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幹,幫我上繃帶,我要即刻進宮麵聖。”
仁順三年六月十六朝會,皇帝盛怒,西嶺一案牽連甚廣,皇帝當廷便將顧誠下獄,謀逆重罪誅連九族,天牢一夜之間人滿為患,顧氏一門,徹底倒了。
西嶺起兵,同時北疆急呈三道鏜報,東暖閣內,皇帝召了左右丞相,兵部尚書等數位心腹急議軍機大事,魏青突然來報:“陛下,安親王求見。”
“宣。”
周宣穿了一身素服,盤水加劍,站得筆直:“陛下,臣請罪。”
第15章 出征
天子步下案台,取過周宣盤水上的長劍,執於手中挽了個劍花,“好劍。”
宋陽傻眼,弱弱提醒:“陛下?”
命人取走周宣捧著的水盤,周燁扶住自家兄長,“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皇兄受了重傷,不好好休養,確實有罪。”
上官澈與黎晟交換了個眼神,死道友不死貧道,暗自慶幸剛剛沒附議宋陽關於賜死叛首周宣的奏請。
周宣背上痛,心裏急,連唇色都泛著慘白,出口的話卻字正腔圓,“陛下,西嶺不足為懼,不過是將死之物的迴光返照,有黎帥前往,可保無虞,臣隨黎帥多年,熟悉鎮北軍務,故請往北疆,陛下若準,臣當即啟行。”
周燁沉吟不語。隻拿了冰冷的視線一直盯著他的安親王。
皇帝陛下寬大的衣袖中,周宣握了少年天子的手,在手心畫出兩字:求你。
周燁別開視線,鳳眸中明暗不定,“朕若不準,皇兄何如?”
“陛下準了,自然封臣個差事,臣樂得加官進爵,陛下不準,食君之祿,擔君之憂,臣當充作先鋒,守我周氏江山。”周宣拱手躬身行禮,背上的傷口漸漸滲出血來,染紅了素服。
周燁迴身,“周宣聽旨,朕封你為護國元帥,賜玄鐵虎符,速往北疆,平北夷戰禍,賜昌明劍,若有令行不從者,準你先斬後奏。”
“臣遵旨。”
“樞密院聽旨,明旨鎮北、西北,幹中三部營,見安親王,如朕親臨。”
“臣遵旨。”
周宣未作絲毫停留,轉身即走,出了東暖閣大門,守立一旁不食人間煙火的玄毓道尊麵露憂色,上前扶住自家小徒兒。
“師父,走。”
到兵部領了帥印,宮中亦送來玄鐵兵符與昌明劍,周宣便帶著玄毓,黎璽凡,莫聽雨和一幹侍衛家將快馬揚鞭,直奔白琅城。
途中周宣的傷口幾次崩裂,不免拖累行程,周宣心急如焚,隻得求了師父動手,拿烈酒灌洗傷處,以金針穿了羊腸線縫合,最後再拿繃帶死死纏住,換藥太耽誤時辰,周宣便自己背著藥酒,隔幾個時辰往背上澆一次。
第五日清晨,北疆化雪之後,藍天白雲,綠草如織,白琅城巍峨的城門樓映入眼底。周宣著了重甲,腰懸玄鐵兵符,手持昌明劍,率十萬精兵,馳援白琅城。
北疆戰事歷來集中六月到九月,水草豐茂,牛羊肥美,正是北疆諸部兵強馬壯的時候,皇帝硬生生扣住黎詡兩個月,更在去年年節前就明旨西北、幹中兩軍,不見玄鐵虎符,不得出兵,主帥不在,鎮北一軍獨守白琅城。
周宣遠遠便瞧見了城樓上的狼煙,心髒一陣絞痛,當權者眼裏,戍邊將士的生死,不及皇座上一粒塵埃,黎詡麾下,偏偏都是些認死理的老頑固,唯戰不退,寧死不屈。
諸位袍澤,周宣來也。
白琅城上下歡騰,周宣直入中軍帳,召來一幹副將商議軍務。
前世裏,這也是場記憶鮮明的戰事,統共打了五年,黎詡便死在第五個年頭上,護衛森嚴的授降儀式上,一支毒箭,見血封喉,黎詡一句話也沒能說出來就斷了氣。
“殿下,”數日不眠不休,徐泰瞪著一對兔子眼,指著沙盤道:“徐泰願作先鋒,率輕騎三千夜襲曷衣、金研部,老子跟他們死嗑,此仇不報,誓不為人。”
“三營還有多少作戰編製?”周宣問道。
“迴殿下,輕傷不算,還有三千七百餘人。”
周宣抬頭望了一眼鎮北軍副統領張常功,“說說,怎麽折損的?”
張常功是鎮北軍出了名的怕死之徒,黎詡卻從來沒提過要換副統領的話,兵者詭也,張常功並非怕死,隻是謹小慎微,這名黑臉漢子長相憨實,一雙手卻奇長。
躬身向周宣行了禮,張常功有條不紊地答道:“殿下,戰事自五月初開始,和往年並無二致,兄弟們早就慣了,他攻我守,他退我追,他駐我逐,至五月二十,屬下發現有點不對勁,照過往慣例,雙方交戰總有個空歇的時候,但北疆一打二十天,十三個部落輪番換班一樣精準,不讓我們得片刻休憩。”
徐泰急性子,當中插了一句:“對,那群蠻夷子日夜騷擾,兄弟們也不是鐵打的,都有點撐不住。”
“戰事真正緊張是從六月開始,對方的攻勢一天勝過一天,”張常功斟酌著說道,“北疆各部之間配合精妙,初十那日誘我們出城追擊,輕騎營折了半數人馬。”
“鎮北輕騎以善戰和速度聞名,若遇伏擊自有一套撤離方法,怎麽就折了?”黎璽凡出聲問道。
</br>
仁順三年六月十六朝會,皇帝盛怒,西嶺一案牽連甚廣,皇帝當廷便將顧誠下獄,謀逆重罪誅連九族,天牢一夜之間人滿為患,顧氏一門,徹底倒了。
西嶺起兵,同時北疆急呈三道鏜報,東暖閣內,皇帝召了左右丞相,兵部尚書等數位心腹急議軍機大事,魏青突然來報:“陛下,安親王求見。”
“宣。”
周宣穿了一身素服,盤水加劍,站得筆直:“陛下,臣請罪。”
第15章 出征
天子步下案台,取過周宣盤水上的長劍,執於手中挽了個劍花,“好劍。”
宋陽傻眼,弱弱提醒:“陛下?”
命人取走周宣捧著的水盤,周燁扶住自家兄長,“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皇兄受了重傷,不好好休養,確實有罪。”
上官澈與黎晟交換了個眼神,死道友不死貧道,暗自慶幸剛剛沒附議宋陽關於賜死叛首周宣的奏請。
周宣背上痛,心裏急,連唇色都泛著慘白,出口的話卻字正腔圓,“陛下,西嶺不足為懼,不過是將死之物的迴光返照,有黎帥前往,可保無虞,臣隨黎帥多年,熟悉鎮北軍務,故請往北疆,陛下若準,臣當即啟行。”
周燁沉吟不語。隻拿了冰冷的視線一直盯著他的安親王。
皇帝陛下寬大的衣袖中,周宣握了少年天子的手,在手心畫出兩字:求你。
周燁別開視線,鳳眸中明暗不定,“朕若不準,皇兄何如?”
“陛下準了,自然封臣個差事,臣樂得加官進爵,陛下不準,食君之祿,擔君之憂,臣當充作先鋒,守我周氏江山。”周宣拱手躬身行禮,背上的傷口漸漸滲出血來,染紅了素服。
周燁迴身,“周宣聽旨,朕封你為護國元帥,賜玄鐵虎符,速往北疆,平北夷戰禍,賜昌明劍,若有令行不從者,準你先斬後奏。”
“臣遵旨。”
“樞密院聽旨,明旨鎮北、西北,幹中三部營,見安親王,如朕親臨。”
“臣遵旨。”
周宣未作絲毫停留,轉身即走,出了東暖閣大門,守立一旁不食人間煙火的玄毓道尊麵露憂色,上前扶住自家小徒兒。
“師父,走。”
到兵部領了帥印,宮中亦送來玄鐵兵符與昌明劍,周宣便帶著玄毓,黎璽凡,莫聽雨和一幹侍衛家將快馬揚鞭,直奔白琅城。
途中周宣的傷口幾次崩裂,不免拖累行程,周宣心急如焚,隻得求了師父動手,拿烈酒灌洗傷處,以金針穿了羊腸線縫合,最後再拿繃帶死死纏住,換藥太耽誤時辰,周宣便自己背著藥酒,隔幾個時辰往背上澆一次。
第五日清晨,北疆化雪之後,藍天白雲,綠草如織,白琅城巍峨的城門樓映入眼底。周宣著了重甲,腰懸玄鐵兵符,手持昌明劍,率十萬精兵,馳援白琅城。
北疆戰事歷來集中六月到九月,水草豐茂,牛羊肥美,正是北疆諸部兵強馬壯的時候,皇帝硬生生扣住黎詡兩個月,更在去年年節前就明旨西北、幹中兩軍,不見玄鐵虎符,不得出兵,主帥不在,鎮北一軍獨守白琅城。
周宣遠遠便瞧見了城樓上的狼煙,心髒一陣絞痛,當權者眼裏,戍邊將士的生死,不及皇座上一粒塵埃,黎詡麾下,偏偏都是些認死理的老頑固,唯戰不退,寧死不屈。
諸位袍澤,周宣來也。
白琅城上下歡騰,周宣直入中軍帳,召來一幹副將商議軍務。
前世裏,這也是場記憶鮮明的戰事,統共打了五年,黎詡便死在第五個年頭上,護衛森嚴的授降儀式上,一支毒箭,見血封喉,黎詡一句話也沒能說出來就斷了氣。
“殿下,”數日不眠不休,徐泰瞪著一對兔子眼,指著沙盤道:“徐泰願作先鋒,率輕騎三千夜襲曷衣、金研部,老子跟他們死嗑,此仇不報,誓不為人。”
“三營還有多少作戰編製?”周宣問道。
“迴殿下,輕傷不算,還有三千七百餘人。”
周宣抬頭望了一眼鎮北軍副統領張常功,“說說,怎麽折損的?”
張常功是鎮北軍出了名的怕死之徒,黎詡卻從來沒提過要換副統領的話,兵者詭也,張常功並非怕死,隻是謹小慎微,這名黑臉漢子長相憨實,一雙手卻奇長。
躬身向周宣行了禮,張常功有條不紊地答道:“殿下,戰事自五月初開始,和往年並無二致,兄弟們早就慣了,他攻我守,他退我追,他駐我逐,至五月二十,屬下發現有點不對勁,照過往慣例,雙方交戰總有個空歇的時候,但北疆一打二十天,十三個部落輪番換班一樣精準,不讓我們得片刻休憩。”
徐泰急性子,當中插了一句:“對,那群蠻夷子日夜騷擾,兄弟們也不是鐵打的,都有點撐不住。”
“戰事真正緊張是從六月開始,對方的攻勢一天勝過一天,”張常功斟酌著說道,“北疆各部之間配合精妙,初十那日誘我們出城追擊,輕騎營折了半數人馬。”
“鎮北輕騎以善戰和速度聞名,若遇伏擊自有一套撤離方法,怎麽就折了?”黎璽凡出聲問道。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