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當日大戰已罷,盧俊義背靠著一棵矮樹歇息,女李廣花雕前來問道:“別的事情都處置好了,隻是俘虜有些多,如何處置?”
盧俊義道:“殺肯定是不能殺。迴山寨路太遠,這些人押迴去麻煩的很,危險不小。即便到了山寨,大戰在即,也是無用,還需要多餘人手看管他們。不如放他們走吧:一來,叫他們傳揚我們的威名,二來,用他們彰顯我們的仁義。”
穆弘問道:“不斬了大腳指麽?”
“不必了,他們元氣已傷,三五個月沒法再來攻打山寨。”
一旁的女諸葛劉慧娘道:“首領且慢放他們迴去。”她指了指遠近的官軍屍體,道:“這些屍體四處橫陳,不是百戰老兵,看不出有多少。此去往西不遠是運河,我們驅趕俘虜,把這些屍體堆積在運河兩側,覆土夯實,築成京觀。官軍以後必然心驚膽戰,軍心渙散,能省不少事。另外還可防瘟疫。”
盧俊義道:“這邊是荒地,不擾民生,而且我們迴山要緊,就在這裏築吧。叫人在運河亞男立幾個路牌,自然而然就會有好事的過來看。一傳十,十傳百,也就傳出去了。”
當天下午京觀築就,附近遍尋和尚道士不著,隻請到叢柏庵裏十數位尼姑前來做了場法事。隨後盧俊義在京觀之前立馬,對排布在那裏俘虜們道:“梁山泊替天行道,仁慈愛民,現在放你們迴鄉。你們路上,勿要騷擾百姓。如若不然,我盧俊義對天立誓,必去你那郡裏報複,掘地三尺,也要找出罪魁禍首。”
當下劉慧娘令那些俘虜編成隊伍,又指定了幾個官軍校尉帶隊迴去。
這路大軍氣勢洶洶而來,損兵折將,垂頭喪氣而去。
梁山泊軍馬隨即迴師。
路上途經猿臂寨山下,趁著歇息時,盧俊義使人喚來劉慧娘,問道:“慧娘不迴猿臂寨看看麽?我可以”
劉慧娘擺擺手:“那裏沒什麽可看的。倒是沂州城裏,我挺想迴去看看。”
“是有親戚在那?”
“不是親戚。是一個曾陪我在師父南海神尼那裏學藝的侍女。我們去猿臂寨落草的時候,她不願一起去。我姨父給了她一些錢,她用那些錢當本錢,在天寧萬壽禪寺附近開了個繡品鋪子,專繡菩薩。”
“我聽人說南海神尼隻教了你半年的兵法戰陣?”
“不止。我師父是被奸人追殺,躲在我家中。我父親把她藏起來,還給她治傷。她傷好之後在我家中教了我兩年多,後來她有事,不能繼續留在我家。我便跟著她去了東海一個島上,又學了半年。外麵的人不知道,都說我被她拐走了,後來自己迴來。”
盧俊義誇讚道:“三年能學成你這樣的兵法戰陣,也不容易了,果然是女諸葛。”
“我是爺娘生的好,有個好記性,當初隻是記住了,並不知道運用的奧妙。後來在猿臂寨落草之後,才略有了些心得。”
“你師父隻有你一個徒弟?”
“不是。她送我迴家的路上,收了一個記名男弟子,傳了他一套掌法。”
“她還會技擊?”
“她老人家是佛門中的大聖,佛法和技擊上的修為深不可測。隻是足跡罕履中土,是以極少有人知道她老人家的大名。”
聽到‘深不可測’四字,盧俊義笑了:“要是有機會見到她,真想較量一番。”
劉慧娘歎了口氣:“員外果然是隻有技擊才會來興致。”
盧俊義疑惑的看看她:“你這是話裏有話啊!”
劉慧娘趁機進言:“我們難得下山一趟,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不借此機會再去殺散幾個節度使麽?”
“你想要去戰誰?”
“潁州汝南節度使梅展,他要去梁山泊,也從這附近路過。我們暫且屯住在猿臂寨裏,到時殺他一下子,豈不快哉?”
“你雖然能想出這個計策,但沒這個膽子,是誰攛掇了你來的?”
劉慧娘心虛的看了遠處正和朱仝說笑的花雕一眼。也不知花雕說了什麽,讓一向不苟言笑的朱仝大笑不止。
“此事休要再提。你忘了當日董平的慘狀嗎?”
劉慧娘猶不死心,仍是勸道:“員外!我們下山,本來就可以便宜行事,和董平陣上胡作非為能一樣嗎?再者說他們幾個也都這麽想,宋公明總不能把我們一起都斬了吧?”
“寨主是不敢把我們都斬了,我也有把握取勝,可是總不能因為這,就鬧出這麽大陣仗來。”盧俊義說罷起身,吆喝大軍上路,不再給劉慧娘說話的機會。
這日行到離南山酒館還有十餘裏地時,突然見煙塵滾滾,一隊馬軍衝過來。
盧俊義大吃一驚,心道:“天天說官府不曾防備,要讓他們吃一驚,我這裏竟然也懈怠了。難道是楊戩大軍到了?”
梁山泊人馬縱橫山東,若不是兵臨城下,從未遇到官兵阻截。隻因那時亂自上出,連帶下麵文官要錢,武將怕死。各州縣雖有官兵防禦,都是老弱虛冒。一人吃兩三人的兵餉,也是常事。更有那等富貴權勢人家的幫閑跟隨,出十數兩銀子,便能買一個軍中差使,按月領取糧餉。到點名操練的時候,卻是雇人前去應付。如此上下相瞞,牢不可破,國家費盡金錢,竟無一點用到實處。養兵千日,耗費許多糧餉;用兵一時,卻不知廝殺。一見塵起鼓響,隻恨爺娘少生兩隻腳。時人有雲,接敵而潰,是上勇;見敵而逃,是中勇;聞敵而散是下勇。以前梁山泊人馬出動時,也有些個軍官,引了些兵馬出城。隻是他們哪裏敢上前,隻是尾隨其後,東奔西逐,虛張聲勢,甚至殺良冒功,搶劫民財。百姓愈加怨恨,因他們燒殺搶掠來梁山泊落草的為數很多。
盧俊義正反省之際,女李廣花雕立在馬上看了一看,道:“是李俊幾位兄長來了。”
等不多時,那隊人馬已到近前,是混江龍李俊帶了張橫、張順、童威、童猛、阮小七並十數個精壯水手騎馬趕路。他們見到盧俊義旗號,因此前來相會。一眾人身上帶著鐵葫蘆,並大大小小的包裹。
盧俊義道:“殺肯定是不能殺。迴山寨路太遠,這些人押迴去麻煩的很,危險不小。即便到了山寨,大戰在即,也是無用,還需要多餘人手看管他們。不如放他們走吧:一來,叫他們傳揚我們的威名,二來,用他們彰顯我們的仁義。”
穆弘問道:“不斬了大腳指麽?”
“不必了,他們元氣已傷,三五個月沒法再來攻打山寨。”
一旁的女諸葛劉慧娘道:“首領且慢放他們迴去。”她指了指遠近的官軍屍體,道:“這些屍體四處橫陳,不是百戰老兵,看不出有多少。此去往西不遠是運河,我們驅趕俘虜,把這些屍體堆積在運河兩側,覆土夯實,築成京觀。官軍以後必然心驚膽戰,軍心渙散,能省不少事。另外還可防瘟疫。”
盧俊義道:“這邊是荒地,不擾民生,而且我們迴山要緊,就在這裏築吧。叫人在運河亞男立幾個路牌,自然而然就會有好事的過來看。一傳十,十傳百,也就傳出去了。”
當天下午京觀築就,附近遍尋和尚道士不著,隻請到叢柏庵裏十數位尼姑前來做了場法事。隨後盧俊義在京觀之前立馬,對排布在那裏俘虜們道:“梁山泊替天行道,仁慈愛民,現在放你們迴鄉。你們路上,勿要騷擾百姓。如若不然,我盧俊義對天立誓,必去你那郡裏報複,掘地三尺,也要找出罪魁禍首。”
當下劉慧娘令那些俘虜編成隊伍,又指定了幾個官軍校尉帶隊迴去。
這路大軍氣勢洶洶而來,損兵折將,垂頭喪氣而去。
梁山泊軍馬隨即迴師。
路上途經猿臂寨山下,趁著歇息時,盧俊義使人喚來劉慧娘,問道:“慧娘不迴猿臂寨看看麽?我可以”
劉慧娘擺擺手:“那裏沒什麽可看的。倒是沂州城裏,我挺想迴去看看。”
“是有親戚在那?”
“不是親戚。是一個曾陪我在師父南海神尼那裏學藝的侍女。我們去猿臂寨落草的時候,她不願一起去。我姨父給了她一些錢,她用那些錢當本錢,在天寧萬壽禪寺附近開了個繡品鋪子,專繡菩薩。”
“我聽人說南海神尼隻教了你半年的兵法戰陣?”
“不止。我師父是被奸人追殺,躲在我家中。我父親把她藏起來,還給她治傷。她傷好之後在我家中教了我兩年多,後來她有事,不能繼續留在我家。我便跟著她去了東海一個島上,又學了半年。外麵的人不知道,都說我被她拐走了,後來自己迴來。”
盧俊義誇讚道:“三年能學成你這樣的兵法戰陣,也不容易了,果然是女諸葛。”
“我是爺娘生的好,有個好記性,當初隻是記住了,並不知道運用的奧妙。後來在猿臂寨落草之後,才略有了些心得。”
“你師父隻有你一個徒弟?”
“不是。她送我迴家的路上,收了一個記名男弟子,傳了他一套掌法。”
“她還會技擊?”
“她老人家是佛門中的大聖,佛法和技擊上的修為深不可測。隻是足跡罕履中土,是以極少有人知道她老人家的大名。”
聽到‘深不可測’四字,盧俊義笑了:“要是有機會見到她,真想較量一番。”
劉慧娘歎了口氣:“員外果然是隻有技擊才會來興致。”
盧俊義疑惑的看看她:“你這是話裏有話啊!”
劉慧娘趁機進言:“我們難得下山一趟,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不借此機會再去殺散幾個節度使麽?”
“你想要去戰誰?”
“潁州汝南節度使梅展,他要去梁山泊,也從這附近路過。我們暫且屯住在猿臂寨裏,到時殺他一下子,豈不快哉?”
“你雖然能想出這個計策,但沒這個膽子,是誰攛掇了你來的?”
劉慧娘心虛的看了遠處正和朱仝說笑的花雕一眼。也不知花雕說了什麽,讓一向不苟言笑的朱仝大笑不止。
“此事休要再提。你忘了當日董平的慘狀嗎?”
劉慧娘猶不死心,仍是勸道:“員外!我們下山,本來就可以便宜行事,和董平陣上胡作非為能一樣嗎?再者說他們幾個也都這麽想,宋公明總不能把我們一起都斬了吧?”
“寨主是不敢把我們都斬了,我也有把握取勝,可是總不能因為這,就鬧出這麽大陣仗來。”盧俊義說罷起身,吆喝大軍上路,不再給劉慧娘說話的機會。
這日行到離南山酒館還有十餘裏地時,突然見煙塵滾滾,一隊馬軍衝過來。
盧俊義大吃一驚,心道:“天天說官府不曾防備,要讓他們吃一驚,我這裏竟然也懈怠了。難道是楊戩大軍到了?”
梁山泊人馬縱橫山東,若不是兵臨城下,從未遇到官兵阻截。隻因那時亂自上出,連帶下麵文官要錢,武將怕死。各州縣雖有官兵防禦,都是老弱虛冒。一人吃兩三人的兵餉,也是常事。更有那等富貴權勢人家的幫閑跟隨,出十數兩銀子,便能買一個軍中差使,按月領取糧餉。到點名操練的時候,卻是雇人前去應付。如此上下相瞞,牢不可破,國家費盡金錢,竟無一點用到實處。養兵千日,耗費許多糧餉;用兵一時,卻不知廝殺。一見塵起鼓響,隻恨爺娘少生兩隻腳。時人有雲,接敵而潰,是上勇;見敵而逃,是中勇;聞敵而散是下勇。以前梁山泊人馬出動時,也有些個軍官,引了些兵馬出城。隻是他們哪裏敢上前,隻是尾隨其後,東奔西逐,虛張聲勢,甚至殺良冒功,搶劫民財。百姓愈加怨恨,因他們燒殺搶掠來梁山泊落草的為數很多。
盧俊義正反省之際,女李廣花雕立在馬上看了一看,道:“是李俊幾位兄長來了。”
等不多時,那隊人馬已到近前,是混江龍李俊帶了張橫、張順、童威、童猛、阮小七並十數個精壯水手騎馬趕路。他們見到盧俊義旗號,因此前來相會。一眾人身上帶著鐵葫蘆,並大大小小的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