中凝視良久。
組長最先緩迴神來,問支書道:“鐵門村在神靈山哪個方位,從這裏能看到嗎?”
支書眯眼,向神靈山南尋望,然後伸手遙指山腰折轉處,說在那背後,我們三人湊前順著支書指處遙望,隱約看到有公路蜿蜒。
教授忽然拔高聲調,追問:“支書,你所指更遠處,那晶亮反光可是苦桃河?”
支書踮起腳尖,手搭涼棚,遠眺迴道:“是的,那正是苦桃河,苦桃河邊便是三山鎮,青靈河是苦桃河最大支流,青靈河環黃繭村東南外流,在神靈山腳下礫石灘潛沉入地,匯入地下暗河之中,再隨暗河,穿越神靈山,最後流入苦桃河中。”
按支書講說,我們三人溯源而望,隻見青靈河源起右側筆架山主、南兩峰之間一個溝口,山泉順崖壁而下,匯流至山腳密林內,然後橫流並湧,形成一處小瀑布群,積聚衝刷最後形成了青靈河源頭。
河水沿著三道山主峰山腳與黃繭村外沿,夾流出的河道,向北向東再向東南環流而過,後流經神靈山山麓下一大片礫石淺灘緩住,再不前行,最終消失於亂石之中,由此完全應照支書說法,青靈河在此滲沉地下暗河,經暗河穿流神靈山,從鐵門村後繞出,繼續蜿蜒東出,聚匯流入苦桃河中。
不是支書介紹,加上我們親眼所見,我們無法想像大自然這般鬼斧神工,在眾人由衷驚歎裏,支書接續介紹起右側筆架山。
三道山三山各異,雲霧山俊秀、神靈山雄渾,筆架山奇險,筆架山是由三座山峰並列組成,因本地先人覺其形態,像擱放毛筆筆架,故稱之為筆架山。
筆架山海拔最高點1314米,位居三山第二,它完全不同於雲霧山、神靈山被綠植覆蓋,其主峰為大片裸露堅硬石英砂岩,伴生極少鬆、杉樹植,根紮其上,繪成鬆奇、石怪與山險的獨特山貌,越往山上,越是險怪繁複、奇石嶙峋。
支書虛指筆架山,介紹道:“石崗村就在筆架山山脈背後,順其最北側峰,越過四道山巒,便是。”
由於筆架山三峰山石寬厚並排,視線阻擋,我們隻能大致向支書所指方向眺望一下,之後,教授眉頭緊擰,心有所思不發一語,而組長目光深邃,順著三山公路延展,尋望一會,後向支書提出一個問題:“當前是鐵門村經濟好些,還是石崗村經濟好些?”
支書平和迴道:“從村民生活來看,還是鐵門村更好一些,不過鄰近兩村在山竹縣所有村子經濟排名中,是第一第二的。”
支書講完,我們三人麵麵相覷,都有驚疑,我更是心中納悶,暗想:鄰村雖不像黃繭村一樣被閉塞於大山之中,但也是偏遠山區,怎的經濟發展如此之強?滿腹狐疑,正想開口詢問,隻見組長長眉微蹙,若有所思,我便暫壓衝動沒有作聲。
沉吟片刻,組長說道:“支書,你再給說說鄰村產業項目吧!”
支書撓了撓後腦勺,道:“鐵門村出了不少能人,其中有村民外出打工,在南方某個日化用品廠幹了多年,據說學了技術、摸出門道辭職迴來,迴村後,拉著村委在村裏搞起村辦企業,那村辦日化廠後來越做越大,生意始終低調穩進。”
“喔,那石崗村呢?”組長接問。
支書道:“石崗村做得是製碑燒磚的營生,說起製碑,村裏每家每戶都會,那是祖傳手藝,代代相傳,村人打小都是耳濡目染,石崗村墓碑製作,因技藝精湛品質優良,不光三山鎮,就是山竹縣與更遠房縣,都有人找來訂製,後來,跟著需求變化,他們村搞起了燒磚製磚產業,營生也就做大了。”
支書講時,組長從包中取出工作記事本,在上麵快速記寫著,支書說完,他才接道:“看來,必須盡快發展起以特色產業與項目為主體的村集體經濟,產業項目既要符合村情,也要適合生產實際,魚有魚路,蝦有蝦路,找對出路才有路。”我這時尋思確是此理,立馬想到青寧柑、青花鱘,心中不由莫名期許,望眼教授,教授卻還盯著筆架主峰,雙眉緊蹙,臉含疑色,想著什麽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