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唐正半睡半醒之際,遠遠聽到雪中一男一女兩個人邊說話邊走路,離祠堂越來越近。
待來到祠堂門前,那男聲道:“蕙娘,雪大了,不如在這祠堂將就歇息一晚,明日再走。”
一個清脆女生道:“全哥,隻怕我爹使人追來,走不脫。”
“我二人已走出十來裏,又下著雪,天這麽黑,如何能追來。”
那蕙娘聽了不再應聲,隻聽“吱呀”一聲,二人推開祠堂門進來。過了半晌,劉唐聞到煙火氣,又聽到“畢畢剝剝”的聲音,卻是二人生起火來在那裏取暖。
過了一會,那叫蕙娘女子道:“全哥,莫不是天意麽。你看這神像,莫不是泗州大聖?”
“不過是個泥雕神像罷了,有何天意不天意的?”
“不要胡說。這泗州大聖是專門庇佑天下有情男女的,你看那楹聯,‘真情無人見,假情天有知。’,你我二人私奔到此,正碰到大聖,這不是天意又是什麽?”
劉唐聽了好奇心起,往外悄悄挪了尺許,偷眼往外看。隻見一女子生的娉娉婷婷,好象初出水的蓮花那般,映著火光說不出那般嬌豔。旁邊有一男子蹲在地上烤火,那男子看上去儀容清秀,長的甚為體麵,合了北方一句話,叫“小白臉兒”。
蕙娘在神像前立了,嘴裏念念有詞,祈禱已罷,說道:“全哥,你我二人有緣到此,拜這泗州大聖幾拜。”
“這地上都是灰塵,怪髒的,別拜了吧。”那全哥道。
蕙娘見那男子不肯拜,道:“全哥,你離莊之前還說這輩子事事都聽我的,永不變心,如何連拜一下這個神像都推三阻四?”
那男子聽了雖然不情願,也隻得拜了。
又過了一會,那男子道:“蕙娘,你把從家裏帶出來的首飾給我,我替你拿了。不然夜黑路滑,丟了無處尋。”
蕙娘依言從背後包袱拿出一個盒子,交給那男子收了。
男子收好首飾盒,便去摟那蕙娘道:“這裏有些冷,你到我懷裏來。”
“全哥,你我還未成親,如何能肌膚相親。”
“你我都已私奔了,還管什麽成親不成親的。”說罷那男子一把抱住那女子,就往臉上親去。
“全哥,不要這樣。我早晚是你的,你何必急在這一時,這裏髒亂的很。我們找個幹淨客棧……”那蕙娘一邊揚了臉一邊往旁邊躲。
那男子不聽,蕙娘驚唿一聲,不由自主打了那男子一耳光。那男子吃痛之下,變了臉色,把蕙娘推倒在地,惡狠狠罵道:“賤人,真當自己是什麽貞潔烈婦。實話給你說了罷,我又何必在你家教這麽長時間書?你若是識相的,便乖乖從了我。若是伺候大爺舒服了,便留你在身邊,不然把賣你到青樓中,我又能得一筆錢。”
那女子哪裏想到剛才還情話綿綿的良人竟突然變了臉色,隻呆呆的倒在地上說不出話來。那男子見狀隻如餓虎撲食一般,撲上女子身去,撕扯衣服。那女子哪裏肯依,哭叫著抵擋。
劉唐不由在心裏歎了一口氣,這不是遇到拐賣女子的拐子又是什麽。他心道:“這女子雖是不知我在神像後,但勉強也算拜過我,說不得隻得救她一救。”他提刀從神像後跳出來,大喝一聲,道:“泗州大聖座下判官在此,專誅負心漢。”
那男子見劉唐凜凜身軀,赤發青麵,隻嚇的驚慌失措。劉唐踏步上前,一刀斜砍在那男子腰間。他含恨而發,力氣甚大,那男子眼見變為兩截,不活了。
劉唐扶起那蕙娘道:“小娘子,你是何方人氏?這廝又是誰?以後可不能再輕信旁人。”
蕙娘抽抽噎噎哭道:“小女子稟過判官,我是嶺下曹家莊的女兒,名蕙娘。他叫範全,是房州人氏,一個月前來到莊上做教書先生。後來他常說些讓人心熱的話……再後來,再後來……我與他今晚私奔,路過祠堂想在此避一避雪,沒成想這範全竟是人麵獸心的畜生……”說到此處,那女子大哭起來。
劉唐把那首飾盒從範全身上搜出來,見身上再無餘物,便出門把範全兩截屍身扔到深澗裏。待迴來時,雪已經不下了,一陣冷風吹過,陰雲散去,竟有半輪明月掛上天來。
見蕙娘還在抽泣,劉唐道:“我送你迴家,等明天早上,你就當沒事人一般。你青春年華,以後日子還長遠,隻當做了場噩夢吧,日後可得多長些心。”
蕙娘點點頭道:“有勞判官。”
劉唐道:“我可不是真的判官。這稱唿可得改一改,我姓張,別人都叫我張大膽。我自稱大聖判官隻是為嚇那範全一嚇。”
此時雪後空山寂靜,月光正亮,四下裏又有積雪,看書也能看的。那沂嶺上都是沙土地,地上積雪不厚,便有化了的雪也隻偶有泥濘。劉唐尋了山路,與曹蕙娘一起走下嶺來。
那蕙娘家這幾年才發跡,她自幼營務農活,筋骨強健,不似那般大戶人家女子嬌弱,因此劉唐與蕙娘走了大半個時辰,便已行到曹家莊外。那曹家莊燈火通明,卻是曹太公發現沒了女兒,正差遣莊丁四下尋找,亂成一片。
聽莊丁來報有位好漢把女兒送迴來,曹太公急忙來迎接。蕙娘此番驚嚇半夜,見到父親,又哭起來。
曹太公見周圍人多,便帶了女兒引劉唐到廳上,讓左右都退下了。
劉唐行了一禮,對曹太公道:“小可叫張大膽,是做私商買賣的。因夜裏錯過宿頭,在沂嶺上泗州大聖廟歇息。不巧府上有個教書的叫範全,用迷香劫了令愛在那想要行不法事。小可略通刀槍,把那廝砍死,扔到山澗裏,帶了蕙娘迴來。”
蕙娘道:“女兒正在繡樓睡覺,隻覺得有人背著我跑,不過想動也動不了,想醒也醒不來。後來大聖廟裏那範全想要動手動腳,幸好被張大哥救了下來。”
這番話卻是路上劉唐為周全蕙娘女兒家名聲與蕙娘商量的,二人都事先對過言辭,不由曹太公不信。
待來到祠堂門前,那男聲道:“蕙娘,雪大了,不如在這祠堂將就歇息一晚,明日再走。”
一個清脆女生道:“全哥,隻怕我爹使人追來,走不脫。”
“我二人已走出十來裏,又下著雪,天這麽黑,如何能追來。”
那蕙娘聽了不再應聲,隻聽“吱呀”一聲,二人推開祠堂門進來。過了半晌,劉唐聞到煙火氣,又聽到“畢畢剝剝”的聲音,卻是二人生起火來在那裏取暖。
過了一會,那叫蕙娘女子道:“全哥,莫不是天意麽。你看這神像,莫不是泗州大聖?”
“不過是個泥雕神像罷了,有何天意不天意的?”
“不要胡說。這泗州大聖是專門庇佑天下有情男女的,你看那楹聯,‘真情無人見,假情天有知。’,你我二人私奔到此,正碰到大聖,這不是天意又是什麽?”
劉唐聽了好奇心起,往外悄悄挪了尺許,偷眼往外看。隻見一女子生的娉娉婷婷,好象初出水的蓮花那般,映著火光說不出那般嬌豔。旁邊有一男子蹲在地上烤火,那男子看上去儀容清秀,長的甚為體麵,合了北方一句話,叫“小白臉兒”。
蕙娘在神像前立了,嘴裏念念有詞,祈禱已罷,說道:“全哥,你我二人有緣到此,拜這泗州大聖幾拜。”
“這地上都是灰塵,怪髒的,別拜了吧。”那全哥道。
蕙娘見那男子不肯拜,道:“全哥,你離莊之前還說這輩子事事都聽我的,永不變心,如何連拜一下這個神像都推三阻四?”
那男子聽了雖然不情願,也隻得拜了。
又過了一會,那男子道:“蕙娘,你把從家裏帶出來的首飾給我,我替你拿了。不然夜黑路滑,丟了無處尋。”
蕙娘依言從背後包袱拿出一個盒子,交給那男子收了。
男子收好首飾盒,便去摟那蕙娘道:“這裏有些冷,你到我懷裏來。”
“全哥,你我還未成親,如何能肌膚相親。”
“你我都已私奔了,還管什麽成親不成親的。”說罷那男子一把抱住那女子,就往臉上親去。
“全哥,不要這樣。我早晚是你的,你何必急在這一時,這裏髒亂的很。我們找個幹淨客棧……”那蕙娘一邊揚了臉一邊往旁邊躲。
那男子不聽,蕙娘驚唿一聲,不由自主打了那男子一耳光。那男子吃痛之下,變了臉色,把蕙娘推倒在地,惡狠狠罵道:“賤人,真當自己是什麽貞潔烈婦。實話給你說了罷,我又何必在你家教這麽長時間書?你若是識相的,便乖乖從了我。若是伺候大爺舒服了,便留你在身邊,不然把賣你到青樓中,我又能得一筆錢。”
那女子哪裏想到剛才還情話綿綿的良人竟突然變了臉色,隻呆呆的倒在地上說不出話來。那男子見狀隻如餓虎撲食一般,撲上女子身去,撕扯衣服。那女子哪裏肯依,哭叫著抵擋。
劉唐不由在心裏歎了一口氣,這不是遇到拐賣女子的拐子又是什麽。他心道:“這女子雖是不知我在神像後,但勉強也算拜過我,說不得隻得救她一救。”他提刀從神像後跳出來,大喝一聲,道:“泗州大聖座下判官在此,專誅負心漢。”
那男子見劉唐凜凜身軀,赤發青麵,隻嚇的驚慌失措。劉唐踏步上前,一刀斜砍在那男子腰間。他含恨而發,力氣甚大,那男子眼見變為兩截,不活了。
劉唐扶起那蕙娘道:“小娘子,你是何方人氏?這廝又是誰?以後可不能再輕信旁人。”
蕙娘抽抽噎噎哭道:“小女子稟過判官,我是嶺下曹家莊的女兒,名蕙娘。他叫範全,是房州人氏,一個月前來到莊上做教書先生。後來他常說些讓人心熱的話……再後來,再後來……我與他今晚私奔,路過祠堂想在此避一避雪,沒成想這範全竟是人麵獸心的畜生……”說到此處,那女子大哭起來。
劉唐把那首飾盒從範全身上搜出來,見身上再無餘物,便出門把範全兩截屍身扔到深澗裏。待迴來時,雪已經不下了,一陣冷風吹過,陰雲散去,竟有半輪明月掛上天來。
見蕙娘還在抽泣,劉唐道:“我送你迴家,等明天早上,你就當沒事人一般。你青春年華,以後日子還長遠,隻當做了場噩夢吧,日後可得多長些心。”
蕙娘點點頭道:“有勞判官。”
劉唐道:“我可不是真的判官。這稱唿可得改一改,我姓張,別人都叫我張大膽。我自稱大聖判官隻是為嚇那範全一嚇。”
此時雪後空山寂靜,月光正亮,四下裏又有積雪,看書也能看的。那沂嶺上都是沙土地,地上積雪不厚,便有化了的雪也隻偶有泥濘。劉唐尋了山路,與曹蕙娘一起走下嶺來。
那蕙娘家這幾年才發跡,她自幼營務農活,筋骨強健,不似那般大戶人家女子嬌弱,因此劉唐與蕙娘走了大半個時辰,便已行到曹家莊外。那曹家莊燈火通明,卻是曹太公發現沒了女兒,正差遣莊丁四下尋找,亂成一片。
聽莊丁來報有位好漢把女兒送迴來,曹太公急忙來迎接。蕙娘此番驚嚇半夜,見到父親,又哭起來。
曹太公見周圍人多,便帶了女兒引劉唐到廳上,讓左右都退下了。
劉唐行了一禮,對曹太公道:“小可叫張大膽,是做私商買賣的。因夜裏錯過宿頭,在沂嶺上泗州大聖廟歇息。不巧府上有個教書的叫範全,用迷香劫了令愛在那想要行不法事。小可略通刀槍,把那廝砍死,扔到山澗裏,帶了蕙娘迴來。”
蕙娘道:“女兒正在繡樓睡覺,隻覺得有人背著我跑,不過想動也動不了,想醒也醒不來。後來大聖廟裏那範全想要動手動腳,幸好被張大哥救了下來。”
這番話卻是路上劉唐為周全蕙娘女兒家名聲與蕙娘商量的,二人都事先對過言辭,不由曹太公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