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細菌,隸屬於原核生物界,真細菌域,藍藻門。
有時候,它們會被稱為藍藻。但說它是藻其實是不嚴謹的,因為但凡能自養的生物都可以被稱為這個藻,那個藻。而叫它細菌說明它真的是個細菌。
無核膜、無核仁、無線粒體,無葉綠體但有葉綠素,無鞭毛但也能動,叫藍細菌但綠得辣眼睛。
淡水中、海水裏、土壤裏、岩石上,樹幹、樹葉、溫泉、冰雪,甚至鹽鹵池、鈣質岩石和介殼裏、土壤深層和真菌中,無論潮濕或幹旱,明亮或陰暗,都有它們的身影。
如果你在大風天裏到室外閑逛一圈,那麽鼻腔也將被它們霸占。
它們無孔不入,百折不死,好似這顆星球真正的主人。
曆時四個月,總行程超一萬公裏,在失去炙烤的初夏,捉貓大軍迴到了老巢,手中空空無也。
他們是出去找人的,找隱匿在天然洞穴、背風坡上的衝積扇平原,以及寂靜黃河穀裏的人的。可人一個都沒找到,隻找到一車冰雪大世界的冰磚,裏麵裝滿主人。
返迴120號掩體的那個下午,從蟒式地形車裏利落跳出的所有人都顯得落寞無比,除了東倒西歪、身體綿軟像小腦缺失一樣的那四個人編外人員。
他們填滿整個車廂的培養皿被成箱搬出,送往p3實驗室。
其實由於易天霖想躲清淨,竺丘太胖,鄭k太保本,本來是要送它們去p4的。
但盧赫執意去p3,因為他不想同艾達否那個瘋子共處一室,更不想離那些奔跑的鼻涕太近。
“鼻涕”還是一個過於樂觀的說法,距離上次聯係艾達否已經過去三周,誰知道他又往那些惡心東西裏加了什麽料。
120號掩體裏一片祥和。
有句話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分工是發展勞動生產力的最主要的因素。
但經實踐證明,這些都是錯的。吃飯才是第一生產力,菜譜才是發展勞動生產力的最主要因素。
自從如何吃飽肚子的問題解決後,大廚子們的手藝迅速恢複,化身為米其林星級餐廳主廚。
淮揚清燉獅子頭:人造蛋白攜肌苷酸和鳥苷酸打造極致鮮美,薄甜白菜心久燉不爛,再點綴上一片無殼蚌肉,好吃到抽搐。
蝸牛粥:黃油加熱至起泡,炒熟蝸牛,用鹽和現磨胡椒調味。雞湯加入燕麥片和歐芹,變得和粥一樣黏稠。熱蝸牛置於粥上,輔以火腿絲和茴香。一點都不惡心。
至於什麽豆漿、豆腐腦、茶葉蛋、韭菜盒子、煎餅、炒肝、燒賣、抄手、熱幹麵、胡辣湯、甜沫、腸粉、小籠包,那更是不在話下。
多年前初入掩體時,盧赫為艾達否編造的美願已幾近實現。自從吃飽吃好之後,人的創造力和大展宏圖的欲望被激發,開始追逐生活的舒適感。打算真的把用來維生的地洞改造成蒙特利爾地下城,安享餘生。
雖然盧赫曾是堅定的藍天守衛者,不讚成如此卑微地永遠躲藏在地下,但他現在不這麽認為了。
因為植物滅亡的原因,似乎遠比他想象得要複雜。
夜裏,p3實驗室的燈徹夜亮著,比腳下的那間p4要輝煌許多。
冰雪大世界堆滿一個又一個生物安全櫃,站在櫃子前的人大多手忙腳亂穿梭在各式儀器之間,為培養皿裏困據的各式藍細菌測序。
而有的人,則恬靜得像一尊佛,比如盧赫。他趴在一架平平無奇的光學顯微鏡上,趴了整整一個晚上。
1500倍的顯微鏡下,原本平淡的一切都變得綺麗無比。那些被辛苦摘采挖掘的綠色小生命,它們在強光下永不停息地活動著,渾身上下充滿愉悅。
這些小生命的形態和它們的行為一樣多姿多彩:
有圓的,是藍細菌的最基礎形態,像一個圓圓滾滾的綠色小燈泡。
有方的,叫作平裂藻,是由幾十幾百個綠色小燈泡排列組合成的方形矩陣,像大課間裏聚在一起做操的小學生。
有串子的,叫作念珠藻,十幾幾十個綠色小燈泡粘成一串,像念經用的佛珠。
有又粗又長的條子,叫作顫藻,身上橫紋,緩慢移動,像永不蜷縮的球馬陸,還經常和王菲一起在紅豆裏顫抖。
還有一粒一粒大如葡萄的,也是念珠藻的一種,又稱為發菜。由於菌落能長得像葡萄一樣大,所以經常被端到餐桌上吃。
被經常拿來吃的還有大名鼎鼎的螺旋藻,也是藍細菌的一種,但吃得太多容易內分泌失調而長出乳房。
藍細菌如此絢麗多姿變化無窮,可在過去的幾年裏,它們的基因組都發生了巨量的突變,無論是圓的方的條的,無論身處天涯海角,都無一例外。
並且這些突變非常一致:都在基因組裏插入了同一段外來基因——賽格蘭的腺病毒。並且,幾乎是整體插入,腺病毒載體原始基因組、接口、接在接口後的外源基因,一應俱全。
這些巨量的外源基因在藍細菌基因組占比巨大,以至於讓它們和未受感染的藍細菌之間,形成了物種隔離。
細菌是“高情商”的生物,懂得“社交”,它們團結協作共同抵抗外來壓力。
同一細菌群體中還存在自我識別能力,可以區分哪些是同一家族,同時共同抵抗“異族”。如果把兩團不同的菌落強行接種在同一培養基上,它們會迅速劃清界限。
盧赫麵前堆放的幾個培養皿裏呈現的都是這番涇渭分明的景象。
他把受感染和未受感染的藍細菌,混雜著接種在同一個運動平板上。不稍一會兒,均勻的光照下,兩株菌株建立起類似“國界”的分類線——
一團一團,涇渭分明,像擠在一起的大細胞。
隨著時間推移,菌株不斷繁殖,大細胞也逐漸增多,以運動平板為圓心,一圈圈整齊排列,排列成足球上的六邊形花紋,極具數學之美。
學者們曾在研究細菌自我識別功能時,手動創造出類似的形態。
他們讓攜帶sw1噬菌體的大腸杆菌與不攜帶sw1噬菌體的大腸杆菌相遇,互相識別異己,大腸杆菌攜帶的sw1噬菌體基因會被激活,複製出噬菌體釋放到外環境中,去攻擊不攜帶sw1噬菌體的大腸杆菌。
菌株間的接線便是它們的“交戰區”。在那裏,不攜帶sw1噬菌體的大腸杆菌全部被殺死,沒有活菌,隻有sw1噬菌體。噬菌體很小,在顯微鏡下透光,像一灘湯湯水水。這便是“國界”的形成過程。
眼下的藍細菌們的情景,和被噬菌體叨擾的大腸杆菌的,格外相似,似乎預示著一個令人顫抖的可能:
賽格蘭的腺病毒載體,並不是一個殘疾的、沒有複製能力的、見誰都殺的病毒,而是莫名其妙地變成了一個健全的、有複製能力的、隻攻擊藍細菌的噬菌體。
而這種變異的藍細菌又對植物產生了奇妙的作用,把植物都殺死了。
這是一個極其荒謬的想法,因為賽格蘭的腺病毒已被透徹分析過,不與任何已知噬菌體基因片段相匹配,更不含任何供噬菌體複製的關鍵基因片段。
此想法隻在一種可能下成立:賽格蘭是一隻在打字機上無意間敲出莎士比亞全集的猴子。
這種事情,哪怕把全人類的福氣都集中在那魔鬼一人身上,也不可能發生吧。
信他還不如信艾達否的鼻涕宇宙第一聰明。
無盡內耗之後,盧赫終於願意把眼從顯微鏡目鏡移到天花板上,潔白的燈光盡頭,灰蒙蒙的玻璃絲吊頂後,厚重的岩土之上,摸魚大師竺丘已化身為工賊,用變異的藍細菌批量感染各種純潔的植物。
那些大地母親的綠裝,在以違背改造過的純潔之身示人時,向來是淡泊明誌的。沒有貪婪,更沒有奢望,安靜地紮根在土壤中,默默迎接任何結局。
它們生得絢爛,但死得隱秘,從用惡魔之手觸摸它們開始,到收獲一具真正的屍體,需要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
從地麵歸來的所有人都在心懷希翼地暗暗等待,等待一個永恆之綠的結局。
12天後的一個清晨,竺丘挺著他已不再渾圓的肚子,捂著臉奔走相告一個惡訊:一株受感染的擬南芥枯萎了。
但有權利率先享受這一悲運的人們都毫不在意。因為他們正在經曆另一種更刻骨銘心的驚和悲:
鄭k死了。
鄭k死了,死在一個無風的晴天,死在一座白色巨塔下。塔基的白色漆麵上刻著他名字,塔身下地下倉庫的牆上記錄著他的遺訊:
“別看我的筆記本。”
有時候,它們會被稱為藍藻。但說它是藻其實是不嚴謹的,因為但凡能自養的生物都可以被稱為這個藻,那個藻。而叫它細菌說明它真的是個細菌。
無核膜、無核仁、無線粒體,無葉綠體但有葉綠素,無鞭毛但也能動,叫藍細菌但綠得辣眼睛。
淡水中、海水裏、土壤裏、岩石上,樹幹、樹葉、溫泉、冰雪,甚至鹽鹵池、鈣質岩石和介殼裏、土壤深層和真菌中,無論潮濕或幹旱,明亮或陰暗,都有它們的身影。
如果你在大風天裏到室外閑逛一圈,那麽鼻腔也將被它們霸占。
它們無孔不入,百折不死,好似這顆星球真正的主人。
曆時四個月,總行程超一萬公裏,在失去炙烤的初夏,捉貓大軍迴到了老巢,手中空空無也。
他們是出去找人的,找隱匿在天然洞穴、背風坡上的衝積扇平原,以及寂靜黃河穀裏的人的。可人一個都沒找到,隻找到一車冰雪大世界的冰磚,裏麵裝滿主人。
返迴120號掩體的那個下午,從蟒式地形車裏利落跳出的所有人都顯得落寞無比,除了東倒西歪、身體綿軟像小腦缺失一樣的那四個人編外人員。
他們填滿整個車廂的培養皿被成箱搬出,送往p3實驗室。
其實由於易天霖想躲清淨,竺丘太胖,鄭k太保本,本來是要送它們去p4的。
但盧赫執意去p3,因為他不想同艾達否那個瘋子共處一室,更不想離那些奔跑的鼻涕太近。
“鼻涕”還是一個過於樂觀的說法,距離上次聯係艾達否已經過去三周,誰知道他又往那些惡心東西裏加了什麽料。
120號掩體裏一片祥和。
有句話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分工是發展勞動生產力的最主要的因素。
但經實踐證明,這些都是錯的。吃飯才是第一生產力,菜譜才是發展勞動生產力的最主要因素。
自從如何吃飽肚子的問題解決後,大廚子們的手藝迅速恢複,化身為米其林星級餐廳主廚。
淮揚清燉獅子頭:人造蛋白攜肌苷酸和鳥苷酸打造極致鮮美,薄甜白菜心久燉不爛,再點綴上一片無殼蚌肉,好吃到抽搐。
蝸牛粥:黃油加熱至起泡,炒熟蝸牛,用鹽和現磨胡椒調味。雞湯加入燕麥片和歐芹,變得和粥一樣黏稠。熱蝸牛置於粥上,輔以火腿絲和茴香。一點都不惡心。
至於什麽豆漿、豆腐腦、茶葉蛋、韭菜盒子、煎餅、炒肝、燒賣、抄手、熱幹麵、胡辣湯、甜沫、腸粉、小籠包,那更是不在話下。
多年前初入掩體時,盧赫為艾達否編造的美願已幾近實現。自從吃飽吃好之後,人的創造力和大展宏圖的欲望被激發,開始追逐生活的舒適感。打算真的把用來維生的地洞改造成蒙特利爾地下城,安享餘生。
雖然盧赫曾是堅定的藍天守衛者,不讚成如此卑微地永遠躲藏在地下,但他現在不這麽認為了。
因為植物滅亡的原因,似乎遠比他想象得要複雜。
夜裏,p3實驗室的燈徹夜亮著,比腳下的那間p4要輝煌許多。
冰雪大世界堆滿一個又一個生物安全櫃,站在櫃子前的人大多手忙腳亂穿梭在各式儀器之間,為培養皿裏困據的各式藍細菌測序。
而有的人,則恬靜得像一尊佛,比如盧赫。他趴在一架平平無奇的光學顯微鏡上,趴了整整一個晚上。
1500倍的顯微鏡下,原本平淡的一切都變得綺麗無比。那些被辛苦摘采挖掘的綠色小生命,它們在強光下永不停息地活動著,渾身上下充滿愉悅。
這些小生命的形態和它們的行為一樣多姿多彩:
有圓的,是藍細菌的最基礎形態,像一個圓圓滾滾的綠色小燈泡。
有方的,叫作平裂藻,是由幾十幾百個綠色小燈泡排列組合成的方形矩陣,像大課間裏聚在一起做操的小學生。
有串子的,叫作念珠藻,十幾幾十個綠色小燈泡粘成一串,像念經用的佛珠。
有又粗又長的條子,叫作顫藻,身上橫紋,緩慢移動,像永不蜷縮的球馬陸,還經常和王菲一起在紅豆裏顫抖。
還有一粒一粒大如葡萄的,也是念珠藻的一種,又稱為發菜。由於菌落能長得像葡萄一樣大,所以經常被端到餐桌上吃。
被經常拿來吃的還有大名鼎鼎的螺旋藻,也是藍細菌的一種,但吃得太多容易內分泌失調而長出乳房。
藍細菌如此絢麗多姿變化無窮,可在過去的幾年裏,它們的基因組都發生了巨量的突變,無論是圓的方的條的,無論身處天涯海角,都無一例外。
並且這些突變非常一致:都在基因組裏插入了同一段外來基因——賽格蘭的腺病毒。並且,幾乎是整體插入,腺病毒載體原始基因組、接口、接在接口後的外源基因,一應俱全。
這些巨量的外源基因在藍細菌基因組占比巨大,以至於讓它們和未受感染的藍細菌之間,形成了物種隔離。
細菌是“高情商”的生物,懂得“社交”,它們團結協作共同抵抗外來壓力。
同一細菌群體中還存在自我識別能力,可以區分哪些是同一家族,同時共同抵抗“異族”。如果把兩團不同的菌落強行接種在同一培養基上,它們會迅速劃清界限。
盧赫麵前堆放的幾個培養皿裏呈現的都是這番涇渭分明的景象。
他把受感染和未受感染的藍細菌,混雜著接種在同一個運動平板上。不稍一會兒,均勻的光照下,兩株菌株建立起類似“國界”的分類線——
一團一團,涇渭分明,像擠在一起的大細胞。
隨著時間推移,菌株不斷繁殖,大細胞也逐漸增多,以運動平板為圓心,一圈圈整齊排列,排列成足球上的六邊形花紋,極具數學之美。
學者們曾在研究細菌自我識別功能時,手動創造出類似的形態。
他們讓攜帶sw1噬菌體的大腸杆菌與不攜帶sw1噬菌體的大腸杆菌相遇,互相識別異己,大腸杆菌攜帶的sw1噬菌體基因會被激活,複製出噬菌體釋放到外環境中,去攻擊不攜帶sw1噬菌體的大腸杆菌。
菌株間的接線便是它們的“交戰區”。在那裏,不攜帶sw1噬菌體的大腸杆菌全部被殺死,沒有活菌,隻有sw1噬菌體。噬菌體很小,在顯微鏡下透光,像一灘湯湯水水。這便是“國界”的形成過程。
眼下的藍細菌們的情景,和被噬菌體叨擾的大腸杆菌的,格外相似,似乎預示著一個令人顫抖的可能:
賽格蘭的腺病毒載體,並不是一個殘疾的、沒有複製能力的、見誰都殺的病毒,而是莫名其妙地變成了一個健全的、有複製能力的、隻攻擊藍細菌的噬菌體。
而這種變異的藍細菌又對植物產生了奇妙的作用,把植物都殺死了。
這是一個極其荒謬的想法,因為賽格蘭的腺病毒已被透徹分析過,不與任何已知噬菌體基因片段相匹配,更不含任何供噬菌體複製的關鍵基因片段。
此想法隻在一種可能下成立:賽格蘭是一隻在打字機上無意間敲出莎士比亞全集的猴子。
這種事情,哪怕把全人類的福氣都集中在那魔鬼一人身上,也不可能發生吧。
信他還不如信艾達否的鼻涕宇宙第一聰明。
無盡內耗之後,盧赫終於願意把眼從顯微鏡目鏡移到天花板上,潔白的燈光盡頭,灰蒙蒙的玻璃絲吊頂後,厚重的岩土之上,摸魚大師竺丘已化身為工賊,用變異的藍細菌批量感染各種純潔的植物。
那些大地母親的綠裝,在以違背改造過的純潔之身示人時,向來是淡泊明誌的。沒有貪婪,更沒有奢望,安靜地紮根在土壤中,默默迎接任何結局。
它們生得絢爛,但死得隱秘,從用惡魔之手觸摸它們開始,到收獲一具真正的屍體,需要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
從地麵歸來的所有人都在心懷希翼地暗暗等待,等待一個永恆之綠的結局。
12天後的一個清晨,竺丘挺著他已不再渾圓的肚子,捂著臉奔走相告一個惡訊:一株受感染的擬南芥枯萎了。
但有權利率先享受這一悲運的人們都毫不在意。因為他們正在經曆另一種更刻骨銘心的驚和悲:
鄭k死了。
鄭k死了,死在一個無風的晴天,死在一座白色巨塔下。塔基的白色漆麵上刻著他名字,塔身下地下倉庫的牆上記錄著他的遺訊:
“別看我的筆記本。”